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幅根据历史暴行创作的绘画杰作

 李灏 2015-08-29

10幅根据历史暴行创作的绘画杰作


在还没发明摄影技术之前,人类主要通过绘画作品来记录那些残酷的历史事件。这些绘画作品常常将人们的挣扎浪漫化,不然就以扭曲怪诞的方式呈现当时境况,进一步传递我们祖先那时所经历的恐惧。下面的列表就罗列出10幅残忍至极的画作,它们描述了过去450年左右的历史暴行和灾难。尽管并不是照片,但这些绘画同样捕捉到多年前事件发生时的恐怖可怕,观者心神皆惧,弥久不忘。

10.老布鲁盖尔《屠杀无辜者》(约1565-1567)

这幅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佛兰芒画家布鲁盖尔(Pieter Bruegel)基于《圣经》中希律王杀婴的故事创造而出,希律王试图先发制人杀死新生儿耶稣,以防耶稣日后夺取他的皇位,但它的企图最终未能得逞。当然,希律王那时并没有一支长矛骑兵,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圣地”也并没有积雪覆盖的情景。尽管这幅画基于《圣经》而作,但实际上它的真实背景却是荷兰,作于荷兰清教徒反抗西班牙统治的80年战争(1568-1648年)前夕。如此,对于布鲁盖尔而言,说荷兰语的佛兰芒同胞就成了当下的“无辜者”,而希律王杀婴行为正是西班牙暴君菲利普二世的写照。

不论怎样,这幅画看起来是有点可怕,画中身着黑衣的武装士兵正准备对这群惊慌失措的人们做点“什么”,那种灾难将至未至的恐惧最令人心颤。因此我姑且将这幅绘画作为“引玉之砖”。

9. 弗朗索瓦?杜布瓦《圣巴托罗缪之夜》(约1572-1584)

荷兰新教徒反抗西班牙天主教徒的同时,法国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也冲突不断。杜布瓦(Fran?ois Dubois)的这幅油画描绘的是法国宗教战争中天主教对基督新教雨格诺派的大屠杀暴行,此次屠杀始于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日,从巴黎扩散到乡间和其他城镇,持续了数月之久,死难人数估计在5000至30000人之间。这次大屠杀是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中最臭名昭著的血腥惨案。

8.约翰·韦素(John Weesop)《处死查理一世》(1649)

16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30年战争宣告结束,一年以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因为,撇开其他因素不谈,查理一世似乎试图使英格兰教会的仪式和习俗天主教化。处死查理一世的场面血腥恐怖,就近观刑的一位女士骇极昏厥。行刑场面之所以如此可怖,是因为想要借此给欧洲君王们一个警醒,为了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违逆人民意志,同样逃不了断头的命运。上图描绘的正是查理一世不羁言行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暴君们的悲惨命运,因为查理一世不会是最后一位遭逢此难的君王。事实也确实如此,下个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相较于此前英国革命的血腥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7. 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1793)

如果你开始学习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章节部分,那你很有可能已经在教科书上见过这幅油画。所谓的“人民之友”马拉实际上是一位嗜血成性的革命者。为了阻止他进一步的暴戾行为,被称为“刺杀天使”的夏绿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决定前往巴黎刺杀马拉。马拉当时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必须以冷水泡澡,整天坐在浸泡了药草的浴缸里。于是科黛声称有关于吉伦特派的情报,要向马拉当面报告,正在浴室泡着药浴的马拉当即同意与她见面。而他的这个决定却最终促成了他的死亡。科黛在会面时取出匕首向他刺去,刺穿其肺部、主动脉和左心室,血如泉涌,马拉当场死亡。

6.安东尼·让·格罗《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1804)

如果先前在中东地区与土耳其和英国的交战对于拿破仑而言还不算太糟的话,那这次鼠疫的爆发可谓大大挫伤了他的锐气。这幅绘画作品表现的正是拿破仑为鼓舞正罹其难的士兵,而亲临疫病院,勇敢面对鼠疫的行为。但拿破仑的探视行为并未改变这些鼠疫患者的悲惨命运,因为拿破仑最终下令放弃所有患者,全军撤回法国。这幅画中的法国士兵们很明显是受害者,但在这个时期的其他场景中,我们几乎很难以同情的眼光来刻画他们。

5.弗朗西斯科·戈雅《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1814)

不同于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持续时间长,政权更迭频繁。最终拿破仑夺取政权成为法国皇帝,并任命他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毫无意外,西班牙人并不乐意自己的国家为别国所占领,因此发起暴动反抗法国入侵者。画作表现的是凶残的法国士兵对西班牙反叛者的枪杀行为,其中一位手无寸铁的西班牙人双手向上,宛如基督的受难。

4. 泰奥多尔·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1816年,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在前往非洲法属殖民地的途中不慎搁浅,滞留于非洲海岸。深陷困境的船员孤注一掷,很快就将船舰拆卸,临时搭建起一个简易木筏。船上的少数贵族乘救生艇先行逃生,而剩余的147名乘客则登上木筏,被前面的救生艇用绳索拖曳着向岸边靠近。但木筏渐渐偏离航线,反而将救生艇越拖越远,筏上的乘客也越发焦躁不安,救生艇上的贵族们最终放弃木筏,任其浮游。木筏在大西洋漂流了13天,筏上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剧。当另一艘船舰赶来营救之时,筏上的147人只余15人幸存,丧生者死法各异,但很显然,他们中部分人的尸体已被同伴啃食。

其中的两位幸存者披露了这一丑闻,在当时社会引起极大轰动。画家席里柯受此启发,刻画下木筏呼救的刹那景象。为使绘画细节更为精确,更为真实地展现死亡之态,席里柯甚至专程到陈尸间研究尸体。且不论其他,这幅特别的绘画作品至少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人类之间的暴力事件与流血冲突也难以避免。

3.欧尼斯特·梅索尼埃《路障,1848年6月蒙蒂尔利街》

在此之前,梅索尼埃的作品多是描绘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的历史事件,时间上与它所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而这幅绘画则较为特别,所描绘的事件发生于梅索尼埃的中年时期。他曾在这次革命中加入国民卫队并亲临作战,在上图所示的路障处镇压反叛分子,且因了他的缘故,这处路障得以永垂不朽。这幅画作的本质意义在于揭示内战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以警醒人类引以为戒。可悲的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总是反复上演此般悲剧。

2.乔治·格罗兹《大爆炸》(1917)

格罗兹是一位德国画家,于1914年一战期间自愿应征入伍,随后因窦炎住院治疗,1915年出院。尽管数百万德国人在这场灾难性战争中丧生,但格罗兹并没有在战争期间离开德国。这幅大爆炸的末日画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许多人在历经四年战乱之后的崩溃绝望。格罗兹不止以绘画表达他的不满,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他还以其他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的抗议。1919年1月,他因参加斯巴达克起义(Spartacist Uprising)而遭逮捕;1921年,因侮辱军队而被罚款;20世纪30年代早期为脱离纳粹统治而离开德国前往美国。随后,意大利、西班牙和德意志实行独裁统治,格罗兹再次感受到战争中欧洲人的惶恐不安。

  1. 巴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1937)

据历史学家的粗略估计,约有五十几万西班牙人丧生于西班牙内战(1936-1939)。1937年,德意志与意大利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毕加索出于愤怒创造出这幅画作,表现出战争之下西班牙人的恐慌失措。在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援助下,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取得内战胜利,而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也得以在西班牙内战中试验武器的精良程度,从而实现对二战的“预演”。这幅作品是立体主义的杰出代表,整个画面诡谲奇异,人与动物的线条极尽扭曲,折射出无尽的痛苦与恐惧。这是毕加索的知名画作之一,经常出现在艺术与历史教科书之中。此外,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它警醒人们反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斗争实际上已经开始,而1939年二战爆发则正式为这场斗争拉开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