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画刊》2015年四月刊:青春空间

 钟雅茜 2015-09-02



卷首语

面向未来

每次去景德镇,总喜欢选择周末,因为可以很轻松地去逛逛景德镇雕塑瓷厂院内的两个集市,一个是乐天陶社的星期六集市,另一个则是星期日的明清园集市。边逛边聊,不知不觉会消磨一两个小时,之后总会略带倦意地在乐天集市一端的咖啡馆里坐上一会儿,边喝咖啡,边透过窗户,静静地看那些正忙碌的年轻人,或沉静地凝视,或满足地微笑,或热情地接待着买家。看到这些脸上仍有稚气,且充满着青春活力的青年人,我的心中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从这里走到更广大且更复杂的世界,他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呢?

有人说,这些年来的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莫名其妙的空间,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博览会,还是拍卖场上不断变化的数字,似乎名头和价格已经成为青年艺术家们艺术创作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在这样一个任何个人或小团体无法改变的大环境和大趋势中,我们这些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又拿什么来面对未来,来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青春岁月,都有对未来梦想的描述和追求。艺术家不是政治家,他们以改变世界、实现政治理想为终极目标。而艺术家所要完成的则充分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呈献给社会。因此,艺术家如果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首先要在自己的心中树立使命感,将在继承中创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作为自己的职责;其次,要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求自己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每一位青年艺术家都具有专业的使命感和坚实的工作能力,那么,这样的个体影响力将会逐步汇集成为一支改变社会大环境和大趋势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我们青年艺术家面向未来、实现梦想所需要的。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刘颖睿:界从意生,境由心造

刘颖睿陶艺作品所呈现出的“意境”首先是对于“意”的理解与表现,他天性敏感,追求唯美,钟情于情感世界中那种浪漫主义细腻、柔美却不失激情的精神层面的细微感受;他也是一位精神世界充满矛盾的艺术家,传统与时尚,欲望与理性,虚夸与严谨,混乱与次序的矛盾美学对他艺术观念的形成及情感的冲击构造出他特有的对于“意”的理解及表现。


专题∣FEATURE

戴清泉:不离不弃的绘画之情

跨领域、跨语言地进行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的探索,面对各种质疑毫不畏惧,正是戴清泉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永不固步自封的勇气。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执着的“70后”陶艺家解晓明

解晓明认为“景德镇这个地域给了我技术和接触陶瓷的机会,新加坡给了我改变人生、经营人生的思维与智慧,韩国给了我统整自己和研究学问的能力。”


康羽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陶瓷器,他们朴实而沉默,安静,只是在自己的“用”的职责范围内守候,他们留出的空间是制作者创造的,也留待用者的想象。器的生命在陶者手中诞生,在用者生活中绽放。虽有稚嫩痕迹,但是,却没有矫情和伪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陶瓷的成器和艺术成器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


吕金:漫谈陶瓷

当遇到不理解你作品的人的时候,创作是孤独的;

当你结合自己的内心深入去体会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是充实的。


沈厉:寻“我”时态

艺术创作追求的不是风格或者样式,至少不应是首要追求。对我而言,创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寻“我”时态,重点是寻找中的过程累积,作品仅是实践者在创作体验过程中刻录下的一次次与“我”的相遇或是擦肩。


王长平:翰墨寄真情 悠然付丹青

也许是一份执着的情愫,也许是对艺术的一种信仰,王长平在咫尺宣纸和青瓷间抒写着内心的律动,体味生活,也体味自我。于笔墨之中,笔墨之外,他表达着自己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萧潇:沉静此心

“我认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走得长久,青年陶艺家以后的路还长,能一直怀抱着最初的热爱和激情走下去固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应当不急不躁地坚持创作,不断地沉淀积累,我相信十年磨一剑。”


徐凌: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对我来说,用青瓷材料去做什么并不重要。无论它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希望它就像大自然一样浑然天成。因此,在创作青瓷作品的时候我都能在那一刻忘了自身的存在,沉浸其中,用心感知泥土在手中慢慢生长为作品。”


徐青:寻道者的日与夜

“从寻求到适合陶瓷的语言,再到对这种语言的完善,直至被艺术界所认可,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徐青说道:“等我回到景德镇时,也许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虞锋波:“灵动”与“对话”

我在创作作品时习惯用“一体化”思维。作品中的每一个物件,都需要充分思考它们的形状、大小、轻重、虚实、前后,而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是与之不断对话的过程。从二维到三维,从真空到虚无,并置与互换,最后以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舒展开来。


詹伟:行走于色釉之间的山水瓷绘

我试图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更永恒的角度去思考和反观自然,以山水为母体,寻找一种矛盾体的视觉结构的统一。将色釉工艺与釉上山水等综合装饰手法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个人语言的现代山水瓷画。让观者能通过我笔下的山水,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


周雷:情系泥火

露地之表,犹如松叶。

不见纤尘,清静无染。

艺术意境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和机械式的模写,而是一个境界层面的创构。


竺娜亚:瓷,甜蜜地伴随着我的人生

从传统中吸取精神与智慧的力量,能使自己的创造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拥有稳固的根基。若是没有可以依靠的传统的力量,或者无视传统,那么就会像没有指航明灯的远航舟船一样迷失前行的方向。


柴烧∣WOODFIRE


张苏艳:牺牲的大多数

“柴烧是现代陶艺利用自然落灰釉现象派生出来的一种玩法,它秉承的精神核心是探索材料和技艺的无限可能,它依托于陶艺家对燃料、原料特质和技艺的研究,它有一定的可预期性,但大多成分还是有赖于偶得,这个游戏的本质是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章武


王宇文:我所理解的柴烧

我认为柴烧是一种最能呈现自然的烧成方式,但是它也只是一种烧成方式而已,并不见得比其他方式高尚,合适的泥土和合适的造型才能造就恰到好处的柴烧作品。


品藏∣MASTERPIECES

周晓冰:陶艺的冰与火之歌

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自己从不重复自己,更无法复制每次窑炉的火候、温度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条件,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期盼。


刘法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人们常把陶瓷艺术喻为是“火”的艺术,而一代青瓷大师徐朝兴大师则更深刻地寄语徒弟刘法星:“人贵德,德立品高;艺贵道,道法自然;瓷贵魂,魂如清泉;形贵简,简极生美;功贵勤,勤能补拙。”


设计∣DESIGN

传统设计的现代风貌

在科技为生活处处带来革新的同时,溯源蕴含前人无尽生活智慧的传统文化的声音也逐渐响亮。而JIA Inc.品家家品正是这样一个关注人文、以华人文化起家的品牌,坦然承认和面对传统与现代、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勇于打破桎梏,邀集国际不同背景的设计师激荡出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方观点,让食器易于融入到东西方风格的餐桌上。正是这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设计观念,使得JIA的作品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展现出了现代的风貌,让同一件作品在中西方餐桌上各见其趣。


与织不同,缝瓷成器

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从粗制陶具到煅造瓷器,缝纫与陶瓷皆有着悠久的历史。虽同为人们日常所用,而这一柔一刚的两者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存在。针线与泥土、女红与陶瓷似乎很难让人联系到一起,然而以色列设计师Rachel Boxnboim却用Alice系列茶具打破桎梏。


执着的美好

新时代的设计师不再仅与服装相关,艾迪·斯理曼设计艺术封面、查尔斯·安纳斯泰斯作图片插画、卡尔·拉格菲尔德设计了可乐瓶。新设计的分支不断延展,提醒着我们设计本身就是比裙摆和手袋更广阔的示意图。专业陶艺家、家用餐瓷顶级设计师和帕森斯设计学院客座评论家Jono Pandolfi(约诺·潘多尔菲,1976年生)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和 谐

“和谐”系列的风格把线条作为主要的纹饰,讲究作品的平面性、装饰性和色彩的纯净。这是一种简洁、明快而十分理性的手法,表现出均衡、稳定和冷峻的画面感。


炻瓷茶具系列:文人墨意

文人墨意,型由石来,质由炻生,意寓石趣。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你也不可能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文人墨意”。仔细把玩,无论是茶器的形态还是色泽,尤其是那变幻莫测的金玉流纹,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Ambiente 2015餐具流行趋势前瞻

从自然材料的广泛运用到清淡优美色彩的渲染,Ambiente 2015为我们揭开了2015年度餐具流行趋势的神秘面纱。以“触觉感受”为主线,加之富创造力的演绎,今年的餐具装饰不少采用了浮雕装饰,看似风格相似,却变化万千。以触觉感受为灵感出发点的餐具设计系列,从光面、丝绒般柔滑的触感到镂空清晰、几乎粗糙的表面肌理,都或多或少地是从大自然中汲取到的灵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