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6岁老兵讲述兄弟抗战经历 攻打兴化 连长倒在了他怀里

 红豆居士 2015-08-30
86岁老兵讲述兄弟抗战经历 攻打兴化 连长倒在了他怀里
当年哥哥率队,在高邮湖芦苇荡周旋,最终歼灭日伪军

    吴元翔(左)与哥哥吴元熙合影。 宫鋆煜 翻拍

    昨天下午,一位名叫吴开泉的读者为本报送来一封来自四川省德阳市的信。“这封信是我的叔叔委托我交给扬州晚报的,他是一名抗战老兵,出生在扬州,解放后落户德阳。他希望通过扬州晚报让更多家乡人了解那一段光荣的岁月。”根据吴开泉提供的联系方法,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抗战老兵吴元翔老人。

    哥哥率队,高邮湖围歼日伪军

    “我1929年出生在高邮平胜乡横铁庄,家中还有个哥哥,名叫吴元熙。”吴元翔老人介绍,因为父亲早逝,母亲依靠在庄上做一些小生意养活我们兄弟二人。“我现在还记得,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陌生人来庄上向居民借用日常的服装,我感觉很奇怪。后来有一天,比我年长6岁的哥哥告诉我,这些人是新四军,他们来借衣服是为了去日本人占领的地方侦察,新四军是专门打日本人的。哥哥还对我说,他也要去参加新四军打日本人。我从小就崇拜哥哥,也下定决心和哥哥一起参加新四军。1942年,19岁的哥哥投身到抗日队伍中,1944年,哥哥入了党,成为高邮横泾区平胜乡民兵队长。那一年夏天,一次日伪军下乡扫荡,哥哥和他的战友们被敌人包围在高邮湖边。他们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将扫荡的敌人拖在高邮湖边,最终等来了县武工队,形成一个漂亮的合围,歼灭了日伪军。哥哥回来后兴奋极了,我一问才知道他们打了一场大胜仗。哥哥给我讲述了他们拖住日伪军的经过。他说,敌人围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一起躲到芦苇荡中,整个人躲进水里,通过芦苇管换气。敌人没找到人,准备撤离时,他们就会从水中出来骚扰敌人。就这样,一群趾高气扬的扫荡日伪军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最终被合围歼灭。”

    正是在吴元熙的感召下,1944年,年仅15岁的吴元翔参加了新四军。“我先是参加了县民主政府办的县中训练班,每天上午听课,下午讨论。这个训练班上了3个月的时间,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中国大地上的抗日形势。”吴元翔回忆,“训练班的毕业典礼上,我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新四军。由于我当时年纪小,个子也不高,首长们都称呼我为‘小鬼’,他们将我分配去了新四军高邮独立团文工队,我也是文工队里最小的兵。”

    攻打兴化,连长倒在了我怀里

    “因为我读过几年私塾,所以1945年被调去战斗连队任文书,跟着连长、指导员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同时干一些文化方面的活,比如指挥唱歌等等。”吴元翔介绍,没过多久,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了连队,大伙都高兴坏了。“当时部队也进行了整编,以高邮独立团为基础,合并江都独立团部分部队组建成新的苏中军区一分区特务二团,我被安排在特务二团三营七连任文化教员,我们接到上级的命令,剿灭三垛、河口、宝应、兴化、盐城、邵伯等地的负隅顽抗拒绝投降的日伪据点。”

    吴元翔回忆,在他的印象中,攻打宝应算是比较顺利的。“我们顺着梯子爬上城墙,冲锋号一吹,敌人就投降了。但是打兴化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那是一场血战,我们伤亡很大,我至今难忘。兴化地处高邮、泰州、东台、盐城等地的连接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在此处的兵力也相对较多。兴化是一座水城,城外有一条七八米宽的壕沟,除了城西南有一条通往高邮的陆路,想要从其他地方进城都必须要坐船。敌人对我们的进攻也早有准备,我们到达之前,敌人已经将城墙外的民居全部都拆毁了,我们完全没有掩体,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当时我们部队负责攻打东门,我们每个班一条船,船头用铺上湿棉絮的八仙桌作掩体,我和连长在最前面的一条船上。”

    吴元翔老人说,正当他们的部队准备对敌人发动进攻时,突然敌人的掩体后面竖起了白旗。“看见敌人竖起了白旗,连长便站起身来准备安排士兵前去交涉和缴械。谁知道连长刚站起来,我突然看见敌人的掩体后面有一支枪管对着身背文件包和短枪的连长。”吴元翔刚准备提醒连长注意,敌人的枪响了。“我一句话还没喊完,连长就倒在了我的怀里,当场就牺牲了。这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一个场面,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因为部队是新组建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连长的名字。”

    “最终这场战斗打了三天四夜,我们终于解放了兴化城。”吴元翔老人声音有些哽咽,“这场战斗我们特务二团伤亡近3000人。每当回忆起这场战斗,我都难以入睡。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容都如幻灯片般一一浮现在我眼前。”

    落户大西南,却始终心系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吴元翔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志愿军空军十七师,吴元翔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后来我们部队又改编为中国海军航空兵第四师。1965年,我转业到了三线建设的产业基地,位于大西南的四川德阳东方机电,我也落户在了德阳。”吴元翔说,“我哥哥抗战胜利后一直留在家乡,我们兄弟俩便天各一方。”

    “我虽然身在大西南,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那生我养我的水乡,在那我和哥哥以及无数战友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之付出青春和生命的地方。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时,我和哥哥联名为高邮平胜乡横铁庄小学捐赠了500册的革命、科普书籍,我们为之取名为‘熙翔书库’,希望后辈们能牢记革命历史,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最后,吴元翔老人感慨地说,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他希望通过扬州晚报让家乡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光荣的历史,让大家不忘历史。“战争是很残酷的,我有一本像册,最后一页都是我牺牲的战友,我之所以将这些照片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不敢看,看着他们的面容我心里很难受。”

    记者 宫鋆煜 实习生 路博学 李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