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遗韵三门源

 老榆树_yhgek 2015-08-26

古风遗韵三门源

黄国平

  在龙游古老、美丽的大地上,散布着不少古村落守望着古风遗韵,三门源村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保留了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展示着龙游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还记录了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帮的历史辉煌。
  龙游商帮萌芽于南宋时期,鼎盛发达于明、清,依靠经营山货、纸业、丝绸、珠宝及屯垦、采矿发家致富。在当时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许多巨商富贾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便自然而然地大兴土木、营造豪宅,以光宗耀祖、夸耀财富。于是,原本默默无闻的村镇因商贸而繁华,因财富而热闹。诸多结构精巧的建筑在山水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山水也因精美建筑的点缀而愈发秀丽。三门源村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辅相成的典范。
  三门源村位于龙游与建德交界的梅岭关下,距县城28公里,隶属于龙游县石佛乡。由于想进出村庄,都必须经过左象山右狮山、文昌阁寨门和左青龙右白虎这三道屏障;又有一泓涧流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成为塔石溪的源头,故称“三门源”。三门源的地势北高南低,背靠千里岗余脉主峰的饭甑山,东、西、北三面均有山峦环绕,堪称理想的“风光宝地”,难怪有楹联赞曰:“内松坞、外柳塘,鱼跃蛟藏,地涌山桥灵秀;左龙蟠、右虎踞,云从风动,天开锦里文明。”
  三门源全村现有415户、1411人,以叶、翁两姓为主。北宋末年,翁氏家族为躲避连绵战乱,特迁居到龙邱三门源,开启了三门源聚居的先河。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叶氏家族的叶文彬见此地崇山峻岭、飞泉幽涧,有扶兴清淑之气,遂举家迁居、筑室坞中,成了当地叶氏的始祖。两姓人家以碧溪为界,各居东西,翁氏以农耕为主,叶氏以从商为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形成了他们迥异的价值观和不同的建筑风格。两族人犹如村落前的山峰,既相互对峙又相互依存,在有意无意的相互较劲中,创造了三门源的历史和精美的传统建筑。
  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如今的三门源村像深阁中的大家闺秀,仍然保持着往日的模样;不仅古街、古巷、古弄、古亭、古民居、古宗祠等格局依旧,还留存着与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和三门源世代相依的古坝、古堰等水利设施。放眼望去,只见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沿溪两岸而建,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整体布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高低错落、十分紧凑——溪东侧以叶氏建筑群为主体,周围的民居恰似众星拱月,隔三差五便有一座石桥横卧;溪西侧因年代久远,街道时断时续——方圆数里的村落就像古代能工巧匠展示技艺的竞技场,“楼上厅”、“三层楼”、“楼接地”等多种明清建筑模式浑然一体,宛如走进一座绚丽多彩的建筑博物馆。
  “楼上厅”结构的楼屋属明代早期建筑,继承了中国古代干栏式建筑的遗风。由于地处丘陵山区,招待客人及就寝皆在楼上之故,这种楼屋的楼下结构比较简单,无任何雕饰,楼上则梁架结构规范工整,雕饰考究华丽。“三层楼”位于长20多米、间距只有半米的小里弄高墙内,同样属于明代早期建筑,整体高10米,外观高耸、气度非凡。二楼、三楼均为木质楼板,用材考究,从中可感受到屋主的豪奢富足。据说这类建筑如今已颇为稀有,堪称古楼中的珍品。山区的土地有限,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人们常常把山体也纳入到房屋结构中。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民居的一层是紧挨着山体的窄窄通道,二层就建在山体平缓处,于是就产生了“楼接地”的建筑。至于像走马楼、前厅后楼、错层楼、四角亭等其他独特造型,就更不胜枚举了。
  村东的省级文保单位叶氏建筑群是全村建筑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地区现存清代民居中的优秀代表。该建筑群坐东朝西,背靠虎山、前临溪水,由龙游商帮的领军人物叶庆荣在清代中后期所建(也有村人叶鹤天在清道光年间中了恩贡,所以耗巨资回乡建宅的说法)。工程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由以大门匾额为名的“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主体建筑及附属用房、庭院、花园、荷花塘等组成(主体原为五幢,现尚存三幢)。砖木结构的建筑间互呈品字形,各有连通,以“芝兰入座”的规模最大,也最为考究。
  “芝兰入座”属于清代典型的三进两明堂结构,风格质朴、气势恢宏。屋内设两重天井,山墙无窗户。天井除用作引流排雨外,也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体现了江南士大夫“隐藏文化”的建筑理念。建筑内的木雕装饰极尽豪华,从镶嵌在檐柱上部的牛腿艺术图案到屋檐下方的窗台隔扇,件件都精雕细琢、匠心独具、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就连所有阁楼下的天花、藻井都布满了木雕,可谓琳琅满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江南一绝”、“华夏魄宝”的砖雕门楼。门楼全以砖雕砌成,亭台楼榭、山水花鸟、飞禽走兽无不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除了传统的“渔樵耕读”、“福禄寿喜(蝠、鹿、桃、鹊)”、“琴棋书画”、八洞神仙、博古图、山水图外,《打金枝》、《长坂坡》等几十出地方戏曲题材最引人注目。这些距今二百多年的戏曲人物形象古朴、结构明练、手法精妙、栩栩如生,堪称我国地方戏曲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四处经商的叶庆荣曾走遍大江南北。他不经意间的举措,不仅留下了充满时代特征和江南山区特色的民居建筑,也开创了戏曲砖雕门楼的先河,为后来的民间戏曲砖雕工艺树立了榜样。
  宗祠是家族用于聚会和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进行婚嫁丧葬等重要仪式和传统伦理教育的场所。翁氏宗祠又称“雨金堂”,是明代早期的三进二开间建筑,取材讲究,因年代久远,尚存两进。迄今保存完好的叶氏宗祠又称“永思堂”,共三进,系明中期建筑。门楼八字形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雄伟壮观。大门两旁的旗杆石庄严肃穆,依稀张扬着以往的荣耀。年代久远的门檐彩绘仿佛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见古人对色彩艺术的运用。从旁门进入后,但见宗祠整体布局简洁明快,建筑构架粗犷豪放,硕大的柱子撑起了造型独特的穹顶,卷棚宽度达四米,足显古人不凡的建筑工艺。
  除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外,三门源还保留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存: “会隆号”等民间老字号历史悠久;土制榨油、土制碾米、打铁、做篾等传统手工艺作坊,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三门源人成长,映衬着那段久远的岁月。三门源民风纯朴,每逢春节、元宵等节庆,村民都会打年糕、包汤圆、裹粽子,并按照传统贴春联、包红包,欢天喜地过节(蒸发糕的传统制作方法还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生产劳动的同时,村民们也充分享受着扎根农村传统中的草根文化。每逢农闲季节,他们会搭起草台,唱起婺剧;而在逢年过节、纳凉消暑或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乡民们共同参与的坐唱班随叫随到。道情曲艺由一个人一手击拍竹筒渔鼓,一手握两根花竹片,以竹片相击之声作伴奏,将道白与吟唱相结合,所出皆方言俚语,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此外,每年的舞龙、舞狮和传统灯会,无不寓意着祈福,盼望着丰收。在这古老的小山村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怡然。
  三门源是幸福的。它的山不仅是古代火山流纹岩、凝灰岩褶皱的聚结,更是许许多多传说典故的堆积;它的水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更是一串串神话故事的汇集。那谜一样巍峨壮丽的饭甑山、那梦一样亦幻亦真的白佛岩飞瀑、那满眼的醉人美景、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浓浓乡情,无不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三门源是幸运的,在经历了长期被忽视后,这颗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明珠又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如今,三门源村已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把这个文化古村保护了下来。各级领导也给予重视,制定出种种政策,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并号召大众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在上级的推动下,而今三门源的民间修缮和建房保护意识蔚然成风。村民们纷纷盖起小青瓦,筑起马头墙,绘上新彩绘。淳朴的民风、丰富的民俗与粉墙黛瓦的民居交相辉映,吸引了各方游客和国外友人。
  岁月轮回、苍海桑田;潺潺碧溪似弹拨着悠扬古曲的琴弦,三门源在人们的心头紧紧萦绕。它不仅属于今天,也属于明天;不仅属于当地,更属于龙游、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祝福你,古风遗韵的三门源。
(作者单位:龙游县文广新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