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03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明治维新后,日本正式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也开始效法西方列强,开始对外军事扩张。

而扩张的目标,正是中国。

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在古典时期,东亚大陆的地缘实力雄冠全球,并以此为依托,创造出孕人类农耕文明史上最强大的华夏文明。虽然工业文明条件下,东亚大陆的地缘实力相对有一定弱化,已不复农耕时代独步天下的荣光;但仍旧是全球第一流的主体地缘板块,而且与日本毗邻。

在正常情况下,以日本的地缘实力,完全没有觊觎东亚大陆的可能。甚至,如果中国也能够同步开始工业化,那么以二者的地缘关系和工业远超农业的突破地缘阻断的能力,日本十有八九会被中国吞并。

但很不幸的是,在日本工业化的同时,占据东亚大陆的华夏文明却仍受困于农耕时代。

农耕与工业在文明发展水平上的本质差距,使日本虽然地缘实力远逊中国,但却凭借工业的加持,在现实国力层面赶上甚至超越了中国。对日本来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性机遇!

如果能趁此机会占领中国、取代华夏文明,那么日本将获得东亚大陆这个世界级的地缘板块,从而鱼咸鱼翻身,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国家、民族和文明!如此巨大的诱惑摆在眼前,日本怎么可能弃而不顾?

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战争的爆发就成为必然。缺乏工业支撑的中国,没有办法展现自己应有的实力,最终败在地缘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日本手上。这次战争的结局,既证明了工业远超过农业的能量,也证明了军国主义在军事扩张上的卓越成效。

当然,中国的庞大身躯,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日本,还没有能力完全占领东亚大陆。不过《马关条约》框架下对朝鲜、辽东半岛、台湾的侵占,以及清政府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已经让日本一夜爆发。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经历了这轮此消彼长,迟迟无法转型的中国,在今后的岁月中丧失了与日本竞争的资格。阻碍日本全取东亚大陆的主要对手,成为北方强大的俄罗斯。

在欧洲列强中,唯有俄罗斯与中国的大范围接壤,地缘关系最为紧密,而俄罗斯的国家特质,也决定了它对领土的占有欲要比英法等其他列强强烈的多(关于俄罗斯这一国家特质的形成原因,云石君会在俄罗斯系列中详细解析)。在这种情况下,日俄战争无法避免。

不同与深陷农耕泥沼的中国,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不管是地缘实力还是现实国力,都远超日本。只是俄罗斯本部核心区远在东欧;而遥远的地缘距离,北亚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在极大的限制了远东地缘实力的同时,又严重阻碍了东欧跟远东的交流与联系——这就为身处东亚板块的日本提供了契机。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北亚爆发。日本在国力远不如俄国的情况下,凭着主场作战的地缘优势,竟然打败了俄国,取得了对中国东北、黄海和朝鲜地区的绝对主导权。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不过俄罗斯毕竟是一流强国,综合国力远非日本可比。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俄罗斯东欧核心区对远东的地缘影响力大幅增长,重新对日本构成巨大压力。

不过这时候的日本已经鸟枪换炮。通过对甲午、日俄两次战争胜利果实的消化吸收,其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都大幅增长,已初步成长为二流工业强国。

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对日本非常有利。由于英国与东亚的地缘关系太过疏离,为了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早在日俄战争爆发前的1902年,英国便与日本结成同盟。

虽然这一阶段的英国,已过了其国力的巅峰期,但依旧是响当当的世界第一强国。获得英国的支持,再凭借自身实力和地缘优势,日本足以与俄罗斯在东北亚分庭抗礼。

随着一战爆发,俄罗斯元气大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内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强封锁,短时间内无暇无顾及东亚;至于英法等传统列强,也在战争中国力大损,对东方的控制力大幅衰退,东亚遂形成日本一家占优的局面。

这是日本形势最好的年代。不仅外无强敌,中国内部也陷入军阀混战,如果日本的国力足够强,这时候发动全面侵华,胜算非常之大。

但日本终究家底太薄,虽说这些年战果颇丰,但要支持其一举灭华,实力仍有不足。而且,一个新的对手——美国,也成长起来,成为日本的阻碍。

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英法俄德等欧洲列强却元气大伤,经过这一轮的此消彼长,战后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虽然凭着几百年的历史积累,英法仍然保持了对战后国际局势的主导权,但实力已跟战前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东亚这种地缘关系疏离的边缘板块,英法的影响力已经被严重削弱。

而美国却实力大增。而且相较于英法,同处太平洋板块的美国,跟东亚的地缘关系要相对亲密的多,所以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依旧被英法压制,但在太平洋地区,美国的优势已逐渐形成。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反应到现实中,就是《英日同盟》的解体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在云石君看来,英日同盟解题是不可避免的。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英国要保证对全球,尤其是欧洲局势的掌控,则必须在东亚这种边缘板块(对欧洲而言)对美让步;而在美国逐渐觊觎东亚,英国对东亚利益衰退,控制又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实在犯不着再在这里跟美国过不去。

《华盛顿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太平洋地区,已由英法主导,转变为美日主导。

当然,地缘实力的差距,决定了整个太平洋范围内,还是美国实力占优。不过具体到东亚,日本凭借主场优势,基本上能仍保证跟美国分庭抗礼。甚至在中国,日本的影响力还比美国更大。

只是,美国却不能容忍日本独霸东亚大陆。这绝不单单是涉及美国在华的利益问题,而是事涉美国对整个太平洋板块的控制。

与英法这帮欧洲国家不同,美国与东亚的地缘关系要相对亲密的多,而东亚大陆又是不逊于北美的世界级地缘板块。一旦东亚大陆的地缘实力充分释放,美国对西太平洋的控制必然会走向终结,甚至东太平洋乃至本土东海岸,都会面临严重威胁。

如果东亚大陆仍由中国本土势力掌控,这对美国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农耕时代,不仅贫穷落后,还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个贫穷而分裂的东亚大陆,无力对美国利益构成任何威胁。

但如果东亚大陆由日本控制,那形势就完全不同了。不管怎么说,日本也好歹是个二流工业强国,任它占领中国,一旦整合完毕,其释放出的能量,将让美国坐卧难安!

基于这种考虑,美国逐渐加强了对日本的压制,并有计划的扶持中国。

美国的杯葛,严重阻碍了日本西进大陆的战略。而苏联的复兴,更加重了日本的危机。

在摆脱了早期的生存危机后,苏联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在短短十余年间实现工业化,国力飞速增长,重新在远东方向形成威胁,这对视东亚为自家囊中物的日本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面对美苏的双重压力,日本的解决之道依然是内外二途:内部,不断强化军国主义意识形态,最大程度的挖掘自己的战争潜力,争取抢在美苏对东亚影响力增长到无法遏制之前,把中国彻底征服;外部,则是跟希特勒的德国结盟,利用纳粹牵制美苏。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侵华开始提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接下来日本在华北、淞沪相继挑起战火,并最终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对日本的企图,美国当然要坚决破坏。于是,美国开始对国民政府展开援助、并在经济上封锁日本,希望迫使日本放弃。

但日本却不可能这么做。如果就此收手,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地缘实力。在美苏已发展成为为世界级巨头,又对东亚各有企图的情况下,就算他们容忍一时,但迟早有一天,仍会拿日本开刀——而日本将无力应对。

可是,要继续耗下去又十分艰难:第一,中国毕竟身躯太过庞大,加上美国和苏联在背后支持,导致其虽然没有能力赶走日本,但仍有相当的抵抗之力,把战争拖入长期拉锯。第二,战争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急剧消耗,日本资源却相当匮乏,美国又严厉封锁,导致日本无法从外部获得足够的战争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日本把军国主义发挥到极致,没有资源做后盾也是白搭。

面对这种困境,日本的应对之策是对美开战,偷袭珍珠港。

为什么日本“领导”东亚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后来的历史研究者通常都将对美开战看做日本在近代史上犯下的最大错误——甚至日本自己也这么认为。但这不过是马后炮罢了。实际上,对美开战,是大日本帝国得以维持下去的仅有选择。

如果不对美开战,日本侵华将无法为继,将来总有一天会被美苏打回原形。而选择开战,特别是闪电般的不宣而战,就有可能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现有军事力量。

在现有军事力量被消灭后,美国一时无力应对日本威胁,就极有可能以放弃中国为条件,换取日本的休兵。

当然,美国也有可能坚持打下去。但在军事力量被消灭后,美国要想重建必须有一个过程,日本可以趁此机会大举东进,摧毁美国西海岸核心区的工业基础。

当然,这样的话,日美的梁子就结大了,美国一定会疯狂报复。但在西海岸工业基础被毁后,美国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失去了报复日本的能力,而封锁日本和支援中国的能力也同步丧失。

利用美国的这段空隙期,日本可以一举消灭中国本土势力,全取东亚大陆,然后以此为依托,迅速开始工业化整合。

等到美国实力恢复,调过身来要跟日本算总账时,它要面对的,已不再是一个小小的二流工业国,而是占据整个东亚大陆的世界级工业大国!面对实力不逊于自己的新日本,美国还有没有本事将它打败,那就真不一定了!

这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真实战略考量!当然,日本这是在赌博,可是在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日本没有其他选择!

只不过,相较于美国,日本的牌面实在是太差了,运气也实在不怎么样。虽然偷袭珍珠港一役大获成功,但并没有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军事力量,西海岸工业基础更是毫发无损。而经此一事,美日彻底摊牌,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面对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都远超过自己的美国,日本自然不会有丝毫胜算。即便凭借现有的军事积累和偷袭珍珠港的胜利,日本在战争初期占到了一些便宜,但随着美国战争机器开动,局势迅速改观迅。

虽然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日本,军事动员能力远强于美国。但国力的巨大差异,导致日本不管在体制和意识形态上有多大优势,都仍不可能是美国对手。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实力消耗殆尽,最后只能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后的日本,近代侵略成果全部凸出,国力跌入谷底,甚至国家都为美国附庸。

地缘实力本就有限,现实国力又丧失殆尽,还沦为世界公敌。怎么看日本都应该就此沉沦,甚至哪怕亡国灭种都不稀奇。可是,日本不但挺了过来,还迅速东山再起,重新成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为什么日本能翻身?云石君在下一节《地缘政治28:日本国运:成于俄罗斯,败于中国》中继续解读。

注: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27篇——东北亚日本之第3部分。对地缘政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长按可复制),收看云石全部地缘政治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