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秋霞圃

 憨痴呆 2015-09-03

秋霞圃

·

 

秋霞圃是上海五大名园之一,位于嘉定镇东大街314号,东邻秋霞公寓,西毗归家弄近博乐路,南连东大街,北依启良路,全园占地面积33156平方米。

 

几度兴衰的私家园林

 

秋霞圃是由龚氏、沈氏、金氏三姓的私家园林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园内建筑大多始建于明代,而龚氏园、邑庙则可上溯至宋代。

目前所知的龚氏园最早的园主是龚弘。龚弘,号蒲川,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龚氏园是龚弘祖传,还是龚弘构置,则已无从查考。与龚弘同时代的、正德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的李充嗣所撰《荣禄大夫工部尚书蒲川公墓志铭》中,提到龚弘“家居十三年,累荐不起,构三隐堂”,未提及在城内构置宅第之事,而三隐堂构于蒲华塘(今华亭乡联四村),故其城内宅第,有属祖传之可能。后人因龚弘官至工部尚书,谓之“龚尚书宅”,宅后之园谓“龚氏园”。若此园系龚弘祖传,则可上溯至南宋后叶;若是与三隐堂同时构置,则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这是建造龚氏园的时间下限。嘉靖年间,龚弘曾孙龚敏卿家道败落,出售宅第与徽商汪某。万历年间龚敏卿子龚锡爵乡试中举,汪某将宅第归还原主。清顺治二年(1645年),嘉定惨遭清军反复屠杀,龚氏后裔龚孙王玄、龚用园、龚用广等在战斗中牺牲,龚家再度败落。后来,其宅基地与后园重归汪某后裔,汪氏将宅地一并辟为园林,易名秋霞圃,俗称汪氏园。其时园中有松风岭、莺语堤、寒香宅、百五台、岁寒径、层云石、数雨斋、桃花潭、题青渡、洒雪廊等十景。

金氏园在龚氏园之北,为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金兆登之祖父金翊所置,其时约在明嘉靖中期。至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年),园中有柳云居、止舫、霁霞阁、冬荣馆等建筑。

沈氏园在龚氏园东侧,系沈家后园,万历天启年间,诸生沈弘正购龚氏园东侧废地所构,时有扶疏堂、权舟、聊淹亭、开襟楼、闲研斋、籁隐山房、觅句廊、洗句亭、游骋堂、涉趣桥等建筑。

嘉定邑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旧址在南门富安坊(今李家弄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胡永安移建于今址。清雍正四年(1726年),秋霞圃改属邑庙后园。

此后七八十年内,邑庙后园长盛不衰,其时园内有凝霞阁、碧光亭、醉月轩、小曲江亭、池上草堂、花神殿、有物皆春诸胜景。

清咸丰庚申(1860年)之役,邑庙后园景物破坏殆尽,仅有湖石数堆,荒池一泓。至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池上草堂,光绪十二年重建丛桂轩,光绪二十年又重建延绿轩。园内又开始放花演剧,盛况不减当年,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

民国9年(1920年),邑人戴思恭任启良学校校长,将学校迁入邑庙后园,并发动城区实业界分别认修园内亭台楼阁,计有:大门、聊淹堂、游骋堂、彤轩、扶疏堂、畅堂、籁隐山房、环翠轩、数雨斋、闲研斋、宾藻风香室、屏山堂、依依水榭、凝霞阁、观水亭、枕流漱石轩、碧梧轩、临清室、即山亭、碧光亭、丛桂轩、延绿轩、池上草堂等20余处。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嘉定沦陷。邑庙后园被敌伪占领,启良学校停办。日伪把伪区公署设在园内,园之西部的池上草堂、丛桂轩和延绿轩等被伪知事冯诚求窃为私宅。园之东部设日军医院,碧梧轩则驻扎日伪军。

民国34年(1945年),日军投降,邑庙后园即为三青团嘉定分团部占用,数月后迁出,设嘉定第一区区公所。民国35年启良学校复校,县政府将园内所有建筑拨给启良学校管理使用,时称“邑庙公园”,逢节假日对外开放,唯园内房屋大多改作教学用房。

解放后,为改善启良学校(后改名嘉定县第一初级中学)条件,征用校后金氏园遗址,辟为操场。1960年,县人民委员会为保护这座古园林,在恢复“秋霞圃”名称的同时,把它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城区工商界人士集资在邑庙大殿前建造教学楼一幢,开设民办城厢中学(后改为人民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秋霞圃内花木凋零,破败不堪,建筑、假山被拆除,树木被砍伐,一派荒凉景象。从1980年开始,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44万元修复秋霞圃,第一期修复工程于1981年竣工,并于1983年2月13日(农历年初一)对外开放。接着进行第二期修复工程,市政府拨款260.5万元,修复原沈氏园、金氏园及邑庙大殿等建筑,并重疏清镜塘。1984年,嘉定第一中学迁往新址,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同时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秋霞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大理石保护标志。1987年9月,第二期工程竣工,10月1日对外开放。3座古园与邑庙合称为秋霞圃。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的秋霞圃,如今古貌重现。

 

典型的古典园林

 

秋霞圃有4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原为龚氏园)、凝霞阁景区(原为沈氏园)、清镜塘景区(原为金氏园)及邑庙景区。

桃花潭景区在园之西南,东临宾藻风香室,西靠归家弄,南以院墙为界,北至清镜塘,占地约8亩。景区以桃花潭为中心,山石亭台互为衬景。南有晚香居、霁霞阁、池上草堂、仪慰厅,西有丛桂轩,北有即山亭、碧光亭、延绿轩、碧梧轩、观水亭。它们或筑于山上,或建于潭畔,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主次分明,疏密相宜。桃花潭畔双峰对峙,南山峭壁高耸,北山则以浑厚见长,沿潭有茂林修竹,断岸滴泉,临水曲径,低栏板桥,可谓山具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典型的中国自然山水园林。陈从周教授认为:“就苏南诸园而论,其设计手法乃属上选。”

凝霞阁景区在园之东部,南临邑庙大殿,北依清镜塘,东靠秋霞公寓,西濒桃花潭,占地约4亩,景区以太湖石堆叠之大屏山为中心,北有凝霞阁,南有聊淹堂、游骋堂、彤轩、亦是轩,东有扶疏堂、环翠轩、觅句廊,西有屏山堂、数雨斋、闲研斋、依依水榭等。凝霞阁居高临下,登阁纵览,可观桃花潭、清镜堂两景区。区内多院组合,院廊相连,曲折深邃,院墙多置漏窗,院内植物和花草移步异景,若隐若现。

清镜堂景区在园之北部,南为清镜塘,北靠启良路,东临秋霞公寓,西毗归家弄,面积约20亩。东有三隐堂、柳云居、秋水轩、清轩,西有青松岭、岁寒亭、补亭。柳云居前遍植垂柳,绿云层叠;青松岭上,青松、红枫、白玉兰、腊梅布局有致。景区以清镜塘贯穿东西,并以植物景观为主体,疏朗开阔。亭榭、林木、花径、溪塘、山丘、护岸或敞或蔽,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变化无穷,具有浓郁的林野气息,与建筑紧凑的凝霞阁景区形成强烈的反差,一疏一密,各得其趣。

邑庙景区在园之南部,南临东大街,北连凝霞阁景区,东邻秋霞公寓,西连桃花潭景区。区内有井亭、城隍庙大殿、寝宫,面积约4亩。大殿建筑系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邑庙,宏伟高大,结构独特。大殿内有城隍爷、观世音尊像和12生肖60位星宿塑像,每逢节日香火极旺。

 

典雅、秀丽的景点

 

桃花潭景区

西门楼  为园之西部入口,南向,两侧延伸为园之围墙。门高5米,宽3.5米,原系嘉定镇清河路民居石库门。1980年移建于此,并建筑“含芳凝露”楷书砖刻门额,四周塑以花鸟及纹状图案,吻兽为脊,古朴典雅。门额由沪上作家朱了然题词,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书。

仪慰厅  又作义慰厅,长6.20米,宽4.10米,高5.01米,呈长方形,东向,三楹。南楹为售票房,西楹为广播室,中楹为入园通道。厅檐所悬“秋霞圃”行书额,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魏文伯1982年所书,苍劲潇洒。厅有前后两院,门楼即厅之前院,院南侧有女贞一棵,亭亭如盖,东北角则松竹淡石,自成一景。后院,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与云层状假山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侧,有一座梅花式洞门,浦泳题额“幽赏”(篆书、南向)、“翠叠”(隶书、北向)分别塑于门之两面。穿过洞门,为南山西坡。

南山  位于仪慰厅之北,桃花潭之南岸,东至三曲桥,西至池上草堂,横亘40余米,系湖石堆叠的大假山。一条逶逦平坦的弹石小道,将南山分为南北两岗。北岗有遮天蔽日的银杏、榆树,有似牛似马似羊的堆堆湖石,有深涧丘壑、濒水曲径;南岗则霁霞阁凌空矗立,仙人洞变幻莫测。

霁霞阁  位于南岗,有小径可登。阁呈正方形,边长2.50米,高4米。飞檐翘角,清新典雅。此阁原建于金氏园,毁于清咸丰庚申(1860年)兵燹,1985年于此重建。1989年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百岁老人苏局仙题行书额。

仙人洞  位在霁霞阁下,湖石堆叠,纵深约5米,蜿蜒曲折,深藏若虚。出北口,拾级而上,可登霁霞阁,出南口可抵晚香居。

晚香居  位于南岗东南脚下,南向,三楹,长10米,宽6.60米,高5.20米。1985年新建。1987年,常州书画院副院长厥长山提议沿用原宾藻风香室所悬“晚香堂”额的“晚香”一词易名晚香居,并题行书额。前有小院,东连聊淹堂,西接仙人洞,四时花木不绝,湖石疏落有致。后有廊,通宾藻风香室。

桃花潭  系原龚氏园的中心,旧时潭畔遍植桃树,故以桃花为名。南北两山,隔潭相望,亭台楼阁沿潭而建,静影沉碧,意境深邃。桃花潭东西约长55米,南北约17米,潭岸曲折断续,源头难觅,给人以水出山中,又溢于潭外之感。

三曲桥  位于桃花潭东南隅,北岗东坡之下,连接桃花潭和凝霞阁两个景区。桥长9.40米,濒水架设,东西三曲,故有其名。桥面双拼石条,宽0.75米,两侧镌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故又名福寿桥。桥上置木栏杆,望柱头上镌有4头狮子,神态各异。清代中叶,此桥曾名“曲录仙桥”。

池上草堂  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游轩”,位于桃花潭之西南岸,南山之北麓,南向,三楹两披。东西长15.5米,南北宽6.65米,高5米,面山背水。此堂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其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篇》、《草堂记》,当时中楹有邑人陆毓华“池上草堂”隶书额。咸丰时堂与额均毁于庚申兵燹,今之草堂乃光绪二年(1876年)所建。民国初期,堂内开设茶肆书场,堂前搭建凉棚。西坡供演员休息,东坡供游人弈棋。邑人周承忠集石鼓文“舟而不游”题额于东坡,抗战期间遗失。1982年此堂整修,中楹陈设明式红木桌椅,悬上海市园林局夏易1983年重题的“池上草堂”行书额。堂东坡形似船头,三面临水,有一石条,形似跳板,连接南岸,堂内悬上海画院应野平1981年题“舟而不游轩”篆书额,额下置明镜一方,可尽收桃花潭四周诸景,虚实相间,真幻莫辩。堂前数峰玲珑湖石,间植桂花、海棠、芭蕉、杜鹃及南天竹;南北两侧置护皇靠,出船尾(西坡)即抵丛桂轩。

丛桂轩  位于桃花潭之西端,池上草堂之西北,东向,一楹,高5米,四面各长7.05米。东西两面置清式格子门,南北两面置落地花格子长窗,四角有漏窗8扇,桥式穹顶,轩内陈设明代红木桌椅。此轩始建年代无考,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时有黄宗起“丛桂轩”题额,额仅有钤记而不书名。民国10年(1921年),按清初名画家王时敏(太仓人)为邑人锦娱堂(西门顾典弄内)所题的隶书额勾勒“锦娱”两字,悬额于此。两额均毁于抗日战争期间。1982年,上海画院院长唐云重题“丛桂轩”行书额。“丛桂”之名,出自《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轩东沿池遍植迎春花、垂柳,南种芭蕉、翠竹,西有南天竹、金桂,北栽青松、腊梅,呈现春夏秋冬四时佳景。西侧两棵金桂已逾百年。

三星石  位于丛桂轩南侧的绿荫之中,三石酷似老态龙钟的福、禄、寿三星。“寿”星面北,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为石中珍品。南侧,有入角式门,两面题行书门额“清芬”、“含芳”,为邑人浦泳书。

北山  位于桃花潭之西北,东西横亘约40米,高2.4米,系黄石堆叠的大假山,巍峨起伏,山巅有参天银杏,西侧遍植青松,名为松风岭。东南西北均可拾级而上。

即山亭  位于北山之巅,东向,呈六角形,高4米,边长1.75米。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毁于咸丰庚申兵燹。光绪《嘉定县志》所录《邑庙内外班公所记》碑所载面山亭疑即此亭。民国11年(1922年)重建。时有邑人戴锷青“即山亭”及葛学模“怀石”题额,均佚于抗日战争时期。1974年6月,亭被狂风摧毁,1981年于原址再建,1982年沪上画家陈佩秋重题“即山亭”行书额。亭之西侧,置有石凳石桌。

归云洞  位于即山亭下。洞长12.6米,高1.9米,南北三弯,曲折幽深。南口有百年枫杨遮蔽,洞口上原镌有“归云”二字,系民国10年(1921年)洁翁所书,然至今不知洁翁为何人雅号。北口原镌有隶书“洞天”两字,系清嘉庆元年(1796年)时任嘉定知县姚学甲书,然两处题刻早佚。1982年该洞修葺后,浦泳重书,“洞天”为隶书,“归云”为篆书。

碧光亭  位于桃花潭北岸,归云洞东侧,三面临水,俗称扑水亭。始建年代无考,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燹。民国10年(1921年),南门处黄氏等屠宰业者捐资重建,易名“二六亭”。据传其名出自晋史赵亥有二首六身之说,亥在十二生肖中属猪,故取名“二六”,以明此亭由屠宰业同人捐建。其额毁于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战事,后改题“宜六亭”,抗日战争时期又佚。1969年此亭因年久失修,濒临坍毁而被拆除,1981年重建,复名碧光亭。亭长4.65米,宽6.15米,高4.50米,南向,一楹。临水的东南西三侧均置护皇靠,北侧为月门,隶书“渡月”额系浦泳书。亭内行书“碧光亭”额,为沪上画家谢稚柳1982年书。月门前裙板上悬有名家字画屏条。

碧梧轩  亦称“山光潭影馆”,俗称“四面厅”。位于桃花潭北岸,东连观水亭,西接延绿轩。“碧梧”之名出自杜甫《秋兴》“香稻琢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三楹,南向,长11.85米,宽12.65米,高7.50米,始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设邑庙内外班公所于此,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燹。民国11年(1922年)重建,时有三额:“壶峤长春”额,为邑人陈巽倩书,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静观自得”额,为邑人葛玉峰书;“山光潭影”额,为邑人周赞尧书,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该轩于1981年整修,东侧植桂花、迎春,西侧栽芭蕉、青桐。轩前月台石板铺地,东西有两株百年盘槐,临潭石栏护围。凭栏眺望,南山景色,一览无遗;俯视潭水,湖光峰影,纤微毕现。轩后小院,青苔如茵,两株百年桂花,叶稠荫翠。

轩内宽畅明亮,所置清式红木桌椅、长几,古朴素雅。中楹闸堂板上悬松竹石“三清图”木刻画一幅,高1.67米,宽1.36米,为1986年沪上画家伏文颜、顾振乐绘,嘉定县博物馆竹刻工艺部王威镌刻。两侧粉墙,亦悬名家书画。漏窗4扇,皆近景物。

轩有六额,前檐为行书额“壶峤长春”,系1983年国防部长张爱萍书;中楹南向楷书额“静观自得”,系1982年南京工学院教授杨廷宝重书;行书额“山光潭影”,系198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回故里时重书;中楹北向楷书额“静观自得”系1982年沪上画家沈迈士重书;行书额“碧梧轩”,系1982年沪上书法家叶路渊书;北檐篆书额“壶峤长春”,系1982年沪上画家王个重书。

横琴石  位于碧梧轩东侧,最长处1.64米,最宽处0.85米。民国9年(1920年),凝霞阁南“屏山”叠成后,遗有此石,石侧有云状纹,古拙典雅,遂移至此处。戴思恭见石似古琴,取名“横琴”,赵梦苏即以朱漆书之。

延绿轩  轩名取自《汉瓦砖文》“延年益寿作长乐”之意。位于北山北麓,碧梧轩西。南向,一楹,长4.90米,宽5.80米,高4.60米,有曲廊与碧梧轩相连。轩之四周青松、翠竹相间,梅花、芭蕉互映。轩内悬挂名家书画6幅。此轩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燹,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1981年移建于此,额题由沪上书法家胡文遂1982年重书。

观水亭  又名“枕流漱石轩”,位于碧梧轩东侧,北临清镜塘,有曲廊相连,长3.20米,宽3米,高4.60米,四坡屋顶,飞檐翘角,建于民国10年(1921年)。原题额“枕流漱石”已佚,现额为沪上画家陈秋草1982年书。“观水亭”行书额,系上海诗词学会秘书长鞠国栋1986年书。亭东南西三侧有护皇靠,南侧有一低于地面的“旱池”。亭前木莲,根株蟠结;北侧临清镜塘,凌水矶石,可供垂钓。往北眺望,清镜塘景区诸胜历历在目。

题青渡  位于桃花潭东北隅,碧梧轩之东,连接桃花潭与凝霞阁两景区。渡上架双拼石条,长3.10米,宽0.72米。原为龚氏园之一景,废弃年代无考。民国10年(1921年)在渡上建题青桥,后废,1981年重建。

凝霞阁景区

屏山堂  位于桃花潭之东,西南有三曲桥,西北有题青渡。凸形,东西长10.1米,南北宽9.40米,高5.30米,建于民国10年(1921年)。东向三楹为屏山堂,西向一楹为宾藻风香室,堂、室实为一体,中间有砖墙相隔。屏山堂因堂前湖石假山得名。假山似屏风,高约3米,石质坚实润泽,形状宛转险怪。宾藻风香室与丛桂轩隔潭相望,邑人戴锷青题篆书额,佚于抗日战争时期。1989年陈从周重书“宾藻风香室”行书额。1982年沪上书法家张森题“屏山堂”隶书额。

数雨斋  位于屏山堂南,有曲廊相连。一楹,东向,长4.50米,宽5.25米,高5.20米。原为龚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1920年)重建。因斋前有海棠,窗前有芭蕉,室外飘飘细雨,室内淅沥可闻,故有此名。重建后,由周承忠撰额,后佚。1985年此斋重修,1986年由沪上书法家童衍方重题隶书额。

闲研斋  位于数雨斋北,有曲廊相连。一楹,东向,长3.25米,宽4.15米,高5.20米。原系沈氏园建筑,其旧址与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重建。窗外修竹淡石,幽静潇洒。斋前一株百年茶花,高4米余,入春花团锦簇,红霞满树。重建后由邑人周承忠题额,已佚。1985年此斋重修,1986年沪上书法家钱茂生重题行书额。

聊淹堂、游骋堂  位于数雨斋南,南向,中为天井,西三楹为游骋堂,东三楹为聊淹堂,原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1920年重建,时为七楹。1985年重修时中一楹改为天井。聊淹堂长7.57米,宽7米,高5.75米。游骋堂长7.57米,宽7米,高5.75米。1986年由嘉定文化馆袁寿连重题“聊淹”篆书额,沪上书法家赵冷月重题“游骋”行书额。

亦是轩  一楹,北向,与游骋堂相对,东西由曲廊相连,1985年新建。长3米,宽2.50米,高4米,小巧玲珑。东南西三侧有漏窗,可观三面景色。

扶疏堂  位于聊淹堂、彤轩之东,往北有曲廊通环翠轩。原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和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1920年)重建。南向,三楹,长8.79米,宽6.60米,高5.10米。重建后,由周承忠书额,已佚。1983年修葺,是年,沪上书法家刘小晴重题楷书额。堂前庭院,湖石玲珑,花木扶疏。百年腊梅,寒冬吐艳,馨香阵阵。

文韵居  位于扶疏堂南,与聊淹堂毗连,南向,一楹,长4.2米,宽2.4米,高3.2米,1983年新建。门前有五针松一棵,枝繁叶茂,苍劲挺拔。

彤轩  位于扶疏堂西侧,西向,一楹。原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和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1920年)重建。戴思恭题额“彤轩”,额已佚。1985年重修,移去门窗。1986年,沪上书法家林仲兴重题隶书额。轩内置清光绪元年(1875年)烧制的金砖一块。

环翠轩  位于扶疏堂东北隅,周有回廊,南连扶疏堂,北抵洗句亭。南向,三楹,长10.60米,宽7米,高5.02米。原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和废弃年代无考,民国9年(1920年)重建。周承忠题额“环翠轩”,已佚。轩前庭院有古井一口,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边长0.27米,高0.35米,镌正楷阳文“义井”二字。轩四周遍植青桐、桂花、芭蕉,茂密苍翠。1976年,沪上书法家顾振乐重题“环翠轩”隶书额悬于轩内,1987年又悬顾振乐“长春精舍”篆书额于前檐下。

觅句廊  位于环翠轩之东北,原为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和废弃年代无考,1985年沿用旧名重建。该廊为南北复式曲廊,有16方碑刻置于其中。廊长22.15米,高3.3米,分五折,自南向北,第一折3米,第二折3.15米,第三折5.1米,第四折4.65米,第五折6.25米。1986年沪上书法家束长开题“觅句廊”行书额,上海市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郑孝同题“碑廊”篆书额。

洗句亭  位于觅句廊北端,原为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和废弃年代无考,1985年沿用旧名重建,亭四边各长3米,高4.9米,内置《柴侯德政去思碑》,高壮居全园碑刻之最。

凝霞阁  一作迎霞阁,为凝霞阁景区的主建筑,位于屏山堂东北隅。南向,三楹一阁,阁在西侧。全长13.3米,宽6.60米,阁高7.30米,东侧平房高5.02米,其旧址和建造年代无考。清道光、咸丰年间(1851~1873年)已有“迎霞阁”的记载,咸丰庚申(1860年)兵燹时阁毁。民国10年(1920年)重建,时为上下五楹,由邑人赵梦苏题额,抗日战争期间额佚。1982年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宋日昌题“凝霞阁”行书额。1985年改建成三楹一阁,阁四周有回廊,阁前庭院宽畅,湖石屏山,绿树成阴。登阁鸟瞰桃花潭和清镜塘景区,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依依水榭  系连接屏山堂和凝霞阁的曲廊,建于1921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时有邑人戴思恭题额。1985年于原址重建,南北长8.70米,宽1.60米,高3.10米。东侧有一棵百年枸骨,每至寒冬腊月,层层绿叶,团团红果,耀人眼目。1986年由沪上书法家戴家小京重题行书额。

清镜塘景区

清镜塘  位于原龚氏园、沈氏园之北,金氏园之南,系城内练祁河的支流。1974年嘉定一中拓宽操场时,将校区内河段全部填平,1985年重疏,面积4.01亩,中置一绿岛。塘上架桥4座:观荷桥在三隐之南、观水亭之北,为三曲石栏石板桥;绿荫桥在观水亭西北,听松桥在绿荫桥之北,均为双拼石桥;清镜桥北临清轩,为水泥结构。重疏后,清镜塘与桃花潭相连。

三隐堂  原在今华亭镇蒲华塘畔,1985年此堂建成后,沿用“三隐”之名,长27.9米,宽11.3米,高6.10米,南向,三楹,宽畅明亮。1987年陈从周重题“三隐堂”楷书额。

柳云居  位于三隐堂东侧,与三隐堂相连,一楹,西向,长7.6米,宽4.45米,高5.1米。原系金氏园景物,其旧址无考。1985年新建,周遭植柳,以复旧观,并沿用“柳云居”旧名。1989年冬,嘉定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陆慰萱题行书额。

秋水轩  位于三隐堂西侧,西向,一楹,长5.70米,宽4.40米,高4.50米,1985年新建。南植桂花,西栽牡丹、杜鹃、海棠,北有腊梅。清初,邑人沈祝曾在小山堂(今张马弄附近)东筑秋水轩,并组织“无声社”,邑中名士,都在此吟诗题咏,是轩移用此名。

青松岭  清镜塘区西部,为一土山,1985年筑,南北长35米,东西宽18米,高2米,遍植青松,故名。

黄石瀑布  位于青松岭西南坡,黄石堆叠,假山高6.2米,高峻雄伟,山巅一挂飞瀑,水花四溅;山下一湾小溪,流水淙淙。溪中石矶,沟通两岸,踩矶过溪,别有情趣。

补亭  位于青松岭的南部,呈扇形,东向,大弧长4.5米,小弧长3.8米,间宽3.8米,高4.25米,1985年新建。亭内天面、漏窗、石台、石凳皆呈扇形,造型独特精巧。1986年沪上篆刻艺人丁祖敏题隶书额。

岁寒亭  位于青松岭顶,长4.2米,宽2.7米,高4.35米。亭内有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岁寒三友”。1985年建成后,沿用侯氏园(明代园林,位于秋霞圃东侧,现已废)岁寒亭之名。1986年由青浦书法家徐家彝题隶书额。

清轩  位于三隐堂东北,为园之北部出口,北向,三楹。1985年新建。明成化、弘治年间,曾任湘潭知县的诸慎在娄塘构清轩,嘉定教谕周成有诗谓:“轩清景不俗,心静物不扰,清心坐清轩,此乐知多少。”是轩沿用此名。

邑庙景区

井亭  亭有两座,位于园之东大门入口处两侧,南临东大街。亭内皆有井一口,原为城隍庙遗物,1986年修葺,亭呈正方形,边长2.60米,高3.10米。飞檐翘角,斗拱花板,檐口有人物塑像,亭内天花板镌双龙戏珠图,四周有石栏连四柱。

城隍庙大殿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时在南大街富安坊,明洪武三年(1370年)移建今址,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灾频繁而屡毁屡建。今大殿、工字廊、寝宫均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双顶连体,气势轩昂。

清末,城隍庙规制尚完备。自井亭入内,有“头门”,两侧为“班房”,入内则为“仪门”,共三扇,东名“青龙”,西名“白虎”,进门即打唱台,悬“千秋镜”、“与民皆乐”匾额。打唱台与大殿之间的天井内置铁鼎。大殿正门上悬“威灵显赫”额,系光绪三十年(1904年)嘉定知县李乐善书,抱厦东侧有石制“千砚”,西侧有石制“水盂”,挑尖梁有“小八仙”图案。民国年间殿内神像及殿外建筑已毁之八九。

1983年大殿按原样修复。由泥塑艺人潘允星重塑屋脊、吻兽,脊中塑盘龙吐水戏珠图,寓意消灾。檐口饰钉帽(俗称丕跌杀),屋脊两端塑有动物图案及“八仙”座像,更显得古朴端庄。殿前月台的石栏望柱头上,18头石狮刚健自然,敦厚质朴。

大殿南北长50.66米,东西宽23.54米,高12.4米。1988年秋辟为上海民俗文化博览中心陈列室,陈列《上海风土习俗写真》,展品300余件。1995年始大殿内塑造城隍爷、娘娘、观世音、60位星宿。

寝宫  自大殿向北过工字廊,即为城隍庙寝宫,原南檐置木制大算盘,北檐悬匾“果然灵”,宫内置木床、台凳及床上用品,陈设华丽,均毁于民国年间。1983年与大殿同时修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