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齐物论》简注简析(二)

 昵称503199 2015-08-29

《庄子·齐物论》简注简析(二)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简注】①大块噫气:地球吐气。大块,指大地。噫气,犹嘘,吹气。②hao):呼啸,吼叫翏翏:③畏佳weicui):通嵬崔,指山林高大而参差的样子。④似鼻:“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照应“万窍”,都是形容孔窍的形状。ji):房柱头上的横木,即斗拱。圈,圆窍。臼,舂米的器具,中间凹下。洼,大而深的洼地。污:小而浅的他溏,泥坑。⑤激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照应“”,形容众窍发出的声音。激,水激声。xiāo),箭去声。叱,呵叱声。吸,吸气声。叫,叫骂声。,号哭声。yao),深沉声。咬,哀切声。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于、皆相唱和的声音。咬(jiao):哀切声。飘风:大风,疾风。⑧厉风济:烈风止。⑨地籁则众窍是已:地籁是众窍发出的声音。已,动词,《广雅》:“已,成也。”

【简析】这段文字是承上段而来,说明什么是地籁、人籁和天籁。读这段文字,关键在子游和子綦的对话,分析他们在观念上有什么不同。子綦描述了地籁之后,子游自以为领悟了老师的旨意,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前面写子綦夸奖子游善于提问:“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但是,对子游的这句回答子綦却不以为然,没有赞美,显然子綦对子游并不满意。子游错在哪里?我们回头看子綦的话。子綦的话有三层意思:先指出地籁(风)乃“大块噫气”而起;接着从听觉描述风之“万不同”;最后用“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提醒子游离开听觉,改从视觉体悟什么是地籁(风),暗示他不要被听觉误导,而要从草木的摇摆中看出地籁并非“万窍怒”,而乃“大块噫气”而作。风是地气的流动,所谓“风起于浮萍之末”,即此之谓也;由此类推,人籁当然也是人气的流动。籁,表现出来是声,各种不同的声,但本质上是一气。但子綦没有想到,子游竟然一点也没有开窍,说地籁是众多孔穴发出来的,人籁是一排排箫管发出来的。这说明子游只看到“吹万不同”,而没有看到不同之“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使声音出自于己,而且全都来自于自己。所以子綦有些不满意地向子游质问:“怒者其谁邪?”人籁也好,地籁也好,不管它们发出来多少不同的声音,都取自它们本身的“气”,动力还能来自别物吗?关于人籁、地籁,子綦就说到这里。那么天籁呢?子綦不说了。你想,子游连可以从听觉、视觉悟出来的人籁、地籁都没有悟透,子綦会跟他说天籁?他能悟出天籁也是天气而作?

不少人质疑子綦的话没有说完,因为他没有说出来“天籁”是什么,这是由于没有悟出庄子文字背后的意义。沈增善先生也没有读懂这段文字,但他强不知以为知,硬说《齐物论》后面的文字直至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都是子綦所说,并且以为这是一大发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可惜沈先生恐怕难以因此成名!

文章开头描写子綦“吾丧我”,前面分析过,那是说子綦达到了“一”,也就是“无有”的境界,这里又通过子綦的口,引出人籁、地籁,天籁,都是“气”的流动。前后有什么关联?我们先告诉读者,在庄子的观念里,“一”与“气”是一回事,即是“无有”,后面有详细说明。

最后,“调调”、“刁刁”释义还需要讨论一下,这两个词作何解读,对理解这段文字关涉甚大。《郭象注》:“调调、刁刁,动摇貌也。”以后的注家基本上沿用了这个说法,但沈增善先生要推翻这个说法,“调调、刁刁”,拟声。他说:“‘调调’、‘刁刁’,根本不是什么‘动摇貌’,不管是树枝动、树叶动,还是小草树尾动;就是象声词。‘你难道没有听到那调调、刁刁的巨大声响吗?’”沈先生的理由是:一、郭说“毫无根据”,但是我们也不见沈说有何根据。庄子的许多词语都是独创,从哪里找根据?沈先生硬要郭象拿出证据,不免强人所难。二、文章前有“翏翏”拟声,所以后之“调调”、“刁刁”也一定拟声。“为什么前一句中‘翏翏’是象声词,而后一句中‘调调’、‘刁刁’变成了动态的形容词了呢?”现在可以回答沈先生:如果都是拟声,那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地籁“万窍怒”是已。我们也就会和子游一样一辈子也不得开窍。三、“见”可以释“听(说)”,《庄子》中能找到证据。但在这里,“翏翏”前用动词“闻”,“调调”“刁刁”前用动词“见”,如此对举,明明是庄子告诉读者,“翏翏”象声,“调调”“刁刁”象形。但沈先生偏偏既不听庄子打招呼,又不审前人解读,硬是为我所用,把“见”释“听”。这样做学问,好像有点不严肃,但愿沈先生在后面的解读中不再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