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育人做“大家”

 昵称2040955 2015-08-28

教书育人做“大家”



  “大家”,又称“大方之家”,即深明大道,精通某种学问或艺术之士。教师应该走出平庸,闯出新路,高瞻远瞩,出类拔萃,立志做大家。

教书育人做道德大家

       教书育人做大家,首先做道德大家: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堪为大家。他集古今优秀道德于一身,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上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当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倾一腔热血为中华哺育英才,尽一生精力为民族培养栋梁。殚精竭虑,教书育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优秀的教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接人待物出以公心,冰清玉洁,胸无尘滓。对权贵子弟不偏爱,对贫寒子弟更关心;对优秀生不溺爱,对后进生多亲近。事事时时处处从不把师生关心庸俗化为市场交易。在他的熏陶下,优等生不仅在学业上名列前茅,在道德上也出类拔萃;后进生在学业上或许难以走出低谷,但在奋发图强、在道德情操上决不会低人一头。优秀的教师荣辱不惊,心胸豁达。不为“荣”而蝇营狗苟,不因“辱”而低三下四,永远挺直身子做人,是伟岸大丈夫。优秀的教师严于律己,以高尚的道德为尺子衡量自身言行,不姑息自己的错误,不掩饰哪怕小小的失误,更不会为捞外快而置自己的学生于冷宫。说话掷地有声,做事正大光明。优秀的教师宽以待人,待人有大家风度。对同事的长处,虚心学习;对同事的成功,衷心祝贺,决不会疾贤妒能,决不会做借毁谤他人而抬高自己的卑劣行径。对同志的不足决不会幸灾乐祸,而是热心相助;即使对晚辈也决不会盛气凌人恃强凌弱,而是倾心相携,激励他们超过自己。优秀的教师正气凛然,疾恶如仇,对有悖精神文明的丑恶现象敢于拍案而起横眉冷对。不因私心而唯唯诺诺,甚至曲意逢迎;不因私利而溜须拍马,丧失人格。总之,优秀的教师没有猥琐,没有卑劣,坦荡出磊落,肝胆照日月。以高尚的人格来熏陶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尽全力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教师要做道德大家,让学生庆幸做了你的弟子。因为从你这里不仅学到了渊博的学识,更获得了受益终生的做人道理,熔铸了道德的丰碑。如此,教师则会无欲而刚,不怒而威。我们立志做大家,还要做学问大家,管理大家,读书大家,学习大家,思考大家,生活大家,交际大家,激励大家,网络大家,科研大家,终身学习大家,追求大家,奉献大家,艺术大家,教学大家,创新大家……为培养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我们必须走出平庸、平淡,创出宏伟大业,要坚定信心——教书育人做大家。

教书育人做管理大家

       所谓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并使之顺利完成。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就要做管理大家。教师的工作需要管理,教师的工作对象需要管理,教师的自我成长需要管理。只要是实现管理的任务,就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育人的目的有二:一为管理好自己,二为管理好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自我的人格因素,自我的发展欲望,自我的学习习惯,自我的掌握知识,自我的思考方式,自我的建构能力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个人的人格成长,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建立自己出色的人格;面对自我的发展,用管理设立自我成长之路的堡垒,让保险带动成长的开始;面对建构自我的过程,只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才能有效的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管理和人为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学生主体能动的学习和探究,面对学生能动的成长,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教师在管理好自己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方向、有个性的实施人性化管理;优秀的教师在管理好自己的时候,能有意识地注重管理自我的过程,作为管理学生的基础;优秀的教师在管理好自己的时候,能不断的发展自己,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方可持续发展;优秀的教师在管理好学生的时候,能清醒的认识到,管的目的是为了不管;优秀的教师在管理好学生的时候,会因为学生的努力而感受幸福!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不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一样的道理。面对自己的成长,管理自己是为了能够有更为理性的认识,以促进自我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教育中的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管理是为了在管理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多样化管理,在多元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完成不用管理的目标。

       教书则是为了育人,当然也只有育己后,才能更好的育人。而“育”在教育过程中,就体现为管理,实现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自我,升华自我,做管理大家!

 教书育人做学问大家

       教书育人,要做学问大家。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深厚的学术功底,先进的教育思念。他应该学高为正,授业解惑;他应该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对待自己的专业知识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优秀的教师勤奋读书,悉心钻研,力求严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带给学生活水,只有不断向源头进发。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总是好学、学好、好思、思渊,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有着深厚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让每个学生信赖、佩服,见贤思齐。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研究前人或同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方法、经验。披沙拣金,去粗取精。他们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广泛涉猎,开阔思想,博览群书,高屋建瓴。同时,优秀的教师不仅有量的积累,还有质的要求,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总是将学习的策略传授给学生。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优秀的教师潜心做学问,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坚守着精神的净土,思想的田园,这是人生的大境界。他们的孤独绝不是个人的怀才不遇,不是失落的苦闷,而是思想的沉静,身心的安宁……能够孤独的学者,情操是高尚的,思想是深邃的,心胸是博大的,信念是坚贞的。当前社会,诱惑太多,容易让人身心浮躁,所以,学境中的孤独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极其可贵的。只有远离尘世的喧嚣而身处心灵的僻壤,我们才能潜心去深究历史,研讨社会,反思自已,才能把与民族与人类血脉相连的知识传达给学生们。

       优秀的教师还有做教育学者的意识。教师的教育学者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模式的一种专业认识。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考虑自己是只当“教书匠”,还是力争当学者型的教育大家。教师只有通过对教育学者的认识,了解教育学者的本质,体味教育学者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即是说,教师教育学者意识的养成是其教育学者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是开展创新教学的基础,它首先要求教师应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即从“教书匠”转换成学者,教育的大方之家。

       让我们都来树立当教育学者的志向吧,认真读书,养成严谨的习惯,积累知识,走出平庸,闯出新路,高瞻远瞩,出类拔萃,做博学的教育大方之家吧。

 

教书育人做终身学习大家

       学习,是我们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一个必要途径;学习,是我们了解和战胜自然的必要前提;学习,是我们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必要手段。学习,无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很快的社会,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充足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五年之内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也就是说,他的基础知识仍然可用,但大约有一半的新知识已完全落伍了。因此,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方式变为生活方式,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做终身学习的大家。

       要做终身学习的大家,我们还必须要学会终身学习,善于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向各种人和事进行学习。不要把学习局限于读书、看报、培训等常规的手段,我们平时的参观、旅游、上网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例如这次张万祥老师通过互联网招收学员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喜的是我们很多老师都积极主动的参与了这次活动,表达了强烈的学习愿望。由此可见,我们很多老师都有了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也是善于把握机会的。

       我们不应该把终身学习看成是人生的负累,而应该把他看成我们生活的必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如此。不敢设想,一个自己已经不再学习的老师怎样去教育他的学生。难道我们三年五年八年十年都始终不变地讲司马迁怎样怎样,贝多芬怎样怎样吗?难道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课堂还满足于一块黑板几根粉笔吗?那些已经被新发现否定了的东西,难道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津津乐道吗?教人学习是教师的工作,但不要认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够用了就可以停止了学习,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态度及能力。因为只有继续学习,我们的知识才能永不过时,我们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并把工作做的更好,我们才能不误人子弟,不误国误民。

       教书育人的我们,一定要做终身学习大家。 

 

教书育人做教学大家

       做大家,当然要做教学大家。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学识渊博、术有专攻、通古博今、学有所长的专家。他的课堂未必会博征博引,但却逸兴横飞;未必会谈古论今,却能发人深省。总之,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游弋而不知疲倦,在思想的天空中纵横奔驰而收放自如。他是自己专业里的行家能手,拿得起,放得下,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会出现冷场,不会出现尴尬。学生势必建筑踏实的基础而能够顶天立地。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从不自满自足,总是虚怀若谷。经常不耻下问,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扬弃旧的观念,更替新的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方式,他与学生共成长同进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上承孔夫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万世师表,下扬当代教师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的教坛新风。他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他不为教书为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志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勇于批判。
       他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他像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对学生倾囊相授,不遗余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为不良风气而腐化,倾尽全力为祖国教育甘洒热血。甘当学生人梯,以学生超越自己为荣。
       他博览群众,博学强记,学贯中西,不断总结,融合百家之长,独成一家特色。努力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在教育这方热土谱写美好篇章。学生在他的教育下也总能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总之,他是博学中的专家教师、上进中的学习教师、教学中的育人教师、三尺讲台的春蚕教师、独成一家的特色教师,是为教学中的大家。
       我们立志教育事业,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教书育人做奉献大家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由此可见,奉献是教育事业之基本要义。对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而言,奉献实乃天经地义之事。人生最高尚的行为莫过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
       奉献的教师,钻研学业,精心育人,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讲坛前有他抑扬顿挫的语调,办公室里有他伏案劳作的身影,宿舍内有他细致周到的关怀。哪里都能见到他热情的笑脸,哪里都能听到他温雅的言语。
       奉献的教师,是最无私的师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众多行业,当师傅的必留三分救命绝技,生怕弟子超过自己,不到紧要关头绝不传授,许多绝技因之而失传,造成千古憾事。但教师不会,教师会倾其所有,无私相授,不以同行相轻为私念,而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自豪。
       奉献的教师,不会是干涸的小溪,他必是源头活水,他会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博采众长,学有专攻。我们教育的对像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知识、有技能,还需要有诚信、有情操。因此,教育需要爱心付出,为人师表;教育需要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教育需要日积月累,精雕细琢。奉献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深入学生的心灵,会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发现学生的喜悦、困惑、失望、痛苦……他会与学生同欢喜、共悲伤,及时送上一份引导,一份安慰。
       奉献的教师,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他眼里,只有个性张扬的学生,没有无药可救的学生;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奉献的教师,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在默默无闻中,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倾其所能。教师所期望的,不是他所教的学生将来有多大成就,能够给自己带来点什么,而是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健康成长,都能顺利地踏上各自的人生之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奉献的教师,就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淡一生,只求教书育人――做奉献大家。

                                                             教书育人做创新大家

 

      传统教育是用僵化的同一模式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即均衡教育。创新教育注重早期发现以培养有特长的幼苗,尊重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优势。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求班主任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班级工作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学)——技术——市场的发展链条变得越来越短,“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用智慧创造财富,同时又产生形形色色的新需求,而社会也因此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放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当代创新的内涵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而创新的源泉则是人的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为目标实施改革。其中最重要是我们要鼓励创新,放弃教师权威意识,宽容,豁达,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班主任要重视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发展创造力,使创新意识在他们的大脑中生根。

       营造创新氛围。什么样情境,可以产生什么样情感。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于压抑的情境中,可能产生痛楚的情感。班主任老师,相对来说和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特别在意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致力以求的。试想,学生在班主任欣赏、鼓励的目光下学习和生活,能平等地和班主任交流的探讨,学生的心境会是怎样?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下,新设想、新观点、新问题都会喷涌而出,创新的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在制定班规班纪时不能过于死板,否则,就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规章制度,而是指规章制度要冲破传统的框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扬弃一些过时的束缚学生创新思想的框框,给学生一片较为自由的创新天地。创新是班级管理中永恒追求的目标,如若这个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会在前进的路途中退缩。 
       总之,我们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点点滴滴汇聚创新。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