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 — 与吕乃基老师探讨知识和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我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专门研究,但在这几年研究信息本质问题中,无意中也构造了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似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划分有点相似。现作一简单介绍,并试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欢迎
世界1:客观自然世界。 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物质世界,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本身就是从自然界进化形成的,因此人和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客观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自然物质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人与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演化形成,自然也具有系统性,社会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系统结构形式。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客观自然世界实际上应包含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等)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认识之源。 世界2:主观认识世界 主观认识世界是人类所有个人思想认识的集合,我们也可称它为人类思维系统,它是人类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系统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同一社会时空条件下对客观事物认识有一定联系,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性;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系统属性和人类社会系统属性的反映,因此人类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属性的认识也具有系统性,表现为人类知识的体系特性。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称为人的智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基本系统属性。 世界3:人造科技世界 人造科技世界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系统要素,是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造科技世界包含数据世界和技术世界两个子系统:数据世界是一个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知识库,它是认识世界中知识的直接输出,但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的交流、积累和处理,使它从整体上更能反映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相对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因此更具有系统性,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资源;技术世界包括人类进行生产所使用的一切工具和设备,它们都是人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和构造出来的,也是认识世界中知识输出的结果。技术世界的属性直接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生产力,它是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水平密切对应的,是各种相关技术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技术世界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数据世界与技术世界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图中所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还给出了客观自然世界、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首先,由于三个基本子系统首尾相联,形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主控系统环,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智能、知识、科技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基本发展规律。其次,模型还给出了三个辅助系统环:在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认识世界之间的实践考察环,体现了人类亲自参加社会与生产实践的作用;在主观认识世界与人造科技世界之间的学习与科学实验环,体现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科学实验以提高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作用;在人造科技世界与客观自然世界之间的生产自动控制环,体现了人类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自动控制的作用。正是这些辅助系统环与主控系统环的复杂协同作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下面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和讨论: (1)关于世界1。波普尔把他称为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我认为,物理的概念比较含混,它可能包含自然界,也可能包含世界3中产生的人造物理的东西(如房屋、车辆等),而且用物理世界还会引起是否还有化学世界的疑问?所以我用了客观自然世界,一方面强调它的自然性以区别世界3中人造的东西,一方面强调它的客观性以区别世界2的主观认识。也没有用客观物质世界,因为世界3人造的东西也有物质的。 (2)关于世界2。波普尔称为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我认为用“精神”的概念过于抽象和哲学化,所包含的心理、意识等内涵也比较杂乱。我用“主观认识世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认识的作用,因为人脑中一切精神的东西,包括心理、意识、思想、知识等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且认识的过程也正是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和产生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知识的根源,包括世界2中个人大脑中的知识和输出到世界3中的社会共享知识,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突出了“认识”,世界2的内涵也比较具体和容易理解。强调“主观认识”则是强调人脑这个认识主体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也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只有相对的真实性,从而也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主客观关系。主观认识世界就其认识的内容而言当然属于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范畴,但它仍然是由客观自然世界这个物质世界(人和人脑)来承载。这也体现了世界2与世界1的一种关系。 (3)关于世界3。波普尔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宗教、科学、技术等。我认为,如果按照“知识”的一般概念,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因此知识首先应该产生于世界2,产生于每个个人的大脑中,在人脑中产生的这种知识我们可称为个人隐型知识,个人大脑中的隐形知识以各种语言编码结构形式输出,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交流、处理、积累逐渐形成可为人类共享的显型知识。如果这样来理解知识,波普尔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就有些问题值得商权:第一、既然知识源于世界2而后进入世界3,如果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那么是否该把世界2称为主观知识世界呢?这样把知识划分为世界2中的主观知识和世界3中的客观知识可能也不妥吧?而且知识概念应窄于精神或认识概念,它也难以涵盖精神世界或认识世界的更广泛内涵;第二、波普尔强调世界3知识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指以语言编码结构形式用某种客观世界的物质介质(如纸张、磁盘、光盘等)承载的知识,它确实脱离了人脑的主观认识世界,但这种客观性只是知识存在形式的客观性,实际上,人脑中的知识,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它是以何种编码结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但人脑也是一种客观的特殊物质介质,因此,就知识存在形式而言,世界2和世界3中的知识都需要以某种客观物质介质来承载和存储,如果知识的客观性是指此,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而就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内容而言,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产生的,而认识的本性必定具有主观性,无论是个人或人类整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只有相对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如果把知识的客观性视作知识内容对客体事物认识的真实程度,由于认识存在主观性,知识也具有先天的主观性,永远也只能有相对的客观性,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这也是一样的;第三、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客观知识的自主性,认为客观知识是脱离了认识主体和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可以像树一样自主生长的知识。我认为,虽然个人大脑中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输出到世界3后借助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处理、积累,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还包括利用前人通过文字等留下的知识,可以使世界3中的 “客观知识”不断提高和发展,更加全面、本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但这似仍不能说是客观知识脱离认识主体的完全自主性的发展,因为对知识信息进行处理的各种信息技术本身,仍然是基于人类认识的物化的知识,而且信息处理过程需要新的知识信息输入和对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等也都离不开人,因而也必定受人认识主观性的影响,世界3中的“智能”和“生命”仍然是“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基于以上认识,我的世界模型中把世界3称为人造科技世界,“科学”是人类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中的精华,“技术”是知识在人类生产领域的物化,所以用“科技”实际上体现了世界3中“知识”的核心地位,但又不至于与世界2中个人隐型知识混淆;用“人造”突出了世界3是人基于知识构造的世界,也以此区别于世界1的客观自然世界。人造科技世界,既包含知识、科学这些基于认识的精神产品,也包含生产工具与科技创造的一切体现人类文明的物质产品。所以它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人类智能发展后产生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是推动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4)三个世界的信息联系。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虽然也指出了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也指出先存在世界1,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出现世界2与世界3,但他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联系和作用,更没有从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科学的高度来分析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在信息本质研究中,基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辫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信息正是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属性之中而形成的,“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属性”。因此我们强调,信息并不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信息与物同在,信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世界1 — 客观自然世界中就客观存在,并且在自然世界的演变、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中就起着重要作用。人大脑的高级思维能力,也即人的智能,也是在自然世界的这种演变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世界2 — 主观认识世界也是在世界1 — 客观自然世界的演变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世界2的形成过程,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而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客观自然世界荻得信息的过程,是从客观物质世界到主观认识世界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以大脑为中心的人体就是一个有特殊智能处理能力的信息系统。而世界2的主要内涵,基于认识产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等整个精神世界的本质都是信息,我们称为认识层次的信息,它与本体层次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信息具有本质相同的概念,但也有不同的特殊性。知识基于认识,是认识的结果,而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所以知识也应该是一种信息,而且是认识层次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所以我们也把认识层次的信息称为知识信息,或广义知识。世界2中的知识信息通过直接知识输出和间接技术输出而形成世界3 — 人造科技世界,现代计算机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体现,它综合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利用的等技术于一体,不仅高效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个人知识信息的交流,也加速了人类社会共享知识的集累和提高,可以说是人造科技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系统,是世界3的核心。科学技术产生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力,它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3本身,另一方面也在改变和改造自然世界,所以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信息联系和信息作用是最主要的,虽然在信息作用过程中,必定也伴随着物质能量的作用。还应指出,三个世界之间的这种信息联系,如图所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都有作用的。三个世界联系涉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如果不引入信息概念和进行深入的信息分析,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有关物质、属性、能量、力、认识、精神、知识、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构成三个世界的许多重要的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和概念,也只有通过“信息”这条红线把他们进一步联系起来,融合在三个世界之中。 (5)三个世界的系统发展观。我们认为,系统观与信息观都是建立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因此划分和研究三个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不仅客观自然世界是系统,而且由客观自然世界演化形成的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也都是系统(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等等),并且三个世界的三个系统又通过信息的联系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只有用信息和系统观点来划分和分析三个世界,才能使三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系统之间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并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探讨。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论。
有关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499-24966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倪鹏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国之重器:共和国60年的国营企业(转贴) 下一篇:与吕乃基老师进一步探讨三个世界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