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标准:句子别太长!

 爵爷图书馆360 2020-11-08

一个好的翻译文本有什么标准呢?

我们大可以抛掉信达雅、意译和直译的各种说法,抓取核心,那就是要以阅读者为中心。译文最实际的标准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

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供读者阅读的,不是来给我们这些翻译工作者研究翻译理论、提升自己翻译能力的工具。

所以文本的可阅读性永远排在第1位。

当下,许多读者反映,一些译文读起来十分绕口,生硬的语句俯拾即是。读者在读过第1遍之后,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而要反复咀嚼,甚至要将整个句子拆散,重新找到他们的逻辑顺序。

更有读者以嘲笑的口吻说,他看到了某句译文,就能够推测到这个译文所对应的原文用的是什么从句结构?可见在翻译工作当中语句的通顺才是第1位的。

你的东西没法读,那不管你花费了多少心血,都是徒劳无功,翻译出来的书籍也只有打成纸浆的命运。

什么样的译文才算是为读者考虑?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一点要求,那就是看你的句子不会太长。在我看来,译文的句子若超过了20个字,那么这个句子大概率就是有问题的,就还值得译者重新揣摩,重新组织语言。

当然这里的20个字的标准,我们要将外国人名和地名除外。也就是说一个外国人名或地名,不管有多长,我们都按三个字的数量来计算。

用这个标准来分析当前市面上的翻译作品,我们大概就能发现,那些难以读,难以理解的译文,基本上都是字数超标。

译者总是觉得,自己在一个句子当中不能把原文翻译出来,好像会漏掉什么似的,却忘了翻译英文的句子,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大方方的拆成无数小句子,像串珍珠一样串在一起。

只要文辞安排得当,读者读完一遍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不用担心,因为把英文的句子翻译成了短小的汉语,就会完成什么理解上的问题。

因为汉语是意合的文字,是讲究形象性的文字,将整个句子拆开来摆在一起,读者就像看一幅山水画,虽然属于散点透视的状态,但也不妨碍我们去理解画中的意境。而如果我们用立体透视法来搭建我们的汉语译文,在理解上面反而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当然我也相信,很多译者在从事翻译时,也在琢磨自己该用什么标准,用什么语言风格来表达,但到了最后也难免会受到原文影响,翻译的语句变得欧化。因为大家长期同一门外语打交道,思维方式和表达方面难免受其影响。

难怪我们老一辈的翻译家说,一个好的译员,除了精通外语,也要掌握祖国语言。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大家打开四大名著就会发现,很少有长句子,很少有句子超过20个字的。

为什么这样呢?我们首先要想到,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类,原本只是说书人讲故事的底稿。说书人在讲故事时,不可能一口气讲太多,而是要进行短暂的歇息,以调整气息,带动气氛。同时短小的句子也方便说书人进行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们的短时记忆所能记住的信息量在7±2之间。

当然这个范围说的是无意义的记忆,而在我们日常的交往中,都是一些有意义的词句。因为是有意义的词句,那么每个词语之间就会通过上下文的结构形成一定的记忆锚钩。

这样,我们的短时记忆能力可能会比7±2要多一点,但再多也不会超过两倍,也就是说在14±4之间。这么算来,就与我上文提到的“句子长度不超过20个字”的标准十分吻合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