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四十法15文学插图导读“六法”

 博书润雅 2015-08-21
语文教学四十法

文学插图导读“六法”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部分作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在编入课本时,多数配有比较理想的文学插图。据笔者精略统计,课本的文学插图多达78幅(详见下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的语言”,捕捉斯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水平,的确是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一些致力于语言教改的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讲《装在套子里人》(高三册)一文时,先利用插图作“导读鉴赏”:“首先欣赏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斯为小说精心设计的插图。请你至少说出三点别里科夫与画面背景不协调之处。……初读课文,将小说描写与插图对照,你认为主人公的怎样的人,有何曲型意义?……”从上面的“导读鉴赏”可以看出,教者引导学生欣赏插图的目的在于透过插图的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文学信息,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并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形象。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学插图的潜在功能,并充分发挥它特有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教学中,就利用文学插图导读课文。作了些尝试和探究,其主要作法归结如下:
  一、介绍作者,先睹风采:由“形”人“神”加深印象。课文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作家、诗人的头像,如我国古代的有屈原(《涉江》)、陶渊明(《桃花源记》)、曹操(《观沧海》)、白居易(《钱塘湖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西江月》)、蒲松龄(《狼》)等,现代的有朱自清(《背影》)、老舍(《济南的冬天》)、外国的有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和气质,也能显示其不同的个性。学生对入选教材中的作家、诗人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注释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介绍,不能将这些文字的材料与其相貌联系起来,只知其“神”,未睹其“形”,形不成深的印象。课本中的头像插图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讲《涉江》(高五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屈原的头像,并结合画像旁“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上万古悲风”的题联,说说对诗人的第一印象。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面对诗人的头像,充头发挥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想象力,说出了各自的直观印象——“诗人神态慈祥和善,是位洁白清忠之士”;“诗人宽宽的额头,微蹙的眉宇,肯定是关于思考的人”;“诗人深思沉静,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慈祥中显出刚毅的神态”……学生对诗人的直观感觉,尽管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捕捉的印象,概括得也并非完全了解,但它毕竟是从仔细观察中得到的第一印象,而又以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它综合地反映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插图像介绍作者,先睹风采,由“形”人“神”,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初四册一文,有世界著名的作家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头像,他们神态有别,风采各异。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伟大作家的头像,并说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对这些举世闻名的作有产生深刻印象,并进一步渴望阅读他们的作品。
  二、赏画入文,由文入画。在一些游记写景散文中,作家按照自己的行踪,或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别具特色的风貌。教这一类课文,我们要借助插图,赏画入文,由文入画,如教《雨中泰山》(高一册)时,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并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思考:插图中画出了哪些景物,近景和远景各是什么,看了这幅插图你对泰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一般都能比较准确的回答上面的问题,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在翻阅课文中,也会得到解决。待学完课文后,返回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的有关描写欣赏插图,由文入画,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描写的泰山全景式的特点。利用游记写景散文中的插图作导读,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赏画入文。先从画面的整体上盾一下文章所描写的景物
  对象及特点,对全文的景物描写有个概括印象,由文入画。再根据课文的具体描写段落,结合插图的部分画面,从局部上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及特点,如插图中的“紧十八盘”“南天门”等,图文结合,归纳概括。最后让学生看图叙述文中描写的景物,图文结合,归纳概括出全篇的写景特点。
  三、借助示意图,揣摩作家的匠心。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插图大部分具有艺术性。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孔乙已》(初五册)有一幅插图就是属于科学性的示意图。《孔乙已》的开篇是一段近乎说明性的文字:“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内容,该文有一幅插图就是鲁镇酒店的特殊格局方位示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小说的开篇一段话,仔细观察这幅示意图,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按示意图的方位,看一下“短衣帮的”和“穿长衫的”到鲁镇酒店喝酒的位置各在何处,侧重理解“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因其身分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喝酒的方式和所据的位置也迥然有别。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从小说的全文来看,主人公孔乙已的悲剧,也将在咸亨酒店的“曲尺形的大柜台”前上演,借助示意图揣摩作家的艺术匠心,意义重大。
  四、借助插图,体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凝练,而表现的境界却广阔深邃,显示的情调亦丰富多彩。对诗的艺术境界,只可“意会”,不可的“言传”。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困难所有。我们都有一样一种体验,尽管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让其设身处地地全味诗的意境,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果我们借助插图的画面,让学生由文人图地体味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了。如《琵琶行》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插图,就是对该诗第一段意境的生动显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原文,观察画面的内容,跟自己原来想象中的情景作比较,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借助插图进一步体味“秋江夜送客”的画面所表现出的悲凉气氛。如果我们再作深入引导,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和插图的画面所显示出的人物和景物展开想象,作“看图说话”或“依图作文”之类的练习,对诗的意境的全味就会更加深刻。
  五、借助插图,理解人物形象。文学插图最常见的便是小说中的插图。小说中的人物、环境、细节等用文字描写的东西,往往被画面所代替。小说最重要的塑人物形象,因此小说的插图也集中在勾勒人物形象上。借助插图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必须有这样的两个过程;由文字到画面——将小说的文字描写对照画面,想一下插图还隐含着哪些文字信息,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像前面提及的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插图时的“导读鉴赏”就属于这一类;由画面到文字——审视插图,捕捉画面中隐含着的文学信息,再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将插图再还原为文字描写。这一“还原”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文的描写,而是在原文基础上的重要创造。如《祝福》(高三册)的插图是一幅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成为乞丐的肖像画。画面上的祥林嫂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若已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了。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发现这幅图除了画出原文那段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外,还可以看到画面左下方的背景,是鲁四老爷燃放爆竹“祝福”的情景这幅插图,将“凶人愚顽的欢呼
  ”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作了强烈对比,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利用插图所作的“导读鉴赏”和“还原”为文字描写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读写是大有裨益的。
  小说的插图大多是对一些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勾勒,或显示人物的性格,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暴露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揭露官吏卑鄙阴险嘴脸的“密室谋划”(《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抨击科学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严重腐蚀的“中举喜疯”(《范进中举》),刻画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的“看守密室”(《守财奴》),塑造革命母亲英勇无畏形象的“散发传单”(《母亲》),表现群众愚味的“上坟”(《药》)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得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六、以文评画。插图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容,“补文学之所不及”。因此,插图中的人物、景物和场面都要依据原作的文字描写,将其转化为准确生动的绘画语言。这就要求插图既要符合原作的内容和精神,又要根据艺术规律进行创造。插图的起码要求应该做到不违背作品的内容,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有些文学插图却未能做到这一点。笔者在教《为了六十一阶级弟兄》时,让学生以文评画,对课文中的插图作评析。先证学生找出插图所依据的原作描写:“他们来到了黄河茅津渡口。在微微的星光下,只见那黄河翻滚着巨浪,只听那河水拍打岸头,震人心魄。”老艄公吆喝伙计们“来到岸边,二话不说,驾起船,直奔河心,”“终于打破了黄河不夜渡
  的老例,把取药人安全送到了对岸。”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插图“夜渡黄河”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作的内容。学生对照课文的有关描写,认真观察插图,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画面上只突出了翻滚的黄河巨浪,并没有画出这是“夜渡”的情景,自然也就无法表现为了挽救61个同志的生命,冒着“夜渡黄河容易翻船落水”的危险,“打破了黄河不夜渡的老例,”寻找特效药的高尚精神。显然,这幅插图有悖于原文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评析一些文学插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评价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利用文学插图导读课文,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笔者的一些粗浅体会只是一孔之见,这里斗胆献丑,以引起语文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