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报告

 昵称2040955 2015-08-26

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报告




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报告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刘秀华





一、朗诵教学现状研究分析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提问的干扰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语文教坛名师曾说: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诵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诵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诵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诵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诵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诵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诵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我校实际,为了充分发挥朗诵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朗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诵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诵,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诵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诵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诵,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诵,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朗诵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通过朗诵,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诵,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诵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诵,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朗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诵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诵,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诵,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诵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 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诵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诵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三、朗诵研究的目标



针对当时朗诵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为: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诵,提高朗诵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诵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诵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诵的技能,力求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3、建立科学的朗诵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诵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4、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和实施朗诵教学的水平,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四、朗诵研究实践的实施过程



本研究从四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实践工作。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朗诵训练的目标体系。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朗诵教学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网上关于朗诵教学的系列讲座,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朗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朗诵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消除了教师惧怕朗读教学的心理。第三,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对朗诵教学的认识有了提高,于是,我们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了《“朗诵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使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及操作的思路。同时,我们将《标准》要求与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各班朗诵教学的目标体系,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保障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1、学校向全校师生发一封倡议书,说明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校必须统一使用普通话,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强调老师应该从严要求,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2、平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朗诵录音。清晨学生一回校,就鼓励他们多读书。语文早读课30分钟的时间必须全部让学生朗诵课文或课外材料。各班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坚持为学生提供读古诗、讲故事、播报新闻,朗诵、演讲等各种形式的锻炼与展示机会,培养学生说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培养学生朗诵能力也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老师还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4、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设立诵读经典环节,精选古典诗词,让全体师生一起诵读。



() 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朗诵教学实践研究。



1、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诵,强化朗诵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诵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保证了学生朗诵的时间,去掉了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其次,在教学中,我们重视了教师对学生朗诵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诵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和感悟能力。第三,在朗读训练中,我们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诵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诵、齐声朗诵、分组朗诵、对比朗诵、分角色朗诵等,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诵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2、积极开展教科研实践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几年来,我校语文科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三定”,就能有效地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



3、组织朗诵竞赛,促进朗诵教学



结合本次研究,我们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诵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诵教学,每学期,我们坚持开展一次朗诵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诵竞赛又有个人朗诵竞赛,通过朗诵竞赛,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朗诵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诵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朗诵水平的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朗诵教学的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拟定了《学生朗诵水平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一个评价体系的效能,我们认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对操作过程中的有关细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重复一次如何扣分,添一个字怎样计分等。特别是有感情朗诵的检测较难评判,为此,在每一次检测前,我们都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对检测的课文,要明确其感情基调,教材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保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





五、朗诵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了朗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诵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诵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诵,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诵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诵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诵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诵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诵指导机械匮乏。



朗诵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诵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诵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调查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诵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诵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朗诵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诵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诵,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诵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诵训练面。



朗诵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诵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诵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诵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诵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诵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诵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的经典课文,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如:“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诵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诵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诵。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如开展“古典诗文朗诵大赛”、“话剧表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诵兴趣。



六、本次朗诵研究的成果



()提高了学生朗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1、学生对朗诵产生了极大兴趣,校园里随时充满琅琅读书声。通过训练,学生朗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有一定自行处理朗诵技巧的能力,能播音、配乐朗诵、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个人朗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许多学生在区里、市里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中获奖。如:20126月陈秋霞和陆文杰两位同学在“八荣八耻”演讲比赛中各荣获开发区中学组一、二等奖;201310月李敏和宋文雄同学在“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各荣开发区中学组一、二等奖;20143月陈强和刘芳芳同学在“安全伴我行”演讲比赛中各荣获开发区中学组一、二等奖。



2、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组,海之声播音站、记者采访团,班班有朗诵组,做到人人能读,会读,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声动人。



3、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6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15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



4、本次研究实践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学生许多作文也都在县市级以上作文赛中获奖或在有关报刊中发表,20125月在2013年全国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征文比赛中,李倩玉、刘莹莹、彭晓翠等36同学写的作文均获奖,凌伟清、吴艳、苏展、吴小珍、戴向熙、谭敏、江栋、刘秀华、江海燕、陈春晓、阮金洁、童碧梧等指导老师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2012-2014年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中小学文化作文大赛中李倩玉等78名学生获一、二等奖,谭丽、陈小龙、黄子真、苏展、李雪梅、邱海燕、戴友、梁雅淇、吴小珍、刘秀华、全淑琴、阮金洁等指导老师获一等奖。2014年第十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李倩玉等45位学生获一、二等奖,王淑洁、吴艳、骆春华、苏展、凌伟清、陈小龙、吴小珍、李雪梅、戴友、邱海燕、刘秀华等指导老师获一等奖。应该说,课题研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累了丰富的朗读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朗读教学水平。



1、定训练系列内容和序的安排方面。如:自编训练教材的基本的序是:音准——词义词感的理解——完整句子与语气——重音——语调——语意与情感——联系想象与表达。训练内容的出现又是螺旋交叉上升,按不同年级编著同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朗读能力训练材料。平时教学中紧密结合语文课教学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选好教科书中训练结合点的内容,按单元练习的安排,有计划地突出读强化训练,形成时间上的细水长流,内容上精选求效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有练习教材依托的自练巩固。



2、在教师的训练指导艺术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用注音方式正音,保证音准;用教师生动的范读,让学生感染、仿读;用教师形象的体态语让学生形象意会,理解入境;用教师优美的语感打动学生渴望求知的心,激发情感让学生学会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用教师巧妙的启发想象把学生带入语言意境,进入角色;用教师的指挥节奏训练训练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自然就声情并茂地读出。



3、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方面的明显成效是:通过课题研究,教师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教师的朗诵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广大教师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改革朗诵教学,提高朗诵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论文,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几年来,我校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县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如刘秀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精”“气”“神”》(2010.12)获二等奖(区级),韩丽春《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2010.12)获二等奖(区级),江海燕《让文章闪耀文化的光芒》(2011.11)获一等奖(国家级),梁雅淇《春教案》(2011.11)获一等奖(国家级),凌伟清《谈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2011.11)获一等奖(国家级),陈小龙《闭门造车,个性的缺失——由一堂本土风俗写作指导课想开去》(2011.11)获一等奖(国家级),全淑琴《依托红土文化,激活作文教学》(2011.11)获一等奖(国家级),江海燕《让我们的文章充满诗意》(2011.12)获一等奖(区级),陈小龙《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激趣艺术刍议》(2011.12       )获二等奖(区级),刘秀华《让情景创设给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2012.12) 获三等奖(省级),江海燕《入乎其中,得乎其外》(2012.12)获三等奖(省级),陈小龙《文言文,祖宗喊你回家过年》(2012)获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学通讯)。    



本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学校领导也给这一研究活动提供了许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七、存在问题 



1.由于对学生朗诵水平和教师朗诵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诵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怀疑学生能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2.从我校教师现状看,老教师多,教学思想的更新速度慢,自身的朗诵水平低,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诵指导,加强朗诵训练缺乏信心,不敢大胆尝试。 



我们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2015
4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