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之城小小工程师诞生记

 成长相对论 2015-09-04

神秘来信

“欢迎你加入City X未来计划!我叫艾尔文,曾经是一名工程师,现在是这个未来之城计划的负责人。我现在急需你的团队的帮助,设计一个100年后的未来之城……”

2015年8月20日11岁的邹雨珊走进教室,迎接她的就是这样一封神秘的来信。与她一起进入艾尔文的世界并建造未来城市的,还有其他99到12岁的少年。此时,他们正在参加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组织的“未来之城小小工程师工作坊”。他们以3-4人为一个团队运用工程设计方法合作设计一座未来之城,并搭建立体模型向公众展示。而神秘人物艾尔文市长,则是这次工作坊的虚拟导师。


“未来之城小小工程师”工作坊源自美国的“Future City”未来之城大赛,工作坊课程设计时将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PBL)与STEAM(科学、技术、工程学、艺术和数学)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坊以未来之城设计为主题,这些小工程师们在每次课开始时,都会收到来自艾尔文的一个神秘任务。这种任务导向性的全新教学方式让雨珊和小伙伴们非常兴奋,在日记中雨珊写道:“课程有趣极了,这里要动脑、动手、动嘴,还有各种挑战等着我们来完成。”


建造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工程项目设计的基本流程。“接收到任务以后,下一步工作大家准备做什么?马上开始设计吗?”当老师把这个问题抛出来以后,同学们从接收任务信的兴奋中冷静下来才发现,如果需要很好的完成任务,有一些概念还不清楚,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和调研的工作。“下一步该调查研究!”班里最活泼的女孩刘翘楚立马说出了答案。在启发式教学的环境中,小工程师们亲身实践了界定问题、调查研究、头脑风暴、计划、实施(测试)、分享反思的工程设计全流程。雨珊们也发现,她们在工作坊中学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比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


课程中的动手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最开始,头脑风暴形成一致意见、合理分工和合作这些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争吵、矛盾、离队情况,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反思的时候,逐渐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离队的同学发现,他们小组少一个人任务完成的会比别的组慢,离队并不是一个有效方式;被嫌弃干活少的下次会主动申请更多工作,这样也促成了小组的分工进步。在一次次的沟通和反思中这些插曲变成了最宝贵的体验。雨珊和小伙伴们觉得,经历了这些过程以后,好像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


这次工作坊还使用Image Theater的戏剧游戏,提升合作能力。孩子们用身体和头脑做画笔,合作创作一幅他们的未来之城的画面。通过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组合成一个“图画”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地建立了各自想法之间的联系,为他们合作完成设计做好了铺垫。未来世界是一个精细化分工和团队协作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尽早接受到这样的洗礼,这也是我们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引入的项目基本均是以团队方式参与的原因。




在经历了前期七个模块的储备之后,工作坊最后一天下午学生们迎来了艾尔文的终极挑战:要求在1个半小时内,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个城市模型,展现城市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以及垃圾处理系统。雨珊和她的小伙伴们建了这样一座城市:它有地上和地下两层,地面主要为居住生活服务类建筑,地下设有垃圾回收系统和处理厂。市标性建筑是一座黑色的多功能大楼,这栋大楼是一个虚拟小城市,住宅、商场、学校、饭店、教堂都在这个多功能综合性大楼中,可以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市中心还有一座可以收集雨水的新型环保建筑,楼和楼之间用绿地包围,海滩上有植物环保淡水过滤塔,地面建筑则通过垃圾输送管道将垃圾直接吸到地下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自动化分类回收及降解。如不是亲眼看到,旁人很难相信这些极有创意的设计都出自一群十岁上下的少年之手。





带着完成一座崭新城市设计的兴奋,课程结束前,同学们坐下来认真地对几天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包括对课程对自己和对同学。这几天来,比城市设计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在工作坊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的开启,在见证同伴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


工作坊结束了,但是雨珊和她的小伙伴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忙,今年的未来之城大赛已经开始,她们将带着自己更棒的作品参加今年12月的中国区决赛。另外,她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拿到美国华盛顿总决赛的入场券,到白宫去展示自己的未来之城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