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癖”还是“怪僻”

 好梦留人睡专用 2015-09-03
    先看几个句子:
  ①凭这少年的身手,确算得上是江湖上的后起之秀,却怎么行事怪癖得如此不近人情?……就是怪僻也不应如此不近情理。(梁羽生《冰川天女传》第二十一回。绵阳消防网2002年2月16日)
  ②在某些爱因斯坦式的近乎怪癖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那源于特殊个性的探索动力。(《学问是荒原野草》,《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2月)
  ③他们认为这一小小的怪僻与智者十分相称。……但是“有福的红衣主教”可以有无伤大雅的怪癖。(《牛虻》第三部第二章,新时代书城网,2002年6月14日)
  ④普宁有些怪癖,有些愚钝,有些固执,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其实他“很傻很天真”。(《文学的美德——纳博科夫读后记》)
  “怪僻”与“怪癖”到底有没有区别,以上句子中两者有没有误用,看来有必要将两个词辨别一下。
  (一)“僻”字的古今意义。古代汉语中“僻”字一般有四种意义:1,偏僻,偏远。如:“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吕氏春秋·慎行》)又如:“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荀子·王霸》)“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2,不正,邪僻。如:“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又如:“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韩非子·八说》)3,不常见,冷僻。如:“有司患之,谋为黜落之计,以僻书隐学为判目,无复求人之意。”(《新唐书·选举志》)又如:“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洪迈《容斋随笔》)4,怪僻,性情古怪。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现代汉语中“僻”字有三种意义:1,偏僻,如僻巷、僻处一隅;2,性格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如怪僻、孤僻;3,不常见的(多指文字),如生僻、冷僻。可见,“僻”字的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二)“癖”字的古今意义。古代汉语中“癖”字有两种意义:1,指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癖者,匿也,潜匿两肋之间,寻摸不见,有时而痛,始觉有物,其原皆由荣卫失凋,而又起居饮食无度,伤脾伤胃,有所劳力,强忍作劳,以致精伤血轶,邪冷之气搏结不散,藏于隐僻之所,故名曰癖。”《医学传灯·积聚症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2,积久成习的嗜好。如:“预尝称济(王济)有马癖,峤(和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日:‘卿有何癖?’对日:‘臣有《左传》癖。”’(《晋书·杜预传》)又如:“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张岱《陶庵梦忆》)也许是找不到现代医学上的印证,现代汉语中“癖”字没有古汉语中的第一种意义,只有一种意义——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即癖好、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三)“怪僻”与“怪癖”的区别。两者都有“怪”即“古怪”的意思,也就是“言行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但用法是不同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前者读作guai pi,指性格或性情古怪,是并列式合成词,常作形容词用。例如:“正像那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僻的长辈一样。”(张洁《挖荠菜》)又如:“张文的爷,是前清的举人,脾气极怪僻。”(庐隐《灵海潮汐》)后者读作guai pi,指古怪的嗜好,是偏正式合成词,常常作名词用。现代社会中一些变态者就有种种怪癖,这些怪癖一般为人们不齿。因此,这两个词是不能乱用的。例如,“妈妈平日里说我怪僻……这是我从生下来就有的怪癖。”(端木蕻良《早春》)这个句子中的用语是很准确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例①②③④中“怪癖”与“怪僻”的运用显然是欠妥的,其中①②④中的“怪癖”应当改为“怪僻”;③中的“怪僻”应当改为“怪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