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子有方︱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昵称w4l7 2015-08-28


上期内容:道德对个人有什么用?←点击阅读


本期内容: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正文:

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就是理性(智力与智慧)、情感(审美)、意志(道德)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的人。

只有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才能既有高尚丰富的精神生活,又有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能力。这种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在较高层次上的高度统一,会使人达到“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精神上的无烦扰”的境界,会实现生命本能快乐与精神快乐的统一,是完整的幸福。


一个没有读过书、没有上过学的村妇也会拥有幸福。这个村妇虽辛劳,但每日粗茶淡饭总能保证;夫妻相爱,子女健康,每天都感受到天伦之乐;这个村妇会因为学会了裁剪衣服,会为自己修好了篱笆而高兴满足;这个村妇在野地里采一朵野花戴在头上,同样感到了自己比以往的美丽;这个村妇会为自己养的小鸡小鸭的夭折而伤心难受——不是因为它们不能长大下蛋,而是觉得那也是一个小小生灵;这个村妇会毫不犹豫地给上门乞讨的人一碗上好的米面,邻家遭灾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句:谁还没有个难处哩。这个村妇相信,只要自己辛勤劳动,这样的日子就能持续下去。这个没读过书、没上过学的村妇拥有真正的幸福。


良好的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拥有幸福,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幸福,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人与人类的终极追求是幸福,而这也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教子有方

本图文为《教子有方-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摘编版,如需了解“教子有方”相关请关注佳义阳光公共平台。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所谓的教育正在使学生们丧失认识世界的能力,丧失感受内心的能力,模糊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本应是让受教育者幸福,本应成为幸福的助产士、接生婆,现在却成了杀死受教育者的幸福的杀手。现在的教育,对中小学生是无边的课业,在学习方式上是机械的记忆,至少在学校里、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没有幸福感;对于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是理想目标的缺失,是心灵圣地的空虚,是对财富、名声、地位极度渴望又不得的焦虑和郁闷。即使那些所谓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也普遍为命所困(安全)、为情所困(感情)、为魂所困(安魂)。这些人的幸福感反倒远不及那位没读过书、没上过学的村妇。


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几乎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对孩子各种技能(包括考试技能)的培训中。即使是在“理性”的培养上,也只是注重了智力(科学理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高级理性——哲学理性的培养。不仅如此,即便高度重视智力培养,却也只是重视了孩子的记忆力以及思维力中的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对智力之源——好奇心、智力之翼——想象力,不但没有很好地培养,还在无意识之中对它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于是,我们的孩子,在现在的教育之下,智力方面成为了只会记忆,只会按程序思考和做事的机器人,也有人称为“书呆子记忆棒”。在人格方面,被培养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残疾儿”——只有发育不全的智力,而没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走向社会,就只剩下了对生命本能快乐的追逐。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思想、人有灵魂。只是满足生命的快乐却没有精神的快乐,就会使人感到心无所依,魂无所归,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体验。


——摘自《教子有方-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待续:下一篇教子有方文章《幸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