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的鉴赏与收藏
乱世存粮,盛世收藏。收藏是一种爱好,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是一种艺术,收藏是一种俢养。收藏是乐趣,更是一门学问。在门类众多的收藏品中,宣德铜炉因为材质好、造型佳、皮色好,用途多,珠光宝气、赏心悦目、易保存等诸多优点,被历代收藏家所青睐,所钟爱。 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香炉种类繁多,形式完美,就用途而言,炉有香炉、熏炉、暖炉(手脚炉)之分;香炉无盖,熏炉、暖炉有盖,盖上有孔。就材质而言,大致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在陶瓷、铁、铜等材质制成的香炉中,随着元末明初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所以在金属材质制作的香炉中,铜香炉是中国明清时期铜制品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具有上古青铜器和宋瓷两个体系的典型特征。香炉收藏以铜香炉备受青睐,尤其对人们常说的宣德炉虔诚推崇、情有独钟。 香炉作为香道文化的载体,在汉代就已经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博山炉有铜铸的,也有陶制的,在炉膛中点燃香料,青烟从盖的孔洞中袅袅飘出,香气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驱蚊虫。至明代,宣德皇帝召集顶级工匠铸造宣德炉,博采众长的集体智慧使铜炉的制作技艺达到了时代顶峰,因此宣德时期铸造的一批御用香炉无论是整体造型、内在肌理,还是外部色泽,都透露出独特的魅力,被公认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饱受珍爱。因此600多年来这一艺术瑰宝受到了历代藏家的不懈追捧。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深受世人厚爱。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所铸宣德炉工艺精益求精,造型优美别致,质地细腻如肤,珠光宝气,堪称桐庐精品,除大部分留作宫廷使用外,少部分赏赐给了皇亲国戚、显赫近臣、达官贵人和一些香火旺盛的庙宇。宣德炉的审美传统源自宋瓷,是以铜的材质去追求瓷的质感,使之充满古典韵味,它上承了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中承了宋元瓷器的造型,开启了中国铜器的复兴时期,把我国古代的青铜合金铸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引领潮流。但是,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传世量极少,现已极为罕见,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到文人墨客,到庙宇寺院,宣德炉都备受青睐。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仿制宣德炉的活动就从未间断过。所谓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赝品则不但仿器形,而且还仿器款。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是吴邦佐,他是负责监督铸制宣德炉的官员,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即按照铸造宣德炉的方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仿造,落款为篆书“琴书侣”或楷书“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的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正因如此,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论,价很高。 精品广义宣德炉的鉴赏与收藏是很有技巧的,一般应从铜质、铸造工艺、造型、皮色、款识,以及体量大小、品相等几方面进行鉴别: 收藏的铜炉首先是质地要好,讲究制作工艺,其次是有年份。铜炉的价格还会受到尺寸、重量、款识等因素的影响,需进行综合判断。再进行综合判断时应该把握“材美工良”四个字,可选择造型典雅优美、铜质精良、皮色保存良好、款识清晰、工艺精湛的铜炉予以收藏。 一、铜质: 宣德炉铜质精良,器表颜色繁多,主要有褐色、栗壳色和棠梨色。虽然宣德炉在铜溶液中添加了金等贵金属材料,但因比例很少,因此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所以在宣德以后的仿品铸炉中不再把金熔入铜料中了,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贵的感觉,更达到了美观效果。 1、翻看炉足底,多露铜质,可查辩铜质大致成分、密度、纯净度。 2、看摸炉体色皮、细腻均匀,光滑如玉者质佳,可见金雨点或金雨雪片者皆佳质毕现。 3、“将炉置于手掌,用指轻弹炉唇,声音宽广宏亮,高低起伏而且发散者多含金最佳;声音清脆而扬长,细微而凝聚,萦绕回旋,绵绵不绝者多含银上佳;声音清脆短促者次之,音同桔木闷哑者最次。”——《宣炉集释》民国邵锐著。 4、宣德炉用料佳,冶炼精。普通的铜经过4炼即呈现珠光宝色,即千古所称的干将、莫邪也只不过6炼。而宣炉的铜最精的是12炼,最劣的也有6炼。铸造宣德炉的风磨铜,还要添加一定比例的金、银、锌、锡等贵重金属材料,在经过6次到12次的沥炼和提炼后,在溶液基本接近纯铜以后才能进行浇铸。每斤铜材在经过12炼后仅剩下4两了,所以密度高,比重大,质地优良,彰显珠光宝气,手感细腻温润,如婴儿肤。 二、铸造工艺: 1、宣德炉选料考究,铜质优良,工艺精美,晶莹温润,珠光宝气,造型古朴典雅,是焚香、拜佛、祭祖之经典用炉。当陶范法被淘汰后,失蜡法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铸造工艺了,主要用于铸造复杂的器形。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宣德炉是一次铸成的,浑然一体,炉的方圆角度标准耐看,整体曲线优美。由于铸造水平高,经过打磨后找不出任何拼模和铸口的痕迹,内外光滑无旋痕,无刮削胎痕、少见沙眼。炉体各部位整齐,匀称,平整、光滑、无接痕。 炉分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冠耳(官耳),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桥耳、冲天耳成对置于炉口上端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素光不作纹饰,使之尽现宣德炉古朴铜色和庄重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炉在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块大小相间,小者呈星点状,大者如片状,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丽豪华。宣德炉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炉足有圈足、圆乳形三足、方圆形四足等,形式多样,因炉身而异。炉壁厚重,手感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2、精工制作宣德炉的核心技术失蜡法,是一种古老的铜器浇铸工艺,一模一器,每款器型都单独制模、雕刻。据行家介绍,失蜡法这一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共有17道工序:包括制图、雕蜡模、装浇口、上料、煮蜡、烘烤模、浇铸打磨和做旧上色等。其做法是:先用一个橡胶模倒出蜡模的形状,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经过工匠修正纹路后,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将蜡模全部熔化后倒流出来,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腔后,再往空腔里浇灌铜溶液,铸成器物,待铜器冷却定型后,然后再进行去皮、局部修正、打磨、抛光、着色等工艺。在这17道铸造工序中,其中有2道工序最为复杂,就是制作母本(确定造型)和做皮壳(上色)。比如皮壳,皇家的宣德炉体色多达47种,其中比较难以掌握的有鳝鱼黄、藏金色、棠梨色、古铜色、青皮色、枣皮色、雪花金、黑漆古等十多种皮壳颜色。但遗憾的是失蜡法铸造铜炉这一传统秘籍,自民国时期就无人问津并已经失传了。现在所用的失蜡法是在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和恢复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后的当代铸造工艺,毕竟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工艺材料和工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民间艺人恢复、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宣德炉这一经典艺术瑰宝失而复得,受到普罗大众所喜爱。“巧生炉”造型幽雅,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古色古香,充满灵气,不仅能与古代铜炉媲美,而且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过。在对古代铸炉工艺的复原、挖掘和传承中,江苏苏州艺人陈巧生所仿制的宣德炉(落款“巧生炉”)是现代宣德炉仿品之上佳者,被许多宣德炉收藏爱好者所喜爱。 三、宣德炉的外形特征: 1、一直以来,铜器铸造更多用于奢华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具,香炉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物历史悠久。香炉文化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置炉和赏炉成为一种文人品位的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从古至今,香炉造型逐渐丰富,出现了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圈足香炉等多种样式,其中铜香炉颇具代表性。其各器的耳、边、口、足,虽属于细微处,也都精心制作。耳之种类如朝天耳、环耳等不下50余种,边则有20余种,口亦有10余种,即足尚有40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2、经典宣德炉的造型以商周青铜礼器为蓝本,有鼎形、簋形、鬲形、敦形等多种款式。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呈现近似半圆球的体积。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圈足,了形耳或兽形耳,或口沿上置桥形耳、冲天耳,铭文年款多在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铜之外,因为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4炼,而宣德炉铜液要经12次沥炼,因此炉质更加纯细,金光闪闪,给人—种款式规矩工整,炉身气度不凡的感觉。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创了后世铜炉制作之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3、内腔特征: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的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感觉明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内腔底低;内腔底面径小;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四、色皮与包浆: 1、“宣炉最可贵的地方在于颜色之美妙”——《古玩指南》民国赵汝珍著。 2、“铜炉以颜色清净均匀为上品,浑浊为下品,以色厚为上品,以色薄为下品”——《宣炉集释》民国邵锐著。 3、“普通的炉样式玲珑可爱,颜色完好的今日市价没有几仟元买不到的,如果颜色剥落或磨新的话就和铜的价值一样了”——《古董辨疑》赵汝珍著。 4、“御制宣德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在中国青铜和铜器文化史上,更首次以作色工艺将铜胎外表赋予颜色皮壳。这一工艺开创了铜器作色的先河,令宣德炉可以历数百年依然宝光灿烂,将铜香炉制作提高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当代制炉大师陈巧生 5、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还有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其中以佛经纸色为上佳色,还有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铜香炉看起来也很华贵(但并不代表含金量高)。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6、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大致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宣德炉本身端丽无铸、浑然天成的色皮,是令诸家赏玩时叹为天人之作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说:“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煊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其色,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着斑点变有葡萄朱砂斑、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葚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古色、上古色及鎏金、掺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料精经典宣德炉器型工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 7、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金属。铸炉所用的铜液中由于添加的其它贵重金属材料多达30多种,添加的材料不同,比例不同,所筑造出来的铜炉外观颜色也不同。 ●红铜与铅的合金,叫铅青铜。若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呈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了。铅铜合金的铜材表面氧化后会发黑。 ●红铜与锡的合金,叫锡青铜。若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了。 ●若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灿灿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 ●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的。 ●从孔雀石中提炼出来纯铜,因是红色而叫红铜。红铜有很好的延展性,熔点1084.5度C,易于铸器,可惜硬度不高。后来发现加入少量锡或铅后,熔点可降至八百多度,硬度增加了许多,锡铅青铜合金熔化后流动性很好,便于连续浇铸,冷却时体积略有胀大,减少了砂眼出现的几率。 8、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历经数百年后,炉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自然包浆更加美丽动人。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分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真宣德炉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相差无几。存世宣炉真品原始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颜色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久越难看。 9、冒襄曰:“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项元汴曰:“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炉颜色之美,已为二公道尽,无以复加矣。现将著名各色略解释于下: 仿宋烧斑色,俗名铁锈花,即黄红之地,套以五彩斑点。 仿古青绿色,与古铜器色同,用三代铜器制之,此色最为高贵。 朱砂斑,与朱砂色同。有三种,大片的叫红片,斑点的叫红斑,长丝者的叫红丝,均极难得。 石青斑,即石青色之斑点者。 石绿斑,即石绿色之斑点者,较石青色深。 黑漆古斑,斑点为黑漆点,非完全是光滑的黑色也。 葡萄斑,斑点为深紫,类似于葡萄色。 朱红斑,斑点为朱红色,较朱砂斑更鲜红。 淡蓝斑,似石青斑,而淡作蓝色。 枣红色,红带紫,类似枣皮色。 猪肝色,较枣皮色淡,类似猪肝色。 甘蔗红,较枣红色淡,但红过之。 海棠红,较枣红色淡,红色亦较甘蔗红淡。 桑椹色,即瓷彩中之胭脂水也。 石榴皮色,黄带红,杂以各色斑点,类石榴皮。 茄皮紫,紫带青黑,似茄皮色。 珊瑚色,淡红带粉色也。 琥珀色,金黄色,类琥珀色。 红黄色,红厚于黄,二者混成此色。 杏黄色,深黄带浅红,类似杏的颜色。 蜡茶色,黑黄带白,即深杏黄带黑色。 栗壳色,黑黄似栗壳之色。 棠梨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 秋白梨色,即棠梨之浅色也。 山查白,即色之最浅色。 骆色,白带红黄也。 褐色,黑白带红淡黄色。 鳝鱼黄色,黄似鳝腹,有纹理。 藏经纸色,黑黄,似藏经纸之色。 水白色,浅黄色也。 鎏金色,有六种,全体流金的叫赤金纯裹,赤金流下半部的叫涌祥云,流上半部的叫覆祥云,只流中腰者叫金带围,金带围点染朱砂斑者是金带石榴红色,施之于金带围者叫金带仙桃,总之均以赤金流之者。 渗金色,用赤金薰擦入铜内,如渗入者然,有三种,大片的叫金片,成点形者叫金点,大小相间叫雨雪点。 泥金点,用赤金镀上如鸡皮者,色黯而光,恰似泥金笺纸。 铄金色,用赤金混于铜内,视之有碎金点也。 各种银色与金色同称流银、渗银等,金银同用之亦然,叫流金银、渗金银等。 金银商嵌,以金银片或丝嵌成各种花纹也。嵌金者叫商金,嵌银者叫商银。 绿色,即铜绿色也。 鹦羽绿,俗称鹦哥绿,或孔雀绿也。 秋葵花色,淡绿带白黄,如秋葵花色者。 茶叶末色,深黄带淡绿,如茶叶末之色,视之如外挂瓷釉中搀有金点然。 蟹壳青,黑色带青,如蟹壳然。 青瓷色,黑带蓝,如瓷青色。 水银古色,白稍带青,黑光闪铄,如水银。 铜古色,古铜色也。 土古色,如旧玉之土沁色。 敷漆色,各色之上敷以漆。 ●鳝鱼黄、藏金色、棠梨色、古铜色、青皮色、枣皮色、雪花金、黑漆古等多种颜色为宣德炉等铜器的常见颜色。 五、铭文与款识: 1、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自明朝以来,好的手工艺品都留有铭文或字号,大明宣德炉也留有印记。这是手工艺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或已初具品牌意识,或便于识别。 2、看款识,也就是看炉底的刻字。宣德炉查明的款识一共有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4种格式,图形有方形和圆形2种。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字体规整。“宣”和“宣德”字样均为隶体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均为正楷方体字。两者中间,前者为刻款,而后者为铸款。而仿制宣德炉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 3、在真品宣德炉的落款中,但凡“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制”字皆为繁体字。 因为宣德帝制炉时没考虑到出口,他的制器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国号和年号同时打印在炉上,行家认为:四字年号款是真宣德炉的识别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坊制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品。 据专家考证,从清朝嘉庆年代开始仿制的宣德炉在款识“宣德”的“德”字才出现心上的“一”横,即由十四笔划改为十五笔划了。在鉴别时判断是不是仿品,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 4、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器款在外底正中,为刀刻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书法近似欧体,器款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横。这种“德”字心上的一横被省略的写法始于汉代,汉碑、魏碑中的“德”字心上普遍省略一横。唐代书法字帖中的“德”字写法既有省略一横的,也有保留一横的,如欧阳询字帖的写法省略一横,颜真卿、柳公权字帖的写法则保留一横。元代赵孟頫字贴的“德”字写法也省略一横,明代继续流行这种写法。现在传世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的铜香炉很多,最常见的是桥耳钝锥足圆形炉,它既有明代的仿品,也有清代的赝品。但是,底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横的铜香炉是明代铸造,保留一横者则多数是清代所铸。 六、不同朝代的宣德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古玩收藏是一门学问,初涉此行者要通过学养和美感的建立,慢慢地培养眼力,多学些鉴赏知识,才能少上当受骗,在高价收藏时必须慎之又慎。要知道,不管是在哪里淘宝,收藏知识都是很重要的。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捡漏”是对收藏知识积累后的厚积薄发加上运气使然。俗话说: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如果你没有相当的收藏鉴别知识沉淀,那就不要拿自己的“运气”与行家的经验相抗衡。否则很可能会掉入陷阱中。 宣德炉存在大量仿品,明代宣德铜器极其罕见。现在古玩文化市场上交易的宣德炉多为仿制品,在开模、雕刻、炼铜、作旧等工艺上几可以假乱真。据专家介绍,收藏者在古玩市场收藏到真品宣德炉的概率约在四十万分之一,此言虽属夸张,但真品稀少、仿制品大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1、据专家介绍,宣德炉的样貌主要分为明式、清式两种。不同朝代的宣德炉仿制品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明式美学思想注重线条,更多的是文人趣味;而清代注重用料足、分量重,端庄华美,代表着官家趣味。 ●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不良。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现代铜炉辨识要点: 当代铜炉大多使用电解铜铸造,采用现代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此类仿品可以说造型、重量尚可,但细看铜的质地、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明显逊色。在打磨方面大多借助抛光机械,由于砂轮转速太快,光泽过分激烈,“火气”也大。“旋纹”是铜炉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车床工艺痕迹,手抚无光滑细腻之感。用车床制作铜器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制作工艺,现代的铜器仿制品大多也有“旋纹”的痕迹,器型加工略显粗糙,炉身不加纹饰,体轻薄而多砂眼,棱角突出,神态拘谨。如果你发现商家所说的“老铜炉”里有旋纹,那就要倍加小心了。 真品铸造工艺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好有差,或者铸工粗糙。 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是有人为打磨痕迹。 2、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3、明清两代的美学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明代文人士大夫占主体,清代是将军文化。所以乾隆时期的炉都是繁复花哨的造型,清代也有意回避明代的风格。”以狮耳炉为例,狮子百兽之王,有威武的意象,所以军队的衙门更多使用狮头。清代造型的狮头通常比较凶比较呆,而明代的狮头更为传神。每种炉型都反映着当时使用的环境、场所。比如冲天耳炉,更多用在祭祀,祈福;蚰龙造型的炉更多使用在书房;天鸡耳炉,则更多用在闺房,因为天鸡古代有凤凰之意。不同炉型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脉络,这成就了它可以成为系列收藏的原因。 4、一些不同时期模仿宣德炉的特征:当朝仿。由于风磨铜已经用完,原料不足铸工以黄杂铜代之,故铜质较差;明末和清初仿造。沿用明代的石蜡铸造法,在造型上显灵巧,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现代仿。多采用石蜡法浇铸技术,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色紫红,手抚之生涩浅薄,而无细糯之感。 5、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6、明代永乐时期传承宋代的仿古遗风,继续流行铜香炉。永乐时期的铜香炉外底正中有刀刻阳文楷书款“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古式造”六字,铜香炉刻有年号款是从永乐时期开始。宣德时期进一步崇尚和仿铸古器物,宣德的御制铜香炉俗称“宣德炉”,铸于宣德年间,它是当时冶炼技术与铸铜制作艺术杰出的代表作。 七、铜炉的大小与重量: 铜香炉从字面理解其用途就是用来焚香的炉子,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它们的功能是有所区别的。铜香炉有些是用作熏衣、提神醒脑的,有些就是单纯的陈设品,还有些就是敬神供佛的铜香炉。目前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仿宣德器型的香炉,从尺寸大小,重量上来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可以假乱真。它是用纯铜铸造的,大部分用的是电解铜材料,密度在8.9左右,且翻砂工艺精致,内外模具在一个中心点上,铸得炉壁和底一样厚,内光外滑,或经过电镀或酸洗,氧化层极其漂亮,一般没有注款。如标注个“大明宣德年制”,你能识别吗?一般人是不会鉴别的。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色谱仪﹑光谱仪对只相隔几百年的铜元素也是分析不出来的。 1、从铜炉大小和重量上看,直径在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重量一般在1千克以上。直径在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重量一般在1.7千克—3千克,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直径在18厘米的炉,重量大约在2.5千克—3.5千克。而直径大于20厘米的炉属于大号的,重量在3.5—5.5千克),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的重量越重价值也越高。(目前文化市场上的现代仿制品,炉直径在8—12厘米的,俗称为一只香炉,价格约在80—120元;直径在18—20厘米的,价格约在350—500元。) 2、铜炉体积太大不一定就好,因为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制作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由于文人专门订造,所以用料精,工艺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是专门铸造,所以属孤品,后有喜欢其传世的款名,亦有后记,但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也很高。 附录:铜器鉴定专业术语 长期以来,古铜器鉴定专家为了描述铜器出土的时间以及铜器的外表特征,形成了一些专业术语,也为古董行和古铜器收藏者广泛使用。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术语还是仿古铜器作旧的风格,也就是说,仿古铜器都是参照出土物的面貌特征作旧的。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铜器,或者是出土虽有几年,器物还保持着新出土时的状态.表面还没有被灰尘、油污等污染,并且也没有做过任何人工处理。 ●熟坑:指传世的或出土很久的古铜器,由于经常玩赏,铜器表面凸起的部位被手摩挲呈现出光亮熟的状态;还有一些是将新出土的铜器有意上蜡擦光,充作传世品,都称为熟坑。 ●水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潮湿或于水中浸泡,器表的颜色发湛绿湛绿的、黝黑黝黑的,非常好看。湖南一带出土的古铜器,以水坑器居多。 ●发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较差(化学污染),器表腐蚀比较严重,不仅表面有积锈,而且锈下凸凹不平,有的还有膨裂。发酵膨裂严重的叫“发坑”或“脱胎”,轻者叫“半发坑”、“半脱胎”。常见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古铜器。因为当地是含铁量较高的酸性红土壤,又多雨潮湿,对铜的锈蚀作用更为强烈。出土的地域环境不同,铜器的色泽也不相同,安徽出土的脱胎青铜器,有的呈灰绿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脱胎青铜器,没有湖南的那样嫩绿。当然,同一个地区出土的脱胎青铜器,色泽也不会绝对一致。 ●脏坑:指新出土的一种古铜器,表面附有杂质,是指既不美观也不容易去除的恶锈。 ●黑漆古: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黑漆色亮晶晶的,故名黑漆古,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绿漆古:因古铜器埋藏很久,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呈现绿漆色,亮晶晶的,故名绿漆古,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水银沁:因古铜器埋藏很久,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呈现水银色,银白光亮,故名水银沁,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枣皮红:古铜器埋藏很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枣皮红色,故名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古铜器都带有枣皮红的特征。枣皮红也是仿古铜器作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泛金:古铜器在锈蚀之后,或在收藏时被污染,器表面上泛出金黄色,仿佛是鎏上一层金,古董行称这种现象叫返铜或泛金。 ●洗过澡:指有些传世的青铜器,表面被油污侵蚀过分严重。有一些老艺人使用醋酸等溶液清洗。经过清洗后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比较好看。但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锈蚀的风貌,行家将此类器物称洗过澡。 ●野造:有的古铜器铸造工艺比较粗糙,花纹也不够精细,一般是出自手艺不高的民间工匠之手,古董行称这类产品为野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