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里人的故事

 腾飞如何 2015-08-21

文/鄢达惠

这是大巴东山的一个古老村庄,是古庸国通往四川挑盐的必经之路,古时候,这里勤劳朴实的乡民谱写出了一个个蜀道挑夫的感人故事,那座好汉山至今令多少好汉景仰。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古老的故事已被历史溺没,时代又赋予了山村新鲜的血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福音,让农民尝到了土地的甜头,温饱问题解决了,再是脱贫致富,最终要奔向小康,共同富裕。

夜幕下的山村已再不是以往的灯盏照明,昔日的煤油灯夜间照明时的火焰让第二天人们起床时,每人的鼻腔在擤鼻涕时都会有黑黑的油垢。现在是家家灯火通明,全村村民深知电力的重要,先集资牵电,再集资建校,接着又集资修路,再到农民自办各类合作社,后到国家自主减免学生书杂费,减免农民税收,给中小学生提供营养餐,给农民土地补贴、种子补贴、粮价补贴等等,一次次惠民政策温暖着乡村人的心窝,回顾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变化真可谓是日新月异。

沉睡了一夜的山村,弥漫着树木花草赐予山村的清新空气,给人喉咙一种湿湿的感觉,这是城里人所享受不到的自然的恩赐,鸡晓引鸟鸣,太阳依山升,水潺伴狗吠,好一幅山村田园画,此情此景唯有山里人才可独享。山阜水美的浜淮村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喧闹。

三十年前的那些残垣断壁,萧条冷寂的景象毫无了踪影,历经了公社改区,区改乡的行政区域改变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激活着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的浜淮村,现在是,山青水美,村落有致,建筑时尚,楼房林立的新农村面貌。

村东李景旺的大孙子李擎峰今天要娶媳妇,姑娘是邻村滨水镇人,听村里人说,他们是大学里的同学,大学毕业后,都报考了村官,他们一道回到农村这片热土地上来创业。承包了村里的荒山野岭,大兴种植果林。庭院里张灯结彩,门前停了八辆同一颜色的轿车,那些衣着婚庆礼仪的帅哥靓妹们正在忙着布置彩车,这是山村的另一风景,一个个大红的喜字昭示着他家今天的喜庆。在当时那年月,村子里只要是谁家娶媳妇或嫁姑娘等大红喜事,都是婚车不少六辆或是八辆,人们投个吉利,希望一对新人在未来的事业上或生意上都能年年大发,生活美满,万事如意,人丁兴旺。

三十年前的浜淮村,穷苦偏僻,交通不便,家家户户食不糊口,衣不遮体,吃了上顿,着急下顿,大集体的桎梏令人一想起就心痛。那种整日被生产队长支配的日光多么难熬,现再也不会重来了,李景旺至今难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醒了沉睡的浜淮村,回想起当时承包土地到户时的情景,李景旺记忆犹新。那天,阳光明媚,三月的天气,全村老少都涌向了村南头大队部的门前,村老支书宣传了中央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改革的会议精神的好消息,接踵而至的是,大队部的墙壁上张贴出了《浜淮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方案》等相关的土地承包的措施及办法,全场的男女老少欢呼雀跃,村民们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像过年似的,记得队里的那套响器还是在粉碎“四人帮”时,全队村民游行欢庆时用过,那场景何等的兴奋,敲着锣,打着鼓,还高呼“打到‘四人帮’!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现如今又敲起了大鼓,打起了大锣,扭起了秧歌,那场景如此热烈,如此的壮观,全村老少云集在一起,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年,土地承包到户,就让全村人尝到了土地的甜头,家家户户粮食满囤。吃不完的粮食可以变卖,上交国家,还可以抵农特两税。农民的干劲越来越大,村里没有闲置的一分田地,连原来的旱地田埂也被翻挖成地了,各地大兴开荒种田,每家每户承包的田间地头豁达敞亮,让农民们真正应验了“女人的鞋边,男人的地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使农人们更加体味到一碗土地一碗粮的道理。

想起从前,几乎连一顿饱饭都吃不到,一提起,村里的张旺财家就撕心裂肺的痛。那年月,粮食就是命根子呀!家大口渴的他家,吃了上顿,冇了下顿,饥寒起盗心。一天月黑夜深的时候,张旺财夫妻俩,乘着夜深人静,偷偷地向生产队里粮食保管屋的方向走去。第二天,全队上下像开锅的爆米花,议论纷纷,队里粮食保管屋粮食被盗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昨夜生产队保管室里的粮食竟然会被谁个吃了雄心豹子胆的人偷了。接着就招来了峻岭公社派出所的民警介入调查,那个时候,只要挨家挨户的搜查就会知道谁是偷盗者,生产队里分的粮食是有限的,并且是每次分的粮食都是一样的,谁家会有多余的粮食并且不是近期生产队里分的口粮的那样粮食,那就会谁是偷粮者。公社派出所的民警挨家搜查,不到一天的功夫,队里的偷盗案就告捷破获了。自然,张旺财没逃过判刑这一劫,那时的盗窃犯是罪不可赦的,就这样,他被铛锒入狱了,在襄北劳改农场里一待就是六年,这都是穷给害的,这六年里,他度日如年,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队里还传了这样的一个笑料,说队里有一位老年妇女,因旧社会的女性都得裹着小脚,左路一崴一莎的,穿的是大脚裤,裤管是同裹脚扎在一起的,说有一天她在队屋里掰包谷头儿,那时队里掰包谷是全队的妇女在雨天里所干的活,干活时,先把玉米从队屋的竹楼上放在地上,接着用木棒敲打,没有敲干净的,然后再用手把玉米棒上没打掉而巴在玉米棒上的玉米粒掰下来。干活的过程中,保管员看见那位老妪竟偷偷地往自己的裤腿里装玉米籽,临放工时那位老妇要出队里保管屋回家时,这时,保管员实在憋不住了,就请那位老妪检查一下身上是否藏有不该带走的什么东西,那位老妇说:“没有哇!”保管员就直说了,好像你的裤管里装的有粮食,那位老妇干脆把裤子一跨,裹腿一提,玉米籽全撒在刚才篾的玉米堆上,那位老妇还大声说,你看,我的裤管里有没有玉米,保管员哪里还敢看,只好眯着眼诙谐的说,我同你开玩笑的,没想到你真的把裤子给脱了,好啦好啦,快穿起来回家吧。当时,在村里传的家喻户晓,这些不值一提的丑闻全是当时饥饿给带成的。

正值队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张旺财刑满释放了,已经步入知命之年的他如同壮年,领着几个儿子拼命地向土地要金子,过去是没有机会甩手干,现在这么好的政策,土地属于自己经营,想种啥就是啥,不用队长胡乱指挥,他要领着全家人勤劳致富,要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的家家户户不再因吃了上顿着急下顿饭的问题而苦恼了,村里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现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照明问题。浜淮村老支书李书明在征得了峻岭乡党委政府的同意后,决心向全村老百姓集资牵电。谁都知道,万事开头难。首先,老支书走村串户的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先造舆论。接着,就召开了全村村委会扩大会议,由各组组长以上干部参加和村里一些知名人士列席参加全村集资牵电的筹备动员会议,专题研究村里集资牵电的全方位工作,先要预算人均集资多少钱,此举措深得绝大多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项集资办电的民心工程也在集资前征得了全村人许多合理意见,对村组里那些出不起钱的困难户,会议上如期起草制定出了《浜淮村群众集资联网牵电收费方案和牵电措施》,会上对村组困难户的情况,也议定了可让困难户出工等办法来协调折合成钱,确保村民们毫无怨言。

随后,浜淮村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出资、出力的集资联网牵电工程。男的抬水泥电线杆、搬运电线等重力的活路,女的挖电线杆窝子,队里还聘请了乡供电所的架线师傅,架线师傅的饭组里安排,一户吃一顿,轮流转,夜间住宿就在各组组长家里住,全村上下不畏酷暑天气,群策群力苦战三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浜淮村全村各组的电线线路全部贯通,在这次全村集资牵电工作中,张旺财家在按照村里规定的户平集资款项中,联产承包后,他在家中买了一台发动机和一台大米机,办起了私家加工厂,这是他在襄北劳改农场学的技术,如今,他家又多出资五千元现金,他家又想在村里办一个电力粮食加工厂和油坊,为村里各农户加工粮食提供方便,更是为自己发家致富创造条件。这年的国庆节,峻岭乡党委政府在浜淮村举行通电联网照明现场会,亲临现场会的有乡党委政府四大家的主要领导、乡供电所和变电站的领导,还有县电视台的记者,现场会很是气派,后来在临溪县地方报纸上还作了专题报道。在浜淮村的引领下,随即,临溪县南山各乡镇相继都启动了由村民集资联网牵电的群众性工程,这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在村里通电以前,每家每户都有吃不完的玉米,村里的老葛家抢抓住这一机会,第一个在村里办起了烤酒作坊。现在有了电力,张旺财家第一个在村里建起原来的电动机取代柴油机的粮食作坊和各种油料作坊加工厂,原来的柴油机被搁置到墙角,变成了遗弃儿,它在不时地回味着昔日动力的威风,可谁又瞧得见它的自我欣赏呢?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发展趋势。

提起张旺财在服刑的六年时间里,他在劳改农场的扫盲班里还学了不少文化,他可以给家里写简单的书信,能读懂一些报刊,懂得一些法律法规,更学到了农用发动机的维修等技术,在村里来说他还是个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人。张旺财不会忘记愚昧给自己带来的耻辱,因无知不懂法给自己人生所抹的黑点,他要让孙子们多读几年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要要孙子们都多念几年书,要让孙子们成为文化人。他长子张德贵的大儿子张出息就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取县一中的高中生,上高中时,张德贵为了显摆儿子考取了县一中,他宴请了左邻右坊的,在家里摆了两桌大喝了一顿,他想要全村人知道他老张家不是孬种,不是生就的劳改犯。三年后,喜讯更令全村人惊羡,张出息在高考中成绩又获得了全县的高考理科状元,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这年暑期,由张旺财主持,在家大办宴席,庆祝浜淮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宴请了全屯子的人都去家里喝喜酒,院子里摆了十几桌酒席,在酒席上,张旺财作即兴发言,他深有感触地说:“浜淮村的邻里乡亲的,多亏党的富民政策好,曾经因我没有文化,不知国法的可畏,也因饥寒起盗心,我偷盗队里的粮食,被判刑六年,这是我一生的污点,我要要我的后辈们多读点书,要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明白人。今天,我把大家请到家里来,是希望每位家长都要富了不忘教育,要供养自己的孩子多念几年书,使我们浜淮村再多出几位大学生,要真正应了‘高山出鹞子’这句话。”在张德贵儿子张出息现身说法的典型例子中,全村的每位家长都牢记“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这句古训,从此,村里再没有一名适龄儿童不上学读书的。

话说张德贵的大儿子张出息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呢?因张德贵妻子邢友凤生这孩子的时间是在大年除夕之夜,所以取了乳名叫出息,谐音除夕,也希望这孩子将来会有出息,这个孩子没让父母失望,后来他的一切奋斗都应诺了他的名字,为浜淮村的父老乡亲争了光,成了一位国家干部,吃皇粮,拿俸禄,吃轻松饭的,成了一位有出息的人。

后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趋势下,在国家教育政策“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规定下,张出息的现身说法为浜淮村的集资办学中取到了积极地思想舆论作用,也为在国家教育的“两基”验收的硬件建设中取得群众支持,集资办学,成了当时人民办教育的强有力地时代根基。九五年秋季,大巴东山的临溪县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两基”达标验收,这为穷县也能办大教育开辟了一条先河。继之而来的国家“普九”教育,唤起了全民重视教育的社会新潮,在此形势下,形成了全县上下最好的建筑是校园,最好的房屋是学生教室的良好趋势。这一时期,形成了村村都有学校,孩子就近入学,教室宽敞明亮,敦促了当时的教育发展,提高了这一时期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使家长们明白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既是家长的义务,更是每个适龄儿童应享受的权利。

自张出息考上大学后,几乎浜淮村每隔一年就有一名孩子考上大学。这是盛世赐予浜淮村子孙们的福祉。那个从浜淮村第一个走出来的大学生张出息,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了四年大学,在毕业招聘会上,因他念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就被中铁十三局武汉分公司看中,月薪陆千伍佰元,他在那里工作了四个月后,自己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他辞去了那份别人求都求不到的工作,毅然北漂去了北京,临走时,中铁十三局的老总说,念完研究生,我中铁十三局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在清华大学又念了三年研究生,念书的目的是为了谋一个好职位,毕业那年,他没有直接回到中铁十三局,他毅然经同学的父母介绍,被分配到华中某个市里就职,当上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可见,他的前途无量。

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进,一部分人成了城市打工者和开采矿石、煤炭的矿工。浜淮村要数最早进矿挖煤的人是村里最有名的膝下有七男三女的郑老汉的五儿子郑喜来,郑喜来在家儿子排老五,可他头上还有一个姐姐,按姊妹排是老七,也有人称他郑老七,脚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们正值读书的年龄。村里人清楚地记得,八五年,初中毕业的郑老七,因家中兄弟姐妹的多,郑喜来考起了县一中,却放弃了再继续读书及上大学的机会,他要出去挣钱,好让他的弟弟、妹妹能有更好的读书机会。村里的李景旺的二女儿李霄婉跟郑喜来是同班同学,他们一同考取了临溪县一中,李霄婉有幸继续上高中念书,可郑喜来就没有她的幸运了。这年暑假,十六岁的郑喜来只身来到山西北部的宁武县的一窦姓的私家煤矿老板手下打工,血气方刚的他,浑身都是力气,勤劳憨实的他深得窦老板的赏识,这年年底,他没有回家,却给他的父母寄回了他第一次挣来的2500元钱和一封家书,告诉他的父母一定要让弟妹们都要多读书,书学费不要着急,他会给家中寄的,并告诉他的弟妹们不要让他失望。郑喜来在窦老板手下干了四年,在这四年中,郑喜来从窦老板那里学到了矿下人工及矿下生产的一些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窦老板不在的时候,他能为窦老板排忧解难,独当一面了,从没影响过工程进度。后来,窦老板的洞口越开越多,他认为郑喜来人可信和有能耐可干好矿口管理的事了,就让郑喜来出来独干,他给了郑喜来一个洞口,就这样,郑喜来从家乡请来务工者在他手下干,在那个年代,矿上打工,一年能挣到万把元的工资,算是不少的收入,你说村里人有多高兴,家里庄稼有人种,外面零钱有人挣,你说生活有多惬意。浜淮村的人都认为郑喜来是他们的财神爷,郑喜来在山西的矿口也越开越多,村里的很多人都愿随同他一起去山西挖煤,老板是地道的老乡,每年结算工资又放心,致使郑喜来也不愁手下没有民工。这种互利关系不言而喻,自然而然,浜淮村在大巴东山又成了外出务工挣钱最早,也是挣钱最多的一个村子,如此的把外地的钱一摞摞的赚回家乡,村子里很多农户的土墙屋都翻盖换新成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渐渐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黑白电视换成彩电,电话换成了手机,在外面打工,只要想家了,给家里一个电话,就可以说话谈心了,生活方式的如此变迁,也为临溪县的南山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灵活,搞各项建设不缺资金的强有力地经济保障。

如此同时,在外出的务工的小伙子们,不仅挣了外地的很多钱,也从外地带回了不少的姑娘,这也是一笔财富,更是人力资源。村南的褚家三儿子褚倩祥娶了一个四川妹子做媳妇,村西的翟家老幺翟忠建娶回了一位贵州姑娘做老婆,还有张旺财的二儿子张德富的姑娘张茜嫁给了江苏的一位私家电子厂的老板为妻,村东的赵家的三闺女赵卓燕嫁去了浙江的一私家服装厂老板家,张李村可谓是:有男不愁婚,有女不愁嫁。更应了“河南的女儿嫁四川,那是前世的姻缘”古老的姻缘观这句话。

提起李景旺,还得从政策开放那年说起,他头脑灵活,善动脑筋,机灵鬼怪,只要有钱眼他就会设法赚。在大集体时,他抽每天队里干活歇火时那段闲暇的机会,他就会在地边、田头的荒坡、树扒里挖黄姜或红梗什么的,变卖换些零用钱以补家用,在家里还偷偷的养些鸡或兔什么的,但他的这些举措也没少挨队里地批斗,给他乱扣搞资本主义的帽子之类的罪名,他并不以为然而放弃这些做法。改革开放给了李景旺带来了希望,他第一个在村里开起了商店,也是他第一个在村里办起了养鸡场。李景旺膝下有三男两女,头上的两个儿子早已结婚,自立了门户,紧挨两个儿子的大女儿初中一毕业,李景旺就让她学起了开店经商,幺儿子和一个女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更赶上了教育政策的春天,他们能念完初中又念高中,高中毕业又上大学,李景旺是个明白人,他让他的幺儿子上大学时报考了畜牧学专业,旨在为他自己的家庭养殖业培养人才,这就是李景旺的聪明之处。二女儿李霄婉同村里郑喜来是同学,八五年秋季,她有幸进了临溪县一中,高中毕业那年,她又顺利的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果林专业,大学毕业,那时的大中专毕业生还包分配,又能如愿以偿的被分配到临溪县农业局工作,这还得说说李霄婉找了一个有钱的老公,他就是浜淮村的郑喜来,郑喜来和李霄婉可说是青梅竹马,李霄婉上高中时,郑喜来为了使他家还有的弟妹能更好的上高中、上大学,他不得不做出牺牲,李霄婉为郑喜来的勇于担当所敬佩,她就主动常跟郑喜来书信往来,还主动向郑喜来倾诉了自己对对方的钟爱之情。说起郑喜来在山西的发展,听同去在他手下打工的同乡说,他生意最好的那几年,每天的出煤量就可价值千万,这是一笔不小的财源,在煤窑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郑喜来赚钱几十个亿,富了,他没忘记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听人说,在前几年,为了改善城里人的生活娱乐场地,就慷慨解囊为临溪县建城市沿河广场公园捐了一笔钱,更有人准确的透露,说郑喜来为此项目就捐资一千二百万元,他说得上临溪县城市发展建设的功臣,李景旺的儿子、女儿和女婿在相邻的眼中就是好样的,这也给李景旺脸上贴了金,在村里左邻右舍老年人面前,他可谓是想风得风,想雨得雨,他家里若有了大小事,前来帮忙的人从不用招呼。

话说郑喜来脚下的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郑喜来这位哥哥的无私奉献下,给弟妹们营造了优越的经济条件,弟妹们发奋读书,后来都考取了省城最好的一类大学,弟弟郑喜源武大毕业后,因学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被分配到天门市某县政府供职,听说仕途一帆风顺,后来被派到宜城县挂职锻炼几年后,又被派到荆门市某县任副县长,分管县里的招商引资工作,可谓是仕途一派光明。两个妹妹一个念的是华中科技大学金融专业,一个念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都留到了省城供职,这是对郑喜来最好的回报,更是郑喜来所期望的。

李景旺的养殖场越办越大,他让他的大儿子李霄韩和二儿子李霄震办起了养猪场,还组织全村的养殖户办起了鸡、猪、羊、牛的畜牧养殖合作社,挂牌成立了“浜淮村兴旺畜牧养殖农村联合社”,领着全村的父老乡亲发家致富。那个李景旺的幺儿子李霄霖畜牧专业毕业后,李景旺直接让他回到家里的养殖场,因自己的年岁已有七十有二了,他想要他的幺儿承接他的事业,李霄霖回到村里,他所学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他每天来回的深入到全村兴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各养殖户,进行畜牧养殖专业知识辅导,对各养殖户提出了相应的卫生消毒、牲畜的定期预防等一系列的牲畜疾病预防的应急措施。那些养殖户的畜牧预防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这都有赖于李霄霖的技术指导,威信在全村的畜牧养殖户中渐渐树立起来了,这个李霄霖将是未来浜淮村兴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自李霄霖回村后,村里畜牧养殖合作社各户的牲畜再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今死一只鸡,明死一头猪,后死一只羊或一头牛等事故的发生,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更是科学养殖牲畜的最好说明。如此同时,李霄霖还把在学校学到的鸡、猪、羊、牛的伺料配制方法大胆创新的应用到实际养殖过程中,并对每一个养殖户进行伺料配制方法专项辅导,毫不保留的把畜牧养殖知识进行普及,使每一个养殖户都能把自家的糠、糟、粮无一浪费,既节省了开支,又合理利用了资源,这样大大地激发了村民们对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知识及牲畜养殖知识的实用技术的专项普及,更使每位村民明白了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的真正理解。有了李霄霖的养殖技术的专业指导,使浜淮村的养殖户的经济收入逐年攀升,农村变化的美好前景在浜淮村巴东南山的山村里不断演绎。

前面说到李景旺头上的两个儿子,在粉碎“四人帮”前后相继成家了,两儿子没有读到太多的书,但也是初中文化程度,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他们尝到了土地的甜头,更让他们抢抓住了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致富的机遇,大儿子李霄韩严格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只让妻子杜秋妍生了一胎,他说,好儿不要多,一个抵十个。他要让儿子多读书,成就他没有成就的梦。儿子李擎峰真没辜负父母的希望,一路成长,小学念了念初中,初中念了念高中,高中念了念大学,在大学里学的是果林专业,他的志向是想使家乡的荒山变果园,四年大学毕业后,他以一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毅然回到故乡这片热土上,还大胆地租赁了全村一大片荒山,他要领着全村的家乡父老让荒废冷寂的荒山也要长出金子来,自李擎峰和薛妍莉结婚后,他们二人携手合作,共同完成植林绿化,栽种果树,他们要实现绿果满山坡的宏愿,要使更多的人明白:农村也有大舞台,农民的人生也精彩。从此,他们二人的人生价值随着这里的片片荒坡上的绿果熠熠生辉。

正值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的劲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加之国家又在对那些私家矿区不断收编、改建、取缔之时,郑喜来毅然决定携资返回家乡创业,在故乡这片山水版图上,郑喜来想抓住城乡共建的历史发展机遇,欣然决定在浠水县成立了荆楚飞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承建房屋工程建筑、公路工程建筑、桥梁工程建筑等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起始注册资金就达到20亿元,是一个实力雄厚的私家公司。谁人都知道有钱才会赚钱的道理,荆楚飞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临溪县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私家公司,户下有工人近二百人,并有近二十位的大学毕业生在他的公司打工,不仅为临溪县解决了不少人员就业,也为大学毕业生解决了就业的难题,更为临溪县的经济发展取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成正比例的。人们的环境观也在不断改变。人们渐渐知道,万物离不开自然,山水是人们最好的乐园,回归自然才是本真。城里人又开始羡慕乡村的田园生活,很多有钱人又在乡下建起了别墅,城市生活再不是人们追寻的最理想的目标。

不用说,郑喜来家首先就在浜淮村建起了第一栋别墅,建筑材料都是现今别墅建筑最好的材料,听人说,别墅内冬暖夏凉,令村里人很是羡慕。自然,郑喜来家的别墅外会有不少的官商豪车停在院内,一些官商来此地休闲度假,巴东南山的山清水秀在荆楚大地是出了名的,奔腾不息的汇湾河,清澈的万江水,劲拔幽深的十八里长峡,高耸清秀的鸡心岭,这些山景水秀的地方,不就是自然赐给临溪县人民的宝贵财富吗?郑喜来又在心里生起了一个构想,何不在此开发成山水旅游景点,让城里人酷夏来此避暑休闲,国家政策是创业者的保护神,说办就办,还是有钱能办事,很快的工程队就进驻了浜淮村,就这样,一个浜淮村山水休闲避暑山庄工程项目部的招牌竖起来了,村里的一些富余劳动力也可在此工地打工挣钱,很快的工程车就陆续也进驻了村里,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着。

山村的变化牵系着大山养育的一个个儿女们。那位巴东南山养育的第一位大学生张出息,清华研究生毕业,他经一位同学父母的关系,被分配到某一个地级市政府供职,因山里的孩子自幼吃苦多,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工作很认真,深得领导的青睐。后被组织推荐到一个穷县任副县长去挂职锻炼,到了基层,他情系当地的百姓疾苦,把看到的情况记在心里,写成挂职地方工作日志,上传到市领导的邮箱里,还亲自向市里主要领导反映这一现象,强烈呼吁上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众的疾苦,注意党群、干群关系。张出息也渐渐地被组织不断提拔重用,接着是县长、县委书记、副市长等职位的攀升。

每当张出息喝着哇哈哈、农夫山泉、雀巢、乐百氏等矿泉水时,他就会想起家乡的旺泉山清冽的泉水,提起旺泉山,眼前就会浮现一幅画,幽深静美的山崖,一处处泉眼四季喷着清泉,泉水清澈无暇,冬暖夏凉,水雾如烟,四季山腰水雾弥漫,阳光下的景色更美,那喷涌的泉眼,犹如给山体镶上的晶莹剔透的银珠,闪光耀眼,那飘渺的水雾,在阳光下呈现的又似骗飞的山鸡、奔腾的骏马、飞翔的巨龙,幻化多变,令人想入非非,会联想到如今的高科技水雾幻影。旺泉山又名云雾山,那一山的清泉白白的流淌了上千年,何不可惜,若能提炼成矿泉水,那定会比现今全国各地制造提炼的矿泉水还要紧俏。他把这个想法同在华中某市县任副县长兼负责县里招商引资项目的郑喜源进行了沟通,希望他能介绍当今那些有名的矿泉水制造商可以去家乡考察,看能否把家乡的清泉水利用起来,给家乡人民带来财富,为家乡父老造福。

在张出息和郑喜源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很快同雀巢食品总公司住鄂俞陕办事处瑞士籍负责人的迈克.科尔取得了联系,希望贵公司能在自己的家乡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建一个雀巢矿泉水制造厂,那里的水是纯天然的山泉水,水质甜润细腻,口感可人。并约好了前往考察的时间,很快,张出息给临溪县政府办打来电话,想把家乡的山泉水同雀巢食品公司联营建造一个雀巢矿泉水制造厂的想法告诉了临溪县政府,政府办主任接到电话后,立即把这一消息报告了该县县长,县长又立马向县委书记请示,县委书记为此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安排了此项工作由县长专人负责,要认真做好接待和洽谈工作,可见,临溪县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雀巢公司住鄂俞陕办事处的迈克.科尔约定奔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实地考察雀巢矿泉水水源的时间一晃就到了,张出息和郑喜源陪着迈克.科尔先生从外地一道直抵临溪县宾馆,临溪县县长早在县宾馆恭候,按照贵宾的接待标准盛情款待。在临溪县宾馆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随着雀巢矿泉水水源考察团前往峻岭乡浜淮村,沿途的山水风景令迈克.科尔随行人员们赞不绝口,脱口而出:“ is too beautiful!”是的,临溪县的山水确实太美了,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身缘只在此山中”,而没有感受到家乡的山水如此的静美。

现任浜淮村村长的李擎峰在村口迎接,把雀巢矿泉水水源考察团的全体成员直接带到了郑喜来在峻岭乡浜淮村建的浜淮村休闲山庄的地方,洗刷完毕,休息了一会儿,就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由于旅途乘车的劳顿,大家都没饮酒,草草地吃了饭,迈克.科尔就迫不及待地招呼考察团的专家们前往旺泉山去看水源。李擎峰给大家当向导,领着雀巢矿泉水水源考察团的全体成员直奔旺泉山的方向。还没看见旺泉山,耳畔先听见哗哗的水声,似琴瑟交响乐的合奏,又如微风吹奏山谷的回声。还未看见山泉,人们的眼前就幻化着一幅壮美的画面:逶迤的山峦,绵延俊秀,山崖上的清泉犹如一条条的白练撒向山腰,又似晶莹的翡翠在山间闪现,那飘渺的水雾环绕山尖,恰似仙界的浮云,虚幻缥缈,似人间仙界,一股股清泉水从山涧缓缓流下,潺声悦耳。雀巢矿泉水水源考察团的成员们寻着水声不一会儿就转过一个山谷口,来到了山谷下的泉水边,那清澈的泉水,明亮耀眼,清净无瑕,迈克.科尔毫不犹豫的用双手掬起一捧泉水就喝,凉爽沁脾,甜润可口,感叹地说:“ ah! It is holy?”考察团还深入到山上观察了四周的环境,看周边有没有住户人家,水源是不是无人违破坏。通过实地考察,迈克.科尔先生对这里的水源周边环境非常的满意,取了水质,带回去要进行全方面的化验检测后,才能确定水源的达标率,然后才能定夺。迈克.科尔先生他们一行的全体成员在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停留了一天,还观光了村里的莲花池、三步滩,对浜淮村村委会的盛情款待,对浜淮村的自然风光大体的游览了一番,整体印象比较满意,对这里的风土民情赞叹不已。

二十天后,张出息和郑喜源两人分别接到了雀巢食品总公司住鄂俞陕办事处传来消息,说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旺泉山的泉水水源符合制造雀巢矿泉水的水质标准,雀巢食品总公司同意决定在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建造雀巢矿泉水制造厂,大力制造雀巢牌矿泉水。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临溪县政府,县政府速记召开了招商引资专题会,决定给雀巢食品总公司提供一切优惠政策,广开“绿灯”,要使该公司能为临溪县的财政收入的提高取到抛砖加瓦的作用。很快,雀巢食品总公司住鄂俞陕办事处就进驻了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首先是圈地保护水源,杜绝一切污染水源的环境,接着是建设厂房,运来设备,很快雀巢食品总公司住鄂俞陕办事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雀巢矿泉水分公司成立了。因郑喜源学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加之他早年就同雀巢食品总公司住鄂俞陕办事处瑞士籍负责人的迈克.科尔有招商方面的联系,算是知己,这次,迈克.科尔先生想聘请郑喜源为临溪县峻岭乡浜淮村雀巢矿泉水分公司的土地资源顾问,郑喜源放下一些人的不理解,欣然接受了迈克.科尔先生聘请,很快辞去了在华中某市县任副县长兼负责县里招商引资项目的公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火热的土地,他要为家乡的变化贡献出他全部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