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小朋友如何学经典:读经典有什么好处

 望月怀人 2015-09-03

佛家讲:一切法,皆是佛法。《论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个“法”是不是佛法,要看用这个“法”的人。这个“道”是不是大道,要看用这个道的人。钱好不好?钱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经典好不好?经典本身也不存在好与坏。钱,用的人不好,钱就是祸;用的人好,钱就是福。同样道理,经典如是。

    盗亦有道,是《庄子》里的一句话。想一想大盗、大土匪都是讲道的,但这个道到了盗手里就是坏道了。大的土匪头子比你一般人更讲仁、义、礼、智、信。他讲了这个“道”,所以才会有一帮小喽罗听他的。

   讲经典有什么好处,是建议在学的人、用的人这个基础上,而不是经典本身有什么好与不好。经典本身,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常有妈妈问“孩子应学什么经典好啊?”本身没有什么好不好的,都可以学。不学《三字经》学《千字文》也可以,不学《声律启蒙》学《幼学琼林》也可以,不要在这个方面去纠结。有个开始,比怎么开始更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切以孩子乐意、有兴趣为前提。不要看别人捧着《三字经》你也捧着,不要看别人读《易经》了,你也马上去弄本《易经》,这是盲从。更甚者,是攀比,看到别的孩子读了四五部经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读六七部。看到别的孩子读七八部了,恨不自得自己的孩子读九十部。好好的孩子,让您比着比着,就成了笨蛋了。

 


      在以上大原则下来讲经典的好处:

    一、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们,写东西都是非常有功底的——不写一字空,就是缘于对文字的深入理解。讲作文的时候,特别讲了对称,特别讲了《笠翁对韵》,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去理解文字。对称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诗经》是这样的,《诸子百家》也是这样的。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词与词的对称,就叫对称词;句与句的对称,就叫对称句。

     对于文字的理解,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讲的最多。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叫有底蕴的文字。中国的汉字、语言,是音、形、意的结合,写出来的东西,要听之有音,看之有形,品之有意。这才是有底蕴的。我们在读古文中----包括唐诗宋词,无论是听,还是看,或者是想,都充满了无尽的意趣。作文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没有古文的功底,没有经典的熏习,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好处是培养对人文历史的见识。

      不少朋友知道《千字文》的来历。讲的就是一个大臣,叫周兴嗣。皇帝看不上他、恨他,就要害死他,于是出了一道题,要求写一个论文(当作小皇子们的语文教材),把几千年的历史讲出来,不带重字。于是这个作者就一夜之间写了出来,一夜之间黑头发全变白了。这就是《千字文》的来历。其内容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三字经》,就更不用多讲了,是中国历史的简明纲要。熟记《三字经》,受用一生。

      最近我们在讲《幼学琼林》,认真学习的妈妈们可能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幼学琼林》最早的名字叫《幼学须知》,相当于一本小学生的语文教材。通常认为,编著者是明末的程登吉(字允升)。清朝嘉靖年间,大学者、大书法家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正式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共分四卷三十三章。信息量很大,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伦、服饰、饮食、生死、花木、鸟兽等等,可以说是一个百科全书。通过《琼林》这本书,应看到,语文的涉及应是相当广泛的,它需要文字,但不限于文字,它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等。

 

   《琼林》的价值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通俗来说,就是吹牛侃大山都能吹得、侃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书中还有无数的成语、典故、警句、格言,都可以通过学习,起到以小见大,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个好处是表达能力的锻炼。可分解成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什么叫口吐兰香?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不是说往嘴里喷一点香水叫口吐兰香,说话办事光是大白话不行,全是口水话也不行。

    有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刚上台当了皇帝,也是有大学问的。通常来讲,他是一个大老粗,但这个大老粗不是真粗,为了喜庆,他就要求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在门口挂桃符(这是春联的前身),但是这个桃符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

                           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叫《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朝前没有春联只有桃符,后来朱元璋就下令用红纸代替,才有了现在的春联。为了检查他的命令是不是落实,他就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屠夫门口看到没有对联,就问为什么不贴?回答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不识字也不会写字,更没有钱请人写。于是朱元璋老板就提笔给这屠夫写了一幅对联,这个屠夫是专做猪的阉割专业的。所以这个对联是这样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把一个阉割专业写的如此大气,如此磅礴,可能唯有元璋皇帝一人了吧。

    《论语》中讲“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要文质彬彬才为君子,通俗地讲,一个再粗的人也要有点文化,一个再有文化的人,也需要有些质朴。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被窝里放屁——能闻能捂(能文能武)的人,不学点国学怕是不成吧?

     四个好处,培养孩子的气质。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选媳妇、选女婿的标准越来越高了,有钱、有车、有房还不行,还要有文化、有气质,还要是帅锅、靓妹,没有点气质,怎么在江湖上混。在江湖上混,除了要学会出口成脏之外,也得有一点出口成章的气质吧?

     五点好处,通达处事为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处下如何达上。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最高的学问。

    这也是“资治通鉴”的意思,读书让人聪明、生慧。有这些聪明智慧的作用是什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事都不知,鸟事怎么可能明白呢?

    以前,我们讲过《孙权劝学》,如果把经典当成是解经博士,那就是狗屁博士,如果这样来读经,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大家有空学一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读了就明白,读了书,为什么可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就是两个,一是世事,一是人情。世事,是对事情的看法,人情,就是对人的看法。简称人情事故。人情事故,再简练,就是“人事”二字。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考察干部说来说去无非也是两个方面:做事情怎么样,人的品格怎么样。待人接物,处事为人的智慧,要让孩子们从经典中吸取。

        

     六、培养孩子道德的基础。未来社会更需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德在才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一个最好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于才,再次是才高于德,最下是无才无德。易经中讲,蒙以养正。这个正从哪里来?从孩子小时候的启蒙培养教育熏习中来。

     七、会让孩子有大心胸、大格局、大境界——为未来做大事业奠定基础。从古到今,能为上将、大帅者,都是有格局的,能闻能捂的(能文能武)。没有大格局,只会舞枪弄棒的,最多是个先锋,比如说,张飞最开心的是什么?就是孔明先生说:“哎呀呀,想不到翼德先生也有文化,懂得兵法了啊。”这是张飞最高兴的事。

      八、让孩子在先辈的圣言中达到智慧和般若的殊胜——也就是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就不展开了。算是列个提纲。

    总之,学习经典,其利益是无量的。正因为无量,所以当我们问学习经典有什么好处时,我们就陷入一个狭隘的误区或是陷阱里。

    读经典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且不说孩子从经典的文字中获得了多少养份,就单从坚持这个品格中,孩子就受益无尽。我给孩子们的签名中,最爱签、也最认为有力的一句话是:能让你跑得更远的,是意志;能让你看得更远的,是格局。希望你在经典文化的熏习中磨砺意志,拓展格局。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