分享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七)】山西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清俭家风传世

 戈壁之家 2016-06-01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七)】

山西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清俭家风传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山西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清俭家风传世

  于成龙

于成龙雕像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后历任代理武昌知府、黄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后,被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家族故居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家族故居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山西麓来堡村,据考证,由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祖屋、于成龙的兄长于化龙故居和于成龙故居三个院落组成。

  这三个院落都靠山而建,窑洞形制。其中于时煌祖屋在最东面,正屋九间,坐西向东三间。祖屋高程要比于成龙、于化龙兄弟的故居高三米左右。祖屋建于明末清初,其中最东三间有雨檐廊柱。于化龙故居正屋五间,建于清代早期,东西厢房分别是豆腐坊、油坊醋坊。于成龙故居在最西面,正坊五间为于氏后人后来新建,坐西向东五间,是遗存清早期建筑。目前,这三个院子都经过山西省文物局古建所维护,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氏族规家训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整理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

  于氏族规家训以“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等为核心要义,涵盖“勤、俭、学、善、廉”等朴素道理,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

  于氏族规家训没有空洞的说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清晰明确,娓娓道来。譬如“人贵立志。志非大言不惭之谓也,乃念念向上一等做去”;又譬如“我志在富,则当以勤俭致之,我志在贵,则当以读书致之,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于氏族规家训对于于氏后人养成恭良谦让、急公尚义、勤俭持家等行为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地民俗民风也有着长远影响。

 

  ● 视频脚本

  一代廉吏于成龙:耕读传家风  清廉振家声

  【盲人三弦书说唱】

  说古今, 道古今, 华夏文明万古青;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廉吏就要数那于成龙。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出生在方山县来堡村,

  明朝末年考上副榜贡生,45岁才当上清朝县令。

  广西罗城到江宁, 做官做到正一品,

  清正廉洁为百姓 “天下廉吏第一”人。

  巍巍吕梁山,东与太行并驾,西携黄河奔流。几百年来,在这片被黄土覆盖着的梁峁沟壑间,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枝繁叶茂的于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回望黄土高原上的这一名门望族,滋养她的不仅是吕梁这一方质朴厚重的水土,更有那于氏家族“耕读持家、清廉居官”的浩荡家风。

  位于吕梁山中段、方山县境内的北武当山,是一座高大雄奇的秀丽山峰。在北武当山南坡的脚下,有一个名叫来堡村的小山村,便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乡。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属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于成龙就出生在来堡村这一排简朴的窑洞里。明崇祯十二年,于成龙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5岁的于成龙才开始步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

  在他为官的20余年中,始终坚守“清、慎、勤”之风范,自甘淡泊,清正廉明,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三次被举“卓异”。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于青菜”、“于豆腐”,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后,康熙亲为于成龙御书碑文,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赐御书匾额“高行清粹”,赐御书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整理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使于氏族规家训成为吕梁于氏族人世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一、耕读育家风

  透过《于氏族规家训》,穿越历史时空隧道,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吕梁于氏族人勤学耕读、行孝乡里的感人画卷。

安国寺

  在吕梁市离石区城西10公里的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刹安国寺,于成龙45岁出仕为官之前,曾在这里苦读六年,至今遗存有“于清端公读书楼”。置身安国寺,抚碑睹物,于成龙家族“勤耕读,孝乡里,重仁德”的遗风,昭然可见。

  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会长 高林清:

  于成龙23岁时考上“副榜贡生”,之后由于明末清初时局动荡,40岁才通过吏部考试成为“候补知县”。这个时候,父亲在家染病,于成龙为了侍奉有病的父亲而没有“补缺上任”,直至父亲去世又守孝三年后,45岁的于成龙才开始步入仕途。

  于成龙幼年丧母,父亲续娶李氏,于成龙恪守礼道,对继母非常孝顺。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继母去世,于成龙当时在黄州任知府,由于地方形势紧张,总督奏请朝廷让他在任守制。五年后,于成龙才得以请假回家,这是他为官23年间唯一的一次回乡省亲。其尽忠报国之心、奉亲敬孝之情,由此可见。

  正是于成龙对“耕读孝行”的言传身教,其子孙也多以“仁存正德、乐善公益、博施济众”而闻名乡里,受人称颂。

  吕梁市离石区安国寺文官所所长 陈雷:

  于廷翼是于成龙的长子,自父亲于成龙出仕之后的数十年间,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代父抚育两弟,以至成人。他虽然自奉节俭,但在周济亲友族人,以及筑路、修桥等方面,从不吝惜。康熙二十五年,于廷翼把自家的五亩土地捐给了收养鳏寡老病无依者的养济院。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永宁州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接着又发生瘟疫,米价大涨,于廷翼与族人每月将家中存粮接济乡人,名为借给,事后却将借据付之一炬。

  于成龙之后,长孙于准是于氏家族的又一名吏。康熙四十八年告老还乡后,好义乐施,周人之急,济人之危,州人之中受其恩德者,不计其数。

  于氏先祖勤于耕读、孝行乡里的躬行实践,正是《于氏族规家训》中“孝为百行原”、“博施济众,以仁存心”等家风要义的思想源泉和深刻诠释!

  二、清廉振家声

  “孝行于家而能忠施于国,德被于乡方可勤廉于政。”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抛妻别子,远赴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履职。临行时,他嘱托长子于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以身许家国之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终其一生的廉吏之旅。

  初到罗城任县令,他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日食二餐甚至日食一餐,习以为常。百姓怜其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供其购买盐米之用,他均婉言谢绝;

  在黄州八年,益励清介,恶衣蔬食。赴任福建时,仅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且作压船之物;

  在福建,外藩来的贡船或有所献,他一概拒绝。而布政使衙门常常连薪米也供应不上,他将自己的衣物典当换取食物;

  在直隶巡抚任上,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颁布《严禁馈赠檄》,明令所属官员不准趁着年节收送礼品;

  在江南两江总督位上,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称他“于青菜”。

  山西省文化厅艺术档案馆副馆长 电视剧《于成龙》编剧 马连伦:

  于成龙清廉俭朴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愤世嫉俗,更非邀功博名,而皆出自于其至诚本性。于成龙曾对僚属说:“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不知世间有享受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他在《劝民节俭歌》中写道:“俭为至宝一字箴,民安物阜无奇术,上为国家养元气,下为黎民储命脉”。其言行操守皆源于他“不昧天理良心”的道德底线和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康熙手书的“廉”字

  于成龙是廉吏,他清廉自持,甘守清贫,不以为苦,被康熙称许“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是能臣,他宽严并济,激浊扬清,文而善武,屡著奇勋,被康熙称许“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

  于成龙是好官,他勤政为民,体恤民情,减免赋税,奖励农耕,黎庶之苦,感同身受,开仓赈济,为民请命。把百姓的苦看作自己的苦,把庶民的乐当作自己的乐。

  山西吕梁电视台主任记者 刘志飞:

  康熙二十三年,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僚吏们来到他的寝室,只见床头敝筒中,唯有绨袍一袭,靴带二条,堂后瓦瓮中也只有粗米数斗,无不失声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龙去世后,纷纷“罢市”“哭巷”,焚香祭奠,隆重悼念。于成龙的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城万人相送,哭声震天。其清贫廉政的崇高节操,确实感天动地,永垂青史。

  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于成龙为官23年,天南地北,只身天涯,以其一生清廉节俭、勤政为民的端严操守,为吕梁于氏家族树立了光前裕后的典范。

  三、树规传家训

  翻开于成龙长孙于准编修的《于氏族规家训》,“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的家风要义便跃然纸上。涵盖“勤、俭、学、善、廉”等朴素道理的22条《族规》、41条《家训》,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

  “勤耕读 尚节俭”

  《于氏家训》在第七条、第九条、第三十四条中多处劝导后人:“士子幸而上达,身虽贵显,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种田不离田头,深耕易耨,是其本分。”“我志在富,则当勤俭以致之;我志在贵,则当读书以致之。”

  “循法礼 孝乡里”

  《于氏家训》第一条就提出了“孝为百行之原”的理念,教育后人要孝敬长辈、团结兄弟。同时要守规矩、懂法礼,“勿谓些小之善不足纪,勿谓些小之恶无足畏。”《于氏族规》第六条、第十四条写到:“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济众,阴行方便,见义必为,当岁终奖励。”

  “廉仕吏 存仁德”

  《于氏族规家训》强调:“所见、所行、所言,当处处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驭众,言足以解纷”。要求于氏后人世代坚守“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

  充满朴素劝慰与真诚告诫的《于氏族规家训》,似春雨润物,几百年来指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于氏族人,守本分、务正业,践行“清、慎、勤”的家风要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负责人 高春平:

  于成龙的孙子于准就很好地继承了祖父于成龙的清廉遗风,从山东临清知州,到贵州、江宁巡抚,他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

  据《永宁州志》、《于氏宗谱》记载,从明朝景泰年至清乾隆中叶的三百二十余年里,于氏族人中,曾在国子监读书的就有数十人;下至知县,上至总督、巡抚,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亦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于成龙嫡系第十一代孙 于银元:

  《于氏族规家训》对我们做人做事影响很大。我自己多次手抄《族规家训》,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知根源、敬祖宗,传家风、树家声,把族规家训中励志齐家的思想用在学习上,用于生活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

  近300年来,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并以小说、戏剧、广播影视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被人们广为传颂;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于氏族规家训》,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吕梁于氏族规家风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结尾:盲人三弦书说唱】

  说了过去说如今,《于氏家规》传后人,

  为人处事讲良心,遵纪守法是根本,

  勤劳致富守本分,胡作非为行不通,

  做官要学于成龙,清正廉明为百姓。

于成龙故居

  ● 于氏族规家训摘编

  廉仕吏

  公曰:“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不知世间有享受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

  ——摘自熊赐履《清端北溟于公墓志铭》

  【译文】

  于成龙说:“我生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能穿上布衣、吃上简单的饭菜免受饥饿、寒冷就可以了。不知世间有什么可以令人享受的事,也不知道同人交往相互馈赠是想怎么样。拿到的俸禄足够我平常开支了,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从来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极繁多,而取之能廉洁者也。

  ——摘自《于清端公政书·兴利除弊条约》

  【译文】

  从来都是只有极少的消费,才会廉洁不贪污。没有奢侈浪费还能保持廉洁不贪污的。

  重孝礼

  孝为百行之原。要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顶在头上。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养其口体,依依膝下,始终孺慕①。

  ——摘自《于氏家训》

  【注释】

  ①孺慕: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

  【译文】

  孝顺是各种品行的源头所在。一定要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时时刻刻记在脑海里。读过书且通晓事理的人把完成父母未竟的志向作为大孝,普通的老百姓也要尽力解决父母的温饱问题,守在身旁侍奉父母及时尽孝,使他们常常感受到尊重和子女对他们的依恋之情。

  族中之人,皆吾祖宗一脉,臂如树之有杆,毕竟落叶归根。彼族中老幼。奈何其不睦乎?今人见族中富贵者,羡为荣耀;见族中之贫寒者,多生厌恶。此种心肠,岂可以对祖宗?我今立训:凡系族人,不分枝派远近,不论人物贵贱,俱照长幼执礼。倘敢高下异视,照不睦①条议罚。

  ——摘自《于氏家训》

  【注释】

  ①不睦:古代刑律中对族中长辈不敬的一种罪名。

  【译文】

  凡是家族中的人,都是我祖宗的一条血脉,就像树木的枝干,终究会落叶归根。那些家族中年长的和年幼的,为什么就不能和睦相处呢?现在的人看到家族中富有的或地位尊贵的人,就羡慕他们,将他们视为荣耀;看到家族中又穷又寒酸的人,大多数人就产生厌恶之情。怀着这种心肠的人,怎么有颜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呢?我现在立下家训:凡是于氏族人,不分家族枝系的远近,不论身份贵贱,都遵照长幼的次序执守礼制。如果谁敢依据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区别对待族人,就按照“不睦”的条款进行处罚。

  子弟有不孝、不弟、不和亲族、不敬长上者,带赴祠堂,量事之轻重责治,令其改过。如再不改过,送官究治。

  ——摘自《于氏族规》

  【译文】

  家族子弟中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兄长、不和睦族人、不尊敬长辈的,要带到祠堂,根据犯错的轻重程度进行责罚,让他改过。如果后来还是没改,就要送到官府惩治。

于成龙读书楼

勤耕读

  族人不知读书之乐,侥幸博一青衫①,自以为万事皆足。不知发过先达,尽系读书之人。愿我家子弟破除积习。做童生②,下一番苦功,望进学③;即使数命不偶,难于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为不通。

  ——摘自《于氏家训》

  【注释】

  ①青衫:古代学生穿的青色长衫,借指书生。

  ②童生:明清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

  ③进学:考取秀才。

  【译文】

  家族中有的人不知道读书的乐趣,侥幸赢得了读书人的称号,就自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完备了。却不知道过去发达显贵的先贤前辈,都是用功读书的人。希望我们家族的子弟打破过去积累下的陋习。做童生,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朝考取秀才的方向努力;即使命运不济,难于遇到做官的机会,只要通过读书能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不会被人看作是不通晓事理的人了。

  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设有非理之来,当以理遣。如果有干身家,始许理论。切勿呼朋引类,做出非为的事来,那时悔之晚亦。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我希望我们家族中的子弟做事小心谨慎,常怀敬畏之心,即使取得了功名,也应和平常人没有区别,继续埋头读书。假设有无理的人前来,应当用道理将他们劝走。如果有人前来寻衅滋事,才可以和他们辩论。一定不能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否则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种田不离田头,深耕易耨,是其本分。勤得一分,多得一分之利。虽遇丰年,所获从多,亦不可浪费。少留储蓄,以备囱荒。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种田不离开田头,深耕细作、清除杂草,是种田人的本分。多付出一分的辛勤,就会多收获一分的好处。即使遇到丰收的年景,收成很丰厚,也不可以浪费。稍微留一些储存下来,为灾荒年份做储备。

  倡节俭

  士子幸而上达,身虽贵显,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读书人有幸被上面选中任用,身份虽然尊贵显耀,但居家一定要勤俭,不可以享乐奢糜。对待他人务必要谦虚坦荡,不可以骄傲。

  居家要俭,当念钱财非易。衣服饮食,惟期适口充身,不可浪费。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操持家务要节俭,应当考虑到钱财来之不易。穿衣只期望能合身保暖,饮食只期望能适合口味就行,不可以浪费。

  严教管

  子弟将成人之时,性情易扰,不静交结淫朋浪友。如与不端之人往来,为父兄者急早禁绝,以防其渐。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孩子们快要成人的时候,性情容易受到干扰,不静下心来的话就会结交思想不正、行为放荡的朋友。如果和品行不正的人来往,做父母兄弟的,要及早禁止使其断绝往来,以防止他们慢慢变坏。

  子弟年幼,早晚不时稽查,不许远离膝下。即从师在学,亦必访察功课。倘有旷业之日,剖根究踪迹,大加振刷,勿事姑息。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要早晚不时地进行监督检查,不允许他们离开父母身边。即使他们在跟着老师学习,也一定要探访检查他们的功课。如果发现有旷课的情况,需要查明缘由和踪迹,尽全力使其重新振作起来,不要姑息纵容。

  子弟家居,饮食、勤作俱教以规矩,事上、接下俱教以礼数。勿致放荡、恐久久便成狂妄。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儿女的起居、饮食、学习做事都要用规矩来教导,上奉尊长、下待晚辈都要用礼数来教导。不能任其放荡自流,否则长久下去恐怕会变成狂妄的人。

  奉仁德

  居心不可刻薄。天地长养万物,只是一个仁,仁则并包无外。今人当处处以仁存心,所见、所行、所言。自无暴戾之习,纯是一个霭然和气。福慧油然而生,为子孙不知存了多少地步,自家那里觉得?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做人心地不可刻薄。天地孕育大地万物,关键就是一个“仁”字,做到“仁”,就可以兼容并包万物。现在的人应处处心中存“仁”,其所见、所行、所言都应存“仁”。这样自然就没有暴虐、戾气的恶习,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这样福德、智慧就会自然生成,不知不觉中就为子孙后代积攒下了许多福禄。

  不可结怨于人。人之最难忘者,感恩、积恨二端。施恩于人,尚有忘者;积恨于人,则透入骨髓,鲜有不思报者。所以吾人处世,常存一宽大之念,不独驭事留其有余,就是言语之间,也不可过当。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不可以与人结怨。人,最难忘的两件事:感恩和积恨。对人施以恩惠尚且有忘记的人;但积恨一个人,则会恨入骨髓,很少有不想报复的。所以我为人处世,常心怀宽大的想法,不仅做事留有余地,而且说话也不可过激。

  致富由勤,人尽知之。我谓“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诀。常见世人欺慢愚人,巧诈取财,或戥秤升斗出入各别,也有赚钱起家的,究竟巧里来拙里去,明里来暗里去。盖由此心一欺,必干天谴,终成无益。故我谓“公道”二字,其致富在“勤”字之上。

  ——摘自《于氏家训》

  【译文】

  勤劳才能致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我认为“公道”两个字,才是致富的重要因素。常常看到世人欺骗怠慢愚笨的人,用巧妙的欺诈手段骗取钱财,或者有的在秤和斗上做手脚,也有凭此赚钱起家的,终究是巧里来拙里去,明里来暗里去。因为,通过这样的心机进行欺诈,一定会遭到上天的谴责,终究没有好处。所以我所说“公道”二字,对于致富的途径来说比“勤”更为重要。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 专家观点

  高春平:耕读传家风 清廉是根本

  历史上以家族姓氏为单元的族规家训内容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思想、道德规范的集中展现,大多体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的道理。清代著名清官于成龙家族的《于氏族规家训》便是其中的一例。

  《于氏族规家训》十分重视道德和教化,强调:“所见、所行、所言,当处处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驭众,言足以解纷。”要求于氏后人世代坚守“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同时告诫后人要勤耕读、尚节俭,“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种田不离田头,深耕易耨,是其本分”。

  《于氏族规家训》反映出修身立德、爱国为民、节俭守信的优良风尚。回顾于成龙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于成龙洁己爱民的风范和“耕读传家风、清廉是根本”的良好家风一脉相承。于成龙卓著务实的政绩和廉洁律己的品行,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学习于成龙信念坚定、感恩报国、立志济世救民的报负。当于成龙终于被候补为广西罗城知县时,有亲友劝他不可到那种人烟稀少、盗匪横行的荒蛮落后之地任职,但他在“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支撑下,毅然决然地到了这块百废待兴的边鄙之地做官,而且扑下身子,一干就是七年。这种正视困难、敢于担当、立志报国救民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学习于成龙洁己爱民、低调为官、惩腐除恶的廉政风范。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从基层知县做起,靠清廉实干一步步做到封疆大吏。尤其是担任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后,可谓位高权重,但他面对诱惑,始终坚持廉洁从政、洁己爱民、低调纯朴,其做人为官风范,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清廉”二字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仕途之中。升迁途中萝卜当干粮,直隶任内严禁火耗、赌博和馈赠,赴任富庶江南不摆排场、不搞鸣锣开道,任上病故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这种清廉为官,鞠躬尽瘁的可敬做派、为政品行,是于成龙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的结果,也是传之后世的清白家风。

  名节源于品德,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理想信念。今天,于成龙的清廉勤勉精神和于氏族规家训仍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高春平)

 

  高林清:《于氏族规家训》中的于成龙“身影”

  康熙家刻本《于氏家谱》第五卷收录有四十一条于氏家训。这些家训是于成龙长孙于准在汲取包括于成龙在内的于氏先祖家风遗训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于氏先祖的价值取向。考察于成龙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对于理解于氏家训不无裨益。

  “居家要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于成龙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遗物“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于成龙“质朴、尚俭”的人格特征由此可窥一斑。

  于成龙不仅自己坚持节俭,还积极采取措施,改革社会的奢靡之风。如任职江南时,针对当地奢靡之弊,于成龙写了《劝民节俭歌》,散发各地,同时要求官员们“躬先俭朴,谆谆劝导百姓,务使百姓感知物力艰难。转相化勉,共返淳朴之风,移风易俗”。于成龙的倡导取得了显著成果,史料记载《劝民节俭歌》“坊刻流传,家弦户诵”,总督衙门的官吏也在其严格约束下,日见俭朴。“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上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

  对节俭的认识也自然而然体现在于氏族规家训中,如“居家要俭,当念钱财非易。衣服饮食,惟期适口充身,不可浪费”。

  “‘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诀”

  于氏族规家训中提出了一个很精彩的观点:“致富由勤,人尽知之。我谓‘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诀。”这话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勤劳才能致富,然而却很少人知道“公道”也是致富的要诀,甚至这两个字的意义在“勤劳”之上,所谓,“‘公道’二字,其致富在‘勤’字之上”。发家致富靠勤劳,更要靠自身正派仗义,不欺人、不欺心。

  某种意义上,这其实也是对于成龙为官心得的一脉相承。于成龙做官靠的是扎扎实实、勤勤勉勉的政绩而多次被举“卓异”,官职不断升迁。在此过程中,于成龙保持着固有的良好节操,并没有媚上欺下,阿谀奉承,而是摆脱物欲的纠缠,一心一意践行“公道”,以天下为己任,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解危难,死而后已。勤勉和公道可谓缺一不可,如此,才最终成就了于成龙的仕途升迁和清官之名。(吕梁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会长 高林清)

 

  电视剧《于成龙》编剧谈于成龙

  于成龙生长于吕梁大山里,其时正值明清两朝更迭之际,亲历了苛政战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饱尝忧患,于是形成了一种“积极入世、报效国家、洁己爱民、甘守清贫、伸张正义、担当任事”的独特性格。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出仕为官,历任知县、知州、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为官二十余载,治下政绩赫赫,深得爱戴和赏识。

电视剧《于成龙》剧照

  刘鼎在《于清端公政书》原跋中写到:“大司马、河西于公,非常人也。特膺宠命,总制两江,天子倚毗,百僚奉法,黎民景从。未期月,而数千里之境内外,二百余城之袤广,翕然大治。”

  康熙二十三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积劳成疾的于成龙于两江总督署大堂内端坐而逝。当于成龙的棺柩运回永宁老家安葬时,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为尤者……尔能坚守夙操,无间初终。古人脱粟布被,或者嫌于矫伪,尔所谓廉,本于至诚。”

  在此摘录以上文字用意有三,其一,这些文字在我创作电视剧《于成龙》过程中,是最触动我心灵的一部分史料;其二,观众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这些文字几乎是看不到的;其三,我们从这些给予于成龙高度评价的文字中,可以真正感受到永宁于氏家族能立此严格族规家训的渊源关系。

  在《于氏家训》中,第一条便提出“孝为百行之原”,而在其族规中更是明文立制“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济众,阴行方便,见义必为,宗子、司仪于岁终奖励”,强调以孝为本,推己及人。所以,我们观于成龙一生,无论是他出仕前所言,“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还是在其二十余年仕途生涯中的实际表现,始终都没有背离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于成龙始终以“民”为社稷之本,时刻把民生疾苦、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始终以“廉”为官德之首,为官数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欲、自甘淡薄;始终以“能”为从政之要,敢担当,能任事,善决断;始终以“贤”为做人品格,贤达善良,吃苦耐劳,孝悌仁厚。于成龙的品格与其族规家训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山西省文化厅艺术档案馆副馆长 电视剧《于成龙》编剧 马连伦)

 

  于欢:至善至孝 勤俭持家

  清代名臣于成龙,政绩卓著、廉洁奉公,堪称一代楷模。百姓称其为“于青天”,康熙誉其为“今时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于氏后人从其言行、著述中总结汲取精华,编撰有《于氏族规家训》,世代相传。

  《于氏族规家训》强调做人要做至善至孝之人。告诫子孙“孝为百行之原”,把“孝道”当作行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兄者当爱,为弟者当敬”的主张,进而提出第三条睦宗族的训言。开篇前三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家训,注重骨肉血脉亲情,从而一步步引申出修身齐家的观点。

  “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及时耘耨”;“勿自家懒惰”;“生意之人,或开店,或行商,俱要早起晚睡,不可偷安”……这些家训时时刻刻提醒族人:勤俭持家、待人以恭、辛勤耕耘。

  家训中还讲述了读书与出仕的关系。训诫子弟破除积习,勤奋读书,希望子孙能够通过勤奋读书,以真才实学登上仕途。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说明了:“即使数命不偶,艰于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为不通。” 即使命运不济,难于遇到进入仕途的机会,但只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很好的收获了。

  《于氏族规家训》还勉励子孙注意言行、不攀高结贵、丧事简办、夫妻尊敬、广交寒士、交友谨慎等,这些都值得我们于氏后人学习和继承。

  国史、地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三种文献。家训是家谱传承的关键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廉吏、能臣或者贪官、污吏都不是天生的,跟后期的教化和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族规家训的教化作用,在今天仍然不可小觑。(于氏后人 于欢)

廉仕吏

勤耕读

倡节俭

严教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