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侗村寨:动人也脆弱

 最终编辑 2015-08-20
苗侗村寨:动人也脆弱

□ 王太邦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 李寅摄

  听闻家乡久吉苗寨突发大火,很是悲痛。

  我的故乡,九秀苗寨,也在剑河县境内。作为一个苗族人,虽然我已远离家乡在城市生活,但每每听到某地某苗寨发生火灾之类的消息,心里都是五味杂陈,思索之后却又觉得无能为力。

  我曾经在苗寨里经历过两场火灾,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

  2009年,我在姐夫家——剑河县南包村经历了第一场火灾。火灾发生在夜里10点左右,据说起火原因是有村民点松脂照明行路,火星子点燃了稻草引发。在起火后10分钟时间里,寨子里的青壮年都赶到了现场,但因火势太大,水源又太远,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幢楼房烧成灰烬。

  另一场是在2012年年底,发生在我的外婆家——剑河县董敖村,两位舅舅的屋子被烧毁。所幸也是发生在入夜时分,村民多半在家,扑救及时,没有引燃邻近的屋子,起火是因超负荷用电,导致线路自燃。

  苗寨几乎是从建起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存在于火灾隐患之中。其中之原因,得从苗寨生活各个细节说起。

  苗寨火灾隐患,首先是建筑材料的影响,吊脚楼的建筑材料——杉木。杉木因质地轻、软,纹理直,易加工,且生长快,深受居住在深山的苗族人所喜爱,成为建造房屋、打造家具的主要原材料。

  传统的苗寨吊脚楼,从梁柱到墙面,甚或是家中的床、衣柜、桌子板凳等,几乎都是用杉木制成。然而,杉木易燃的性质成了发生火灾时,火势一发而不可收的根源。

  除了建筑材料上与“生”俱来的火灾隐患,苗族人的居住格局和建筑布局,也成为发生火灾的重要根源。黔东南的苗寨,因地处山区,地势崎岖,一块难得一见的缓坡地势便是建寨的场所,大大小小的吊脚楼便挤在这一狭小的空间里,屋檐接着屋檐,屋檐挨着屋角,衔接成寨。

  我生长的寨子,在百余亩的土地上便聚集着60余栋大大小小的吊脚楼,邻里之间的呼应是可以足不出户,打开窗户或敞开门,喊上一声就能听到。此种紧密的建筑布局,一旦火灾,即便是全寨人抢险,有时候也是力不从心。

  苗寨火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苗族人的起居方式,这要从吊脚楼的内部格局说起。吊脚楼一般是三栏式主楼加上一到两个偏屋组成,储物间、伙房、卧室都在一幢楼里。传统上,一楼用于饲养牲畜,二楼以上住人。苗寨多以木材、炭火作为生活燃料,即便是在村村通电的今天,大部分村子除了煮饭、照明用电之外,炒菜、取暖、烤酒等仍习惯用木材,这样的日常生活,仿佛将苗寨处处置于火灾隐患之中。

  说完苗寨火灾的源头,有必要说说防火措施。在我成长的寨子里,家家户户墙壁上或是门板上“防火安全户”、“注意防火”等粉笔字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村干部例行防火安全检查时留下的字迹,但这样的检查周期都太长,一般在一个季度以上。而且,防火措施仅仅只是在干燥时节的村民大会上提醒,扑救设备以及消防措施几乎没有。在规模较大一些的村寨,同样也是没有防护措施,仅仅只是多了一个敲锣警醒村民的打更人。

  黔东南保存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苗侗村寨,它们独具特色,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增添了一些色彩。然而,这抹色彩动人而又脆弱,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保护它们远离火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