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2009-02-20 15:43:2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我们先看《左传》提出该问题的语境,《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 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 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 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这是一场祭祀过后人们的评论。出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语缘于成子接收脤肉不敬。其实,这里的祀与戎其实都是祭祀,祀是祭祖的仪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仪式,也就是说,国之大事,就是祭祀。 对于接受祭品分享,一定要毕恭毕敬,刘子这段论述很重要,先述天命,再述敬信天命。 这是周王祭祀文王武王后的留下的祭品,周王拿来与齐桓公分享,是一种特别的礼遇。齐桓公比周王年纪大,并嘱咐不要下拜,但我们看到:对于受脤这样的大事,桓公十分慎重,充满敬信之心,在行为上得合矩中规。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公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