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参考 针刀穴位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晋州jinzhou 2015-08-26



1、临床资料

本组115例,男60例 女55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1,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10年,腰4/5椎骨狭窄47例,腰5/S1椎骨狭窄24例,腰3/4椎骨狭窄6例,腰4/5、腰5/SI合并椎骨狭窄32例,外伤致椎骨狭窄6例。本组病例全部经CT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

2、治疗方法

2.1穴位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CTMRI检查确定。有的患者腰腿没有症状,只是行走时双下肢沉重、胀痛、行走困难,休息后可再行走,检查时又没有压痛点,这种情况,根据CTMRIX片显示的病变部位选择治疗点,督脉的穴位: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穴、选臀大肌压痛点,下肢主要选沉扶学、殷门穴、承山穴。

2.2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腹下垫枕,治疗部位用记号笔做记号,常规局部消毒。臀大肌治疗时采用1号针刀,治疗时,左手拇指按压在治疗点上,右手持针刀,快速将针刀刺入皮下,深达骨面,棘间韧带治疗时,顺肌纤维切3-5下,将针刀提起转针刀40度切2-4下出针刀。下肢治疗时,进针刀深度约1cm,切开皮下筋膜,左右摆动针刀2-4次,即可出刀每次可选4-8个治疗点。

3、讨论

腰椎管狭窄是指腰椎中央椎骨和外侧椎间孔任何部位容量的减少与内容物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椎骨是有骨性段和骨连接段交替组成。椎体、椎弓、椎板所组成的连续的骨环,由椎间盘和黄韧带相连结。

腰椎退变,这种椎管狭窄为节段性,伴脊椎骨性关节炎,其狭窄的最明显部位是在椎间盘及关节突相应部位,而在两个狭窄区域之间的椎管,其失径及横径可能正常。由于椎间盘退变可引起椎间隙狭窄,黄韧带松弛,因而椎体不稳,甚至滑脱。关节突可以从后外侧突入椎管,使椎管的横切面呈三叶草形。骨赘的生长,椎体的不稳,亦可引起症状。

医源性:椎间盘摘除手术可使椎间盘由于摘除而椎间隙变窄,椎体塌陷诱发椎管狭窄。手术的创伤及出血可引起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手术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引起椎管狭窄。手术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引起脊柱滑移,手术会破话脊柱的生物力学,继发创伤性骨、纤维结构的增生,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后,后方软组织可突然椎管并与硬膜粘连引起椎管狭窄。

黄韧带肥厚:是腰椎管狭窄最多见的原因之一。常因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形成环状压迫,有时黄韧带肥厚也可以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变等同时存在。黄韧带是弹性很强的组织黄韧带弹性纤维占80%,胶原纤维占20%,其纤维方向近于垂直向下,起始于椎板的前面,止于下一椎板上缘,在两侧与小关节囊及韧带处相融合。当椎体前屈时,黄韧带上下伸展,脊柱后伸时黄韧带收缩。在正常情况下不起褶皱。但在反复的间接外伤,慢性劳损的基础上,可引起黄韧带的退行性变、肥厚。偶遇由于黄韧带的变性增厚,弹性减弱,当脊柱过伸运动时,会发生多余而起的褶皱,可是可以压迫神经组织及引起微循环障碍,引起临床症状。

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分为:(1)、中央型,主要为椎管中央失径的狭窄。临床症状的特点是明显的马尾型间歇性跛行,无神经根痛及神经受压的阳性体症。(2)、神经根管侧隐窝狭窄,临床上表现在根性神经痛而无间歇性跛行,常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很难区别。(3)、混合型即有间歇性跛行又有根神性神经痛,主要因椎骨及根部均有狭窄。

椎骨狭窄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即当患者步行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但当稍许蹲下货做下休息数分钟后,又可继续步行,称为间歇性跛行。能使椎管容积进一步减少的任何因素,均可能阻止硬膜和神经根的收缩和伸展。在站立或行走时,腰椎前凸增加,这样减少了椎管的容积,阻碍神经组织在管内滑动,影响它的微循环。

根据上述因素造成软组织粘连、瘢痕、堵塞,使机体动态平衡失调,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治疗的的关键是选准穴位。首选是督脉上的腰俞穴,腰阳穴、命门穴、悬枢穴,臀部压痛点,下肢选穴是承扶穴、殷门穴、承山穴。现代解剖证实,这些穴位下面都有相应的脊神经节段的神经纤维穿过,还分布经络。筋膜、经络遍布全身。针刀能切开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的组织,具有疏远经络,通行气血,运转阴阳、濡滑精骨,滑利关节的作用,调整了动态平衡,改善了循环,病患部位得到了能量的充分补充,治疗后症状即明显减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