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
今天上午来了,看到老和尚带领大家在修行打坐,我赶快避开了,怕打扰到你们。总觉得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当年活泼得多,连规矩威仪都不懂,好像一点恐惧的心理都没有。这样怎么能修行打坐呢?真的替你们担心害怕!
不过这话说回来,大家还是要把中国的古文学好,这样就能够看得懂佛经了。为什么我讲古文要学好?大部分的佛经都是唐宋时期翻译的,宋朝以后翻译的佛经就非常少了。现代人连这个古文佛经都看不懂,你还怎么学佛法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常常对出家的朋友说:唐宋时期的出家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上至皇帝,下至贫民百姓。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这些文人,还包括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多和尚朋友的。在那个时代,交一个和尚朋友,和现在交一个大科学家朋友是一样的光荣。
现在,我香港的家里,经常有出家同学出入。有人就警告我,让那些出家人少到家里来,尤其正月不准来。我晓得,他们的意思是正月看到光头,今年倒楣,会输钱的。早晨起来看到和尚尼姑,唉!糟糕了,今天一定倒楣。有些人就“呸”这一下,你以为吐口水,他就是说破这个坏运气。
以前出家人身份那么高,今天却这么低,这要怪只能怪自己。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古代的宪法规定,出了家的人见到皇帝可以不跪。它的原因是什么?唐宋时期的这些出家人,他们的本事比进士、状元都大,文化素质很高,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有正、草、隶、篆四种书法,样样会。而且还懂世人都不懂的佛法。而今天呢?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听说这里新修了禅堂,要打七。所谓打七,就是七天当中专门用功,参禅学道。为什么要七天专门用功呢?打七的传统,是从中国唐代禅宗以后开始的,目的就是四个字:克期取证。就是指在自己指定的时间内,非成佛证道不可。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关闭三年,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夜里叫你马上睡,有时候还睡不着。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福德,他把自己的思想关闭了三年,得到了这个定。
他又去找另一个老师,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做到了以后,又去找新的老师。可是印度所有大师,他都学完了,没有人可以找了。自己一个人跑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他跑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据释迦佛传记和佛经记载,他每天只吃一颗果子。六年间,面黄肌瘦,肚子都饿扁了。这时,他才只有二十几岁,可是已经很苍老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营养不良。就这样,释迦牟尼佛修行了六年。
现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还存在修苦行。在印度,有些修苦行的人,把自己的头发都拔光了,长出来就拔。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磨练自己。有时候让火烤,有时候泡在水里。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抱怨打坐很苦,看看他们这些修苦行的人吧!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修苦行呢?因为在当时的印度,有些人认为苦行是道。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去修苦行,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之后,他就讲一句话:苦行非道也。然后,没有老师可找了,自己下山了,跑到印度恒河边上。在那里,一个牧场里的小姐看到这个老和尚(其实那个时候他不过三十一岁)好可怜,快要死了,就供养他牛奶,使他恢复了普通人的生活。之后,他跑到恒河边上的一棵树下,就是那棵菩提树。这棵树原来不叫菩提树,后来为了纪念他成道,才被称为菩提树。菩提者,觉悟也,大彻大悟的意思,梵文叫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盘腿打坐,不证菩提不起此座。我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得这个菩提,不大彻大悟,决不起此座。第一天,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至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天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辰星,这个时候他悟道了。他自己也感觉到奇怪。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不能得道,不能成佛。
那我们在家、出家,天天想打坐成佛,是不是妄想呢?是不是执著呢?我们有时候自己解释,我们这个是学佛,学佛不是妄想啊!非打坐不可,那不是执著吗?那我不打坐好不好呢?也是执著啊!我不学佛总行吧,更执著!这样讲话就是禅宗。反正你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不对的更不对,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他就要走了,这一下他得道了。
那样才感动了天人,向他前面跪倒:您老人家不能走,您多生多世发愿,悟道了以后要度人,要度世间一切众生。现在您得道了,怎么可以不弘法呢!
所以《法华经》上到处看得到佛说的两句话:止!止!我法妙难思。算了,算了,不要讲了。我所得的法门非常妙,不是你们能用头脑想出来的。我给你讲了,就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你的佛学诗文也高明了,但同时离这个道也越来越远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止!止!我法妙难思。
我说了这么久,就是给大家解释打七,克期取证。佛没有给自己规定七天,结果他七天悟道了。所以后世禅宗仿效他的行为,叫打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释迦牟尼佛悟道,真正下了狠心。不要忘记,他曾经还是一个太子,但是他不愿意治理国家。他要追求生命的真谛,毅然出家了。以后,他经过十二年求证的苦修,才有后来七天的克期证道。
为什么是七天呢?这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有关系!佛教文化是东汉以后才传进中国的。《易经》上有:七日来复。宇宙生命,七天一个回转。这是个科学的问题。大家只晓得讲气候。以阴历为标准,五天叫作一候,三候叫作一气,六候叫作一节。一年七十二个候,二十四气,二十四个气节。太阳、地球自转与“七”这个数字都是有很大关系的,同大家修道也有绝对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要点,以后再慢慢给大家介绍。
禅宗从唐代马祖、百丈以后,慢慢形成了禅堂,出家人长年都在那里参禅修道,名曰:打七!学佛修道的人,如麻如粟,特别多。可是没有一个成功的。
很多人也都坐得很好,可以一天不动,在那干什么呢?还不是无想定,打坐睡觉。天天打坐,天天睡觉。因此,后来到了冬天,就严厉督促住禅堂人打七,禅宗里的打七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后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打七,学净土的人打佛七,拜经忏的也用七天。真正的禅堂打七,等到以后再慢慢给你们介绍,这些都是知识问题。
佛法是生命的科学
今天我们来这不是来打七的,半天的时间怎么能打七呢?据说,今天让我来这里,是要做一次研究的,主题就是“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的研究”。
其实,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讲的都是一个生命科学的问题,真正的佛法讲的也是生命的科学。前几年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大陆很流行练气功。我就笑说,我们中国的宝贝多得很,气功算什么!
我们年轻的时候,先是练武功,武功练好了再练气功,气功练好了再进一步练道功,道功练好了再进一步练禅功,这可都是传统的中国东西哦!
有许多练气功的人问我关于这个气守丹田。我说知道什么是丹田吗?道家讲,下丹田在肚脐下面一寸三分,中丹田在男女两个乳房的中间,上丹田在眉间。问我把气守在哪个地方好?我说不要瞎搞了!告诉你们,尤其女性不到某一步功夫,不要随便开始守下丹田,搞得不好就会血崩哦!
气守哪个丹田?丹田是什么,你也不懂,不要乱扯。我们人体是个皮做的,这个皮就像尼龙袋一样,里头装了些肉,还装了心肝脾肺肾。每个地方都有通路的,你吸一口气,把它憋在肚脐眼下面那个地方,就留住啦!
你看那个汽车轮胎,你把气给它打进去,那个气就留在中丹田不动,轮胎做得到吗?那个气进来之前,每个袋子都是满的嘛,哪里还能停留在上丹田、中丹田?真停了,那就是癌症!如果袋子是空的,气会停留在那里。可停留在那里也是你的感觉啊,而且你把那个气留在那里干什么呢?想给家里省瓦斯啊!家里不用买瓦斯了,给肚脐放个气,饭就煮开了,是吗?没有这回事嘛!
我这是讲道理,不是批评气功。我也会气功,但是我不愿玩这个花样。气功是能帮你减轻一点痛苦,但根本就不能治好。我们可以统计一下,气功到底有没有把病人的病治好?该抬的抬起走,该爬的爬出去,该躺的还是躺在那里。医不好的!我常常说,你们中医、西医两边不要争了,好不好!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治不好病嘛!
中国人有两句老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不死的病自然能治好;该死的病,都是束手无策!所以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中医、西医假使能医得好病,那人都不会死了。可是你们照旧医,他们照样死啊!所以,该死的病,是医不好的。
所以,讲到人体的科学,我改个名字,叫作生命科学,或者是生命物理。生命包含了一切,真正的佛法就是生命的科学,大家不要被它的宗教外衣困住了。这样的话,就太可惜了。
今天,我们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生命科学这一套,只有我们中国是一路领先的。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西方的科学文明只能作注解。
佛不是宗教
我们的生命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一个人都是宗教家。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天地是怎么来的?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太阳是哪一天来的?
西方宗教解释,上帝造了天地。我说那谁造了上帝呢,总该有个外婆吧!如果上帝是外婆生的,那上帝的那个外外婆又是谁呀?一路追下去,追到底,还是追不出来。所以他们又说,谢绝参观,不准问,信者就得救!我想说我是信你的,可你也总该让我看一看嘛!宗教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让人看的啊!所以,佛不是宗教。
清朝名士郑板桥讲过几句话: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佛法的真正奥义,是不拿出来的。如果把佛法变成一个宗教的迷信形式的话,那就成了释迦牟尼佛的罪人。
真正的佛法是个大科学。所以,宇宙怎么来的,人怎么来的,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人为什么要死?这些都是生命的道理,就是生命的科学。生了,必定是老,必定有病,必定死亡。生、老、病、死,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这个,跑去出家,他想要跳出这个范围。
今天,我们要请他老人家加被我们。如果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我一定要问他:你老人家十九岁跑去出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最后不是证得菩提大彻大悟了吗,为什么八十一岁就走了呢?这是科学问题,讲宗教就不敢这样讲哦!释迦牟尼佛自己有答案给你,只是大家不知道。
宋朝有一个大文豪叫辛弃疾,他也是一个大军事家、大侠客,更是个大忠臣。他是我们山东的老乡,很爱喝酒,他曾经写了这几句词: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佛家是戒酒的,如果不饮酒就健康的话,那释迦牟尼佛应该可以活一千岁,活一百岁啊!可是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一岁就走了,所以我还是继续喝我的吧!
郑板桥也讲过这个话:酒能养性,仙家饮之;酒能乱性,佛家戒之。佛的戒律本来没有戒酒,因为一位比丘喝了酒,糊涂了,犯了很多戒,后来才下命令把酒戒掉。所以这个戒不是性戒,是遮戒,方便之戒。佛门认为喝酒并不妨碍什么,可是会乱性。所以郑板桥说,有酒学仙,无酒就学佛。这是笑话,顺便讲过来的。
佛既然已经证得菩提大彻大悟了,为什么八十一岁还是走了?人的生命,是不是由自己做主呢?这些古书上有很多,只是现在没有啦!
禅宗标榜,参禅是了生死!我们先拿自己来研究,一般人学佛都想打坐,让自己的身体能健康地活长一点。可是为什么《金刚经》教我们,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要认为学了佛以后,寿命就可以无量无边了!我们先要把这个观念去除。
事实上,当我们念到《金刚经》中“无寿者相”的时候,虽然嘴上念了,可心里还是不甘啊!还是想要寿者相,想要多活一点。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我们现在做科学研究,先来探讨一下生与死的问题。人怎么死的,人一生下来,就死掉了,你信不信?你决不信!道家有一个人,比佛还讲得痛快,那就是庄子。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一个生命刚刚生出来,也就是他死亡的开始。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庄子曾引用过,孔子对弟子颜回说过的一句话:回也,交臂非故。什么叫“交臂非故”?我们两个面对面走来,你走过来,我走过去。两个人走到一排的时候,两个膀子靠都没有靠一下,你向这头走了,而我向那头走了。交臂非故,就是佛说的,诸行无常。
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永恒存在,佛法称之为无常,中国《易经》把它叫作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是不变的,没有一件事是不变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生命是方生方死,当我们一岁的时候已经老了,比妈妈刚生下你,坐满月的时候老得多了。当我们十岁的时候比两、三岁的时候也老很多了。所以,每一天都有死亡,今天的,不是昨天的;明天的,也不是今天的。都在死亡,随时在死亡。
生过孩子的太太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婴儿,两个手不大动的,大拇指放在手心里头。所以后来道家打坐就用这个手印,叫做握固。婴儿在床上特别喜欢蹬脚,因为他身体正在成长,所以我们常说七八岁的小孩狗都讨厌。狗睡觉,他都跑去踢它一下。这就像狗长牙齿的时候,不咬不舒服一样,人长牙齿的时候,不咬东西也不舒服,总感觉发痒发胀。小孩子也是两个腿发胀,不踢不舒服,因为他的生命在成长。等到慢慢中年以后,大家坐起来就喜欢两腿交起来,到老年根本就没有生命了,生命的死亡从足底下开始。
所以人常说养精蓄锐,精从足底生,精力也从足底下开始。换句话,寒也从足底生,所以我常常告诉人要穿袜子。你把下面两个腿保护好了以后,上面少穿一点衣服都没有问题。所以,医学也该研究研究腿了。我们有脑科,国际上脑科权威的医生,他只管头不管腿的。
其实还是有些老年人,他们足底都还是发烫的,坐下来腰杆也挺得很直,肚子也不大,这就是长寿之相。那个肚子大,不是肠子不对,就是你不注意骨头的形态而导致的。人明明可以端正站得很好,可就是要偷懒。这样一来整个体形骨骼都变了,变了就死得快了。
佛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快要死的时候,躺在医院里,两个脚不能动了。《论语》里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临死以前要“启予足”,什么叫“启予足”?自己两个脚没有知觉了,叫学生帮他把脚放好。“启予手”,两个手也不能动了,帮他把手也摆一摆。“而今以后可以免乎”,他晓得自己马上要死了,所以说从现在起,我很放心,我知道一辈子没有做错过事,可以免除罪过了。
所以,人要死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所以我们假使年纪大了,没有好好用功,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听自己使唤了,走路也不方便了,这个就是地大出了问题,这是一个信号。然后要死了,觉得这个身体不能动,压得很痛苦,身上好像被大石千斤压下来一样。这个时候,人还是可以救的。等到地大分散,水大分散,出冷汗了,那人就不行了。
纵使经百劫,所做的业不会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这就是同是生命,而每个人的果报却不同的原因。为什么人寿命有长短,相貌有美丑,遭遇有好坏,有些贫穷,有些得意?这都是不同的因,造就的不同的果。所以佛法的道理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假使这个道理都没有搞清楚,那你是白学佛了。
有一位老法师,他学问很好,当过大方丈。他给我讲了三句话,我拍掌大笑。他说: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这是个轮回,三角的轮回。虽然这个是笑话,但是如果你学佛,还没有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道理搞清楚,那你真是白学了。
大小乘的佛法,一切修持的法门,基本都建立在这个上面,这是因果定律。在自然物理科学界里也是被认可的。至于生命定律里,统统是因果的道理。
学佛依经不依论
所以说,佛法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要想体悟其中的奥义,必须得读佛家经典。佛说的经典是最重要的,至于后世的“论”都是佛的弟子——那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而著成的。虽然有些“论”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到底还是菩萨、尊者们的著作,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原著。所以学佛一定要注意:第一,依经不依论。第二,依法不依人。
每一本佛经,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对话讨论集,被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是后世所说的经典。其实,也应该叫作佛法。
佛法,这个“法”字的意思包括什么呢?一切事,一切理,综合拢来就叫作法。什么叫一切事呢?譬如我们学禅、打坐、练功夫,这是一个事实。功夫就是一个事实,那不是理论能够讲的。譬如,两个腿能不能盘起来,那也是一个事实。所以,事和理结合起来就叫法,就是佛法的法。所以,依佛法不依人。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有佛经里还有差别,有些佛经是不了义的经典。什么叫不了义?就是不彻底的,不究竟的。所以要依了义,“了”就是彻底的意思。有些小乘经典,甚至还有后世伪造的经典,都是靠不住的。所以说,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学习真正的佛法,是需要高度的智慧,不是靠脑筋,或者是书本、常识与思想而来的。譬如大家学佛,都晓得四大皆空。那肚子饿了,你不要吃饭,看你空得了不?你就空不了。天冷了,不要穿衣服,你做得到吗?做不到。我常说最怕学佛的人。为什么?来了以后,看到你合个掌,一脸的佛气,满口的佛话,可是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所以,真正的学佛,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佛法是智慧的学问,不是一般的常识,也不是一般的思想。
我说这一番话的重点,是希望大家对我不要寄望太高,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只是比你们多活了几年,比你们多吃了一点盐巴,如此而已。倚老卖老,只有这一点那还可以,其他都不行的。我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喜欢这个,到现在头发也白了,人也老了,还是一无所成。虽然会写几本书,不过那都是骗人的,肚子饿了才去写书的。只能讲这些了,其他的还是期望大家能自己去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