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痛病症论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9-03

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痹症或称痹痛,是四肢肌肉关节、躯体发生疼痛,麻木的病症,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人体,留着经络之间,气血不能流通;

 医家歧伯说:“痹病论治,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为痹”。痹是闭塞不通之意。痹症或称痹痛。症见四肢肌肉关节,躯体发生疼痛,或麻木的病症。是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人体,留着经络治间,气血不通所致。痹病分风湿寒痹与风湿热痹两类。

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为胸痹;肝病者,两胁下痛;心病者,两臂内痛;脾病者,脚下痛;肺病者,肩背痛;肾病者,大小腹痛;

《内经》:“诸湿肿痛看,皆属脾土。”“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

病因:

1.风湿寒痹,是阳气虚弱,御外邪能力差,被风寒湿侵袭,皮肉筋骨,气血运行受阻,病邪阻滞其间所致;

2.风湿热痹,特点:是由邪郁化火所致。关节痛不可近,红肿灼热,不能活动,常涉及多个关节,或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热痹治疗:以祛风清热,宣湿通络为治。

偏风的为行痹,或称风痹;偏寒的为痛痹或称寒痹;偏湿的为着痹。或称湿痹。症见四肢肌肉、关节、躯体发生疼痛或麻木。是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人体,留着经络之间,气血不能流通所致。

(1)风痹(行痹):风气偏胜。特点:游走疼痛而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红肿或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弦浮。

风痹治疗:以散风邪为主。酌情扶正。佐以除寒祛湿,酌加活血之剂。医家名言有:“血行风自灭”之说。方用“防风汤”。

(2)寒痹(痛痹):是寒气偏胜。又称痛风,或历节风,特点:关节扯拉痛,或痛如锥刺,痛势剧甚,痛有定处。痛处皮色如常,无热感,迂冷痛加剧,得热稍缓,或周身疼痛,昼静夜甚,手足拘挛,屈伸不利。痛处皮色如常,舌苔白润,脉弦紧。若痛历周身百节,乃痛痹之严重者。身痛不休,寒邪具多;久病身痛,为气血衰少,不荣筋骨;头身俱痛,属表邪;

寒痹治疗:以祛寒邪为主。兼补阳虚,阳可解寒凝。酌情当清何气偏胜。痛痹治疗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酌加温通之剂,因热则通,寒则疑。方用“五积散”。

(3)湿痹(着痹):湿气偏胜,特点:关节疼痛而重着,屈伸不灵,痛有定处,酸重皮肤麻木,留着有定处,天阴即发,或足胫缓懈肌肉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湿痹治疗:以燥湿为主。驱寒散风,佐加补脾之剂,脾旺则能胜湿。方用:除湿蠲痹汤。内经曰:“诸湿肿痛,皆属于脾”。

(4)痛风:和痛痹相似,身体某一部分发生剧痛,痛处皮现青色,烛物如火灼等症。

(5)历节风:痛历周身百节,乃痛痹之严重者。为风寒湿三气并至而起。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当清何气偏胜。

六味羌活汤“风能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故为君药,升麻苦平,威灵仙,防风,苍术,苦辛温,发者也。故为臣药,血壅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益气缓中,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使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自血。鏐刺:为常用刺络方法,疗取患者,对侧肢体末端穴位为主,达调气血阴阳目的。“气先病,血后病”。“横络病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视而泻之,谓解结也”。

《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自血。鏐刺:为常用刺络方法,疗取患者,对侧肢体末端穴位为主,达调气血阴阳目的。“气先病,血后病”。“横络病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视而泻之,谓解结也”。

江天成写于 中国河南信阳。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

qq:1402866422@qq.com     E-mail:x889912@sian.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