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药解析 栀子豉汤

 寂寞在繁衍 2015-08-29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提要]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阐论]

  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而成虚烦。“虚烦”是证候名称。烦者,热也,指病因为热邪所致;烦者,心烦也,指病症为热扰心神而生。因此,“烦”字有二层含义,一指病因,一指病症。“虚”字说明了病变的性质,且有鉴别诊断的意义。“虚”,非指正气虚,故不能理解为虚实之虚。虚之含义亦有二:一则指本证无实邪之谓,此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称。汗吐下后,邪热虽然内留,但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只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上焦,故称为虚烦。二则,意在与胃实之腹胀硬满致烦、结胸之水与痰结致烦等实烦对比而言。

  虚烦虽无实邪,但却有火热之郁,故亦可称“郁烦”。火热之邪,郁于胸膈,因而致烦。故证见心烦不得眠,这是轻证;若重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反复颠倒,为虚烦之甚,乃因热甚,故见翻来复去,坐卧不宁;心中懊憹,形容心中烦乱特甚,而有无可奈何之状。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像吃了巴豆或草乌头后那样心里难受,足见懊憹之痛苦已非一般了。火郁当清之,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虚烦。

  栀子豉汤的栀子,性味苦寒,体轻上浮,既可清宣胸膈郁热,又可导火热下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二药配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以治虚烦懊侬之良方。若兼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和中;若兼呕者,加生姜,既可降逆和胃止呕,又可协栀子、豆豉以散火郁。

  本方煎服事宜:①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②方后注有“得吐者,止后服”一句。关于本方服后是否出现吐象,即本方是否为吐剂。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如成无己、柯韵伯等认为是吐剂;陈修园、张隐庵等认为不是吐剂。此外,还有的医家认为服后汗出,理由是本为清宣之剂,有解表作用。笔者认为本方非为吐剂,即使服后有出现呕吐的,亦多因病邪郁结,服栀子豉汤后,宣散开郁,因 势发越,往往引起呕吐,可视为郁热外出之象。临床实践,可见服栀子豉汤有吐者,亦有不吐者;有汗出者,亦有不汗出者,所以不可偏执一面,而不及其余。

  值得提出的是,仲景开火郁,用栀子,不用黄连;治少气用甘草,不用党参、黄芪;治呕用生姜,不用半夏,这种用药独具特色,当细细体会。《伤寒论》用栀子者,一为本方,一为茵陈蒿汤,用以清热除湿。本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可治在血分,故用栀子而不用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

笔者临床应用

  (1)外感初起:用于辛凉解表,宣透外邪,可加柴胡、黄芩、芦根、茅根等解外清热之品。

  (2)郁热胃痛:证见胃脘疼痛,口干便燥、舌红苔黄、或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可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楼)。

  (3)治虚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证见胸中满闷、烦乱不宁、夜卧少寐,口燥咽干,脉细略数、舌红苔淡黄者,可加入生地、百合、远志、麦冬。

  (4)治小儿肺胃蕴热,证见口疮舌红或牙龈肿痛、便燥舌红者,以本方合入竹叶石膏汤。

  (5)肺炎:证见身热、胸热烦扰,或肺炎后期,郁热不尽,微咳有痰者,以本方加入双花、川贝、桔梗等清热止咳化痰之品。

  (6)热淋:下焦郁热,小便不畅,尿频、尿急、伴有尿痛、烦闷腹胀,脉弦数,舌红、苔淡黄。以栀子豉汤加生地、竹叶等。

  (7)热利:下利不爽,便日数行,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心烦胸闷,脉数,苔淡黄。以本方加葛根、黄连等清热止利之品。

医案选录

  医案一:热扰胸膈证

  王×,男,50岁,工人,1988年11月初诊。半月前患肺炎,住院治疗身热已除,咳嗽亦愈,经查血常规及胸透已正常。惟自觉胸闷窒塞,郁而不畅,心乱不安,夜卧难寐,反复颠倒,入睡极难,昼日头晕口燥,舌红苔黄,脉弦且数。证属热病差后,余热留胸,扰及心神而致。治以清热解郁为宜,疏栀子豉汤加味,方用炒山栀15g、豆豉10g、金银花15g、百合 15g、生地10g,水煎温服。进药三剂,安然入睡,余证亦轻,共服六剂而愈。 (《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虚烦证

  王××,男,28岁。先患外感,身热不解,继而心烦殊甚,坐卧不安,辗转反侧,难于成眠,心中愤愤而无可奈何,全家惶惶,因来医治。其脉数而苔黄,问其大便不秘,小便色黄。此为虚烦之证,为疏方:生山栀三钱、淡豆豉三钱。服药不久,心胸烦乱尤甚,继而上涌作吐,吐时一身出汗而病愈。(《伤寒挈要》)

  医案三:夜啼

  马×,女,6个月,1989年8月1日初诊。

  代述:患儿平素夜卧安静,近三、四日夜啼,哭闹难止,不知何故?视其小儿发育正常,营养尚佳,进乳正常,二便通畅。舌尖红、苔淡黄,指纹略紫。证属心肺蕴热所致,拟清热养神之法。处方:生山栀6g、豆豉3g、甘草3g、炙鸡内金10g,三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药后夜卧安然无恙。(《聂惠民医案》)

[原文]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提要]

  热郁胸膈,气机不畅的证治。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提要]

  热扰胸膈,气血不利的证治。

  [阐论]

  这二条原文补充说明了栀子豉汤证的证候表现,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

  “发汗,若下之”说明汗下之后,热邪郁结胸膈,比上条病机又进了一层,故见“烦热、胸中窒”。胸属上焦,心、肺同居于中。心主血,肺主气。若火热之邪郁结胸膈,既能影响血分,亦能影响气分,而使病情发生不同的变化。“烦热、胸中窒”是郁热之邪,影响胸中气机不畅而成。烦,是指心烦;热,是指身热。表现为因热而烦,心烦特甚。胸中窒,是指胸部有堵塞不舒的感觉,并无疼痛之征。此症状说明本证不仅是郁热,而且有气机不畅。但邪郁只在气分,并未影响血分。郁热得宣,则气机自然畅达,诸证迎刃而解,治仍宜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但不见恶寒,说明邪已化热入里。邪热入里,郁于胸膈,必见心烦懊憹等。本证所见“心中结痛”,乃火热郁于胸膈为甚,不仅影响气机不畅,而且影响血脉不利而致。所以心中结痛比之“胸中窒”更为严重。因其病因是火热郁结,故仍用栀子豉汤治疗。  

  火热郁于胸膈所表现的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几个症状,可以看作是栀子豉汤证的轻、中、重不同类型,同时又是病邪逐步深入的反映。仲景对火热郁于心胸、影响气血则发为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治疗仍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既不加香附、枳壳理气之品,亦不增丹参、郁金活血之品,此乃卓见非凡,足以供后人效法。

    

  表邪入里,有多种途径,有传入本腑之蓄水、蓄血证;有传入阳明之白虎汤、承气汤证;有传入少阳之小柴胡汤证等不同证候表现的各种变证。本条所论为外邪入里、郁于胸膈而致。太阳受气于胸中,胸与表为近邻,故有“邪气传里必先胸”之说。心主血、肺主气,二者同居胸中,热扰胸膈,火郁不宣,可以影响气分,也可以影响血分,心肺皆可受累。77条火热之郁影响气分则气机不畅而致胸中窒。胸中窒塞包含了肺气不利,临证所见,肺炎患者常有此种表现。78条火热之郁不仅影响气分,而且影响血分,其气机不畅,血脉不利而致,心中结痛。此结痛不但有窒塞感,同时有疼痛感。故栀子豉汤证的变化是:“心中懊憹”(火热初郁) ——“胸中窒”(火郁气滞)——“心中结痛”(火郁血滞),可见其病症由轻变重,病机由气及血,逐步加深的变化。临证所见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胸闷,胸前区痛,心悸等类似于此。据此笔者治疗肺炎、心肌炎之患者,常辨证加入栀子豉汤应用,可获良效。

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