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一症一方(3)

 寂寞在繁衍 2015-08-30

08午后发热

甘露消毒丹加减方剂组成: 
藿香9g,滑石10g,茵陈15g,白蔻仁、木通、菖蒲、薄荷各5g,浙贝、射干各6g,黄芩4g。
主治疾病: 
午后发热
出现症状: 
午后发热,头昏,胸闷,苔黄,脉濡数。
具体体征: 
湿热。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35岁。1982年7月20日诊。午后发热,头昏,胸闷,苔黄,脉濡数。予青蒿鳖甲汤加减,三剂后,病情如故。再进三剂,证情增重。证属湿热。治以化浊利湿,清热解毒。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服用上药贰剂,其热略减,继服5剂,诸恙消失。
06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剂组成: 
黄芪、党参各20g,升麻、柴胡各6g,茯苓12g,砂仁8g,神曲、白术、白薇各10g,连翘15g,甘草5g。
主治疾病: 
气虚发热
出现症状: 
午后低热(T37.5℃),面色少华,畏寒自汗,腹胀便溏,口干不欲饮水,牙龈肿痛,咽痛唇红,小便调。
具体体征: 
舌淡、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缓。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晁某,女,32岁,1995年12月20日诊。低热4月余。因劳累后解出白色粘膜样烂便,午后低热,用抗生素治疗后大便好转,低热如旧。症见午后低热(T37.5℃),面色少华,畏寒自汗,腹胀便溏,口干不欲饮水,牙龈肿痛,咽痛唇红,小便调。舌淡、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缓。方选青蒿鳖甲汤加减。10多天后低热如故,邀余诊治。逐改甘温益气为治,拟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后体温37℃,大便转调,药已中的,继守原方调治,1月后体温正常,后续依法调治,半年后随诊,一切正常告愈。

05内伤发热

清暑益气汤加减方
方剂组成: 
黄芪18g,青皮9g,葛根15g,柴胡18g,川厚朴9g,苍术15g,陈皮9g,黄柏9g,金钱草30g,藿香12g,白术15g,当归15g,升麻6g,夏枯草20g。
主治疾病: 
内伤发热
出现症状: 
身热不退(T37.2-37.6℃),肌表扪之有灼热感,午后明显,时有自汗,脘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实。
具体体征: 
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方剂用法: 
水煎服。
方剂疗效: 
1例,临床治愈。
典型病例: 
女,36岁,因反复低热,7个月于1997,2,17,就诊。患者于1996年7月因受凉引起发热(T37.8℃),由县医院B超示:慢性肝损害,胆囊炎。给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显,而入我院。就诊时,患者仍身热不退,肌表扪之有灼热感,午后明显,时有自汗,脘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实,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诊为内伤湿有阵热。

血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
方剂组成: 
黄芪、党参、山药各15g,陈皮、苍术、柴胡、升麻、五味子、麦冬各10g,青蒿12g,炙甘草8g。
主治疾病: 
血虚发热
出现症状: 
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眼花,言语低微,全身酸痛无力,脘腹胀满,纳差泛恶,有时呕吐涎沫,小便红赤或油色,大便溏,舌淡胖嫩,苔薄白,脉虚数。
具体体征: 
中虚气陷,升阴失常,营阴亏耗,虚阳上浮。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甘温益气除热。
典型病例: 
赵某,男,12岁。诊为“溶血性贫血”。一个多月来始终发热,体温在38.5℃左右,在他院使用多种抗生素等治疗,热势不退。证见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眼花,言语低微,全身酸痛无力,脘腹胀满,纳差泛恶,有时呕吐涎沫,小便红赤或油色,大便溏,舌淡胖嫩,苔薄白,脉虚数。此乃中虚气陷,升阴失常,营阴亏耗,虚阳上浮。治以甘温益气除热法。首服五剂,发热陡退,精神转佳,脘腹胀满已有减轻,仍纳差泛恶,舌淡而胖,苔微黄,脉细数。原方去麦冬、五味子,加法夏/8g,竹茹/10g。再投三剂,纳差泛恶渐有好转,续以归芍六君子汤缓缓调治而愈。


02功能性低热

加味藿朴夏苓汤
方剂组成: 
连翘9g,黄柏9g,藿香9g,半夏6g,蔻仁6g,杏仁6g,苡仁9g,竹叶6g,滑石6g,薄荷6g,木通6g,葛根6g,苍术皮9g,茯苓9g,甘草3g。
主治疾病: 
功能性低热
出现症状: 
低热缠绵,手足心汗出,午后热甚,自汗头痛,乏力纳呆,心烦口苦,溲黄便干。
具体体征: 
舌质微红,苔薄黄腻,脉细数。
方剂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水煎,取药液1500ml,分3次口服。
典型病例: 
王某,女,48岁。1月前因受淋雨出现恶寒发热,经抗菌、消炎、退热后好转,但1周反复伴见上症,辩证为外感寒湿,困阻脾胃,投以加味藿朴夏苓汤7剂后已不发热,诸症均减。连服2周后从未再发低热,而告痊愈。

低热不退

桂枝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
方剂组成: 
桂枝8g,炒白芍15g,青蒿15g,生地15g,知母10g,荆芥6g,银花15g,蔓荆子10g,防风8g,川芎10g,黄芪15g,柴胡8g,黄芩10g,当归10g。
主治疾病: 
低热不退
出现症状: 
精神不振,大便干燥,小溲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缓。测体温37.5℃,胸部X线摄片检查及血清肥达氏反应化验正常。
具体体征: 
营卫不和,邪伏营分。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调和营卫,滋阴透热。
典型病例: 
黄某某,女,32岁,1994年11月19日初诊。低热时伴汗出1月余。发热发夜间为甚,白昼缓解。发热时伴汗出、恶寒,自觉面部灼热。患者精神不振,大便干燥,小溲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缓。测体温37.5℃,胸部X线摄片检查及血清肥达氏反应化验正常。辨证属营卫不和,邪伏营分。治宜调和营卫,滋阴透热。方用桂枝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服1剂后发热即止,继服2剂,诸症消失。

暑月高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组成:   麻黄,细辛6g,附子15g。
主治疾病:   暑月高热
出现症状:   神被欲寐,恶寒无汗,面色潮红,溲短,大便不通。
具体体征:   舌、体胖质嫩,苔厚、黄白相兼而润,脉沉细附骨。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杨某,男,壬申(1932〕季夏,患壮热不衷,延医数10人诊治,8日不解,乃邀涂老往诊,见其神被欲寐,恶寒无汗,身絷 而足心独冷,面色潮红,溲短,大便不通,语音低微,然应答精晰,口各不渴;望其舌,体胖质嫩,苔厚、黄白相兼而润,切其脉沉细附骨。所服之敷以冷水。非大剂温阳托邪之剂,不足以扶正气而达邪外出。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汉夜进药1剂,1小时后,症犹末退,又进2煎,病者始微烦,足心转温,须臾汗出,热减大半,翌晨,始更衣,便先鞭后溏,热退而背尚恶寒,脉仍沉细。续予附子汤。服用二方4剂脉起,诸症悉除。

无名发热


血府逐瘀汤加味
方剂组成: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0g,川芎6g,赤芍12g,川牛膝10g,桔梗3g,枳壳10g,甘草5g,穿山甲12g,大黄酒浸10g,丹皮12g,白薇10g,童便兑服20毫升。
主治疾病: 
无名发热
出现症状: 
胸胁疼痛,持续发热(38℃-39℃),尤以下午和夜间为重,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涩,胸胁疼痛拒按,二便自调,纳可,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肌肤甲错。
具体体征: 
瘀血内阻,气血壅遏。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活血化瘀,凉营退热。
典型病例: 
费某某,男,36岁,1982年10月23日诊。患者一月前,因刨树躲闪不及,被树压倒在地,嗣后出现胸胁疼痛,持续发热(38℃-39℃),尤以下午和夜间为重,经X线透视和血液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病灶,经输液、抗炎、止痛等法治疗,匝月不除,延余诊视。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涩,胸胁疼痛拒按,二便自调,纳可,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肌肤甲错。诊为瘀血内阻,气血壅遏。治宜活血化瘀,凉营退热。服药3剂,热退痛减,去大黄、白薇,又服5剂,诸恙悉退,病竟脱然。

高热不退

治疗高热不退方
方剂组成: 
石膏30g,双花30g,栝蒌30g,葛根15g,地骨皮15g,黄芩15g,连翘15g,丹皮15g,麦冬15g,栀子10g,桑叶10g,甘草10g,鳖甲10g,菊花10g,西洋参10g。
主治疾病: 
高热不退
出现症状: 
高热。
方剂用法: 
日服1次,1周1疗程。
方剂疗效: 
45例,愈23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右上下肢瘫痪,高热,苔黄厚,脉弦滑。
加减条件: 
风寒证加荆防败毒散;风热加银翘散;血瘀加血府逐瘀汤;血虚加归脾汤。

高热


白虎汤加减
方剂组成: 
生石膏60g,知母10g,薏苡仁20g,银花15g,石斛12g,黄芩21g,甘草6g。
主治疾病: 
高热
出现症状: 
高热。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剂疗效: 
1例,痊愈。
典型病例: 
张某,男,32岁,受凉后发热,西药治疗不效,T40.3℃,呼吸急促,两肺呼吸音粗糙,血常规:WBC13.5×10n9/L,N0.85,渴饮冷饮,面赤汗出,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洪数,上方2剂体温正常,原方加减3剂病愈。

08恶性肿瘤高热

白虎汤加减
方剂组成: 
石膏100g,知母10g,甘草10g,沙参10g,麦冬30g,大黄10g。
主治疾病: 
恶性肿瘤高热
出现症状: 
面赤气粗,壮热不退,口渴欲饮,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具体体征: 
热邪犯肺,热盛伤津。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泄里热,益气养阴。
典型病例: 
吴某某,男,56岁。1979年6月25日初诊。该患经X线胸片发现:右下肺有一块状阴影。痰中查见癌细胞,确诊为肺癌。因高热(40.2℃)持续不退,经用抗生素、输液等治疗,高热不解。中医诊见:面赤气粗,壮热不退,口渴欲饮,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苔黄,脉数。证属热邪犯肺,热盛伤津。拟清泄里热,益气养阴。用白虎汤加减。服一剂后,热稍退,大便通,酣睡一宵。依前方大黄减为6克,继进三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好转。

恶寒


治恶寒方
方剂组成: 
柴胡18g,生石膏45g,知母12g,粳米12g,甘草6g,板蓝根24g,沙参30g,枳实9g。
主治疾病: 
恶寒
出现症状: 
体温40℃,汗出,且午后有往来寒热之状,口微渴,心烦燥,已三日未解大便,舌质鲜红、光亮无苔,脉转洪数,腹中隐痛。
方剂用法: 
急煎,每三小时服药一大怀,日夜连服,嘱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74岁。两周前夜半突然发生腹痛。此后反复发作。体温40℃,汗出,且午后有往来寒热之状,口微渴,心烦燥,已三日未解大便,舌质鲜红、光亮无苔,脉转洪数,腹中隐痛。服用2剂,次日午后八时半前往三诊,得知昨晚夜半开始退热,今晨热尽,体温36.5℃,午后未回升,乃以竹叶石膏汤加谷芽去半夏,生津养胃作善后调理。三日后走访,病人已痊愈。

登革热

银翘解毒汤
方剂组成: 
金银花、板蓝根各60g,连翘、大青叶、紫草各30g,水牛角剉碎先煎、石膏先煎各120g,柴胡18g,黄芩15g,赤芍12g,小蓟、牡丹皮、生地黄、茜草、丹参、玄参。
主治疾病: 
登革热
出现症状: 
两下肢小腿部皮肤有多处大小不等紫斑,牙龈出血。
具体体征: 
唇红舌燥,舌红绛、苔黄,脉浮数。
方剂用法: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重症者每天2剂。3天为1疗程。
方剂疗效: 
268例中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198例,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血象基本恢复正常)66例,无效(症状加重或中断治疗)4例,总有效率为98.4%。
典型病例: 
苏某,男,39岁,1987年9月24日就诊。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骨痛已5天。在卫生所经治疗未效而来诊。体温39.2℃,急性病容,双目发红,颜面、颈项潮红,咽充血(+),两侧扁桃体肿大(+),双耳后及颌下表浅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双上肢及胸背处可见密集似针尖样大红色出血点,抚之不碍手,两下肢小腿部皮肤有多处大小不等紫斑,分布成片,压之不退色,牙龈出血。唇红舌燥,舌红绛、苔黄,脉浮数。诊为登革出血热。药进4剂,病势衰,热退症减。药已中病,守方随症加减,续服3剂,自觉症状消失,皮肤出血点及紫斑消退、牙龈溢血停止。复查血象正常。随访1年未见再发。

川崎病


清黄汤
方剂组成: 
水牛角10g,生地10g,玄参10g,银花10g,连翘10g,麦冬10g,丹皮6g,赤芍6g,淡竹叶6g,黄芩6g,生甘草6g。
主治疾病: 
川崎病
出现症状: 
壮热,午后热甚,汗出神勿,目赤唇红,斑疹色深红咽喉火欣红,指趾末端红肿,便干尿赤。
具体体征: 
热入穹血型:皮疹皮肤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方剂用法: 
水煎,日一剂。
方剂疗效: 
21例全部治愈。
典型病例: 
李某,女,14个月,身热不退,汗少咽红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充血性皮疹,舌红苔少,WBC13.4×10n9/L,诊断为川崎病,给予清黄汤加减7剂,体温正常,皮疹及脱屑也消退,原方继服1月,痊愈出院。04出血热

清营汤、增液承气汤
方剂组成: 
犀角粉冲服1g,生地30g,元参10g,麦冬0g,银花后下30g,连翘10g,丹参20g,川黄连5g,竹叶5g,大黄后下10g,栀子10g,青蒿10g,佩兰10g。
主治疾病: 
出血热
出现症状: 
头痛、腰痛、胃不适,发烧5天,体温39.52-412,面、颈、胸潮红,软腭,脉弦细数。尿少,日总量大约300ml。大便略干。
具体体征: 
湿热之邪入营血。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宋某,女,21岁。1992年8月2日初诊。头痛、腰痛、胃不适,发烧5天,体温39.5-41℃,在本村按感冒治疗,先后用安痛定、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又输液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体温只是在用药时略降到38度,继而又回升,面、颈、胸潮红,软腭、咽喉部、巩膜充血,体温40℃。心率每分钟105次,双肺正常,腹平软胃有压痛,肝脾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数。尿少,日总量大约300ml。大便略干。化验尿常规:蛋白+,白细胞++。血常规:血色素10g,白细胞50×10^12/L,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95×10^9/L。温病(出血热),暑温之邪入营血。药后热平,尿多,腰酸乏力,头晕消退。饮食渐增,气短,脉细,舌略红少苔。肾阴不足,肾气不固。服上药3剂后,化验尿常规正常。效部更法,继服10剂,诸证悉平。


03长期发热

麻黄桂枝各半汤
方剂组成: 
桂枝6g,麻黄4.5g,杏仁3g,生姜3g,炙甘草3g,大枣3枚。
主治疾病: 
长期发热
出现症状: 
长期发热。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男,7岁,7月前开始发热,每日下午4-6时开始发热,至次凌晨2-4时汗出热退,体温最高40.2℃,发热时寒战,无汗,面红,中西药治疗不效,上方2剂,热退,以四君子汤加味善后。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方
方剂组成: 
黄芩12g,黄连10-12g,栀子10g,生石膏30g,柴胡12g,连翘15g,薄荷6g,藿香12g,茯苓15-20g,半夏12g,厚朴15g,苍术12g。
主治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
出现症状: 
发热多日,或汗出不畅,倦怠,口中粘腻,或腹胀纳呆。
具体体征: 
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湿热型:。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疗效: 
15例,湿热型9例,8例显效,1例无效,系白血病复发。
加减条件: 
呕恶者加砂仁9g,紫苏12g;腹满纳呆加焦三仙30g;咳痰者加桑白皮15g,杏仁12g,鱼腥草20g。

29印斑证
疏肝解郁,养血理气方
方剂组成: 
白蒺藜、月月红、桑椹叶各10g,炒白芍15g,佛手10g,金橘叶15g,甘草6g,合欢皮20g,柏子仁10g,生谷芽30g。
主治疾病: 
印斑证
出现症状: 
经行逆乱,腹疼,面颊渐有褐色沉着,且有逐月增深扩大之势。面容憔悴,面颊有黄褐斑块。兼见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具体体征: 
情志怫郁,肝气不舒,气机阻滞。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理气。
典型病例: 
王某,女,20岁。1983年11月8日初诊。经行逆乱,腹疼,面颊渐有褐色沉着,且有逐月增深扩大之势。面容憔悴,面颊有黄褐斑块。兼见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情志怫郁,肝气不舒,气机阻滞。治以疏肝解郁、养血理气。服用上方7剂。药后夜眠转安,胸胁舒达。原方继进7剂后纳谷渐增,印斑有轻退,宗原方出入再服月余,症减大半,黄褐斑只遗隐约痕迹。继以逍遥丸、归脾丸交替服用以资巩固。

面部湿疹

白鲜皮饮加减方
方剂组成: 
金银花21g,白鲜皮21g,土茯苓15g,地肤子21g,白芷12g,连翘15g,黄柏9g,苦参9g,苍术12g,甘草6g,黄芩15g,菌陈15g,木通6g,荆芥12g。
主治疾病: 
湿疹
出现症状: 
面部,四肢丘丘疹,水疱伴瘙痒,抓后有渗液。
具体体征: 
面部,四肢屈侧可见密集粟粒大红丘疹,丘疱疹,水泡及淡黄痂,皮疹尤以面部和小腿明显,丘疹,水泡融合成片,边界不清。舌质红,苔厚腻,脉滑。
方剂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剂疗效: 
1例,1个月后随访,痊愈。
典型病例: 
女,25岁,因面部,四肢起丘疹,水泡伴瘙痒10d,于1997,8,7就诊。10d前因食用海鲜,面部起少量丘疹,瘙痒,皮疹渐发展至四肢,且出现水疱,抓后有渗液,瘙痒明显。增服用息斯敏1周,效果不明显。查:面部,四肢屈侧可见密集粟粒大红丘疹,丘疱疹,水泡及淡黄痂,皮疹尤以面部和小腿明显,丘疹,水泡融合成片,边界不清。舌质红,苔厚腻,脉滑,诊为急性湿疹。湿热,夹风证。共服14剂。1个月后随访,已痊愈。


17女子多毛症

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剂组成: 
龙胆草、柴胡、当归、木通、甘草各6g,栀子、黄芩、车前子各9g,泽泻、生地黄各10g,菊花12g。
主治疾病: 
女子特发性多毛症
出现症状: 
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健忘,胸闷,善叹息,腰膝酸软,白带增多,外阴瘙痒。
具体体征: 
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方剂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王某,女,47岁。因上唇、颏部毛发增长、增多于1996年3月18日就诊。自述1年前首次发现上唇、颏部有毛发长出,增粗。就诊时见面部潮红,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健忘,胸闷,善叹息,腰膝酸软,白带增多,外阴瘙痒。家族无多毛现象。患者生长发育正常。无男性化体征。妇科检查:乳房欠丰满,趋于下垂并缩小;阴唇变小,阴毛正常,阴道粘膜变薄、皱襞减少;子宫缩小,宫颈变小。卵巢可扪及但缩小,无附件肿块及压痛,其余检查均正常。求诊于中医。诊其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连服1周,后改为龙胆泻肝丸,继服14天,患者面部毛发生长速度减慢,并且毛发质地变软。烘热、汗出、面部潮红、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阴部瘙痒明显减轻,白带减少,改用知柏地黄丸,连服20天,面部毛发生长停止,头痛消失,白带量少,阴部瘙痒消失。改用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半月,面部毛发脱落,继服1月以巩固疗效。停药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15黑疸

逍遥散加味
方剂组成: 
当归、杭芍各12g,柴胡9g,云苓、枳壳、莱菔子、元胡各10g,薄荷、炙草各6g,神曲、麦芽、炒山楂各30g。
主治疾病: 
黑疸
出现症状: 
面色黧黑,恶心、胁痛、寒热往来,胃疼,纳呆,大便黑。精神差,形瘦,面色黧黑,皮肤甲错。舌质紫暗,边黑,苔白兼黄,舌背面紫暗有瘀血点,脉沉细涩,右胁下有压痛,胃脘处压痛明显。
具体体征: 
肝郁气滞,脾湿不化夹瘀。
方剂用法: 
水煎分2次饭前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疏有解郁,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典型病例: 
吴某,女,33岁。1984年8月7日就诊。面色黧黑,恶心、胁痛、寒热往来,胃疼,纳呆,大便黑。精神差,形瘦,面色黧黑,皮肤甲错。舌质紫暗,边黑,苔白兼黄,舌背面紫暗有瘀血点,脉沉细涩,右胁下有压痛,胃脘处压痛明显。证属肝郁气滞,脾湿不化夹瘀。治宜疏有解郁,健脾消食,活血化瘀。服本方3剂后二诊:服上药后,寒热往来略减,精神好转,饮食渐加,右胁及胃脘仍痛,便黑。脉舌同前,于前方加白术、郁金、丹皮各10g,生姜、血余炭各6g,又服6剂,三诊:服上药6剂后,寒热往来消失,胃脘及右胁痛疼锐减,面色黧黑及大便黑有明显好转。后继服此方14剂,1985年2月12日随访,患者共服逍遥散加味23剂,面色黧黑消失,大便正常,并能参加体力劳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