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庄非遗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5-08-28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小编身边热爱十字绣、拼布的巧手妹子们又玩起了一个新活儿——钩编!


巧手妹子的世界小编这等懒人是永远不懂的,只是觉得钩编的各式“出品”都集“美貌”、实用、时尚于一身!

它可以是包包

可以是项链、手链、耳环等各种美美的饰品


可以是杯垫、靠垫套等生活用品

还可以是仙气十足的披肩

甚至是花球!百变的手法能“变”出这么多貌美饰物,怪不得巧手妹子如此热爱它!

关于钩编

什么是钩编

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地叫做“CROCHET”。在荷兰的它被叫做“ haken”, 在丹麦叫做“haekling”, 在挪威叫做“hekling”,在瑞典叫做 “virkning”。 它们均为手工编织制品。


钩编的起源

丹麦的一位作家/研究员Lis Paludan,将她对欧洲钩针编织的起源总结为三点有趣的结论:


1、钩针编织起源于阿拉伯, 而后向东传布到中国的西藏,向西流传到了西班牙, 并且随同阿拉伯人的贸易路线传播到其他的地中海国家。


2、最早的钩针编织迹象来自于南美洲一个原始的种族,据说它是用于成人仪式的装饰品


3、在中国,钩针编织最早的应用,是三维立体娃娃上



钩编产品特点

“露”,是指它的组织结构具有镂空的艺术效果,可以更好的与人体服装及装饰对象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特殊效果。可以说任何形式的柔性纤维织品都无与伦比。


“弹”,是指我们可以使通过不同的钩编针法,使它形成特别的弹性,这种弹力效果可以更好的展露人体的美,达到穿着舒适的功效。


“密”,是指它的组织致密性,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钩编针法,使产品具有致密的风格,在同一产品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效果。



“柔”,是指它的柔性特征,可以说它是柔性纤维材料织品中最具有柔性特征的产品,它与当今时代的快节奏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置身于休闲的环境之中 。


“活”,是指它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一根小小的钩针,通过我们灵巧的手,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奥妙,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实现任意的装饰效果。

莘庄钩编

用钩针编结花边,是闵行莘庄等部分乡镇妇女独具的抽纱编结手工技艺,俗称“结花边”。因编结工具仅凭一根钩针,人称“小扎钩”。2007年,钩针编结技艺成功申报上海市级非遗,金龙华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小扎钩”的发源地,是徐家汇圣母院。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县志》等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天主教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到中国,在徐家汇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结技艺。此后随着沪杭铁路开通,从徐家汇到莘庄只有4站路,圣母堂的影响力也随之扩散到了莘庄镇南张天主堂,编结手艺也传到了这里。


据钩针编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金龙华回忆,小时候每个礼拜天她都会开开心心地带着家里准备的白煮蛋,等着奶奶、妈妈去南张天主堂。在那里,修女会向信徒教授钩花的技艺。


1924年,莘庄镇上出现专事门市收购及串乡上门收购花边的花边号。受其影响,周边地区布庄也兼营花边业务,经洋行出口。钩针编结产业随之不断扩散,至上世纪30年代末,上海县地区专事编结者达5000人。


1954年,莘庄、七宝、梅陇、颛桥等地有花边行12家,外发加工人员7000多人。至上世纪80年代最盛时,上海县艺品厂内外有13万人从事钩针编结生产。据史料记载,到1984年,莘庄花边厂已为国家创汇30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传承钩针编结技艺,莘庄镇文体中心特意为金龙华“物色”了几名年轻徒弟。同时,文体中心还成立了莘庄镇“家庭工艺坊”、举办老字号服饰文化展、开展钩针编结大赛、开设钩针编结技能班等。


小编以为,钩编过去是生计,现在是人们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技艺碰撞上时尚的生活,妙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