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蒋兆和《流民图》
规格:2×12.02米(原作长26米)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现藏:中国美术馆 简介: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宏篇巨制,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极其波折也极富传奇色彩。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日军的眼皮底下,蒋兆和以超凡的胆识开始巨幅《流民图》的创作。为防干扰,他画一部分,藏一部分,使人难察全貌。1943年10月29日,此画易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免费展出,但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勒令禁展。1944年,此画展出于上海,被没收。1953年,半卷霉烂不堪的《流民图》在上海被发现,后半卷从此下落不明,此为残存的上半卷。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此残卷捐献国家。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他融合了中国画的线描和西画明暗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人物画家。
“《流民图》作为不朽历史的见证和血泪的史诗,将发挥长久的、不可磨灭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它像一股闷雷,惊动无声的大地,像一道暖流,唤起人们在严寒中对春天的向往。它是无声大地中的痛苦的呻吟,是一个诚实的画家的血泪结晶。 ”
年届七旬的刘曦林对《流民图》做过深入研究。“《流民图》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上最杰出的忧国忧民的悲剧性现实主义力作。”刘曦林说,“巨幅的画卷,等人大小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悲愤,表达了他们向往胜利,渴望和平的心声。在中国水墨人物画技法上,强化中国画骨力,兼容西化塑形技巧,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应有的影响。 ”
内容: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蒋兆和后来写了一篇回忆创作《流民图》经过的《自序》。他说,当初画《流民图》的动机是“意藉真情,以抒悲愤”。蒋兆和说:“我从‘九一八’、‘一·二八’到卢沟桥事变以来,已经长时间耳闻目睹,使我深感中国人民贫困的生活和亡国奴的耻辱,民族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激发我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良心和勇气。从那时起,头脑里产生了要把这样一个时代的现实画下来的朴素想法……整个时代需要我做出回答:一定要把沦陷区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灾难和人民盼望胜利的急切心情从画中表现出来。作图时,为了瞒过警犬的眼睛,我一小幅一小幅地分散画,画了一年多意识到自己是画中人物一分子。我同情道旁的几个饿殍,索性也把几个同命运的朋友画进了巨画中去,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我带着深厚的感情写真,紧握秃笔为民画像。 ” 1939年,蒋兆和回到北平后完成了《流民图》的核心部分画稿。他把这一段画安排在整个画面接近黄金分割的部位,虽然只画了几个妇女和一个捂着耳朵的老人,但是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表现的是躲避敌机轰炸的场面。中秋的夜晚,蒋兆和画了一位织毛衣的妇女,并做了一首诗:“织毛衣,万千针,密密织就情更深,问君知否秋已临,西风催我送征衣。 ”他想通过这幅画描绘一位少妇对在前线抗战的丈夫的思念。然而他不敢把“西风催我送征衣”这句词题在画上,他将这一句改成了“西风吹动侬的心”。 《流民图》命运多舛
●1943年,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之后,遭日本宪兵队禁展; ●1944年初夏,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以借阅为名遭变相没收,几年没有下落;●1953年,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 ●1956年,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 ●1957年,在前苏联展出,引起轰动; ●1967年,被批判,并险些被销毁; ●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198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1年,雕刻在蒋兆和的故乡四川泸州玉蟾山上; ●1994年5月,残卷及复制的后半卷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制品全卷,并在中国北京与日本展出; ●1998年,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 蒋兆和:原名万绥,3岁时改名兆和,男,1904年生,自幼家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1987年在深圳、北京两地与夫人举办书画展。早年兼事工艺美术、油画、雕塑,早期作品有:《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及巨幅画卷《流民图》等;后期作品有《小孩子与鸽子》、《杜甫像》等。《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