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浮宫作品赏析

 爱读历史的女子 2015-08-26
欧洲游记7---卢浮宫油画的故事3
内容摘要more
卢浮宫的油画,大多是拿破仑最盛时期从欧洲各国掠夺而来。下面这幅画,我拍摄了全画和局部,我被画家的技巧和想法吸引了。不知道是哪个画家,不知道是哪国的画家。反正能被卢浮宫收藏的,也应该是有一定的造诣的
看看那个姑娘,双手被绑在胸前,整个人体已经全部浸在水里了,但是在画面上依然可见那飘逸的衣裙,神态是那样的安详,仿佛熟睡了一般。尤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姑娘脸部的水面上,居然有一个圆圈在飘出来,是画家感到灵魂正在离开肉身?还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说。而你看了怎么认为呢? 以下是朋友的跟帖为我的博文作的补充在此也要O(∩_∩)O谢谢他们! 根发:我认为不是“灵魂正在离开肉体”,而是画家的“灵魂全部倾注在作品中”。 小茗:我在法国的卢浮宫参观时,除了三位名女人油画,里面藏画实在太多,真是目不接暇,只能走马观花看了,但是风凰山人这一张油画在我的脑子里印象很深,一名少女穿着白色的衣服静静的平躺在水中,很安静。有飘起来的感觉。当时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记得这幅画是叫《少女贵族》,刚才找了在卢浮宫参观此幅画的视频,可惜导游介绍的话语被嘈杂人声混入,故也没有其他信息提供了
我的回答:看到三位朋友的留言,甚感兴奋。我们能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对我们的网站名是非常切题的。大家各述自己的理解,是提高欣赏品味的一个渠道。一个人能亲身体验的事情不多,通过别人的介绍,参与别人的讨论,来丰富自己的阅历,迅速理解一个艺术,继而成为能和大家一起议论的朋友。这大概也是网站创建者的初衷吧!就我来说,对油画的喜欢也是慢慢培养的。自己在空闲时看到画展的广告,看着人们满脸幸福的走出展馆,也跃跃欲试地掏出钱包,就这样也算看了几次展览,对油画有了一点点兴趣。我觉得这些钱比喝酒来的合适,至少又有了一个思维的对象,和“高雅”似乎又近了一些。说到画,我还是门外汉,通过自己的品味,只对所谓的古典派作品喜欢(譬如卢浮宫里的那种),对现代派是一点不会欣赏,好像对画有一点研究的人们,对“毕加索”都崇拜和推崇,可我是看也看不懂,别人给我解释了半天,我倒是像在游漓江看“十里画廊”,数来数去,也数不出“九匹马”。我看画,只要自己感到美就认为是好画,所以对这样的画,往往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好在有雅胜和小茗的参与,谢谢了!当然,我认为根发的:而是画家的“灵魂全部倾注在作品中”。 也是我想要的一种回答。我要是那个画家,大概在睡梦中也会笑醒的。根据雅胜的想法,我今天又做了照片的裁剪。第一张是画框上边的铭牌,大概是作品名,第二张是画框的下缘,大概是画家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了。望雅胜进一步提供我们资料。希望其他朋友都能参与各种知识、各种题材的讨论,这里没有什么“大腕”,我们只是在聊天。让我们在论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自己的知识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大概也是雅胜和永良创建这个网站的初衷吧。谢谢各位! 小茗:我被你的热情和真诚感动,还是积极响应起来,参与讨论吧。 刚才我请教了教西方艺术史的女儿,这幅画名称应是《年轻殉道者》,昨天我说的《少女贵族》是系列画名称,这个系列画共有四张,《年轻殉道者》是《少女贵族》其中的一张
作者保尔?德拉罗什 (1797年 - 1856年) 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是法国历史画中自然主义派的创始人,也算浪漫主义画家之一。他的绘画风格介于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之间,受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共同影响。 他的作品特别重视对环境、服饰和道具等细节的表现,甚至不惜繁琐,显示了他格外的兴趣。艺术中悲剧最感动人,德拉罗什爱画诸如狱中女囚、殉道者这样的题材。 《年轻殉道者》这幅画中水流的曲线和少女衣服的细节、光环的反射点,都表现了保尔?德拉罗什作品的特色。这幅画中画家借年轻的殉道者表现一种观念与情感,那就是美与善被殉道的悲怆。画家充满深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位被殉道的善良、纯洁、美丽而天真的少女,她那紧闭的双眼、已经看不见神圣的光环。画面笼罩在黑暗之中,唯全身素白装饰的少女像黑暗中的明灯,发出耀眼的光明
我的回答:谢谢小茗的留言!谢谢小茗的女儿!能够作为教西方艺术史的老师,起码是大学老师了,那么太好了。一是祝贺你,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女儿!二是大家有福,我们有问题有了“家庭教师”。经过小茗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很多艺术史的知识。看到“殉道者”一词,也真正为他(她)们的真诚执着感叹------。我们不信教的人,对这种行为是无法想象的。今天我的话题也说不下去了------ 小茗:回---:应该感谢你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小女读了书应有所为,为我等长辈解惑理所当然,不用言谢,以后如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女儿很愿意为大家服务
雅胜: 有了小茗女儿的介绍,解开了我们的疑问,增进了知识,省却了我们到茫茫大海里去捞针,感谢是应该的。仔细看了画框细节的照片,对照介绍,说此画的“作者保尔?德拉罗什 (1797年 - 1856年)”,与画框铭牌中的文字“DELROCHE(Panl)1797 1856”正好相符。将“德拉罗什”作为检索点,“百度”一下,再在“画家”“画作”中反复查找,果然搜索到了此画。因翻译的原因,在此译成《殉教的年轻姑娘》,详情可查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240532.html?an=0&si=4
我的回答:看了小茗和雅胜的帖子,深深的表示感谢!一幅照片引出一段佳话,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我考虑再发一次油画,应该发雕塑了。这大概也是雅胜和小茗喜欢的吧。不知道其他的朋友怎么想?
拼途网友回复:
卢浮宫的部分为什么还分开写呀······几张照片可以和游记放在一起呀
拼途网友回复:
不好意思。主要是我和几个朋友讨论这几张画的交流,所以特意另成一篇。卢浮宫游记是可以写好多篇的。谢谢你的意见。
相关文字
欧洲游记5---卢浮宫油画的故事1
补记:《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作者为雅克·路易·达维特(法国),奉拿破仑的命令而作(1808);《萨宾妇女被绑架》作者为雅克·路易·大卫(法国1799)。因资料不同,作者名字写法不一样,很可能为同一画家。上面这幅油画大概有很多人看到过,作者我记不起了。油画讲的是拿破仑在欧洲势力最强盛的时代,拿破仑在欧洲南征北伐,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他要称皇帝了,可是在当时的欧洲,皇帝是要有罗马教廷的教皇来授予的,画面上应该有教皇拿皇冠戴着拿破仑的夫人约瑟芬头上,可是,对当时横扫欧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来说,他故意不把皇冠交到教皇手上,而是自己亲手把皇冠给约瑟芬戴上。大家可以看到,在拿破仑左侧的一排穿黑衣服的人,其中就有一个是教皇,他脸上那种无可奈何的表情流露无余。说起这幅画,作者好像知道拿破仑会有被废黜的一天,在画这幅画的同时,作者又画了一幅同样的画,只不过是把教皇左侧四个女子的其中一个,也就是拿破仑的妹妹的衣服画成粉红色。这幅画现在放在凡尔赛宫里展览,成为油画史上的一段轶事。这幅画和后面一幅画是故事的前后部分。前一幅画说的是,叫罗马的兄弟俩带兵征战到古代的巴黎附近准备定居,由于部队中缺少女性,于是设下计谋声称搞活动(舞会),请附近的居民同乐,等到男女老少来了,罗马军队的战士一声号响,赶走所有的男人,掳走所有的女人。据介绍,中间的两个壮汉就是罗马和他的兄弟。(特别要指出的是,罗马兄弟是孪生子。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王后怀孕临产前遭到谗言被诛,行刑手在动手前忽然产生侧隐之心,待王后生下孪生子后,把孩子放在水面的浮草上,以后两个孩子被母狼喂大,所以强壮无比杀戮成性,一路征战到意大利罗马,建立了罗马帝国。在画面中间,有一头母狼,下面两个孩子在吃奶,就是说的这段故事。在意大利罗马的景点,这种纪念品到处都是,我想买一个铜制的,小贩开价60欧元,舍不得口袋里的钱作罢。)后一幅画说的是,经过若干年后,附近的居民重整旗鼓,攻入罗马军队的阵营,那时候,被掳去的女人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他们的孩子已经能够满地乱爬,这些女人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又怎样对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于是,这些女人伸出手来,义无反顾的制止了战争,战争从此结束。油画中间,那个美丽的女人就是原来被罗马军队掳走的女人,现在是罗马军队战士的妻子。我看了这两幅画,听了导游的讲解,仿佛心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人性在哪儿?是罗马战士没有人性?还是那些女人没有良心?仔细想想好像都有一点点遗憾,好像每一方都有一点点理由。欧洲人大多都信仰耶稣,这方面的书我没有读过,不知道圣经是怎样解释的?||谢谢楼主的介绍和说明~||你记得好清楚啊||谢谢!
欧洲游记9---卢浮宫雕塑选
卢浮宫的雕塑,我曾经发了不少,虽然都是精品,但是真正打动人心扉的,可能是一个披着一个纱丽的姑娘。我今天把它传上来。有时间我查一下,了解这个雕塑的作者和雕塑史上的地位,还有说了什么。小茗:看到这尊雕像我有点印象,记得在卢浮宫参观时,我曾感叹艺术家能用石料把蒙着面纱的女人表现得栩栩如生,欣赏了一翻,由于馆内雕塑太多,故也记不住那些具体细节。是你的执着学习精神让我今天又得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谢谢你。请交了老师,查阅资料后她告诉我:这是意大利雕塑家AntonioCorradini(安东尼?可拉第尼)1717年左右创作的《戴面纱的女像》或叫《信仰》。安东尼?可拉第尼1688年-1752,是威尼斯洛克克风格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正是以像这尊雕塑上所运用的巧夺天工的面纱所著称。人物衣服的褶皱,雕刻的细腻、灵动。即使是带着那层纱,也能看到面纱下女子美丽、祥和的容颜。雕像中的面纱是“信仰”的标志或象征。因为在基督教传统中认为,上帝的创造并不是全部都展示给世人的,而是像用一层纱罩起来的。只有通过信仰人们才能认识到上帝创造的全部。而不信的人,就像被纱蒙住,看不到所有。-我:-----谢谢小茗,你的解说非常全面。让我们大家感受的艺术的力量。||又是沙发!||只去看了卢浮宫的夜景,没有像楼主这般看的那么仔细。||这里值得一去。||因为时间的关系,必须在卢浮宫和凡尔赛宫之间选择一个。我因为不懂画,闻听凡尔赛宫的法式园林堪称世界一绝,故选择了后者。||||凡尔赛宫也是很经典的旅游项目,我好像有关于凡尔赛宫游记的。希望继续交流。谢谢!||谢谢!||一定去拜读!
欧洲游记4--卢浮宫及三宝
和一般的旅游团队一样,我们在卢浮宫仅仅参观了不到两个小时。导游的解释是卢浮宫有43万件展品,不可能参观到所有的展品。特别强调晚上要住在巴黎的“外环线”以外,我们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这是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用宽幅拍摄的卢浮宫全景。贝聿铭设计的三角形人口。卢浮宫内的倒三角采光设计。从三角形入口向外面拍摄的风景。(搜索一下百度,我做了一些删减,简要介绍一下卢浮宫和三宝。)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到这里当然是为了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想看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宽大的展览大厅。油画展厅间夹展出雕塑。雕塑展厅间夹展出油画。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到1789年爆发了著名的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在立柱上精美的雕塑说明卢浮宫的豪华。仔细看,还可以看出具有东方风格的蝙蝠高高站在立柱的最上面。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艺术宝库——"卢浮宫",是三件镇宫之宝之一。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维多利亚)。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希腊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 这尊雕像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目前的历史沧桑。 这座雕像整个动势结构十分完美生动,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 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他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对这部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爱神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蒙娜丽莎》这幅油画又称为《乔空达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据说蒙娜丽莎还很神秘,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还是两侧,她的目光总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有趣的是,我们的导游调侃:卢浮宫三宝,一个没有脑袋,一个没有双手,一个没有牙齿(指蒙娜丽莎没有露齿的微笑)。||||||||||||||喜欢这一组作品||谢谢!我努力写下去。||看到卢浮宫就想起来当年那部电影了,什么布朗写的那部·····||
巴黎故事:卢浮宫前的骗子
标签:巴黎卢浮宫
前两天在卢浮宫前转悠的时候,目击的一场骗局,请大家引以为戒。因为又不能贴图,只好贴链接了:http:blog.163.comvicky_jingxu...800620106663753424||這個手法聽說在艾菲爾鐵塔那邊也有,只能說,只要念頭不正就會被騙。
【图文故事】欧洲之外的欧洲
序苏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他存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里会陆续贴出一些照片,记录了这个曾经最强最大的国家解体16年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照片拍于某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处欧洲大陆东部.【一,四季】冬日的周末,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晴天,市中心的centrepark成了人们的好去处,聚在一起,聊聊天、晒晒太阳.春天到了来到这个国家时是冬季,到处荒凉的枯枝,天气也不好,长期处于压抑中,一个周末迎来了晴天,驱车赶往郊区,拍下了这张照片,春天的到来让我们心情大悦肥沃的黑土让人想起东北,在这里生活的人既不需要勤劳,也不需要勇敢--就凭脚下这土地。夏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向日葵,让这个夏天美丽而充满期待盛夏:工业化并没有太影响这个国家,这个地方只是从城市中心区10分钟车程。盛夏万里无云,晴空之下白云从旷野升起,把一切都衬得渺小,半分钟后就完全升腾到空中了,回忆起来暗暗称奇盛夏才有的火烧云:雨后的黄昏,好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奇景了,整个城市都被渲染的耀眼的红秋:市区的一座小树林,秋是最美的季节,大自然用最绚烂的方式燃烧了自己的--奔向的不是死亡,而是新生.晚秋:树叶已经落光,冬天已经初露面目。等红灯时候无意中看到街边房顶上的老人,正把房顶的落叶扫掉,为了迎接未来的寒冬和大雪,赶忙要后排的兄弟按下了快门--旧屋、老人、落叶、苏联时代简陋的电视天线,天是那么蓝.这一张照片是上一张一年之后拍的,正午的阳光已经开始拉下了长长的影子,这座简陋的房子已经有了50年的历史,主人还是认真的刷上鲜艳的紫色--生活是一种态度,即使不为任何人冬日回忆:我们住在一处别墅,院子里铁丝上一排排夹子,把我带回20年前的冬天......||8-::xiaoding||第二张像假的:23那张秋天的黄叶,颜色也好PP||:cry:||向日葵低头了...:||莫非因为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拍的::question||很漂亮人少什么都好而且用一年的时间拍下当地的四季风光很欣赏楼主这种做法::name::xiaoding||我在这边工作,就是拍了就顺手贴上来,需要什么题材就去拍记录一些陌生的地方和生活,或许这也是游历的一部分||::name||正在准备第二集||8-||超级佩服太好的帖子...::jy||:cry:8-||喜欢那排衣服夹子给俺的感觉||引子--当那个他们引以为豪的帝国一夜之间崩塌后,他们才意识到只有土地和生活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二,生活】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该国从拜占庭转投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国家,现在多数人信奉东正教二战纪念碑:纪念二战中牺牲德苏联红军战士每只步枪上的年份标志着二战5年中的一年烧烤--据说起源于格鲁吉亚,是把肉用调料把肉腌制一夜后上串用炭火烤,只是块很大。周五把肉准备上,周六一群人开车到野外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支起架子就可以开野餐party.烧烤的肉是提前处理过的,虽然块大但入味均匀,用炭火烤到里外都刚好熟,洋葱和西红柿都是调味的,体会下什么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吧.美酒--酒是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个国家有数不清的酒窖,有的是小作坊、也有的跟法国的几大酒庄齐名近百万瓶红酒从苏联时代就在这里沉睡,在东西对抗的时代,这里的红酒源源不断的贡向克里姆林宫为首的东方世界,跟法国、西班牙相比他们有着同样品质的葡萄和酿酒技术,不足的是什么呢?大概是品牌、文化和头脑里的一些观念酒窖很大要开车进去,两边的酒桶一字排开,据说这只是开放的一部分,大部分出于保证酒的品质没有开放这是酒窖里面翻拍的一副当地农村自家酿酒场景的画--勤劳、尊重老人、热爱音乐筒子楼--大多数人都住这样的筒子楼,苏联解体16年来,这些国家一直在贫穷中挣扎,不知道那个时代是对还是错?我们宿舍的电话,真的可以用的那种,每个新来的人都问这个电话能用么?“打一下不就知道了”这是在该国“长安街”附近拍到的一张照片,孤独的老人、破旧的人行道和随处散落的落叶,市场经济已经进行了16年了美女--欧洲美女在苏俄,夜总会里就是现场版fashionTV,而且这里几张照片还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美女总要跟一个很差的做搭档优雅的活着--这两个漂亮的女孩只有12岁,她们把公园里的野花采集回去装饰房间,因为市场上鲜花很贵,这些花可以陪伴她们一个礼拜。虽然穷,却有办法让自己最美丽的绽放,无论贫穷和富裕,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权利是同样的.同一座公园,一对老人在把采来的野花夹进书里,在对着我的大叔递过一支花给老太太的时候我轻轻的按下了快门,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老人他们合上书本缓缓走开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条人行道可能苏联解体后就没有修缮过了,我看到了浪漫,看到了相濡以沫的无憾人生,你不能选择生在那个国家、贫富或者贵贱,但是你可以选择如何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