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分证治二十六法

 寂寞在繁衍 2015-08-23

(一)清宣肺热,化痰平喘

温热邪气,内壅于肺。身热恶寒,汗出口渴,咳喘气急,甚则鼻翼煽动,胸胁满闷,痰白黏稠或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热灼肺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故咳喘且热,必清肺化痰,以止喘咳。

麻黄1.5、杏仁10、生石膏20(先煎)、生甘草6、前胡6、浙贝母10、苏子10

加减法:

若肺热盛而痰黄黏稠时,加黄芩10、瓜蒌20、黛蛤散10、生海石15。

若血压较高,经常头眩者,去麻黄,加苏叶10、炙杷叶15。

若恶寒重而无汗者,麻黄加量。

若胸胁胀满,脉弦滑有力时,加甜葶苈3、莱菔子10、白芥子3、冬瓜子20。

若舌苔黄厚且垢时,加消导之品,如焦三僊各10、焦槟榔6、鸡内金10、皂角3。

(二)清肺涤痰,逐瘀排脓,一定喘咳

风热外袭,痰热内结,热郁于肺,发爲肺痈。吐脓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清肺涤痰,逐瘀排脓法。

苇茎(麤芦根)40~60、薏苡米20、冬瓜子30、桃仁10、苦桔梗20、生甘草10、鱼腥草20、地丁10、犀黄丸3(分服)

加减法:

若热重脓成,脉象有力,方中加银花20、连翘10、黄芩10、败酱草30、川贝母3(研冲)。

若热减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白头翁10、片姜黄6、杏仁10、三七粉3(冲)。

若脓已排,气血不调,以调养气血爲务,方中加当归10、赤白芍各10、川芎3、茜草6、苏木3。

(三)清肺热兼以润燥,肃喘咳而止痰红

燥热伤肺/发热头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甚则痰中带血丝,喘息气急,鼻燥咽干,心烦口渴,胸胁疼痛,少气乏力,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象细弦小数。此燥热耗气,肺津亏损之证,宜清肺润燥法。

沙蔘20、杏仁10、麦冬10、生石膏10(先煎)、桑叶10、炙杷叶15、旋覆花10(包)、瓜蒌仁20、阿胶10(烊化)

加减法:

若老年气分太亏,脉象轻取濡软,沈取弦细,舌苔尚润,方中加太子蔘6,或用西洋蔘粉3(分服)。

若燥势较甚,大便干结,舌绛开裂,加知母6、天冬10、郁李仁10、川石斛10。

燥热阴伤,消化欠佳,舌苔老黄根厚时,加焦三僊各10、黛蛤散10(布包)、黄芩10。

(四)宣肺清暑,兼止咳喘

暑热犯肺。身热头晕,咳喘少痰,胸胁闷满,心烦口渴,苔薄黄,脉数两寸有力。用宣肺清暑方法。

前胡6、牛蒡子6、川贝母粉3(冲)、马兜铃3、杏仁6、瓜蒌皮10、佩兰叶12(后下)、桔梗6、桑叶10

加减法:

若暑热在卫分,有恶寒发热,头晕恶心者,可加苏叶6、藿香10(后下),以疏表宣阳。

若暑热挟湿,苔白胸闷时,加半夏10、陈皮6、茯苓皮10、冬瓜子30。

若小溲赤热,湿热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布包入煎)。

(五)宣郁折热,以畅胸阳

热郁于胸膈气分,或气分高热已解,余邪郁于胸膈。身微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胸闷欲吐,苔薄而畧黄,寸脉较大。此余热扰于胸中,胃气失于和降。用宣郁折热方法。

炒山栀10、香豆豉12、前胡6、芦根20、竹茹10、半夏10

加减法:

若气分郁热不解,卫气失和者,仍须疏调气机,可加苏梗10、杏仁10。

若气分之热较重,心烦夜不入寐,方中加川连3、硃灯芯1

若舌苔浮黄,根部畧厚,热郁不解,积滞不消者,当加焦三僊各10,或保和丸15(包)。

(六)凉膈泄热,兼以通腑

气分热邪,壅于胸膈,化火灼津,微兼腑实。身热恶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脣焦咽燥,口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心干,四边色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用凉膈泄热通便法。

薄荷2(后下)、黄芩10、山栀仁6、生甘草6、连翘10、川大黄粉2(冲)、前胡6、杏仁10、芦根20

加减法:

若胸膈闷堵,气机不畅,加苦桔梗6、枳实6、瓜蒌皮20。

若大便干结,腹中不舒,舌苔老黄根厚,用大黄3~5(后下)、元明粉3(冲)、瓜蒌仁30。

(七)清痰热以消痞满,宽胸阳以散其结

热邪蕴郁,与痰水相结于胸中。身热恶热,头晕面赤,胸脘痞满,按之作痛,渴欲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便秘溲短,舌苔黄腻而滑,脉象滑数有力。此属痰热结胸之证,可用清热化痰散结方法。

黄连6、瓜蒌20、枳实4、半夏12、旋覆花10(包)、片姜黄6

加减法:

若胸中气机阻滞甚者,加苦桔梗6、杏仁10、炙杷叶15。

若舌苔白腻滑润,胸中堵闷,意欲太息,可加制厚朴6、佛手片10、苏藿梗各6。

(八)清热生津,达热出表

手太阴肺与足阳明胃无形热邪瀰漫。高热恶热,面赤心烦,或喘息气急,大渴饮冷,蒸蒸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可用辛凉重剂清热生津法,以达热出表。

生石膏30(先煎)、知母10、生甘草10、粳米30、大青叶15、花粉15、芦根20

加减法:

若高热汗出过多,津液大伤,脉大而芤,背微恶寒,或气喘短促。可于方中加沙蔘30,重者可加太子蔘15或西洋蔘粉3(冲)。

若汗出过多,肺气大伤,微喘鼻煽,脉象沈弱者,可加党蔘10、五味子10,甚者加人蔘粉3(冲)。

(九)清涤暑热,益气生津

暑伤津气。气短似喘,倦怠神疲,身热汗出,口渴心烦,尿少而黄,舌红少苔,脉虚细无力。用清涤暑热,益气生津法。

北沙蔘30、石斛10、麦冬10、黄连1.5、竹叶3、知母6、甘草10、粳米30、西瓜翠衣60

加减法:

若津气耗损较重者,可加沙蔘60、太子蔘10,以两顾气津,甚则加西洋蔘6(另煎兑入)。

若舌红口干,心烦急躁,可加五味子10、生牡蛎20(先煎)。

(十)补气生津,敛阴固脱

气分高热,伤津耗气,导致正气欲脱。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少气不足以息,脉微欲绝。若津血内乏,而气独浮于外,则脉亦见散打无根,急用补气生津,敛阴固脱方法,冀以挽回生机。

红人蔘10~20(另煎兑,或老山人蔘粉3~6冲服)、生黄芪30、麦冬12、五味子10、生牡蛎30(先煎)

若汗出过多,元气大伤,将欲亡阳,四肢逆冷。方中加淡附片15(先煎),黄芪加至60。

(十一)攻热结以通其便,祛腑实而解神昏

温热邪气内踞气分,燥热伤津,阳明腑实。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满痛拒按,身热恶热,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象沈实有力。此里实积滞,必当猛攻急下,泄热救阴,而求热退神清。

大黄6(后下)、元明粉5(冲)、全瓜蒌30、枳实6、大青叶15、竹叶3

加减法:

若神志不清,谵语较重者,可加菖蒲6、郁金6、紫雪散1~3(冲服)。

若舌红且干,津液大伤,可加生地黄20、麦冬15、元蔘15、连翘10、茅芦根各20。

(十二)增阴液以润其燥,苦咸寒而通其腑

素体阴亏,津液内乏,又患温病,阴分更伤。身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苔焦黑,脉沈细弦。此阴不足而腑气实,阴愈亏而热愈炽,肠愈燥而阴愈耗,虚实挟杂。用滋阴攻下,增水行舟方法。

元蔘30、麦冬10、生地黄25、沙蔘10、知母10、元明粉3(冲)、大黄粉1.5(冲)

加减法:

若体质尚强实者,可加瓜蒌30、郁李仁10、焦麦芽10。

(十三)滋阴液兼益其气,祛腑实以解热结

温热内结阳明,应下失下。身热腹满,口燥咽干脣裂,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苔黄燥或焦燥。脉沈细无力。此腑实未去,而气阴大伤,用攻补兼施,标本两顾方法。

细生地15、元蔘15、沙蔘15、麦冬10、当归10、白芍20、元明粉1.5(冲)、大黄粉1.5(分冲)

浓煎分2次服.第1次药后30分钟,加服人蔘粉3~6。第2次药后30分钟,仍服人蔘粉3~6。俟转矢气,爲欲便也。

加减法:

若病人阴分大伤,舌瘦且干,可用西洋蔘粉3~6代人蔘粉。

(十四)攻下热结,宣肺化痰,以定其喘

温热挟痰内壅于肺,下灼大肠,表里同病。喘息胸闷,潮热便秘,痰涎壅盛,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沈滑数,右寸实大。肺气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腑实热结不祛,上迫于肺,更使肺气不降。肺与大肠,互爲因果,遂成恶性循环。急当攻下热结,以降肺气,宣肺化痰,以通腑实,肺气得降,大便得通,其喘自平。

杏仁10、瓜蒌皮20、炙杷叶15、生石膏15(先煎)、生大黄粉2(冲)

加减法:

若属肺气不宣,气机失调,可加苏叶1~2、前胡6、生紫菀6。

若痰稠黄黏时,加远志10、黛蛤散10(包)、生海石10、旋覆花10(包)、茅芦根各20。

(十五)清化痰热以畅胸阳,攻下热结而通腑气

痰热壅滞胸脘,燥屎踞结大肠。痰涎壅盛,胸脘痞满,身热口渴,腹满便秘,舌苔黄燥,脉沈滑而躁。用清化痰热,攻下热结方法。

瓜蒌仁20、枳实6、半夏10、黄芩10、川连粉2(冲)、元明粉2(冲)、旋覆花10(包)、杏仁10、大黄3

加减法:

若舌苔黄厚且干者,加重大黄之量。若脉象沈弦而畧弱时,可减大黄之量,加白芍15、黛蛤散15(包)。

若身热有汗,口渴心烦,脉象有力。可于方中加生石膏20(先煎),以清阳明之热。

(十六)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热结而通大肠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身热烦渴,腹满便秘,小便赤少,涩滞热痛,舌苔黄燥。脉象沈数。此属大肠热结又兼膀胱热甚,水热互结之证。用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热结而通大肠方法。

生地黄15、赤芍9、黄芩10、黄柏6、元明粉2(冲)、生大黄粉3(冲)、滑石10(布包)

加减法:

若热炽阴伤,舌绛且瘦者,加知母10、白芍15、花粉10、茅根20。

若心烦不寐,小溲赤痛者,加竹叶3、灯芯0.5、琥珀粉1.5(装胶囊分服)。

(十七)苦寒坚阴,清热止利

温热内迫大肠。泻利频繁,肛门灼热,苔黄脉数。用苦寒清热法,以坚阴止利。

葛根10、黄芩10、黄连6、生草6、竈心黄土30(包煎)、白芍10

加减法:

若腹泄较重,气坠不升者,后坠里急者,当加升阳止泄之品。用荆穗炭10爲妙。

若舌苔根厚且黄者,可加生大黄2、焦槟榔10、焦三僊各6。

若气分郁结,少腹绞痛者,可加木香6、乌药6。

(十八)清热生津攻下热结,佐用凉肝以熄其风

温病气分热盛。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沈实弦数,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并见手足瘈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用本法以清气凉肝熄风。

生石膏15(先煎)、知母10、连翘10、瓜蒌20、元明粉2(冲)、生大黄粉2(冲)、钩藤10(后下)、菊花10、殭蚕10、丹皮10、羚羊角粉0.5(冲)

加减法:

若体质薄弱者,仍需考虑阴分之不足。如舌绛干裂时,加北沙蔘10、生地黄15、元蔘10。

若体质强实,脉象有力,舌根黄厚,可加重大黄之量,或加用紫雪散3(冲)。

(十九)清宣胆热,疏理气机,以缓胁痛

阳明温病,热郁胆经。身热心烦,干呕口苦,两胁作痛。用清宣胆经郁热方法。

香豆豉12、片姜黄6、黄连6、黄芩10、旋覆花6(包)、竹茹6、半夏6

加减法:

若少阳胆经热郁较重,服上方后疗效不明显,可加柴胡6、川楝子6、蝉衣3。

若湿滞气机,与胆热互阻,可加佛手片10、绿萼梅6、香附10。

(二十)宣燥热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窍

燥热化火,上攻清窍,气血壅滞。耳鸣目赤,齿龈肿痛,咽喉肿疼,口鼻干燥,舌苔薄黄而干,脉象滑数。用清宣燥热方法。

薄荷1(后下)、连翘10、炒栀皮6、桔梗6、蝉衣3、生甘草6、桑叶10

加减法:

若齿龈肿痛者,加白芷1、防风6、生石膏15(先煎)、黄芩10。

若头晕者,加苦丁茶10、白蒺藜10、菊花10。

若目赤者,加木贼10、晚蚕砂10、竹叶6、野菊花10、赤芍6。大便干者,加龙胆草5。

(二十一)清透热邪,以解温疟

温疟之发生,乃因邪热壅盛于里,阻滞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津液耗伤所致。症见但热不寒,骨节疼烦,苔黄脉数。用清透热邪方法。

知母10、生石膏30(先煎)、粳米30、桂枝木10、炙甘草6、青蒿梗10、芦根20

加减法:

若舌苔黄厚垢腻,胃肠滞热不清者,加焦四僊各10、鸡内金10。

注:此处所论之“温疟”,非属能查到疟原虫之疟疾,乃指但热不寒,骨节烦痛之证。即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说:“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二十二)疏风清热以畅气血,解毒消肿而定其痛

大头瘟或痄腮,初期恶寒发热,继则寒罢热增,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咽喉红肿且痛,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数而有力。此风温时毒侵袭卫、气,用疏风清热解毒方法,以消其肿痛,俟热祛毒解瘀化,则病自愈矣。

薄荷2(后下)、牛蒡子6、桔梗6、片姜黄6、黄芩15、酒川连3(或马尾连10)、生甘草6、元蔘10、连翘10、板蓝根10、马勃3

外用如意金黄散15,醋调外敷,保持湿度,以散热消肿。

加减法:

若初起寒热不退,热郁不宣时,当加用风药,如蝉衣6、防风3。

若热郁不开,大便不通,舌苔老黄垢厚,口气甚恶者,方中加大黄3~6,或紫雪散1~3(冲),并禁服荤、腥、黏滞食物,祗进稀粥。

若热郁已开,火势急甚,肿势较重,红肿发亮,脉象弦滑有力者,即于方中去疏风之药,加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如赤芍10、紫草10、地丁草10、花粉15、蚤休10、银花30。

若热势已减,肿势已消,皮肤湿疹加重,或流黄水,乃湿邪爲患。忌食糖类食物,加二妙散以祛湿,并少入疏风之品以化湿,且可用二妙散醋调敷。

又有痄腮初起,在火郁阶段,医生不明“火郁当发,火热当清”之理,早期即过用凉药,反使火郁而腮肿不消,往往延至1~2月。切不可再用清热解毒之品,必须改用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方法。

若初期过服寒凉,以致腮肿如核者,用柴胡6、升麻6、蝉衣6、片姜黄10、当归10、川芎10、桃杏仁各10、夏枯草10,以活血通络,软坚消肿。

若腮肿经久不消者,改用咸寒破结,辛香通络,佐以化瘀之剂。方如:生牡蛎20、昆布20、海藻20、旋覆花10、夏枯草10、金果榄10、红花3、苏木10、大黄粉1~2、乳香粉1~2,后两味同研细面,装胶囊送服。

若腮肿不消,但气血不足,体质薄弱者,可用养血益气,通络化瘀之品。方如:当归尾10、赤芍10、川芎20、熟地15、白芥子6、麻黄2、柴胡6、黄芪10、蝉衣6。

(二十三)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而透[?/丹]痧

烂喉[?/丹]痧,是热毒壅滞气分,蹿扰营分,消灼津液,故见高热口渴,烦躁不安。气分热毒壅滞,蹿扰营分,血热充斥,瀰漫肌肤,则肌肤潮红,密布细如针尖,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之痧点。热毒上攻,则咽部红肿疼痛,甚则腐烂。舌红苔黄脉数。用清透热毒,凉营育阴方法/

蝉衣6、生石膏20(先煎)、黄芩10、生栀子6、连翘10、竹叶6、生甘草6、银花15、元蔘25、丹皮10、鲜芦茅根各30。

加减法:

若热郁血分,舌绛且干,[?/丹]痧不透,可于方中加犀角粉0.5(冲)、赤芍10、紫草10、地丁草10。

若咽喉肿痛时,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钟口含一次。

若[?/丹]痧大致透齐,可于方中再加凉血育阴之品,如生地15、石斛10、花粉10。

(二十四)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以退低热

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退,但余热未清,低热口干,心烦胸闷,纳谷不香,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细弱畧数。证属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胃失和降,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爲宜。

竹叶3、生石膏9(先煎)、半夏10、麦门冬10、甘草3、沙蔘30

加减法:

若年老体弱,中阳不足,脉象虚濡,舌胖苔白,加人蔘粉1~2(冲)。

若舌苔黄厚,或根腻厚,可加焦麦芽10、鸡内金10、香稻芽10,以消滞畅中。

(二十五)滋润肺胃,兼以益气,退其低热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肺胃阴伤,津液亏乏,低热不退,口燥、咽干,或见干咳,舌红少苔,,脉畧细数。治用滋润肺胃,兼以益气方法,以退其低热。

北沙蔘10、肥玉竹6、冬桑叶9、麦门冬10、生扁豆10、生苡米10、生甘草3、芦茅根各30

加减法:

若虚热化火,舌绛口干者,可于方中少佐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连3。

若阴虚脉细数者,可加地骨皮10、青蒿梗3、炙鳖甲10,以清虚热。

若阴虚化燥,咳而痰红者,加阿胶珠10、羚羊角粉1(冲)、干荷叶10。

(二十六)益其气兼以育阴,培后天求其纳谷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气阴两伤,夜寐不安,气短乏力,胃不思纳,脉濡弱而按之细弦,用益气育阴方法,以培植后天,促其胃纳。

党蔘6、天门冬10、干地黄15、砂仁1、北沙蔘15

加减法:

若阴虚而血不养神,心烦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生牡蛎20(先煎)。

若气虚较甚者,可加茯苓15、炙草10。

若气怯阳虚,下肢不温,舌白淡润,脉象沈弱迟缓者,加附片10~20、桂枝木(或桂心)3、生黄芪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