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征:解读现代诗歌的一把钥匙

 昵称503199 2015-09-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现代诗歌象征性意象的常见类型:寓言式象征与非寓言式象征,公共象征与私设象征。

能力目标:能通过寻求诗歌文本中的象征型意象解读诗歌的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文本中所表达的诗人对个性独立、人格尊严的思考,对真理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象征性意象及其意蕴。

教学难点:象征性意象意蕴的解构。

教学设想:

本课题设计拟作为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的拓展阅读来使用,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所提供的拓展性诗歌文本,去认知现代诗歌艺术构思的一个基本元素——象征,使学生能通过文本细读,剖析象征性意象,破解诗歌的主题意蕴。

    文学鉴赏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需要有相关的专门的诗歌鉴赏批评的知识系统来支持;否则,诗歌鉴赏,可能流之于散漫和浮浅。文学教育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向来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难点。如何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现代诗歌鉴赏者,我想,教师在阅读鉴赏的教学设计中,应高度关注基本的文学批评原理性知识的介绍和鉴赏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细读、分析、阐释现代诗歌文本的能力。

 

教学时间:

拟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指导:主要让学生初读、熟悉诗歌文本,学生针对文本后附和旁注的思考题,自读自做批注。第二课时  研读鉴赏: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解读、阐释文本,并抽绎出关于“象征”的原理性知识。)本课例给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

1.  阅读文本素材。

2.  多媒体课件。

3.  诗歌文本朗诵音频。(准备《炉中煤》《悬崖边的树》《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三首诗歌

的朗诵音频素材。)

预习布置:

印发本节课所读的诗歌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对诗歌文本加上思考题和批注),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这些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各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意象是一首诗的核心要素,但是意象的组合并非简单地相加,如死板的简易积木,而是需要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布局,使意象群呈现出一种活力。象征性意象是诗歌意象的重要类型之一。这一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组现代诗的欣赏,来引领大家认识象征性意象的特点与作用。PPT展示课题:

象征:解读现代诗歌的一把钥匙。

 

二、研读鉴赏

(一)隐喻的指向:以沈尹默《月夜》为例。

 

1.教师引入:

在学会阅读诗歌的象征之前,我们先接触一下与象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隐喻。简单地说,隐喻就是使用一种事物暗示出另外的一种事物,是将在经验世界中分属两个不同领域、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置于同一语言结构,在意蕴深层产生沟通,使我们由A事物理解到有内在关联的B事物。一般而言,隐喻比象征的意味更加发散一些,意味的定向性差一些,主要靠烘托和暗示。有人说,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为隐喻一次,但隐喻的重复往往赋予一组事物、一种情境、一串事件以另外的象征意义。所以,有时,两个概念难以具体区分。

2.自由朗读《月夜》。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PPT展示文本。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注解: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倡导白话诗,向旧文化宣战,为《新青年》编委之一,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思考: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之间是否构成某种关系?你能够说清楚是什么关系吗?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

    主要意象有“霜风”“月光”“树”“我”。这四个意象中,前二者是作为背景性意象呈现的,而后二者是主体意象,“树”与“我”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我”是这个意象群落的中心。“我”与其他意象构成某种关系,在关系中产生隐喻。前者为后者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一个背景舞台。后两句是破解这首诗歌意蕴的关键,是诗眼。“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注意这一句中的核心意象——“我”“顶高的树”,它给人以高大、突兀、傲然、挺拔、孔武的力感;注意这一句中的“响字”(暗示或彰显诗意、作者情感倾向的字眼)——“并排立着”,暗示自己同样的高大伟岸。联系下文“却没有靠着”,这隐喻着一种不倚不靠、独立自主的人格。

全诗貌似写景,实则处处写自然景物暗示给人的力量,烘托或象征出一种思想境界与人格理想,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时代精神。

(二)象征的解构:以为例。

 

1.教师引入:我们都非常熟悉“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很容易由“蚌”的命运想到人类的命运,这就是隐喻和象征的作用。请读赵丽华《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PPT展示文本。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赵丽华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

张开嘴的河蚌

 

 

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

尖而硬的长喙侵入

思考:借助“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考虑一下“鸟”与男人、“蚌”与“女人”是否存在着相似之处?“鸟”与“蚌”分别隐喻或者象征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明确:

诗人用“张开嘴的河蚌”来写“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不仅生动形象,使女性的精神获得质感,极富感染力,而且还有更深的含义。当我们读到“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尖而硬的长喙侵入”时,一下子就会联想到男性对于女性的压制。这样,简单的一个传统的寓言故事,就在新的社会和时代的语境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内涵,自然现象获得了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象征意义的空间。

(三)象征的类型:以《炉中煤》《悬崖边的树》《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为例。

 

甲:阅读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

 

1PPT展示文本与批注。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原文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批注

 

开篇点题,以“年青的女郎”象征“祖国”。“我”像煤一样为祖国燃烧,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衷情.

 

 

 

 

 

 

 

 

 

写煤的来历,象征“我”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早已有之。

 

 

 

 

 

 

 

 

 

   照应开头,再次强调爱国感情。

 

思考:诗歌副标题是“眷恋祖国的情绪”,那么,他是以什么象征“祖国”?又以什么象征自己的心情?诗歌是怎么展开这种关系的?

 

2.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朗诵:赵赫。剪辑自2007年央视新年新诗会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读录音。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

 

    这首诗借咏燃烧着的“炉中煤”,来抒发“眷念祖国的情绪”,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全诗最主要的两个意象是“年青的女郎”和“炉中煤”。作者以“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后的祖国。视作自己热恋和追求的对象,象征着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祖国的青春焕发,生机勃勃,以“炉中煤”的炽热燃烧,象征抒情主人公“我”愿为祖国献身的火热激情。

 

全诗通过“炉中煤”向“年青的女郎”倾诉爱情的方式展开,赋予“炉中煤”向“年青的女郎”倾诉爱情的方式展开,赋予“炉中煤”能思念、会追求、有情感的人格。

 

小结:

 

这首诗歌意象的象征是非常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象征体与本体的关系是固定的替代,所以意蕴简明,易于读者接受。这种象征,由于象征意蕴的方向非常明了,几乎没有阐释难度,比较容易把握,称之为寓言式象征。郭沫若的《炉中煤》就是典型的寓言式象征。本诗写于郭沫若留学日本之时。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4.全体同学齐声诵读本诗,体会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激情。

 

乙:阅读曾卓《悬崖边的树》。

 

1.指名朗读。PPT展示文本与批注。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的……

 

1970

 

①为什么说是“奇异的风”?

 

点拨:这种莫名其妙的风写出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无常。

 

 

 

 

 

②“树”是扎根土地的,为什么会从平原吹到悬崖边上?

 

点拨:暗示了外在的力量的挤压。

 

③它为什么“孤独”“寂寞”?点拨:它不想媚俗,它不甘屈从。

 

④为什么是“弯曲的”?你能够理解领会这棵树在留下风的形状的过程中它的遭遇吗?

 

点拨:悬崖边,预示着生命距死亡只有一步,“倾跌进深谷”是死亡的深渊;“展翅飞翔”表明对于真理、信念的追求的力量。向上与向下的两种力量,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激起我们的深思。

 

2.点拨。针对批注中的问题,提问学生(点拨文字,在ppt中设置成飞入状态。学生答问后呈现)。

 

3.焦点讨论:这首诗题目非常醒目,想一想,“树”为什么生存于“悬崖”?这种突兀的印象会给你一种特别奇怪的感受吗?那么,你可以抓住这种独特的感受,进一步思考“悬崖”的象征内涵以及“树”的象征意义。

 

(师生对话,教师引导、点拨。)

 

明确:

 

的形象,也是人的形象——眷恋着民族大地、历经苦难而又怀着坚定信念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树”与“悬崖”的关系,一旦放到特定的公共语境里,我们就不难发现其间的象征意义,因为它触及到我们民族每个人共同经历的经验,或者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触摸到那段历史的体温,和过来人一起再次重温那一场灾难,体验那场灾难中的人生存状态以及人们追求真理与信念的力量。这,便是公共象征的魅力。

 

教师点拨:

 

    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相同的经验:由于太阳想到春天,想到驱散黑暗与死亡;由松、竹、梅岁寒三友想到不畏严寒,凛然而立的气节与精神。

 

我们读到这一类作品时,立即会从这些意象中体味出内在的意义。这种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何所指的象征,就叫公共象征(或叫传统象征)。比如红豆象征相思,鸽子象征和平,龙象征中华民族。它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义性比较明确,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

 

公共象征,在具体作品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历史的和时代的背景去解读1950年代以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在无论多么残酷的政治环境下,都有一批独立人格的民族脊梁支撑起我们民族的未来。他们虽然生长在“悬崖边”,但是仍然作为“树”的形象,屹立于中华大地。

 

4.播放本诗朗诵音频(达式常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蕴含。

 

5.男女生分组轮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情感蕴含。

 

丙:阅读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1.听读文本诵读音频(李瑞英、白岩松朗诵)。PPT展示文本与批注。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找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197912月—19808

 

①起笔突兀,先声夺人,“钥匙”意象非常峭拔。“中国”意象的阔大与“钥匙”意象的私人性,构成巨大的反差。提醒我们去思考其私人象征性的意义。

 

②“钥匙”是怎么丢失的?注意:时间“十多年前”,地点“红色大街”,情绪“疯狂”“欢叫”,已经暗示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时代语境。

 

 

 

 

 

 

 

 

 

③钥匙丢失后的灵魂焦灼 ,想一想,他失去的有什么好东西?

 

 

 

 

 

 

 

 

 

④失去了艺术和爱情。

 

 

 

 

 

 

 

 

 

 

 

 

 

 

 

 

 

 

 

 

 

 

 

 

 

 

 

⑤寻找。

 

 

 

 

 

 

 

 

 

 

 

 

 

⑥从此诗的线索,你能够明白他的“心灵的足迹”吗?你是不是能够和他一起思考?你是否已经理解了他所说的“钥匙”的象征意义?

 

2.焦点讨论: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它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出现构成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把“钥匙”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在这种背景下“钥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你能够体现出来吗?

 

3.师生对话。
   明确:

 

“钥匙”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它写一个民族的失落。一个重大的主题却通过一件极其细小的事——“丢失了钥匙”来表现,引起大家共鸣。在通常文化积淀中,钥匙多与家庭的温暖、生活的安定相联系。诗人把这一生活用具意象化、精神化,使其物质功能延伸、扩展到精神世界,这钥匙便成了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

 

诗人把“钥匙”这一象征意象与“中国”并列,把“丢失钥匙”与十多年前“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相连,使得诗歌的内涵一下扩展到广远的历史背景之中。

 

有了这份象征内涵,我们不难想象,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是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是对人的心灵道路的回归,对历史真实的寻找与思索,对健康的精神、彩色的理想、甜蜜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钥匙的丢失象征了一代人以及一个时代的失落。而对它的寻找,则象征着对未来之路的探索和寻求。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理性思考力,诗人的一个私设象征仍然获得了公共象征的效果。

 

小结:

 

私设象征(个人象征)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经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诗人把一个非公共性的意象变成深有寓意的象征。私设象征有时靠诗人直接点明,《炉中煤》就是由郭沫若直接点明的私设象征;有时靠同一意象的复现提示私设象征。《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钥匙”这个意象多次出现,提示我们它具有象征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了这五首诗,主要从象征的角度去解读、阐释,从而获得诗歌的主题意蕴。下面我们把本节研读鉴赏诗歌文本中所涉及的关于“象征”的知识,做一个扼要的梳理。PPT展示知识提要。

象征手法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具体的特定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一般较为深远),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它是用抽象的文题具体化来表现一种抽象的主题,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深沉、形象、具体,感人至深。

 

寓言象征:象征意义与象征体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二者联系不是靠暗示联想,而是靠固定的替代,这种象征往往成为固定模式,比较容易一一“意释”出来。

 

非寓言象征:象征意义与象征体之间具有多种暗示性,可以靠联想引发一系列无法具体“意释”的精神世界。其内涵是发散的、弥漫的,阐释是多向的。

 

公共象征:是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何所指的象征。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向性明确,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

 

私设象征:作者在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体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诗人把一个非公共性的意象变成深有寓意的象征。其标志,或由诗人直接点出,或是同一语象在一首诗中反复出现,或是同一语象在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

 

三、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艾青的《树》一诗,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象征”的知识试为本诗写一篇赏析短文。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于延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