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佳人醉》赏析
暮景萧萧雨霁(1)。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2)银汉,潋滟(3)无际。冷浸书帷(4)梦断(5),却披衣重起。临轩砌(6)。
素光遥指(7)。因念翠娥(8),杳隔音尘(9)何处,相望同千里(10)。侭凝睇(11)。厌厌(12)无寐。渐晓雕栏(13)独倚。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佳词,写景抒情很见功力。
上片写夜景。词先从傍晚起笔,让夜幕慢慢拉开,秋雨悄悄止息,夜空转而睛朗。接着从“雨霁”二字着墨,描写雨后夜色,为写明月作铺垫。被雨水冲洗过的天空格外高远,风变得细微,云也淡淡的。然后转入主体,着力描写月光。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月光如水照亮大地,银河星光灿烂,月光星光交相辉映,天空愈发显得浩渺无涯,望不到边际。词从大处高处着眼,描绘了一幅浩渺无际,澄明清冷的夜空图。而这一碧如洗,天高地远的夜色,最能激发人们的绵邈遐思。词在经过这一番层层铺排,笔酣墨饱地把背景呈现之后,笔锋一转,引出“冷浸书帷梦断”一句,巧妙地由景转而写人。“冷”字煞住了景物描写,“浸”字由屋外转入室内,“书帷”点明人物身份,“梦断”二字暗示了词的主旨,时间也自然地由傍晚延伸到了深夜。“却披衣重起。临轩砌”,“重”字说明主人公不只一次“梦断”,不只一次“临轩彻”。主人公一次又一次从梦中醒来,一次又一次披着衣服,走出屋外,站在台阶之上,眺望无际无涯的夜空,仰望玉盘似的明月,他有什么心事?他想起了什么?至此,读者也不由不疑窦纷生,非卒读不能罢休。
下片写相思。“素光遥指。因念翠娥”,巧承“临轩砌”而来,原来主人公深夜里,伫立台阶,眺望明月,是因为想起了心爱的人儿翠娥。主人公与翠娥相隔太远,相别太久,至今音信全无,竟不知各自漂泊何方。但是,他们虽然相隔千里,而心却紧紧地贴在一起。此时此刻,主人公遥想远方的亲人,而远方的亲人也一定和自己一样寄情明月,相思甚苦吧。“相思枕上的长夜,怎样的厌厌难尽啊!”(闻一多《红豆》)这一夜是如此漫长,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天色渐渐放晓,主人公还独自倚靠雕栏,愁绪满怀,怅恨苦恼。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首词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相望同千里”的动人境界。主人公漂泊异乡,想念千里之外的亲人,自暮至晓,辗转无寐,伫望明月,寄托相思,这已经够凄苦了,但他偏偏又想念亲人也同样苦苦地思念自己,这凄楚便更自难以言传,更自震撼人的心灵。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柳词与张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人世间千秋百代的真情、深情。
【注释】
(1)霁(jì):雨后或雪后天睛。唐·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金波:月光。《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流波也。” 宋·司马光 《闰正月十五日夜监直对月怀诸同舍》诗之一:“雾浄金波溢,天开碧幕空。”也借指月亮,明·李瀚《十五夜立秋对月》诗:“金波圆静夜,银汉近前楹。”
(3)潋滟:水波荡漾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4)书惟:书斋的帷帐,借指书斋。明·高启 《题天池石辟图》诗:“乃知别有缩地术,坐移胜景来书帷。”
(5)梦断:梦醒。李白《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6)轩砌:屋前的台阶。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晋·陶潜《饮酒》“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砌,台阶。
(7)素光遥指:是“遥指素光”的倒装。素光,即月华,指月光。晋·左思 《杂诗》:“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此处借指月亮。
(8)翠娥:指美女。宋·梅尧臣 《谢永叔答述旧之作和禹玉》:“金带繫袍迴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
(9)音尘: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消息、信息。唐·白居易《忆微之》诗:“三年隔阔音尘断,两地飘零气味同。”
(10)相望同千里:即同是千里相望。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11)侭凝睇:全都注目远望。睇,斜着眼看。侭,同“尽”。
(12)厌厌:绵长貌。宋·苏轼《次韵子由种杉竹》:“吏散庭空雀噪檐,闭门独宿夜厌厌。” 宋·张孝祥《菩萨蛮》词:“不语恨厌厌,何人思故园。”
(13)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