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9

 学中医书馆 2022-03-20
  • (一)宣风寒以开其闭,泄肺热兼以化痰

    风寒外束,热郁于内,面色苍白,口鼻发青,脣焦口干,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急,甚则作喘,喉间痰鸣,苔白腻而质红,脉浮数或沈涩。用本法治之。

    麻黄1、杏仁3、生石膏6(先煎)、前胡3、浙贝母6、芦根10

    加减法:

    若药后得汗而表解,痰热仍未尽除者,加清热化痰之品,如苏子3、莱菔子5、冬瓜子10。

    若表邪已解,内热较重,舌红口干,脉滑数。可以清热爲主,酌情加化痰之药。如陈皮1、浙贝母3、黄芩5、蝉衣3。

    (二)清肺热兼以化痰,泄其火肃降止咳

    肺炎表邪已解,仍然身热咳嗽,口干渴饮,咽红且痛,呼吸气促,夜不能睡,舌苔浮黄,脉象滑数。可用清肃化痰方法。

    麻黄1、生石膏8(先煎)、杏仁3、黄芩6、连翘5、浙贝母10、芦茅根各8

    加减法:

    若属热重,舌红尖部起刺,指纹深紫至气关者,方中加知母3、花粉3、钩藤6(后下)、天竺黄6。

    若痰火过盛,必以清泄痰火爲主,可于方中合入泻白散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药如:桑皮6、地骨皮5、甜葶苈2、瓜蒌10,或加珠黄散1.5(冲)。

    若热盛而神志不安,甚则作惊或抽搐时,当加用清心凉肝之品,如羚羊角粉1(冲),或紫雪散0.3~0.5(冲)。

    (三)清痰火兼以化滞,泄肺热以平喘咳

    高热烦躁,咳喘鼻煽,面部青紫,舌苔老黄,大便干结,或高热致惊,甚则抽搐。此乃食滞与内火互阻之象,急以清肺化痰导滞方法治之。

    麻黄1.5、生石膏12(先煎)、杏仁6、浙贝母6、鸡内金3、天竺黄6

    加减法:

    若热盛便干惊搐者,方中加紫雪散1(冲)。

  • 惊悸多是因惊而悸,怔忡多是无惊而心动不安。一般说来,因惊恐而心悸不安者,病位浅;五外界因素而心动不宁者,病位较深。总的说,全是心中悸动不安一类疾病。

    (一)养血安神,以定心悸

    心血不足,心失其养,血不舍神,心神不安,夜寐不宁,面色不华,时或心悸自汗,脉象细弱,用养血安神方法。

    党蔘10、天麦冬各10、五味子10、熟地12、远志10、当归10、合欢皮12、生牡蛎30(先煎)、炒枣仁10

    加减法:

    若纯是血虚,无肝热等其他兼证,方中可加桂圆肉10、炙甘草6、桂心6。

    若气分也虚,脉虚濡力弱时,可于方中加黄芪30、人蔘粉3(冲)。

    若有肝热时,方中去党蔘,加太子蔘10、沙蔘15合用,是甘寒与甘微温合用,旣益气而又折热。并可酌情加桑叶10、钩藤10、白芍10,以柔肝折热。

    若舌黄苔厚时,可加焦三僊、鸡内金等。

    (二)养心阴,滋肾水,求其悸止;泄胆火,育肝阴,以折虚热

    肝肾两亏,阴虚火旺,虚热上扰,头晕目花,耳鸣少寐,心悸时作,大便干结,舌质红,脉细数。必须滋阴清热,壮水制火。

    沙蔘10、丹蔘10、元蔘15、炒枣仁10、白芍15、生地15、五味子8、莲花头2枚、麦门冬10、淡竹茹10

    加减法:

    若阴虚火热较重者,必重用甘寒育阴之品,以壮水制火。可酌情选加玉竹10、白薇10、丹皮10、炒山栀3、木瓜10、旱莲草10、女贞子10。

    若火热较重时,可先用苦泄之剂以折其热,但不可多用。一二剂后,亢热已衰,则改用壮水制火之法。

    (三)清肝胆,泄亢热,以止其悸

    肝胆郁热,头晕耳鸣,面赤口干,心烦且悸,胸膈灼热,便干,小溲赤,舌红苔黄,六脉弦数有力。宜用清肝胆,泄亢热方法。仿凉膈散。

    黄芩10、连翘10、竹叶3、薄荷3(后下)、大黄3、芒硝3、白芍10

    加减法:

    若肝胆郁热较重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结者,用当归龙荟丸。也可于方中加龙胆草3、知母6;大便干时加芦荟1(研冲)。

    若肝胆郁热而阴伤时,于方中加用木瓜10、知母10、白芍10、生地12,以和阴折热。

    (四)温阳以化饮邪,益气而定心悸

    阳虚停饮,水气凌心,心中惕惕而悸动,体肥面白,食少乏力,气短腿肿,甚则肢冷,舌胖白润,脉虚无力。用温阳益气化饮方法。

    茯苓30、桂枝10、白朮30、炙甘草10、桂心3(研冲)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较甚者,可于方中加人蔘粉3、黄芪20,以益气助阳。

    若命火衰微者,方中必加附子3~10(先煎)、干姜3~10、炒川椒3。

    (五)温胆和胃,镇惊安神

    惊恐之后,心悸烦乱,坐卧不宁,饮食无味,寐中多梦,脉象弦滑。用温胆和胃,镇惊安神方法。

    枳实6、竹茹10、半夏12、陈皮6、黄芩10、茯苓12、青黛末1.5(冲)、珍珠母20(先煎)

    加减法:

    若属热郁较重时,可加黄连3(研冲),或马尾连10。

    若患者心气不足,体质又弱时,可加远志10、炒枣仁6、太子蔘3~6。但须注意,温补之药不宜多用。

  • 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爲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清·叶天士则认爲本证之发病乃属肝阳化风。由张、叶二家之论可以看出,本证乃因内风引起,并不是什幺外来之风邪中人。它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中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阳过亢,化火生风,故卒倒无知而半身不遂,治疗不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虚之类。总之,是泻有余补不足。在无外邪的情况下,一定慎用辛温升散之品。

    (一)清热泻火,豁痰开窍,以治阳闭

    中风陡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曳锯,面赤气麤,舌红苔黄腻且干,脉洪数滑动,或沈涩弦实。痰热化火,阳闭重症,急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方法,如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之类。汤剂如:

    节菖蒲9、郁金6、天竺黄12、钩藤12、陈胆星12、蝉衣6、珍珠母30(先煎)、知母9、黄芩12、竹沥60(冲化)、姜汁2~3滴(兑入)、大黄粉1(分冲)

    局方至宝丹2丸,分2次化服。

    加减法:

    若属痰湿阻遏,气机闭郁,脉沈滑,苔白腻厚,此阴闭之证,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开窍法:苏合香丸1丸、竹沥30(冲化)、姜汁3~5滴送服,以开其痰湿郁闭。

    若中风牙关紧闭,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醋擦牙。若热郁过深时,可用冰块擦牙法,俟牙开再服药。

    若牙关紧闭较重时,可用鼻饲或直肠灌入药物。

    若内停滞热,大便不通,舌苔腻厚,矢气味恶,可用三化汤以疏风泻热通腑,方中以大黄、羌活、厚朴、枳实爲主。俟腑气通,病必好转。

    病属痰火爲患,治后虽神识已清,饮食亦当慎,以进稀软爲宜。切不可给鱼肉荤腥之味,防其助火增重。

    (二)益气回阳,救逆固脱,防其厥变

    中风脱证是最危险的证候。症见目合口开,撒手遗溺,鼻鼾痰鸣,声嘶气促,汗出如油,或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舌短面青,苔白腻滑润,两脉沈伏或微细欲绝。急用益气回阳,救逆固脱方法。

    人蔘粉15(冲)、生黄芪60、淡附片15(先煎)、五味子10、生龙牡各60(先煎)、瓦楞子20(先煎)、黑锡丹6(分送)

    (三)疏风祛痰,活血通络

    风邪挟痰,走蹿经络,阻滞血行,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拘挛,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恶寒身热,舌苔白腻,脉多滑濡,沈取畧弦。必当疏风祛痰,活血通络爲治。

    秦艽9、羌独活各4、防风6、半夏10、菖蒲10、黄芩12、赤芍12、炒地龙10、当归9、生牡蛎30(先煎)

    加减法:

    若体丰痰湿较重者,方中可加橘红10、制南星10。

    若痰湿胶滞者,方中可加苏子10、莱菔子10、白芥子6、皂角6。

    若素嗜肥甘者,嘱其切忌荤腥,控制食量,加强活动,增加体力锻鍊,以促进功能恢复。

    (四)育阴平肝,熄风定眩

    肝肾阴亏,肝风上翔,头目眩晕,阵阵烦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且干,脉小滑数。用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法。

    钩藤12、生地12、天竺黄12、白芍12、川楝子9、菊花9、白蒺藜12、珍珠母20(先煎)、黄芩10

    加减法:

    若阴虚肝热而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6(冲服)。

    若肝胆热势较重者,可加龙胆草2,或用凉血育阴之品,如白头翁10、旱莲草10、女贞子10、炒地榆10。

    若病势稍缓,可用归芍地黄丸常服调理,以善其后。

    (五)清肝降火,泻其实热

    肝阳独亢,亢则化火,火热上炎,陡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溲赤且少,舌红绛苔黄燥,脉象弦数而大,按之有力。用清肝降火,泻其有余之热,仿龙胆泻肝汤法。

    龙胆草6、栀子9、黄芩12、柴胡6、川楝子12、钩藤12、生地12、夏枯草12、生石决明20(先煎)、蝉衣6

    加减法:

    若体质强实,脉象有力,舌质红,可加紫雪散6(分冲)。如无紫雪散,可于上方中加瓜蒌30、元明粉2(冲)、羚羊角粉2(冲)。

    本方力量较重,不可久服。并应嘱告病人,忌酒、荤及一切刺激性食物。

    (六)宣窍涤痰,求其能言

    体丰湿痰素盛,痹阻络脉,中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沈重,言语謇涩,面白痰多,舌苔白腻,脉象滑濡。用宣窍涤痰方法。

    制南星12、枳实6、橘红9、钩藤12、茯苓15、半夏曲12、远志10、生海石15、莱菔子6、冬瓜子30、菖蒲6、郁金10

    加减法:

    若痰湿渐化,必须控制饮食,尤宜少进荤腻及糖类食物,并应增强锻鍊,减少体重,练习说话。亦可配合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入活血化瘀通络及消食醒胃药物。

    (七)调气血,化瘀浊,兼疏通经络

    中风后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两手时常麻木或颤抖,自觉疲乏无力,舌胖苔白,脉象沈濡。用补气活血方法以通其经络,并宜刻苦锻鍊。

    生黄芪40、当归6、川芎20、赤芍12、桃仁6、炒地龙15、丝瓜络10

    加减法:

    若属血分郁滞,气机不畅时,减黄芪之量,加行气开郁之品,如:香附、郁金、元胡等。

    若气虚较甚,络脉不和者,可加重黄芪之用量,并可加入人蔘须1~3。

    (八)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扶正固本

    素体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中风之后,行走不利,言语謇涩,精神疲倦,心悸气短,懒言无力,小溲清长,脉象虚弱或细弦。用扶正固本方法,补益气血方剂与调理阴阳药物交替服用。

    上午服:(每早空服一煎)

    人蔘须1、黄芪20、党蔘10、茯苓10、白朮10、炙草6、木香6、砂仁3、茜草10

    下午服:(或每晚睡前服)

    六味地黄丸或下方:

    熟地黄10、丹蔘10、赤芍10、茯苓10、山萸肉10、芡实10、菟丝子10、黑桑椹10、鬼箭羽10、补骨脂10

    《赵绍琴临证400法》


  • 肺痈是肺脏生痈之证候。其起因很多,外感风热,内蕴日久;饮食厚味,消化不佳;素嗜饮酒等,都能导致热蕴于肺久则生痈化脓。肺痈的症状,主要是咳嗽,胸痛,吐脓血痰,味腥臭。兹按三个阶段分述于后。

    (一)辛凉清解,肃降化痰

    外感风热,内迫于肺,肺热不清,身热头晕,微有寒热,咳嗽咽干,胸膺作痛,痰多黄稠,舌红苔腻,脉象滑数。用辛凉清解,肃降化痰法,仿桑菊饮、银翘散方意化裁。

    薄荷3(后下)、前胡6、浙贝母12、杏仁10(后下)、苏子10、黄芩10、生石膏12(先煎)、鲜茅芦根各30

    加减法:

    若上焦风热较重时,去生石膏,加白蒺藜10、桑叶10、菊花12。

    若由痰浊肝火上冲,痰黄黏稠,头眩时,加晚蚕砂10、冬瓜子20、黛蛤散10(布包)。

    若内热较重,舌红口干,咽红且痛时,加银花10、连翘10、大青叶10。

    若舌苔黄厚,肠胃滞热者,加焦三僊各10、花槟榔10。

    (二)泄热化湿,清肃消痰

    肺热痰湿互阻不化,咳喘不平,胸胀且痛,咳嗽吐痰黄黏。舌红苔腻根厚,脉象滑数有力,两寸尤盛。必须清泄肺热,化其痰湿。仿葶苈大枣泻肺汤及皂角丸意化裁之。

    甜葶苈6、前胡6、黄芩10、桑白皮12、皂角6、苦桔梗10、生甘草6、银花15、川贝母粉3(冲)、醒消丸6(分服)

    加减法:

    若表气未宣时,仍宜加疏解表邪之品,如苏叶、豆卷,甚则荆、防皆可用之。

    热郁已成,必须以清化痰浊爲主。若胃肠有滞热者,当先清泄。可于方中加银花15、连翘10、大青叶10。

    胃肠湿滞,舌苔黄垢根厚时,必以苦泄清化爲主。方中加黄连6、栀子10、焦三僊各10。

    热渐入营,舌绛口干脣红心烦者,当加凉血泄热之品。药如鲜茅根30、赤芍10、白头翁10、炒地榆10。

    若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3(后下)。

    (三)清化痰热,活血化痰

    肺热蕴久,咳嗽痰吐黄稠,其状如脓,臭秽难闻,身热烦躁,胸痛,夜寐不安,溲黄,大便不畅,甚则皮肤近似甲错,舌红口干,脉象弦滑而数。必以清化痰热,活血化瘀方法。

    鲜苇茎80、冬瓜子30、桃仁6、薏苡米30、鱼腥草30、甜葶苈3、黄芩10、皂刺3、银花30

    犀黄丸6(分服)

    加减法:

    若病人湿邪较重时,可于方中加些风药,以风能祛湿。但量不宜多,防其助热。

    热毒较重者,加蚤休10、连翘10、赤芍10、花粉10。

    热郁在气分不解时,加杏仁10、防风6、板蓝根10等。

    若湿热较重,舌苔老黄糙厚时,仍议通泄折热方法,尤其注意饮食,忌荤、腥、蛋之类。

    (四)甘寒育阴,活血通络

    肺痈俟脓血吐净之后,痰已无味,咳嗽未止,形气瘦弱,低热不退,脉小弦细而数。热郁渐除,正气已衰,治疗改用甘寒育阴,活血通络方法。

    南北沙蔘各30、麦冬10、川贝母粉3(冲)、苦桔梗10、生草6、生黄芪12、薏苡米30、赤芍10、地骨皮10、桑白皮10、丹皮10

    加减法:

    肺痈溃后,余热不清,不可专用苦寒或解毒之品,必当调和气血。药如:银花10、白芍6、茜草6。

    若病人热郁已除而阴血不足,可于方中加四物:当归10、生地10、川芎6、白芍10。

    若正气不足,长期不能痊愈,可加黄芪至30、当归10。

    若有湿邪留恋时,加茯苓10、扁豆20、生白朮10、冬瓜皮30。

    肺痈溃后,气血皆衰,旣不可过用寒凉,也须注意过补,恐其死灰复燃也。

    《赵绍琴临证400法》

    • 头痛是临牀上的一个症状,其发病原因较爲复杂,应根据疼痛部位及患病时间长短的不同进行辨证。但就其类型而言,总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一)辛温疏散,祛风止痛

      风寒头痛,多是暴然发作,疼痛较甚引及项背,有紧束之感,遇风凉则加重,身热恶寒,鼻塞流涕,时时作咳,无汗,周身关节作痛,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浮紧。用本法治之。

      白芷6、川芎6、细辛1.5、防风6、荆芥穗10

      加减法:

      如体痛较重时加羌活6;若头顶疼重者加藁本5两侧额角作痛时加柴胡6、殭蚕6。

      若舌红口干,有内热时,可考虑加生石膏,或黄芩、栀子。

      若有停滞时,可加焦三僊各10、槟榔10、枳实6、鸡内金10。

      (二)疏风解热,以解头痛

      外感风热,上扰清空,头痛恶风,时时头晕,身热口渴,咽红且痛,阵阵烦热,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浮黄,两脉浮数。可用疏风清热方法,如桑菊饮之类。

      桑叶10、菊花10、薄荷3(后下)、钩藤6、连翘10、白蒺藜10、晚蚕砂10、银花10、芦茅根各10

      加减法:

      若兼肝热上扰时,加清泄肝热之品,如龙胆草3、川楝子10、蝉衣6、片姜黄6。

      若热在气分,口干且渴者,加生石膏10(先煎)。

      (三)疏散风热,苦泄清降

      风热化火,内热炽盛,面红口干,烦渴引饮,头痛如裂,目赤鼻干,口舌生疮,便结溲赤,苔黄干燥,脉弦滑数。用苦泄清降法。

      川芎6、白芷5、生石膏15(先煎)、薄荷3(后下)、桑叶10、黄芩12、白蒺藜10、苦丁茶10、大黄末1(冲)

      一定要配合:

      1、清淡饮食;2、喫素;3、禁用一切刺激食物;4、要求体力锻鍊;5、避免兴奋;6、保证睡眠8小时。

      (四)养血育阴以治其本,疏风解热兼祛标邪

      阴虚血少,清窍失养,又兼风热上扰,头痛且晕。目眩,耳鸣,舌红而干,脉象细数。必用养血育阴兼清上焦爲治。

      旱莲草10、女贞子10、茺蔚子10、枸杞子10、菊花10、沙苑蒺藜10、赤白芍各10、生地黄15、生牡蛎20(先煎)

      加减法:

      若阴虚而肝热上扰时,当先清透肝经风热,加蝉衣6、殭蚕10、川楝子6。

      若属阴虚热灼,可加甘寒育阴之品,如:沙蔘10、玉竹10、石斛10、阿胶10。

      若苔黄便秘时,加花粉10、焦三僊各10、瓜蒌仁10、桃杏仁各6。

      (五)滋养肾精,填补髓海,以止头痛

      脑爲髓海,肾家主之。肾阴不足,肝阳上扰,下虚则上实,故后脑作痛,兼或耳鸣,腰膝无力,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舌红,脉细弦。用补肾填精方法。

      熟地黄15、枸杞子12、沙苑蒺藜16、芡实米15、黑桑椹15、楮实子12、山药30、菟丝子10、生牡蛎10(先煎)、杭菊花10

      加减法:

      如兼中焦胃热,可加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芩10、栀子6。

      如下虚与胃肠滞热并存时,先用疏调中焦之品,后议填补。

      (六)平肝熄风,潜阳缓痛

      素体肝阴不足,肝阳独亢,恼怒之后,头痛即发,心烦梦多,面赤口干,便闭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有力。必用平肝潜阳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于下列两方中选一。

      1、

      羚羊角粉1(冲)、钩藤10、菊花10、桑叶10、生地10、茯神10、白芍10、川贝母3(研)、玉竹10

      加减法:

      若肝热便秘时,加清泄肝火之品,如龙胆草3、黄芩10、栀子6、川楝子6。

      2、

      晚蚕砂12、菊花10、钩藤10、川楝子12、黄芩10、柴胡3、炒皂角子6

      加减法:若大便干结时,先用通便方法,当归龙荟丸之类。

      若血虚阴分不足时,可加和阴凉血之品,如白头翁10、炒地榆10、炒槐米10、鬼箭羽10。

      (七)清化痰浊,以缓头痛

      痰湿头痛,多由嗜酒食肥而起,体丰痰盛,头痛沈重,周身痠懒,恶心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痰湿蒙蔽清阳,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化痰湿爲治。

      半夏10、胆南星10、天竺黄10、钩藤12(后下)、陈皮6、夏枯草10、黄芩10

      加减法:

      若痰热化火,脉象滑数时,当以苦泄爲主,加黄芩至12、马尾连10、竹茹10。

      若有食滞中阻时,可加消导之品,如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0。

      (八)益其气以升清阳,补中焦而求缓痛

      气虚头痛,朝重夕轻,自觉头内空痛,休息后减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动则气促,过劳尤甚。用补中益气方法。

      党蔘10、黄芪15、白朮10、升麻6、柴胡6、当归10、炙草3

      加减法:

      若属气虚较重时,方中重用蔘、芪,并可加鹿角胶10、鹿茸粉1(冲)、桂心粉3(冲)。

      如下元不足时,加用填补之品,如补骨脂10、桑寄生15、芡实米20、黑桑椹10、川续断10

      (九)活血通络,祛瘀缓痛

      脑震荡后遗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瘀血头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面色黑浊,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多沈涩。可用本方治之。

      川芎30、赤芍12、桃李仁各10、生地15、柴胡12、红花3、土鳖虫3、熟地15

      加减法:

      若舌苔厚腻时,加焦三僊、鸡内金之类以祛胃肠之滞。

      若痰火郁热较重时,加苏子10、莱菔子10、黄芩10、礞石10、大黄3。

      (十)活血逐瘀,疏风解热,以缓头痛

      治疗顽固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之类,可用本法,方中重用川芎以活血疏风,并有止痛功能。

      川芎40、白芷3、黄芩6、炒地榆10

      加减法:

      若血虚肝旺时,可减川芎之量,加当归10、生地10、白芍15。

      若属肝阴不足,肝火偏旺时,可合入丹栀逍遥散,甚则加白头翁10、炒槐米10、牛膝6。

      《赵绍琴临证400法》

      • 眩晕即头晕眼花之意,往往并见于各种疾病之中。《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在《金匮要畧》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爲:“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说:“无虚不作眩”。可见眩晕的原因很多,须辨证论治,仔细推敲。

        (一)芳香醒湿以利三焦,苦甘泄热而定眩晕

        在暑热季节,由于暑热蕴蓄,上蒸清窍,湿阻不化,三焦不利,清阳不升,浊气郁阻不降,头目眩晕,甚则作恶,苔白滑腻,脉象濡滑畧数。可用本法治之。

        晚蚕砂12(布包)、白蒺藜10、菊花10、荆穗炭10、马尾连10、黄芩12、佩兰叶12(后下)、藿香6(后下)、竹叶3

        加减法:

        若暑热较重,湿痰中阻时,方中加半夏12、陈皮6、苏子10、杏仁10。

        若痰热较重时,加莱菔子10、冬瓜子20、黛蛤散10(布包)、天竺黄10、生海浮石10~20。

        若中脘满闷,恶心呕吐时,加瓜蒌皮20、竹茹10、或用玉枢丹1.5(研),用生姜汁3滴加凉白水先服下,过15分钟后,再服汤药,以免再吐。

        凡恶心呕吐时,一定不可令病人服温药,因温药味重,令人恶心。可用凉服方法。如病人畏凉,也可用热饮,但须徐徐服之,亦可防吐。

        若湿热在下焦时,方中加滑石块12,或木通1.5[注]。

        [注:此处“木通1.5”可疑]

        (二)清肝热,泄胆火,以定眩晕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亢则化火,火性上炎,头晕目花,心烦易怒,寒热阵作,胸胁苦满作痛,脉象弦滑且数,按之较有力。用泄肝热、清胆火方法,以解除眩晕。仿丹栀逍遥散。

        柴胡0、黄芩12、川楝子12、白蒺藜12、晚蚕砂12、菊花12、钩藤12、山栀6、苦丁茶10、石决明20(先煎)

        加减法:

        若属体质强实,脉来有力,大便不通,舌绛口干,方中加龙胆草3、大黄粉1.5(冲)。

        若血虚脉细而弦,当加赤白芍各10、旱莲草10。

        若胸满闷而两胁刺痛时,加厚朴花3、香附10、绿萼梅6、片姜黄6。

        若确属血少失养,当以养血柔筋爲治。方中去黄芩、川楝子、苦丁茶,加当归10、生地10、白芍10、旱莲草10、女贞子10。

        若血虚肝热,脉细弦小数,心烦梦多,急躁不宁,当以本方加白芍20、阿胶10(烊化)、丹皮10、珍珠母30(先煎)、鸡子黄2枚(搅)。如条件许可再加羚羊角粉0.5(冲),睡前服。

        (三)化痰浊以升清阳,泄肝火求其晕止

        嗜好肥甘,痰浊不化,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前额作胀,心悸头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当用清化痰浊方法。仿半夏天麻白朮汤意。

        明天麻10、胆南星10、白朮6、半夏曲12、陈皮10、川楝子12、黄芩12、柴胡6、龙胆草4

        加减法:

        若痰热化火,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20、杏仁10、大黄粉1(冲)、黛蛤散10(布包)。

        若舌苔垢腻根厚,食滞生痰者,可加焦三僊各15、莱菔子15、苏子10、皂角6、防风6。

        若血虚之体,肝热素盛,痰浊中阻,方中去白朮,加天竺黄10、黛蛤散12(布包)、羚羊角粉1(冲)。俟肝热去,再缓养血。

        (四)补肝肾,填髓海以定虚眩

        肾精亏损,下元不足,脑爲髓海,肾家主之,下虚则上实,肾虚则头目眩晕,腰痠膝软,遗精耳鸣,舌光质红,两尺脉无力。用填补下元方法。

        沙苑蒺藜24、旱莲草12、女贞子12、枸杞子12、熟地黄15、芡实米12、茯苓12、生牡蛎24(先煎)

        加减法:

        若血虚阴伤而有虚热时,当先泄虚热,可用白头翁、丹皮、白薇、芍药等味,然后再用本方治之。

        若热势未清,可于方中加菊花10、桑叶10、防风3,以祛风热。

        若阴虚化火,大便不通时,可在方中加杏仁10、瓜蒌仁20、元蔘20。

        若阴虚热亢,头眩较重时,加珍珠母30、瓦楞子20、石决明20(或草决明15),以潜镇虚热。

        (五)益气补血,以定虚眩

        素体血虚气弱,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毛发干枯,指甲不荣,心悸失眠,月事色淡量少,脣淡苔润,两脉细弱无力。气血不足,中气大亏,用益气补血方法。

        黄芪12、党蔘10、白朮10、炙甘草10、当归10、生地黄15、旱莲草10、女贞子10、生牡蛎30(先煎)

        亦可服用八珍丸或同类丸药。如胃纳不佳,舌苔根厚者,加鸡内金10、砂仁1,或香砂枳朮丸配合应用。

        这种类型的眩晕证,必须配合饮食营养,主要的是设法促进吸收能力。可嘱病人每天适当活动,如走路、打拳等体力锻鍊。一定注意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若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损伤体质的某种不良的嗜好,医生应当仔细了解,并设法令其解除。

        (六)益中气,补元阳,以定虚眩

        老年中阳不足,元气又伤,清阳无能上升,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乏力,头目眩晕,舌净苔白光滑胖嫩,脉虚濡无力。当用益气补元方法。

        炙黄芪30、党蔘10、白朮10、茯苓12、炙甘草3、升麻3、柴胡6、当归10、芡实15、山药30、胡桃肉12、补骨脂6

        加减法:

        若脉虚弱且数,舌胖嫩而尖红,此热郁于胆也,当先苦寒清胆,但药量不可过重,以免苦寒败胃伤气。俟胆热除,再行益气。

        若舌苔根厚且腻时,是中虚胃肠消化欠佳,湿邪食滞内阻,用枳朮丸或平胃散先疏调胃肠,或补益方中加用消导之品,如:方中加焦麦芽10、香稻芽10、鸡内金10、炒枳壳6等。

        《赵绍琴临证400法》


  • 肺痿是肺叶萎枯的疾病。《金匮要畧》曾指出其病因爲:“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意思是说:不论哪种原因,全是由于津液过度伤耗而致病。

    (一)宣肺气以畅胸阳

    肺痿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论是哪种原因,凡属功能障碍而导致肺气不宣时,皆可用宣肺气的方法,以气道通利,胸阳畅达,则痿自愈矣。

    麻黄3、杏仁10(后下)、浙贝母12、旋覆花10(包)、郁金6、菖蒲6、荷梗10

    加减法:

    若脉濡或虚弱无力,可于方中加太子蔘3~5,以助肺气。

    若舌红口干,脉象弦细时,可于方中加南沙蔘10、北黄芪6。

    (二)清肺润燥,以缓其痿

    由于热在上焦,肺中津液不足,而致肺痿呼吸不利,干咳或吐白沫,口干舌红,脉弦细而数。可用清润肺燥方法,而使肺气得复。

    苦桔梗10、生甘草10、天麦冬各10、北沙蔘10、川贝母粉3(冲)、百合10

    用清燥润肺方法,使其肺中津液恢复,津液充足则肺痿可逐渐好转。此外,又须配合深呼吸或适度锻鍊。

    加减法:

    若肺气不足时,可加气阴双补的药物如西洋蔘10(口含)、南北沙蔘各10(入煎)。

    (三)补肺气,滋肾阴,使其金水相生

    肺痿属于肺气不足者,多见咳嗽气短,动则尤甚,痰多白沫,食纳减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质淡,脉濡弱。可用补肺气,滋肾阴方法,使金水相生,肺痿自复。

    熟地15、党蔘10、黄芪10、白朮10、芡实10、甜杏仁10、炙甘草10

    加减法:

    若老年体衰或中阳不足,脉沈濡,舌淡苔腻者,可加红人蔘3~5,或人蔘粉6,分3~4次服。

    肺痿的病人,必须检查原因。除药物治疗外,物理疗法亦当注意。可令患者每天散步,适当运动,以锻鍊肺活量。这种辅助治疗,是很有益处的。

    《赵绍琴临证400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