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

 寂寞在繁衍 2015-09-03

痰湿为病,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化多

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痰生百病,瘀生百病”,“百病多有

痰作崇”,“痰清神爽”,“痰迷心窍”,“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以及“痰为百病

之母”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

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一、痰饮是怎样形成的

是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机体津液凝滞,则为无形之痰。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脾阳不足生痰,肺气不宣贮痰。脾不输精,肺不行水,则生痰饮,嗳腐吞酸,食减化迟。

如痰从寒化而为寒痰;痰从热化而成热痰。痰色白亦属风寒;痰清稀属寒湿,属脾湿,亦属阴;痰色黄粘稠属肺热,属阳。痰饮是由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又有风痰属肝;湿痰属脾;燥痰属肺;寒痰属肾;热痰属心之说。

二、治疗原则

一般是温药和之。赵献可认为“痰非人身所有,由水泛为痰,火衰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洪水逆行而泛滥为痰,为无火寒痰,其痰必纯为清水,只合用附桂八味丸以补命火,火壮则水化,而痰自消”。医籍曰:土旺则能生金,勿拘于保肺。

三、痰饮病因与治法

1、脾不能运化精微:

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化生如常,可聚而成饮。病理状

态下,脏腑失去正常生化输布功能,当水谷精气,在体内游溢过程中,遇阴气则聚而为水为饮。如水饮遇火气之煎熬,则成为痰。或久嚐酒肉,肥甘多湿之品,则湿聚不化,也可为饮为痰。

2、肺不能布散津液:风寒犯肺气机郁阻或化热化燥,则蒸灼肺津而成痰。

3、肾不能蒸化水液:肾阳不足,水气不化,可聚而上泛,演变为痰。

4、阴虚生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灼熬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

(1)、风痰属肝:

其痰清而多泡,胸胁满闷时易躁怒,脉弦面青,用十味导痰汤。甚则千惛汤,加倍大黄。如有动风症状,又有痰症状:中风头晕,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喎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即为风痰病。跌倒昏迷抽搐,口吐涎沫的癫痫,也属风痰病。如风痰咳嗽:伤风有表证,治宜宣肺化痰,用杏苏散之类。

(2)、热痰属心:

多见烦热便秘,头面热,时多喜笑,癫狂等症。其痰坚而成块,或结如粘较。治宜:凉膈散,加茯苓,半夏下之。

(3)、燥痰属肺:

又名气痰,症见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析寒热,悲愁不乐,其痰色白如米

粒,涩而难出用利金汤去姜、枳,加玉竹、蜂蜜;或用燥痰汤亦可。

若阴虚火旺,水液沸腾,动于肾者,痰泛涌于上。动于肝者,水随波涌,而为痰,都为有火之热痰。痰必重浊,稠粘,便合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则火静而痰自消。此为不治痰标,而治痰本。或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脾虚之体,既必须补中理中。又当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母子相互生克,治痰之能事,略尽于此。

(4)、湿痰属脾:

痰湿犯肺,咳痰色白痰稀,见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嚐卧腹胀,脉缓面黄,痰滑易出,等症。治宜用二陈汤,加枳术。夹虚的,用六君子汤;若湿痰酒伤的,加白蔻,干葛。若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色白痰稀,分析,多外感热病引起,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苔白腻脉滑。“内证治裁”指出:哮证有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所引发,见外寒内热证。

朱丹溪(朱震亨)认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朱氏主痰多。故用二

陈汤加苍术、白术、竹苈、姜汁等。

(5)、寒痰属肾:

多见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咳嗽,痰稀,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味咸,脉

沉迟面黑等症。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用桂苓丸加泽泻车前。

津液为痰,血滞为瘀,痰瘀阻滞络脉,吐痰者,是土不制水,水势上泛所致。

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滑,加肉果之涩,治脾胃气陷为主。

若肾水之所以上泛之寒痰,不能单归于脾土之虚。另,当责之肾阳不足,故

用八味丸。如肾虚水泛为痰,用八味丸。病因,多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寒入肺俞,聚液生痰,饮食生冷,寒饮内停,或病后素体阴盛,气不化津,痰浊壅聚,由是寒痰内伏于肺,遇感而发。

(6)、若痰蒙心窍:

卒然昏倒,痰涎壅塞,治宜开窍涤痰,方用稀涎散《圣济总录》又名急救稀涎散,功效涌痰涎,开关窍。

痰浊阻窍(痰湿阻窍)与痰热阻窍的区别:

痰浊阻窍: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宜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痰热阻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宜清热豁痰开窍,用黄连温胆汤。

(7)、若痰湿阻窍,即痰迷心窍:

症见:意思模糊,甚者昏迷,不省人事,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舌强不语,

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辨证为痰浊阻窍。

治法:用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涤痰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人参、生姜组成。功能:去痰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苏合香丸,功效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8)、痰热阻窍:

症见:痰火扰心,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者打人骂人,面赤气

粗,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分析,多情志不随,气机不舒,郁而化火,

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之象。

辨证为痰热阻窍症。治宜清热豁痰开窍。方剂:黄连温胆汤。。。

(9)、痰核瘰疠:

症见:于颈项,或皮里膜外的肿块,有核可导,不红不肿,硬而不痛,推之不滑,治宜消痰软坚,用消核散之类。一经破溃,难以收口。

(10)、梅核气: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见胸膈痞闷症,由痰气搏结而成。见胸膈噫塞,治以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之类。

《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其函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常输化的一种疾病。

张景岳说:“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也,其病全由脾胃;而化为痰者,无处不到。凡五脏之伤,皆水能致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饮症有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有长期留而不行的为留饮。伏而不去的为伏饮。实际仍属四饮范围。

四、饮病治法

(1)、痰饮:

饮在肠胃。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极冷,目眩气短,用桂

苓术甘汤之类。

(2)、悬饮:

饮在胁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心下痞闷,咳则气促,胁间胀满,脉沉弦,用十栆汤之类。

十枣汤《伤寒论》:

1、组成:由甘遂、芫花、大戟各等分,大枣(肥者)10枚组成。

先将甘遂、芫花、大戟共研细末,每次0·5-3克,清晨空腹用大枣煎汤送服。

2、功效:攻逐水饮。

3、主治和应用:悬饮,胁下有水气,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应,干呕气短,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以及 水肿腹胀 ,一身悉肿,体质壮实者。临床用治渗出性胸膜炎,及肝硬化、慢性肾炎等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

4、方义: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逐水饮,除积聚 ,清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

由于三药皆有毒性,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烈及其毒性,使下不伤正。

5、按语:为攻逐水饮之峻剂 ,使水饮之邪从肛门排出。若药后邪未除尽,胃纳精神俱好,次日可再服本方。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年老体弱及孕妇忌用。

(3)、溢饮:

饮在四肢肌肉。饮水流于四肢肌表,当汗不汗,身痛而重,甚者肢体浮肿,四肢痛,痠楚。用大青龙或小青龙汤之类。

(4)、支饮:

饮在胸膈。咳逆喘息气短,不得平卧,面部浮肿。用亭厉大枣泻肺汤之类。总之,发病机理总属脾胃阳虚,输化失常,水饮停积为病,多见于胸腹四肢。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402866422/blog/13926881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