痼疾案师兄:“南辕北辙”的故事你熟悉吧? 师弟:熟呀,古代那一愚人,想去南方的楚国,却在楚国之北向北而去,有人提醒他方向不对,他却自恃马力强、路费多、驭术高,执意向北。结果马力越强,路费越多,驭术越高,就离楚国越远。 师兄:这是方向走反了,而如果方向虽然正确,而马力劣,路费少,驭术低,半途而废,也难以到达,只能望楚兴叹。 师弟:只有方向既对,而又马力强,路费多,驭术高,才能够较快到达目标。 师兄:治病取效有时与此类似,即使治疗方法对证,也常常不是一药而愈,必须守方长服,方可见效,至于治愈。 师弟:治法对证,相当于方向不错;守方长服,类似于不半途而废。 师兄:清代四川大足县有一名医方秀广,号易生,医理精通,医技精湛,成渝各地来诊者,如辐之辏。 师弟:就是如同车轮之辐条从各个方向朝车轴集中。 师兄:内江县有位王书生,患有痼疾,请大夫不少,然均不见效,缠绵数年。他闻秀广之医名,自内江至大足求医于方秀广。方大夫仔细看过,开一药方,嘱服百剂。 师弟:百剂是不少,可相对于他“缠绵数年”,也不算多。 师兄:王书生服至五十剂,病情仍无改善,怕再蹈前辙,又找到秀广大夫。 师弟:这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因其已有多次经治而无效的经历,即使服药不加重病情,这百天之久的机会成本也不小——如其不然,或许还可以另请高明。 师兄:秀广大夫再诊其脉、观其舌,问其症,嘱仍服原方,至百剂方休。 师弟:常言道“效不更方”,这方大夫是不效亦不更方,够自信的。 师兄:正确的自信来自对病证病机的掌握,对疾病发展趋向的了解,对自己辨治的自知,对方药功能的把握。 师弟:只有如此,对疗效的等待才是合理而踏实的企盼,而非守株待兔式的侥幸与偶然。 师兄:王书生再勉强服至八十剂,仍觉未见丝毫转机,又想要换大夫,更药方,与其父亲商议。 师弟:百剂已服大半,仍是毫无效验,不能不令人生疑。 师兄:他的父亲想了想,开导他道:“汝远近医士已遍请,皆无效,今秀广大夫既嘱须服百剂,且已服完八十剂,观汝病虽然未减,亦未增也,当遵其嘱,若服尽百剂而不愈,再易医未迟——以免功亏一篑之憾。” 师弟:还是老人阅事多,主意妥。成功往往出现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师兄:于是王书生再坚持服药,至九十余剂,其病果然得愈。 师弟:这最后几剂药,就是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几根稻草。 师兄:而如果没有先前稻草的大量积累,只靠这几根稻草,其分量并不足以成功。 师弟: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所以这每一剂药都是得效必不可少的步骤,每一剂药都与最终疗效关系密切。 师兄:常言道,“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所以当代名医岳美中曾言:“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师弟:所以即使是治疗方法正确,也要守方长服,以求量的积累。 师兄:例如现代治疗缺铁性贫血,同样强调服够疗程。虽然口服铁剂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而补铁治疗还要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使体内铁量继续积累,至铁蛋白正常后才能停药。 师弟:这道理我们虽然明白,但重要的是还要让服药的患者也能明白。大夫虽然守得住方,若病人守不住方,也难取效——案中那王书生若非老父劝告,怕也就功亏一篑了。 师兄:还有,若非方大夫的名气甚大,可能也要半途而废。 师弟:是呀,那我们若是才去临床,人轻言微,劝病人守方更为困难——尤其类似此案中的“无效方”。 师兄:所以我们坚持守方就要有技巧。 师弟:什么技巧?请兄赐教。 师兄:中医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命名方式不同,中药常常一药多名。 师弟:我明白了,再开同一方时,就用同一中药不常见的别名代替原来的药名,使病人觉得更了药,改了方,满足了病人更药调方的要求,再次点燃其愈病的希望。 师兄:《中国中医药报》上有篇名为《两张药方》的小小说,写徒弟开方虽好,而病家将信将疑,于是老师就用药物的别名将徒弟开的方又抄一遍,消除了病家的顾虑。病家病愈后前来致谢,老师才道出真象。 师弟:这是药名调而药物不调,可谓不调之调,尽得其妙。 师兄:更妙的是守法不守方。 师弟:愿再请教。 师兄:现代推行药名规范化,这使改药名来守方的方法受到局限。 师弟:看来这规范化也有利有弊。 师兄:这就要从守方的层次跳到守法的层次。 师弟:就是虽然改方药,但不改治法。 师兄:对,中医讲理法方药,方药是由治法统领的,同一治法下,可以有不同的方药。 师弟:以语言比喻,就是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词来表达。 师兄:就像作文为了避免重复,可以用同义语来换;开方为了守法,也可以用功能接近的药替换。如此开上几剂药再调回来,使病人以为次次都调了方。 师弟:如此则换药不换意,调药不调法,更方不更义——也就是说调换药物后的处方,药物虽然可能未必一致,但仍能体现原方的立法意图。 师兄:此即为“医者意也”之一义,药虽频频变更,但其药其方,仍是以此意统之,以一意贯之,仍可体现所要坚守的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