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节目项目——莘庄钩针编结

 cxag 2019-08-26

       一根小小的钩针、一条普通的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饰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装饰画——这就是市级非遗项目莘庄钩针编结技艺。

       钩针编结技艺主要流传在闵行的莘庄等乡镇,至今已经传承了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时期曾有多达13万人靠此谋生。但遗憾的是,现在仅剩下百余人会这门技艺,且多数已是高龄老人,传统的莘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用钩针编结花边,是闵行莘庄等部分乡镇妇女独具的抽纱编结手工技艺,俗称“结花边”。因编结工具仅凭一根钩针,人称“小扎钩”。

         “手工编结业曾经是继手工棉纺织业之后又一项地方产业,涉及家家户户,影响了近百年来本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民风民俗。”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张乃清如此评价钩针编结。

 

       上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几代人的“小扎钩”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从事辛苦钩针编结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张乃清回忆,闵行莘庄等地民风也随之而变,广场舞、搓麻将等娱乐活动取代了当年简陋的路灯下那跳跃的“小扎钩”。

       幸运的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又将“小扎钩”带回了人们的视野。2004年初,莘庄镇党委、政府在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工作小组,搜集整理文字、图片、档案等相关资料,寻访编结高手。钩针编结技艺非遗传人金龙华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他们的视野。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钩针编结技艺成功申报上海市级非遗,金龙华也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金龙华的母亲是莘庄地区第一代掌握并传授钩针编结技艺的人,她自己也从事钩针编结50多年,几乎从未间断。

 

       金龙华通过走访民间老艺人,寻访遗落的花型和针法,“我拜访了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总结并创新出了52种针法,并整理了这些针法的符号、花名、用法、俗称,市面上教材只有20多种针法,年轻的编结者对于很多过去的针法都不知道了,比如绕籽针法,就是钩出来的东西像一粒籽一样的。”

       除了搜集、整理工作,金龙华还对钩针编结进行创新。仅凭一根钩针,金龙华不仅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各式各样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装饰画、工艺品。

       在莘庄镇文化活动中心,政府专门出资60万元设立了莘庄钩针编结坊,作为金龙华等非遗传承人的钩针编结工作室与作品展览室,里面挂着上百件各式旗袍、婚纱、大花礼服,还有各类镂空的时尚连衣裙、套衫、百褶衣等,式样繁复,色彩缤纷。还有一套中国56个民族服饰的编结展示样品,也是金龙华耗时近一年编织出来。


       市面上或者时尚圈流行的服饰,几乎都能用钩针编结出来,而且更有个性和特色。

       为了更好地传承钩针编结技艺,莘庄镇文体中心特意为金龙华“物色”了几名年轻徒弟。同时,文体中心还成立了莘庄镇“家庭工艺坊”、举办老字号服饰文化展、开展钩针编结大赛、开设钩针编结技能班等。与此同时,镇文化中心与社区学校积极合作编写《莘庄钩针编结》等校本课程,开设编结课程,面向社会举办各类培训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