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太极拳的奇妙感觉

 天地一清宁 2015-08-25


我们起初练拳会动作较快,动作轨迹不饱满,劲力不实,是没感觉的机械的操类运动,通过一段时间正确练习,就会慢下来,奇妙感觉也就出来了。感觉肢体有空气阻力感,再通过苦练,拳韵更慢,会有骨肉分离的肉坠骨挑的沉重感,然后经过不断悟拳巧练,或有明师点拔,身体会出现如气馕的感觉,此时由沉稳变得快慢相间,具备轻灵感。


1、空气阻力感


随着练拳的不断深入,太极拳会练得越来越稳固,逐渐达到手足、肘膝、肩胯相合相齐。拳架练对,身体就放松。这主要指松肩、松腰、松胯。上身放松后,下肢蹬地,裆部撑圆,便有合劲,腰胯裆整劲一出,便有八面支撑感。此时行拳,手臂运行中有阻力感,像是有胶粘着,又似有猴皮筋抻着,走着费劲,只能在腰劲带动下慢走动作。


2、“肉坠骨挑”的感觉


“肉坠骨挑”感,或是说'骨肉分离'感,是指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水平比较高了,会产生极度的松沉感,松得骨头和肉分离,沉得肉下降下坠,但太极拳不失棚劲,再松再沉,骨架要上挑,撑托住松沉。我打个比喻,'肉坠骨挑'好比衣服与衣架,肉坠如衣,骨挑如架。要说棚劲,再比如雪压松枝,雪如肉坠,枝似骨挑,而松枝不会被雪压断,因为有弹性,这就如太极拳之棚劲不失是一个道理。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会这种感觉。找到“肉坠骨挑”的感觉,就找到了太极拳的沉劲,打出的太极拳,才会真正“刚柔相济”。


有了“肉坠骨挑”的感觉,也会觉得四肢如同负重,有一种'千斤坠'美妙感。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松透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


身上一沉,脚下蹬力就大,地球给的反作用力也会加大。如果把自身的沉重力结合地面的反作用助力结合起来行拳,就会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美妙感,自重力加大如重船,地球反作用力如水载,沉稳又轻灵。


3、“身如气囊”的感觉


如果说太极拳练得沉稳了,那么可以说太极水平提了,但这只能说是太极入门了,要想登上太极高雅殿堂,必须达到虚静空灵状态,由身沉稳生出轻灵,如太空行拳,正如王宗岳所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如何达到轻灵状态呢?那就应该练就“身如气囊”。也可说,太极拳练对了练纯了身体像是一个大气球,行拳如球转动,随风飘动,能不轻吗?


当全身内气充盈时,内气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胀缩鼓荡。蓄势合时内气沉丹田,发势开时内气从丹田向四梢爆开膨胀,动作走圆时内气绕丹田旋转,生发混元劲。


身如气囊的膨胀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有了棚劲,就能“脊柱行拳”“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带动手脚从动的行拳方式,也称龙身,全身劲为一条龙。这种整劲的形成是有过程的,学拳初期,一般是用手脚劲打拳,随着拳技提高,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最后随着功夫的加深,腰胯劲、脊背劲连成一体,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这条线必须中正中定,稳固身体气球轻感,从而使行拳沉稳又轻灵。


能够脊柱行拳,劲力就能“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劲运动。杨澄甫曾言:“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这说明脚下一蹬,劲反腰脊,撑劲到手,腰脊与手臂劲合一,既“太极无手,腰便是手”。太极拳讲究以气催行,既“太极无手,气便是手”。太极拳练到神明,意气劲合一,节节贯穿,富有弹抖性,既“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