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文本,自主建构——人文社科类学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凡人sypls 2015-08-23
摘要

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是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基于文本,自主建构”是这些学科教学的思路和策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这类学科的教学效益。课前重在让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把握事实;课堂上重在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形成见解。实践表明,学习参与度高、学生喜欢、知识技能得以夯实、高级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老师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是这些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而让学生基于事实、辩证分析,合理想象、大胆建构,激发情感、提升价值等,则是这些学科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基于文本,自主建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后以学生做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课前学习老师录制的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课堂内师生/生生一起答疑解惑、完成作业、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近两年来,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的C20慕课联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进过程中,发现中小学老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情甚高,效果也挺好。在具体的实践中,理化类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被认为更容易实施该模式,学校和老师往往也先从理化类学科开始尝试。然而,对于该模式下诸如历史、地理、社会、政治、思品、艺术等人文社科类学科应如何实施,不少老师还存有疑问和困惑。其实,人文社科类学科有自身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其中某些内容的教学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要求与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纵观课程标准对历史、地理、社会、政治、思品等学科的规定,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思想性、人文性是这些学科的共同性质;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唯物史观、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氛围,是这些学科教学的共同要求。在教学目标方面,这些学科尤为注重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历史使命、国际视野等综合素养。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2011年版全国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加强老师引导的同时,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等要求。基于此,我们认为,上述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是“有史(事)有论,史(事)论结合”,一方面强调对史(事)的把握,另一方面注重在此基础上学生本人对史(事)的理解。教学中,在把握和理解事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上述教学思路或策略可称为“基于文本,自主建构”——“基于文本”是一个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信息吸收的过程,强调对事实的了解与把握;“自主建构”则指在此基础上学生形成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基于文本”更多地是指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处于认知目标分类的底端;“自主建构”是知识的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处于认知目标分类的顶端。自主建构的过程加入了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加入了其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学习时,他们常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在他们看来,如果儿童不能解释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1]。如果从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的角度来划分,基于文本即把握事实的过程,是一个消极学习的过程;而自主建构更多地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当然,这并不是说消极学习没有意义,它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没有这一过程,积极学习也很难发生。


纵观以往历史、社会等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由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课堂上的教学多以老师讲授为主,而教学内容多为事实的传递,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记住这些事实。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精神,老师缺乏教学热情和激情。除了记住一些事实外,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这些学科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教学思路,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收集并阅读资料,完成基础知识与事实的把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提出阅读的困惑或问题,不懂的地方先通过学习平台与老师或其他的学生进行初步讨论与交流;课堂上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深入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假设,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不难看出,该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改善传统人文社科等学科教学的不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思路与环节


遵循“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教学原则,人文社科类学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路与环节大致如下:


1、课前教学:读史阅事,基本理解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课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就上述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而言,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课前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史料的阅读与把握,掌握基本事实,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师生/生生更为深入地交流与研讨,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激发学生自主地思考与想象,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并能在当前及今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生课前的学习,需要在学习引导单的帮助下,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自主学习。具体而言,课前学习内容与形式有如下几种:


(1)学习教学视频。教学微视频中,老师讲解基本知识点,提示学习重、难点,呈现学生难以获得的基础史料。视频教学时间无需过长,低年段学生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中高年段可适当延长。


(2)拓展阅读史料。对于事实的把握,尤其是初高中阶段的历史、社会、语文阅读等学科,学生仅看视频显然是不够的。除了看视频,学生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或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和本知识点有关的史料与事实,以便对基本事实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3)提出并思考问题。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对于提出的问题,课前学生可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进行集体的初步探讨。


比如,上海市建平中学田颖城老师在讲授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利用教学微视频重点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缘由、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和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三问”:胡适、鲁迅、李大钊文章之“新”在何处及其价值;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运动”得起来;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三件事并列,说其共性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你怎么看?为了回答这“三问”,学生在手机上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微信平台讨论交流,讨论到位的就不在课上讨论了,讨论不到位的才拿到课上讨论。当然,要回答好这“三问”,仅看视频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给出“阅读建议”或“阅读指引”,即告诉学生去阅读哪方面的文献以及去哪里寻找相关资料。只有掌握的资料充足了,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问题,才能形成自己客观独到的见解,讨论也才会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2]。


再如,青岛二中语文特级老师郝敬宏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先通过视频给学生讲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学生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重点字词的用法,疏通了文本大意,深刻理解了秦晋两国关系的背景,也领略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一个让学生反思的问题:烛之武是如何能够成功退秦师的?与视频教学相一致,老师给学生发了课前的学习指导单,上面的内容有:(1)学习目标——①掌握本课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现象;②体会、学习并灵活运用烛之武的外交辞令。(2)学法指导——①独立翻译,之后与参考译文对照,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②准确把握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的原因,要把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阅读。(3)学习内容——①重难点讲解见微视频及音频;②原文及翻译(略);③重要参考史料:春秋各国形势图(略)、秦晋之好、秦晋交恶——“殽之战”。(4)自学反思——请结合相关史料及本文内容,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退秦?他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围绕上述学习指导单,学生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3]。


总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带着课前学习的收获、疑问和思考进入课堂,老师在把握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深化认识,综合提升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情景。所以,如果说课前的学习重视史料把握、事实知晓,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析事实、结合个人体会形成自我主张、提出服务现实的思路与想法。一般而言,翻转后的课堂教学需从以下三个环节考虑:


(1)交流收获,夯实基础


课堂开始时,老师需要依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视频学习之收获和感受的形式,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标情况,落实课前学习任务。检测的形式可以是测试题,也可以是各种游戏。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上,课堂一开始,老师就对学生说:“你想成为像烛之武那样三言两语就可成功击破秦晋联盟并且与秦成功结盟的外交官吗?如果你想,那么你就必须具备三种知识和三种能力,下面就是我们的知识与能力大闯关。”而这三关的内容,恰恰正是课文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历史知识、语言表达技能等。


此环节的重点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夯实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把握不到位的,老师及时讲解并予以引导。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该环节的教学不需太长时间。而对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该环节占用的时间会延长。


(2)深化讨论,丰富认识


在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人文社科等学科翻转课堂进入重要的教学环节,即深化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讨论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课前老师或学生个人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课堂上老师或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比如在上述“烛之武退秦师”、“新文化运动”两节课中,老师在课前学生自学阶段就提出了需要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而在课堂直接组织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青岛二中刘兆霞老师在高中语文“套中人”的翻转课堂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了文本大意,然后及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有人可怜他,说他值得同情;有人厌恶他,说他必须批判。你对别离里科夫持怎样的态度?”围绕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该环节的教学,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与见解。针对不同的观点,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相互质疑,以此丰富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活学活用,改进实践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学习史地等人文社会学科,在丰富知识、提升素养的同时,直面当前的社会处境与问题,为当前及今后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也是这些学科教学的一大功能。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后,一段时间内教室成了一个“会场”,老师组织学生模拟东盟峰会,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能力考验的基础上,自己设计一段外交辞令。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由“我方领导人”分别向“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领导人”游说,促使他们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活学活用、体验深刻,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还提升了综合素养,师生反映学习的效果很好。因为东盟、日本、中国三者的关系,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渊源以及利害关系都与文中秦、晋、郑三国的处境一致。所以学生要想完成此项目,需要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但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而这正是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个重点。


与此相似,在上海市七宝中学9年级政治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前视频教学学习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课堂上进行了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之后老师结合大同这一城市发展的个案,要求学生给出改进城市发展的建议。学生们纷纷以大同市市长角色自居,为改善城市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提出思路、制定方案。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成效


经过初步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诸如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遵循“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参与度高,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


通过微视频、教材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以及网上的各种交流,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学习的形式更加灵活了,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了,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也更多了,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具针对性了。因而,实施翻转课堂最受学生的欢迎,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针对正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185名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中有一项是“学生是否喜欢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在四个选项中有19名老师选择“A.非常喜欢”,有120名老师选择“B.喜欢”,没有人选择“C.不喜欢”,有40人选择“D.说不清楚”,还有6人未选。这个调查结果,足以说明学生喜欢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


2、讨论交流深入,高级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多,五花八门,老师难以应对”、“学生问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层次了”、“学生思维活跃,争着要发言,有时甚至老师都插不上话”等,是老师们经常说起的话题,也是人文社科类翻转课堂教学常见的状态。这正体现了翻转课堂之于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学的最大魅力,而这也正为传统的人文社科课堂教学所欠缺。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上,学生模拟外交官的角色,设计外交辞令,说服他人,难度高,挑战性强,但是学生喜欢。如有同学说:“虽然没有被同学评为最佳外交官,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因为知识得到了应用,不像以前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还知道论述时要有理有据,要熟悉历史,方能胜出。”[4]


3、知识技能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视频和其他资料的学习是围绕着基础知识而展开的;而在翻转后的课堂上,第一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与感受,进一步夯实与巩固知识,有问题的可以及时得到解答,这就在程序上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保障,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不降反升。青岛二中高一语文老师郝敬宏给自己教的两个班出了一份针对前段知识学习的10道小测查题,第一个班有18个学生全答对,另一个班有27个学生全答对。“即使排除两个班的差异,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明慕课与翻转课堂的魅力”,郝老师说。这是因为,前者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者则采用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形式[5]。


4、老师更好地把握学情,教学的针对性增强


以往,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或直观判断。而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支持下,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就更加科学、准确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先行自学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进阶作业。在学习平台的支撑下,学习分析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同伴互动交流的情况、进阶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学情信息。老师课前浏览一下学习平台的统计分析数据,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班级内学生学习的情况,因此课堂中指导和帮助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学效益也随之得以提升。


四、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在实施“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1、基于事实,辩证分析


对于上述人文社科类学科,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或者说有事实有观点,是其教学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也是最为基本的,学生要掌握事实,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事实。尤其是历史事件,要思考彼时彼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设身处地地考虑当事人面临的条件和选择,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不了解事实,就妄下结论或发表评论,只能是主观臆断,经不起推敲和检验。所以,课前的自主学习,不仅要学习视频,还要在老师的指引下,拓展阅读相关史料,尽可能做到全面地把握客观事实。在对事实有了比较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深入思考,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是其教学的重要追求。


纽约哈莱姆的一所高级中学曾提出一个在富技术化的环境中、在事实性知识可得的情况下、人文学科该如何教的问题。经过探索,他们认为,鼓励学生学会收集和阅读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教学的重点。为此,上课发言讨论时,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个人的见解[6]:


①我们从什么途径看到、读到、听到这个内容?


②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内容?证据是什么?可信度如何?


③事件、事情或人物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④如果……会怎么样?


⑤那又如何?它为什么重要?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谁在乎?


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校一切行为的中心,甚至是评价学生是否学到足够的东西可以毕业的标准。这些问题对学校所教内容的定义进行了拓展,包括了富技术时代适应性思维所需要的思考和行动。


2、合理想象,大胆建构


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老师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历史事实或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提出改进的思路或建议,为改善现实生活贡献力量。该环节,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合理想象;有时可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过程与方法。


3、激发情感,提升价值


弘扬主流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愫的追求,是上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重点,这也是由这些学科的人文性、情感性所决定的。所以,通过上述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的关系,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品位,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


总之,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实施“基于文本,自主建构”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把握史料,了解事实,独立思考;课堂内更深入地研讨、交流,解决困惑和难题。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效益,也能有效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具体到每门学科,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需及时调整和变通,对该模式加以灵活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