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谦和好礼

 夔门之子 2015-08-28
中 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同时又是 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 化”。“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作为伦理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 “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 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虚也,谦让也。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 的道理。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处伐”、“自是”。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 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和德”在待人接物中称为“和气”,在人际关系 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 向。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和睦家 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