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二)

 寂寞在繁衍 2015-08-23

第四章 清热剂

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分类

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

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5、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注意事项

1、辨部位,掌握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2、辨热证真假:真热假寒,则大胆使用,真寒假热,则忌用。

3、辨轻重: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皆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碍胃)

4、辨虚实: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5、应用反佐法: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的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伤津或气阴两伤之证。

主证

壮热烦渴、大汗、恶寒、脉洪大等,或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皆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等。

白虎汤 《伤寒论》

方 歌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命名

不是以君药命名。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来划分,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

柯琴曰:“白虎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则炎暑自解也。”方中行说:“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若白虎。”以白虎来比喻清热之功,故名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 解

石膏(辛甘大寒):除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君

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热外出,甘寒不伤津,清热又可除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可以调节体温中枢,使体温降低,但药力持续时间短,用之不久,旋而复升。且除热象外还有伤津之象。

知母(苦寒而质润):助君药清热滋阴 ——臣

知母虽为苦寒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不甚寒,亦不甚苦,且质润多汁。”清热之力不及石膏,但滋阴之力强。既可助石膏清热,又可补已伤之阴。药理研究表明,知母药力持续时间较长,与石膏配伍,效果最佳。

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防大寒伤中,防热盛伤津 ——佐使。

二药同用,可缓和石膏、知母的寒性,防止伤胃,并可使药气留连于胃,更好地发挥药力。

运用

1、辨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2、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4、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

重点:

白虎汤的组成、功效、主治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方 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组成

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

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

方 解

犀角:清营解毒

---君

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臣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佐

丹参:凉血活血 --佐

黄连:清心泻火,引药入心经

--佐使

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清气泻热之品,透热转气,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名词

透热转气:用于治疗湿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清营解毒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代表方剂:清营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2、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3、使用注意: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苔白滑,为有湿邪,本方中有滋阴之

品,可助湿。

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

重 点全网发布:中国医学:1436237108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银花、连翘与竹叶的配伍意义、透热转气的概念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

方 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

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入营血服之安,

蓄血伤络吐衄专。

组成

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

证候特点

神志症状:心主血,主神明,热入血分,必然扰乱心神。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出现各种出血症状。瘀血:邪热耗伤血中津液,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聚而为瘀。

方 解

犀角:清心凉血解毒 --君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臣

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佐使

配伍特点:

凉血与化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运用

1、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2、随证加减: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

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

旱莲草、茜草、大枣

3、使用注意: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4、现代运用:多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热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重 点

组成、功用、主治、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方 歌

普济消毒蒡芩连,

甘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

大头瘟毒服之痊。

组成

黄连 黄芩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板蓝根 马勃 连翘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薄荷 僵蚕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

方解

黄芩、黄连(酒炒、重用):

清泻上焦热毒 --君

牛蒡子、薄荷(少量) 疏散上部风热

连翘、僵蚕

--臣

陈皮:理气疏壅散结

玄参、马勃、板蓝根 助清热解毒 --佐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升麻、柴胡:

①疏散风热

②载药上行:

③火郁发之: --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2、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3、现代运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于风热邪毒为患。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的配伍。

第四节 清 脏 腑 热

清 胃 散 《 脾胃论》

方 歌

清胃散中当归连,

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

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病机:《脾胃论》言本方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阳明热盛循经上攻。

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黄连:清胃泻火 —君

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郁热 —臣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 —臣

当归:养血活血——助消肿止痛 —佐

运用

1、辨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随证加减:

胃热甚:加石膏、大黄;口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

牙痛冷热皆加重:加细辛、白芷;

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石)

3、现代运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黄连的苦寒泻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陈士铎:“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所以必须多用。升麻多用,是为了清泻胃中火热而设,但无黄连恐升散太过,故为臣药。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清胃散黄连与升麻的配伍的意义

芍 药 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 歌

芍药汤内用槟黄,

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

里急便脓自然康。

组成

黄芩、炙甘草、肉桂、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芍药、黄连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

湿热痢疾

方解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针对湿热之邪 ——君

芍药:养血和营,又可缓急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和血 —臣

二者共用 ,“行血则便脓自愈”。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行气 —臣

“调气则后重自除”。

大黄:泻热除积 通因通用 ——佐

肉桂(少量):可协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止呕逆拒药。 ——佐助和反佐之用。

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

又可调和诸药。 —佐使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运用

1、 辨证要点:

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

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4、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湿热为患。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肉桂的配伍意义

3、配伍特点

白 头 翁 汤 《伤寒论》

方 歌

白头翁治热毒痢,

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

赤多白少脓血宜。

组成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主治

热毒痢疾

病机:热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肠。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

黄连:清热燥湿 —“治痢之最”

黄柏:清热燥湿厚肠 —臣

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佐

与芍药汤比较:

1、病机:

芍——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白——热毒深陷血分,下注大肠

2、功用:

芍——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白——清热解毒兼凉血止痢

3、主治:热毒痢重于湿热痢

运用

1、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合桂园内包鸦旦子同服。

3、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对比

第五节 清 虚 热

青 蒿 鳖 甲 汤 《温病条辨》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

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组成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鳖甲:滋阴退热

青蒿:清热透邪外出 —君

二药配伍,鳖甲专入阴分滋阴,青蒿可出阳分透热,使养阴而不恋邪,透热而不伤正,有相得益彰之妙。“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助鳖甲养阴以退虚热

—臣

丹皮:泄阴中之火

—助青蒿透泄阴分伏热

—佐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运用

1、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随证加减: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

3、现代运用: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等属于阴虚内热者。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

第五章 祛 暑 剂

清 暑 益 气 汤《温热经纬》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

翠衣荷连知竹尝。

组成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阴两伤证。

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

清解暑热 益气生津

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西洋参:益气生津

臣——荷梗:助君清热解暑 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佐——黄连:清热泻火

—归心经,可清热除心火

竹叶:清热除烦

知母:清热泻火 —— 滋阴润燥

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用了大量甘凉濡润之品,稍佐苦寒清泄,兼顾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使清热而不伤阴,补虚而不留邪。

运用

1、辨证要点: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2、随证加减:

暑热较高:加石膏;暑热轻者,去黄连;若属小儿夏季热,宜清透虚热,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夹湿不宜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六章 温 里 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伤寒论》

方歌

理中干姜参术甘,

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

丸汤两用腹中暖。

组成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

干姜:温中散寒 ——君

大辛大热,温脾阳,散寒邪。

人参:补气健脾 ——臣

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能鼓舞脾胃的元气,振奋脾胃的功能,促进运化,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

白术:燥湿健脾 ——佐

白术既助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有可除湿健脾以助运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使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2、随证加减: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宜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 逆 汤 《伤寒论》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

四肢厥冷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

急投此方可回阳。

组成

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

(寒入少阴之寒厥证或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沉微细;或太阳病汗多亡阳证。

方解

附子(生):温壮元阳,回阳救逆。 ——君

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偏肾阳

干姜:温中散寒,通阳助脉——臣

干姜温中,更偏于补脾阳,与附子配伍,脾肾同补,回阳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应用。

(1)二者配伍,干姜助附子温肾阳,附子助干姜健脾阳,一温先天,一温后天,脾肾同健,有先后天互相滋养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阳救逆功效虽强,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干姜发挥作用虽慢,但药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结合,各取所长,干姜可固附子的走窜,温阳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谈。

甘草: ——佐使

①益气补中。

②缓和附子、干姜的峻烈之性。

③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

配伍特点

1、温里药与补益药同用。

2、脾肾先后天同补。

3、补阳之中寓以护阴之旨。

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现拒药,可热药冷服。本方大辛大热,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温经散寒

当 归 四 逆 汤 《伤寒论》

方歌

当归四逆用桂芍,

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

血虚寒厥服之效。

组成

当归、桂枝、芍药、通草、细辛、甘草、大枣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病机:营血亏虚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 血行不利

方解

当归:养血和血

当归养血,可补充血液的不足;当归活血,可以促进血液畅通。 ——君

桂枝:温通经脉

桂枝性温,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阳气,促进血液运行,故可祛除经脉中的寒邪而促进血行。 ——君

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阴血之不足。 ——臣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散经脉中的寒邪

——臣

木通:通经脉,畅血行 ——佐

大枣:益气健脾养血

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2、现代运用: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症、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血虚寒凝者。

3、临证加减: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头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三个四逆的特点。

第七章 补 益 剂

概念

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

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

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

八法中的“补法”。

适应范围

补益剂为治疗虚证而设,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即人体的气、血、阴、阳等不足而产生的病证,具体的说即久病体虚,脏腑亏损、津血不足、机能衰退等各种病证。

病因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

思虑太过,过度劳倦—劳伤气血营阴

房事不节—损伤肾精元气

大吐、大汗、大泻-阴液气血耗损

分类

气虚(肺、脾)—补气—四君子汤

阳虚(心、脾、肾)—补阳—金匮肾气丸

血虚(心、肝、脾)—补血—四物汤

阴虚(肝、肾)—补阴—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八珍汤

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地黄饮子

使用注意

1、要掌握补益剂的使用原则,必须在外邪已解、正气已虚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

气已伤而余邪未尽,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别虚实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实有羸状”之真实假虚之证,至虚有

盛候”得假实之证

3、要注意观察脾胃功能

4、不可滥用补益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保持精神愉快

5、补益剂的组成药物多味厚滋腻,煎煮时间应稍长,使性味尽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钟,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6、在运用补益剂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补益法:直接补益虚损的脏器。二是间接补益法:可以依据脏腑相生的关系补益虚损的脏器。

第一节 补 气

四 君 子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药物,皆属平和之品,不热不燥,补而补滞,益气补中,健脾

养胃,如同宽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人参苓术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

脾胃气虚治相宜。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症见:面色晄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方解

人参:大补脾胃之气 —君

白术:燥湿健脾 —臣

茯苓:渗湿健脾 —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佐使

与理中丸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的药物组成中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气补中,治疗脾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与茯苓配伍,以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理中丸与干姜配伍,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补气或健脾的方剂都是由本方演化而来。

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而致的各种病症,以面色晄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临床运用:临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弱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的比较

参 苓 白 术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

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

四君子汤、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

症见: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腻、脉虚缓。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方解

四君:益气健脾 —君

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止泻 —臣

砂仁:行气化湿、便补而不滞

桔梗:载药上行、宣开肺气  —佐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与渗湿的药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

(3)宣利肺气,借肺的布精而养全身。

《素问》中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桔梗宣通肺气,通过肺之布津而养全身。

(4)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引脾气上行,使输精于肺,达到“培土生金”之用。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使

纵观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

功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本方除补脾胃之外,尚有补肺之功。

1、直接——山药有补肺

2、间接——脾肺为母子关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转输、可得到营养;桔梗载药上行,使精微上达于肺,故肺气不足亦可选用此方。

配伍特点:

1、 药性平和,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苔

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属脾虚夹湿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补 中 益 气 汤 《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参术,

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

气虚发热甘温除。

组成

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体倦

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益更速,通达内外。

人参:大补元气

炙甘草:益气调中 

白术:燥湿健脾 —臣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佐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升提阳气 —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了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的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

名词

甘温除热——用甘温的药味以解除因

虚而致身大热的方法、代表方为补中益

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小建中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兼贫血,加补血药(四物)、补肾药(枸杞、鹿胶)。

月经过多,去柴胡、当归,重用人参或加止血药。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

便秘,重用当归或加适量火麻仁、肉苁蓉。

3、临床应用

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

生 脉 散 《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

症见: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症见: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

方解

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 —君

麦冬:润肺养阴 —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益气生津 —佐

三药合用,一补(人参)一润(麦冬)一敛(五味子),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暑热气津耗散,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虚久咳得之,可益气养阴,敛肺止咳。

运 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 元气大虚,用红参; 虚而有火,用西洋参;气阴不足轻者,可用党参。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肺结核、慢支、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玉 屏 风 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外泄,从而

玉屏组合少而精,

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

固卫敛汗效特灵。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病机:肺卫气虚,腠理不固。 表虚自汗。

主治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均可以治疗表虚自汗。本方的自汗是由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汤的自汗,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正如吴昆所言:“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于治疗表自汗,二者有何区别?全网发布:中国医学:1436237108

方解

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固表止汗 —君

白术:益气健脾,加强固表之功 —臣

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 —佐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黄芪与防风相伍,一收表,一散表,二药合用,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相畏相使,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此外,体虚易感冒者也可应用。

2、加减变化:

(1)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

(2)有表证:合桂枝汤;

无表证:合补中益气汤+淫羊藿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感冒而反复发作者。属表虚外感之人。

重点

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玉屏风散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补 血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熟地归芍芎,

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

加减运用贵变通。

功 用

补血调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关键:

营血虚滞、冲任虚损、血行不畅。

营血亏虚

脏腑失养

血行不畅

冲任虚损 营血瘀滞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

方解

熟地:大补肝肾、滋阴养血 —君

当归:补血和血 —臣

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 —佐

补中有散,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血为主,调血为辅。

配伍特点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血、调经之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血家百病此方宗)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现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营血虚滞者,均可应用。

重点

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归 脾 汤 《校注妇人良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

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功 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方解

配伍特点

1、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

2、心脾同治,重在补脾。

3、补中有行,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失血、

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各种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还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

重点

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

归脾汤中配伍木香的意义

第四节 补 阴

六 味 地 黄 丸《小儿药证直诀》

命名

由六味药组成,以地黄为主药,故名。本方原治疗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发、齿、语)及囟门闭合晚,后用于补肾阴的方剂,因小儿发育迟缓与骨骼缺钙有关。 中医认为,通过补肾可使发生骨长,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

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

泽泻苓丹三泻侶;

三阴并补重滋肾,

肾阴不足效可居。

组成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消渴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以阴虚为主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 —君

山茱萸:温养肝肾而涩精

山药:补脾固肾 —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

配伍特点: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

3、现代运用:现代应用较为广泛,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亢,无排卵性宫血。更年期综合证等属于肾阴虚者。

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

一 贯 煎 《续名医类案》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

阴虚胁痛此方良。

组成

生地黄、沙参、当归、枸杞子、麦冬、川楝子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病机:肝肾阴虚,肝气失舒。

方解

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君(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臣(佐金平木、培土抑木)

枸杞子、当归:养血柔肝

—臣

川楝子(少许):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佐

配伍特点:

1、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必求于本”,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补肝与疏肝结合,以补为主,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可治疗阴虚胁痛。以胸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胁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3、现代运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以此方

4、使用注意: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

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第五节 补阳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

命名

本方由八味药组成,故名八味丸,但此方为补阳之品,为何名肾气丸?前所言,此方与六味地黄丸仅两味药之差。补阴之品多了桂枝、附子,既补阴又补阳,非大队的温阳之品,温阳作用不甚强。故非补火之意,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主要作用是温化肾气。故本方不叫“温肾丸”而叫“肾气丸”。

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

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泽丹,

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

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

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君

地黄(生地):滋阴补肾

山茱萸:补肝涩精

山药:健脾益肾 —臣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清泄肝火,泄阴中之火 —佐

虽为补阳之剂,却是少量补阳与大队补阴同用,为何要重用补阴之品?

1、阴根于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阳是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肾阳亦是由真阴所化生。本方以少量的桂枝、附子,纳入补阴药中十倍之一。是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使之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使在真阴充足的基础上,微微生火以化生肾气。

3、从药物作用的角度来看,治疗肾阳虚多用丸剂缓补,故需久服、多服方可奏效,但补阳药多为温燥之品,若纯用补药,必温燥伤阴,故在补肾阳的同时必须固护肾阴,因此必须补阳药与补阴剂同时配伍应用。

2、从疾病的性质来看,肾阳虚系统慢性病的一个过程,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阴阳俱虚、而以阳虚较为突出,故在补阳的同时必须补阴。

配伍特点:

1.补阳药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

2.大量补阴药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鼓舞肾气。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以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2、加减变化:

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

桂枝,多用肉桂则效果更好。

3、现代运用:现多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低性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支哮喘、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肾阳不足者,均可加减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

第六节 阴阳双补

地 黄 饮 子 《圣济总录》

方歌

地黄饮萸麦味斛,

苁蓉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

加薄姜枣喑痱服。

组成

滋肾阴—熟地、山萸、麦门冬、石斛、五味子补阳—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

化痰开窍—石菖蒲、远志、茯苓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

喑痱证

喑:(1)暗哑,咽喉不利。

(2)错语,所言非所想,“命名性失语”。

(3)舌强不能言:舌咽神经麻痹,如: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

痱:足废不能用。指腿脚不利,不听使唤。

病机: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

方解

补肾阴:熟地、山萸—滋阴补肾

补肾阳: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君

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石斛、麦冬、五味子 —滋养肺肾     —臣

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       —佐

生姜、大枣 —和中调药 —佐使

纵观本方,既补肾阴,又温肾阳,且两方面药效相当,阴阳双补;既补下元、又治上窍,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舌暗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而弱。

2、随证加减:

若痱而无瘖,去菖蒲、远志;

瘖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桂、附,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

兼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

3、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八章 固 涩 剂

概 念

凡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以“散者收之”立法,属“十剂”中的“涩”剂。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适用于气、血、精、津液耗散滑 脱不禁之证。

症见: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

分 类

固表止汗——牡蛎散

敛肺止咳——九仙散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

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

固崩止带——固冲汤

使 用 注 意

1、掌握应用原则:必须在纯虚无邪而耗散滑脱时才可应用,否则会“闭门留寇“。

2、本方属治标之法,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找出耗散滑脱的原因配伍相应的药物。

3、本类方剂所治之证,多以虚为本,故多配伍补益剂。

第三节 涩肠固脱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泻痢日久,滑脱不禁。

症见:泻痢不禁,腹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

常用药物

1、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

2、温里散寒药:如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3、滋阴养血药:如当归、阿胶等。

4、理气药:如陈皮、青皮、丁香等。

真 人 养 脏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真人养脏木香诃,

当归肉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

脱肛久痢服之瘥。

组成及功用

〖组成〗木香、诃子、当归、肉蔻、粟壳、白术、芍药、人参、肉桂、甘草。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

久泻久痢。

症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不饮,舌淡苔白,脉迟细。

《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生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乃至合污而降,而泻痢作矣”。

病机分析: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损伤脾胃,累及于肾,致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脾肾阳虚、关门不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脾虚中气不足—肛门坠下。

脾胃虚寒—脐腹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虚弱,运化无常—不思饮食。

方解

本病为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脾肾阳虚为本,久泻久痢为标,故治疗时当标本兼顾、除此外并依据本虚表实的轻重度有所侧重。泻痢滑脱不禁,精微外泄,脏气已虚,当“滑者涩之”,急则治其标。

罂粟壳:涩肠止泻。

——君

诃子:助君药涩肠止泻。

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臣

肉桂:温补肾阳、暖脾助运。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

当归、白芍:养血益阴,补耗伤之阴血。

木香:调气醒脾。

(1)与归、芍配伍调和气血,以除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2)与温补脾胃药同用,可促进脾胃运化,使本方补而不滞。

(3)与涩肠固脱药同用,可使涩而不滞。

——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芍药又可缓急止痛。

——佐使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脾肾同调,补脾为主;

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脾肾虚寒、久泻久痢。以 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脾肾虚寒甚者,加附子;脱肛加升麻、黄芪。

现代运用:

现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日久不愈者。

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木香的配伍意义

四 神 丸《内科摘要》或《证治准绳》

方歌

四神故纸与吴萸,

肉蔻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

五更肾泻最相宜。

组成与功用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用法〗姜、枣同煮,枣肉为丸。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五更泻(肾泄)。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肾火衰弱,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肾虚寒,又正值五更之时,由于肾阳虚,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而泄泻。由此可见,本方证虽然是脾肾阳虚所致,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肾阳虚。

病机分析: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

肾阳虚衰——五更泄泻,久泻不愈,腰酸肢冷,脉沉迟无力。

脾虚失运——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腹痛喜温,舌淡,薄白。

方解

补骨脂:补肾壮阳,暖脾止泻。

——君

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

——臣

吴茱萸:温中散寒。

五味子:酸敛固涩止泻。

——佐

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促进运化。

——使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组成,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吴茱萸组成,专“治肾泄”。两方组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

比较:四神丸与真人养脏汤

二者均为固涩止泻之剂,有脾肾并补之功,但所治各异。

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补命门以暖脾土,兼以酸涩固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肾泄。

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以脾虚为主者。

真人养脏汤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四神丸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五更泻。以五更泻泄, 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治要点。

随证加减:

根据阳虚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现代运用: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属脾肾虚寒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的比较

第九章 安 神 剂

概 念

凡用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重镇安神或补养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志不安疾患。

神志不安,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烦乱狂躁等。主要与心、肝、肾关系密切,尤其与心有关。

分 类

1、突受惊恐或肝郁化火,扰乱心神。

——症见惊恐善怒,燥扰不宁(属实)

——重镇安神(惊者平之)

——朱砂安神丸

2、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神失养,心血不足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

——症见惊悸,健忘,虚烦不眠(虚)

——补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使 用 注 意

1、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质重而碍胃,只宜暂时使用,中病即止,脾胃虚弱者,并配合健脾益胃之品。

2、神志不安疾患,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故治疗时应结合心理疗法。

3、重镇安神药多坚硬,宜打碎先煎或久煎

4、某些重镇安神药物有毒,不宜久服。如朱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

朱砂安神东垣方,

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

养阴清热可复康。

组成及功用

〖组成〗朱砂、当归、黄连、炙甘草、生地黄。

〖用法〗水飞朱砂,以朱砂为衣。

〖功用〗重镇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心火内扰证)

症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恼,舌红,脉细数。亦治疗夜游症。

病机分析:心火亢盛,灼伤阴血

方解

治疗时应本着“惊者平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本方为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亢盛之心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疗时首先清泻亢盛的心火,其次补灼伤之阴血。

朱砂:清心火,(镇浮阳,安心神),重镇安神。

——君

黄连:清心除烦泻热。

——臣

当归:甘润养血。

生地:滋阴凉血(滋肾阴以降心火)

——佐

甘草:养胃和中,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泻偏盛之火以治主;

  补不足之阴以治次;

标本兼治,清中有养。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火亢盛而阴伤不甚之失眠的常用方。以失眠、心悸、心烦、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挟痰:加瓜蒌、竹茹、远志、菖蒲 。

兼易惊恐:加生龙骨、生牡蛎。

心烦甚:加栀子、连翘 、莲子心。

失眠多梦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使用注意:

(1)一般不作煎剂。朱砂含硫化汞,故不宜多用,经防汞中毒,剂量:每次<1g,不宜多服,久服。

(2)脾虚或阴虚较重者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

现用于神经衰弱或精神抑郁证属心火上炎者。

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二节 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校注妇人良方》

方歌

补心地归二冬仁,

远茯味砂桔三参;

阴亏血少生内热,

滋阴养血安心神。

组成及功用

〖组成〗柏子仁,酸枣仁,天门冬,麦 门冬,生地,当归身,三参(人参,丹参,玄参),桔梗,五味子,远志,茯苓,朱砂

〖用法〗朱砂为衣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症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机分析: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心失所养。

虚火上扰,扰乱心神,心神不宁—虚烦不眠。

阴虚血少,心失所养—心悸,神疲健忘。

阴虚血少,虚热内扰—手足心热,梦遗,口舌生疮。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阴虚火旺致的神志不安,虚火内扰。在治疗时既要治阴虚火旺之本,又要治神志不安之标,所以选用滋阴养血为主,配以补心安神之品。

生地:滋阴养血,补肾养心。

玄参:滋阴润燥,养阴生津。

——君

人参:益气生津而宁神。

茯苓(茯神):健脾宁心。

柏子仁:补心益脾安神。

远志:安神益智。

酸枣仁:宁心安神。

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

朱砂:镇心安神。

——佐

桔梗:虽为肺经药,实取其载药上浮之意,使其作用于心。

——使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滋补阴亏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剂,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随证加减:

失眠重者,酌加龙骨、磁石;

心悸怔忡重者,酌加龙眼肉、夜交藤;

遗精者,加煅牡蛎、金樱子。

使用注意:纳差,便溏慎用。

现代运用:

现用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亢等属心经阴亏血少者。

本方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