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宣德炉让藏家爱不释手

 博搜艺术 2021-01-06

  宣德炉因炉底多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印款而得名,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中极为珍贵的精品。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宣德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要被称之为收藏级别的宣德炉,始终绕不开“精”、“典”二字,它是宣德炉品鉴最关键的原则。精就是铜质精、制作精;典就是造型典雅。与很多收藏品种不一样的是,宣德炉的收藏不以猎奇为美,而以典雅为上。

  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吴邦佐便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仿品工艺精,且原料和宣德炉基本相同,可与真品媲美。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炉”本身是数量极少的宫廷制品,流落到民间的极少,流传至今的正品更是一“炉”难求。如今大家口中所说的“宣德炉”,并不是铸造年份上的概念,而是特指明清两朝所铸造的这一系列铜香炉。

  一个好的宣德炉,首先铜质要好,其次型制要入谱,皮色要漂亮,款识要精细。看宣德炉从铜质入手。材质最能说明新老。明代的炉子口薄、底薄,无须加重,但是压手,就是因为铜质好,铜的精炼程度很高。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炼的次数越多,杂质去得越多。皮壳包浆可以作伪,但是铜胎换不了。所以看炉子先看足底的铜质。

  1936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伯希和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后来确认吕震于宣德元年亡故,所以吕震编书实不可能,应为后人借用了吕震的名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