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教案 6 孔雀东南飞(并序)

 昵称503199 2015-08-31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采薇》有什么不同?(《诗经》、《采薇》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1.

 

①生字(幻灯显示)

 

②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③古今异义(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  坐具;睡觉的地方        再拜还入户  第二次;下一次     

 

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  侍奉公婆;伺奉长辈

 

本自无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渠会永无缘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卿可去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    繁盛的样子:不高兴

 

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  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④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⑤词语难点

 

无所施:用   启阿母:禀告   致不厚:招致   萦苦辛:缠绕   

 

卒大恩:尽、终   若见录:记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

 

⑥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指代作用

 

及时相谴归      我,指刘兰芝        会不相从许      你,指焦仲卿      

 

还必相迎取      你,指刘兰芝        久久莫相忘      我,指刘兰芝

 

好自相扶将      她,指婆婆          嬉戏莫相忘      我,指刘兰芝      

 

誓不相隔卿      你,指刘兰芝        誓天不相负    你,指刘兰芝      

 

不得便相许   你,指媒人       

 

⑦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见常日稀      互相               儿已薄禄相       命相

 

六合正相应      互相               黄泉下相见       互相

 

叶叶相交通      互相               仰头相向鸣       互相

 

君既若见录   我,指刘兰芝        府吏见丁宁      我,指刘兰芝

 

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3.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4.理清思路,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课文内容结构

 

托物起兴(1)                                                  (引出故事)

 

自请谴归(2)                                                       (开端)

 

夫妻誓别(3-12)                                                    (发展)  

 

(3-6)仲卿求情 (7-8)决心自遣(9-10)拜母别姑(11—12)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13-21)                                                   (进一步发展)

 

(13-18)得母同情 (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

 

双双殉情(22-31)                                                  (高潮)

 

告诫后人(32)                                                      (尾声)

 

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二)人物形象与对话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2节:自请谴归

 

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

 

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归纳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刘、焦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反抗精神。

 

 

 

 

 

 

 

第三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

 

一、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开头: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第9、13、21节

 

明确: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13节是第2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吗?

 

明确: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已经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一是兰芝自叙,一是兰母所叙。这样,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21节写铺陈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

 

明确: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的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精巧,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和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二、互文

 

有人说从“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明确:不正确,这是互文。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