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司嗅觉 鼻为司臭之窍,具有司嗅觉、嗅气味、辨香臭的功能。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的描述。 助喉发音 音由喉发出,喉对发音起共鸣作用,喉上通于鼻,与鼻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发音的作用。若鼻为邪伤,窒塞不通,致声道不畅,声气受阻,则可见语声重浊。 抗御外邪 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气之门户”(《黄帝内经》),亦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通道。正常情况下,鼻可以通过喷嚏而使邪外出。外感初期,邪居鼻内,正欲趋之,则往往见喷嚏频作。 外感六淫 鼻为诸窍中与大气交流最多的一窍,故感受外邪的机会也最多。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易侵袭鼻窍,导致肺气失于清肃,影响及鼻而见鼻塞、流涕、鼻痒、喷嚏、鼻腔干燥等症状。 风寒束肺,则鼻塞、流清涕。 风热犯肺,则鼻塞、流涕黄浊。 燥邪袭肺,则鼻干而无涕。损伤络脉,则可引起鼻衄。 肺热盛壮,充斥内外,壅塞息道,则见呼吸气急,鼻翼煽动等症。 湿热内蕴脾胃,循阳明经脉上壅鼻窍而为病,偏于热重者,可见鼻准肌肤红赤。或见鼻腔黏膜红肿,流黄稠涕。 肺气虚弱 肺主气,肺气具有濡养和滋润鼻窍的功能。肺气虚,失于宣肃,气血运行不畅,津液清化不利,鼻窍失于护卫、濡养,则发生鼻腔黏膜肿胀、鼻寒、喷嚏、流涕或者鼻内黏膜干枯、萎缩、结痂等症状。 肺经热盛 肺胃素有郁热,再感风热邪毒;或肺经郁热,复感湿邪,均可引起鼻部皮肤糜烂、红肿、渗液、结痂,甚则化脓、发热、疼痛等病变。若肺火上熏鼻腔,灼伤脉络可发生鼻衄。 脾气虚衰 鼻为血脉聚集之处,有赖于脾气的滋养。脾气虚弱,失于运化,则湿浊内生,导致鼻窍肌膜水肿,鼻流清涕等。脾虚无力统血,血不循经,易致鼻衄,而见鼻血渗渗而出,鼻黏膜色淡,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亦可循阳明经脉上壅鼻窍而为病。 偏于热者,邪热壅滞气血,蒸灼鼻之肌肤与黏膜,可见鼻准肌肤红赤,或见鼻内黏膜红肿,流黄稠涕。偏于湿盛者,湿热郁蒸,鼻孔边缘常潮红湿烂,或见鼻孔内黏膜肿胀,色淡红,涕多而色白。 胃火上蒸 胃火上蒸,壅遏鼻窍,燔灼肌膜,则鼻尖、鼻翼或鼻前庭充血肿胀,疼痛拒按,或鼻窍出血,量多势猛,并伴有大便燥结等症。 胆热上攻 胆热上移于脑时,其热下頞犯鼻,则发为鼻渊,致使鼻黏膜红肿,鼻塞不通,流黄稠浊涕,嗅觉减退,鼻根部有辛辣感,伴见头胀,头痛,甚至波及耳目,而见目眩、耳聋等症。 肾阳虚衰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温阳形体、蒸化水液之功,鼻窍依赖肾阳的温煦以维持其正常呼吸和嗅觉功能。肾阳不足,鼻窍失于温养,则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清涕如水,鼻甲肿大,黏液淡白。 诊鼻头 鼻头色赤,主肺脾实热。鼻头微赤,主脾经虚热。鼻头色赤或紫红,多为酒糟鼻。鼻头黄而无泽,主气虚有痰。 诊山根 山根,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之间,正中睛明穴上。 小儿山根青灰,提示心阳不足。 山根发暗,提示气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