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首秀

 天海书屋 2015-08-29

哈尔滨大剧院交响首秀 激活“梦幻剧场”音乐密码


来源:新晚报


原标题:交响首秀激活“梦幻剧场”音乐密码


昨晚,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联手演奏柴可夫斯基经典作品,拉开了首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的帷幕,从此扣响了百年音乐之城的“心房”。哈尔滨大剧院,不仅让世界一流演出在哈尔滨有了落脚之地。重要的是,她运用哈尔滨极为罕见的建筑语言,极大照顾到观众的情绪,让人们站在哈尔滨新地标之上,感受音乐与艺术的暖意。

无论哪一个入口进入哈尔滨大剧院,通往剧场内部的大厅头顶之上,都有一片由灯光设置而成的“星空”。“星空”散发出温暖的光,与窝状露天自然光的棚顶,以及白色曲面侧墙壁自然连接,使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似置身苍穹之下,这也是设计者眼中最具代表的“北国风光大地”符号。

大剧院包括一个1600座的大剧场和一个400座的小剧场。大厅是人们聆听音乐之外的静心之地,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靠近白色墙壁半米,说话的声音就会随蜿蜒流线曲面的墙壁“流淌”。

大剧院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直角元素。高难度的建设工艺成就了哈尔滨大剧院的独特外观,赋予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环抱,是她主要的建筑语言。剧场的主色调为实木的自然色调与墙壁的棕色调。“环抱”最大的魅力在于将原本割裂开的舞台和观众席,首先达到一种感观上的融合。奇特的是,这里的舞台像一个横置的“碗”,“碗口”朝向观众,“碗底”为面向观众席的舞台后部。绝大多数剧院舞台,后部往往是开放式,用于观众出场和谢幕,而大剧院剧场舞台完全不同的是,左、后、右三面封闭,像是把表演者置入横置的“碗”中。由于“碗口”比“碗底”大,造成视觉上的豁然,而观众席呈一定坡角,引入自然光和水晶楼座设计,这一切,使得观众席任意角落的观众,增加了视觉上的舒适感,在感观上与舞台拉近了距离。

剧场顶部与底部的整体设计,更像是一个贝壳,中部舞台和观众席的顶棚宽敞,观众席边的入口处却是矮线条,只比人高出近一米,虽然行走起来略显压抑,却恰恰使入座的观众造成了一种视觉反差效果——像是被封闭空间的剧场环抱起来。观众席由曲线式的木质隔板对称而弯曲分割成6个部分,这样的区域式设计,让区与区之间的观众互不干扰,又一定程度达到了一种私密性。

哈尔滨大剧院,作为哈尔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其设计、建设难度,工艺复杂性和涉及的专业工种之多极富挑战性。“肉嗓子”是大剧院最为独特的建筑亮点。其“灵魂”设计理念,还是在于建筑语言结合声学原理所达到独特的原声传播效果。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表演里, 既有交响乐又有声乐演唱,现场记者有3个最大的感受——一个是当观众的掌声响起,从舞台上的位置感受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形成一种聚拢的、立体的“气流”,掌声持续时间越长,表演者所感受到的观众情绪就愈加浓烈,这便为观众和表演者之间实现了一种精神交流;第二个感受,则是无论在观众席的哪一个方位, 从舞台上传来的声音几乎没有差异;最大的感受则来自于舞台的传声原理,以俄罗斯交响乐团表演为例,无论是小提琴悠扬的独奏,还是乐团合音中各种乐器产生的合声音色,都在这种独特的舞台设计中异常富有层次感,极大还原了现场乐器演奏的立体音色。这种原声还原依靠物理原理的扩大,使坐在前排的观众没有了利用音响所可能产生的刺耳感,而由于没有利用音响,低音和重低音乐器的音乐表达使听者准确感受到了情绪上的带动和感染。

此前,曾有传说“在台上撕一张纸的声音,观众都听得见”。的确如此,因为在观众席的中部位置,还能清晰听见指挥家指挥时脚跟抬起落下碰触台面的声音。

夜幕降临,大剧院宛如水晶般璀璨晶莹。置身建筑流淌的音符里,似是一场奇妙的时空穿越体验,你会在大剧院里忘记时间的流逝。建筑和音乐都是由思维而来,这也是构思的具体显现。极大照顾到观众的情绪,从这种意义上说,哈尔滨大剧院之于哈尔滨人来说,更意味着一种回归与暖意。

激情演出

留个纪念

40多米高的挑空大厅全是曲线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