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疗愈医生受伤的心

 sying7998 2015-08-31

(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关注)


  因主治的一名患者意外死亡,绍兴市医生段建华遭到死者家属的暴力殴打,并被迫向死者下跪。10多分钟的下跪,几乎摧毁了段建华。半年里,在失眠和抑郁中,他的头发掉了一大半。9月12日,死者家属登报向段建华道歉。然而,时至今日,那段被暴力所伤的经历,对段建华医生来说,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就整个医疗卫生界而言,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给当事医生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成了一种行业之痛。


  在暴力事件中,医护受伤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灵


  这种暴力事件对医护人员以及这个职业,造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伤害,还有精神、心理方面的损害。


  很多医护人员在暴力事件之后出现各种情绪反应,如感到委屈、愤怒、不解、难过,对职业产生倦怠和失望。有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轻者闷闷不乐、兴趣减退,时常感到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做事力不从心,工作效率降低。重者会产生焦虑、抑郁症状,对工作和生活悲观绝望,感觉生不如死。有的当事人会出现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并在睡觉时频繁出现被暴力所伤的痛苦梦境。而这无疑会加重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体验,甚至让他重新出现事件发生时伴随的各种不良情绪。


  有的医生在事后对创伤相关刺激采取持续性“回避”,比如,不愿再看到具体的场景与情境,不愿意提及相关事件,甚至因此不能正常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在创伤事件后的媒体访谈或法律取证等过程也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一些医生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回忆创伤事件的某些重要信息,这其实是“回避”的表现之一。有的人会出现警觉性增高症状群,比如容易受惊吓,难以安眠。还有的出现“茫然”、“麻木”,感到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脑子好像是生锈了”、“像涂了一层糨糊”。


  这种心理、情绪问题也会带来行为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异常,比如,言语活动减少,交流困难;行动迟缓、慵懒,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理自理都做不到;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同时,伴随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从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在生理方面,也会伴发各种问题。比如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噩梦不断、早醒等睡眠障碍,还有的出现胸闷、心慌、出汗、恶心、呕吐、尿频尿急、躯体不适症状。少数当事人可出现食欲增强,通过吃东西来缓解紧张、焦虑,致使体重增加等问题。


  为更好地工作,医生需学会以有益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如果出现上述种种症状,对当事的医生而言,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便继续在自己的岗位服务患者呢?


  首先要关注并接纳自己的情绪。难过、委屈、伤心、愤怒等感受,其实是一个正常人遇到创伤事件后出现的正常情绪反应,所以,要允许自己有这些不良情绪。同时,要学会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以有益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为此,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自我觉察力 对自己的状态保持高度觉察,能敏锐清晰地洞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觉,同时,可以与自己的情感做亲密的互动,明确表达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比如,对自己说:“我现在很委屈、很悲伤、很生气、很愤怒??”

  自我理解力 明白自己的情绪与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等息息相关,尝试着打破经验的束缚,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事件,理解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了解和运用情绪的能力 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份“礼物”,即使是负面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正面价值。这些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给我们指引一个新的方向,比如:愤怒,可以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境;无奈,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已做的不管用,需要找一个全新的方向但没有找到;痛苦,可以让我们有动力摆脱现状;委屈,是把自己放低,认为“你没给我应该的”;恨,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情绪,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毁灭自己和他人。每一种情绪和感觉其实都是一份推动力,会引领我们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调整情绪的能力 当遭遇负面情绪的侵扰,环境又不允许及时表达这样的情绪时,就需要自己适应环境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选择从生气的状态下抽离出来,等到合适的机会去表达自己。


  其次,理清感受,界定困扰和痛苦。可以问自己:目前最担忧的事是什么?承受的最大压力是什么?必须为此做些什么?能改变现状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回想自己曾有过哪些令人满意又深具意义的经验,以此激励自己去突破目前生活中的一些约束和限制,努力去实现心中所追寻的目标。


  同时,还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努力工作的同时,在闲暇时给自己创造一些娱乐的机会,尝试多种放松的方式,比如运动、旅游,或种花养鱼,写日记,看电影等。发展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及朋友关系等,对重建积极的自我也非常重要。


  当然,如果靠自我的努力仍不能从心理迷雾中走出来,应及时寻求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和治疗。(作者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作者和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