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5)doc

 军639 2015-09-04
  1形形色色的生物
导入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那里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有无数的生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
  学生观看课件并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发言)
  生:有草原、河流、森林、蔚蓝的天空,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生:(讨论后发言)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大气层的最顶部、火山熔岩里、在地球的最里面......
  师:(教师拿出地球仪,一边指点一边讲解)讲得非常好。可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空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讨论后,有的同学说出了"生物圈"这个名字。
一、生物圈的知识
  师:大家觉得"生物圈"这个名字怎么样?
  生:(讨论)我们觉得"生物圈"这个名字很恰当。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空间,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那么,你们知道生物圈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吗?
  (阅读课文并讨论)
  生: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天空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海平面下约10千米的深处,生物圈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师:回答非常正确。那么,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当中,不同的生物生存的位置不一样。毛主席有一首词中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很明显,不同的动物生活在生物圈不同的层次中,我们的生物圈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圈层呢?(提示:大家可以根据生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来划分)
  (学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们认为有的生物生活在天空中,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所以生物圈应该划分为三个圈层。
  师:具体地说一下这三个圈层的范围。
  生: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师:非常好,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就包括这三个圈层。
二、物种多样性
  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从幼嫩的小草到参天的大树,从水中的游鱼到天上的飞鸟,从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到海洋中庞大的蓝鲸,从栽培的瓜、果、蔬菜到驯养的鸡、鸭、猫等动物,以及我们人类自身,都是生物。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你们知道在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吗?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试着将你熟悉的这个生物圈层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出多少种生物。详细的要求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
  教师来到同学中间,帮助解决学生统计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分组叙述(略)
  师: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的生物,看来大家平时都非常善于观察,非常热爱大自然。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对本组代表的生物圈层内生活的生物做一个表述。
  生: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生活的生物有鸟类、会飞的昆虫,还有漂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等。
  师:原来大气圈中有这么多的生物啊!
  生:水圈约占地球表面的70%,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生活着鱼类、微小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师:水圈也是"藏龙卧虎",生活着那么多的生物,那是不是水圈的所有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呢?
  生:(讨论)不是。
  师:在水圈的哪个部分生活的生物多呢?
  生:(讨论)应该是在水圈的表面。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水圈中的生物大都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就是因为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中。下面我们说说岩石圈的情况。
  生: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圈层中,有我们熟悉的各种陆生动物和植物,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这个圈层。
  师:刚才,三组同学分别对生活在生物圈不同圈层中的生物进行了概括,讲得非常好,可见我们同学的知识都很丰富。既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请大家从教材中提供的科学资料里找一下,生物圈中有多少种生物呢? 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多少种生物呢?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边看边画),讨论。
  生:有记载的或命名的共有200多万种。
  师:这么多!
  生:但是我看报纸介绍,每年有上万种生物灭绝。
  师:是什么原因,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吗?
  生:大多数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的,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生物。
  师:算上已经灭绝的生物,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多少种生物呢?
  生:地球上曾经出现过10亿种左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人说"人类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主宰",我想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不对,我们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都是生物圈的一员,地位是平等的。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请谈一下你的观点。
  生: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人类甚至可以灭绝任何一种生物,难道我们还不是主宰吗?
  师:大家对这个观点怎样看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讨论后发言)
  生:只能说明人类以前只顾自己发展,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许多生物的灭绝。我还看过关于恐鸟和旅鸽的故事,它们都是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的。
  生:我认为表面上人类好像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灭绝一种生物,但许多个体微小的生物如细菌、病毒,我们就没办法战胜它们,比如"非典"病毒。
  生:还有,由于许多鸟死亡了,很多地方都暴发了虫害,农民就给庄稼喷洒大量的农药,而好多农药对人都有害。
  师:也就是说,最后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让我们很受启发,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危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我们和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更应该爱护其他生物,别忘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
  师:生物圈中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有的我们非常熟悉,有的我们也早有耳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再来欣赏一下和我们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的美丽的生物。
(播放课件,展示多种生物的美丽图片)
(学生仔细观看,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遇到自己熟悉的生物还禁不住小声说几句。)
三、遗传多样性
  师:地球上生活着这么多的生物,大家也看到了,同样是菊花,花的颜色、形状都各不相同;而我们大家熟悉的动物――狗,也是种类繁多,这些都说明了地球上的物种具有多样性,下面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生:我们在电视上了解到,生物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物质,不同物种的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有差别,而生物体内的基因又有很多,基因不同生物就不同。所以,我们组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原因就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多种多样决定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差异,可以用基因的差别来解释。两种生物体内的众多基因中只要有少量的差异,那这两种生物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说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遗传的多样性。例如,菊花原来只产于我国,现在世界各地都在种植,种类有2万多种。正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多种多样,才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至于遗传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中继续探讨。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师:通过我们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科学家们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统称为生态系统,所以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对生态系统有哪些了解,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书。
  (阅读后发言)
  生: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比生物圈小的是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生:还可以继续划分为次级生态系统,小到一片森林、一个花园、一块农田,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师: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很难想像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为生物多样性尽我们的一份力。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情景引入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田中小麦的生长呢?
  生:(踊跃发言)有阳光、水分、温度、土壤,还有空气。
  师: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全面。考虑一下小麦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比如某些生物也会影响到小麦的生长,谁来补充?
  生:(各抒己见)那么农田中的杂草,土壤中的蚯蚓,小麦植株上的害虫,与小麦套种的玉米都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啦!
  师:对。我们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刚才我们分析了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很多,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又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边讲解边板书: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谁能说说在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
  生: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有蚯蚓、蚜虫、杂草、玉米、野兔......
  师:说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非生物因素(强调性的)对生物的影响。
  (二)引导探究
  师: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为了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选取"霉菌"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霉菌呢?大家请看这块原本酥软可口的月饼,它是我在一个遗忘了的月饼盒中发现的。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笑)长满绿毛,发霉了!
  师:谁还在其他物品上见过?
  生:我见过长在橘子皮上的绿毛毛,长在馒头上的黑毛毛,没有晒晾的皮鞋上也会长出一层绿毛毛......
  师:"霉菌"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资料来了解一下。(多媒体放映:"霉菌"的图文资料包括种类、形态结构及用途)
  生:(认真观看、聆听)
  师:现在我们对霉菌已有所了解,知道了那些不同颜色的"毛毛"就是霉菌。谁能告诉我,我的月饼为什么长出了霉菌?
  生:(抢答)存放的地方温度高,月饼又潮湿造成的。
  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下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并把它们列出来,简单地说一说理由。
  生:(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夏天的食品比冬天的食品容易发霉,潮湿的物品比干燥的物品容易发霉,空气流通较好的环境中物品不易发霉......所以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空气、阳光等。
  师:同学们考虑得比较全面。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但是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我们今天只探究温度(顿一顿)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板书: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有影响吗?不妨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生:根据生活经验,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师:大家注意,不能随意无依据地对问题作出假设,应该在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如假设"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下面就需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动手操作之前,需要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哪些内容?请大家自学第15页第三段内容,然后根据提示,各小组进行讨论。
  生:认真看书学习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非常好。你们打算选用什么材料来作实验?(提示)哪些物品容易长出霉菌?
  生:(小组代表发言)月饼、馒头、橘子、梨、油菜、西红柿......
  师: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湿润的主食都可以。假如用馒头作材料,该怎么处理?用几个(或几块)馒头?把它们放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思考)
  师:(提示)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实验我们要探究的因素是"温度",妈观察温度的变化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谁来说一说?
  生:将一个馒头放在低温下,另一个馒头放在高温下。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馒头?
  生:把"两个"馒头分别处于不同的温度下,才能比较出温度变化对霉菌的影响。
  师:说得棒极了!考虑实际情况,怎么创造"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
  生:(讨论)将馒头放在冰箱的保鲜层里,就是低温环境。
  师:想到利用冰箱非常好。实际上将另一个馒头放在正常室温下就可以了,不需高温,因为低温和室温就能形成一组对照,比较这组对照下的实验结果就能反映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种实验方法叫做"对照实验"(板书: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步骤。
  (学生思考、领悟)
  师:刚才提到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现在"两个馒头"处于不相同的温度下,想一想光照、空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对这"两个馒头"的影响程度相同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不相同。比如室温下的馒头受空气干扰大一些。
  师:既然不相同,实验结果就不能真实反映"温度"这一个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此,还需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最好是把两个馒头"封闭"起来,使其他因素对"两个馒头"的干扰尽可能相同,想一个可行的办法。
  生:可以把馒头分别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
  生:可以把馒头分别装在透明的可乐瓶中,盖上瓶盖。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我们把这种处理方法叫做"单一变量法"。(板书:单一变量)在实验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这个变量因素要设置对照,而对其他因素要控制使它们对实验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下面观察我的操作处理有无不妥之处。(师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馒头分别装入体积不同的塑料袋中......)
  生:两个馒头大小不同,两个塑料袋大小不同,一个扎袋口,另一个未扎袋口,都将影响实验效果。
  师:看来大家理解了"单一变量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谁能预测一下实验结果?
  生:放在温暖潮湿处的馒头容易长出霉菌,放在低温潮湿处的馒头不易长出霉菌。
  师:如果实验结果正如这位同学所说,那么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生:温度影响霉菌的生活。
  师:说明结论与假设一致。如果不一致,该怎么办?是假设错误了,还是实验结果不真实,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原因了。一般地需要重复实验,实验结论才具有可靠性。
  下面大家看书第15页第六段的提示,讨论一下本组将怎样做好观察记录。你见过哪些形式的实验记录,可介绍给大家。
  生:(小组讨论)可设计表格,还可绘图、拍照、录像。
  师:想法不错。观察记录贵在认真、坚持、实事求是。
  (三)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探究的一般步骤,回顾本堂课开始......(师生共同总结,师指出重点,多媒体动画显示探究的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课下就该实践所学的知识了。各实验小组可以以"温度"为变量,也可以以其他因素为变量,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希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完成一份科学、有价值的实验报告。以前大家都觉得科学家是伟大的,神秘莫测的。其实只要我们尊重科学事实,无畏于失败,勇于探索,我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3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节选三小段蛇与鼠的片段,分别讲述皮尔斯蛇在狭长的洞穴里追踪老鼠;响尾蛇(一种毒蛇)面对近在咫尺的老鼠只是不停地伸缩舌头;加彭蛇(一种毒蛇)张开大嘴咬住老鼠,又让中毒的老鼠逃脱。
  在学生为三只小老鼠的命运感到担心的时候,好奇心也定会油然而生,自然就过渡到了下个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肯定学生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确定或提出(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引导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响尾蛇通过什么来追踪中毒的猎物?
  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时他们头脑中已经在对问题作出解释了,不妨让大家一起交流,请学生把可能的解释都说出来。那么到底哪个学生的解释更合理呢?答案由学生自己寻找――先阅读教师事先整理出的"响尾蛇"资料(里面主要介绍了响尾蛇的各种感觉),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认为合理的假设,教师应指出科学是讲求证据的,以上假设只是同学们的推理,继而引出"怎样才能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呢?"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做过的"探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实验进行设计,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组讨论并提出建议。
接着由学生汇报实验设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研究者的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研究者与自己设计的不同,认识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设置对比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只能有唯一不同;实验应重复多次以减少误差等。
4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最后回顾一节课所做的工作,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即: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收集、捕捉鼠妇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体验到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的过程,领略到生物的奥秘太多了。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探求知识的欲望进入课堂,我和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开始了。
  畅谈感受,创设氛围
  "同学们,在收集和捕捉鼠妇的过程中,大家一直是兴致未尽,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呢?"教室内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短短一句话的点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杨璐同学抢着说:"收集鼠妇太有意思了,我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经常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了解了它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韩影同学说:"我们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了解鼠妇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为了不让收集的鼠妇饿死,我们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鼠妇吃什么呢?经查寻,我们知道了鼠妇吃腐朽的物质,如叶片、菜叶、树根等等,为此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张平接着说:"我在收集鼠妇时,第二天起床看见鼠妇不爱活动,我立即换一个不见光的大容器,内装有潮湿土壤,放一些菜叶,中午时我再去观察,鼠妇非常活泼,这说明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集思广益,深入探究
  同学们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生活的环境因素"时,集思广益,动脑思考,提出很多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土质、颜色、气味等等。那么,同学们都选择哪些因素去探究,又是怎样制定实验方案的呢?请听同学们的汇报吧!
第一小组组长薛丹自报家门:"我们小组探究的题目是: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作出的假设是: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我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分析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20℃~25℃),较高或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因而与适宜温度进行对照的条件是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实验变量是温度。实验装置是这样设计的:
  (1) 适宜温度与较低温度进行对照的实验:
  在木盒内一半放入潮湿土壤,压实。另一半放入冰块,在冰块上再放入一薄层潮湿土壤,压实。放入10只鼠妇,这样就形成适宜温度与低温进行对比的环境条件,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待观察。在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鼠妇的数目,测得最后一次实验结果是:潮湿土中有7只鼠妇,冰块土中冻死2只鼠妇,有1只麻木了。
  (2) 适宜温度与较高温度的对照实验:
  我们作这个实验时,对较高温度的控制想了各种方法,如用电烫斗、热水袋、电褥子等等,可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都不能实施,怎么办呢?这可难坏了同学们,大家个个紧锁眉头,面面相觑,突然董菁同学大喊一声:"我有办法了!""在木盒内一半是潮湿土,另一半用小铝饭盒内装有热水,上面再放上一薄层潮湿土,放入10只鼠妇,用小铝饭盒内装的热水来控制较高的温度,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同学们豁然开朗,同意董菁设计的实验装置,大家都满意地笑了。在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测得最后一次结果是:潮湿土有7只,较高温度有3只并且被烫死了,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小组认为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中,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听完薛丹同学的汇报,我看到几名学生带着疑惑的目光举起了手,便问:"对他们的探究有疑问吗?"
  赵政遵同学质疑:"你们的实验非常好,说明了鼠妇生活在适宜的温度,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可是你们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给予鼠妇人文关怀,应该控制好温度的变量,不应该让鼠妇烫死或冻死。我们应该爱惜生命。"尖锐问题的质疑,把课堂的气氛带入高潮。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同学们深深地感染了,泪花湿润了眼眶,这不就是最好的对学生进行感情价值观的教育吗?
  薛丹同学立即站起来,接受赵政遵同学质疑,说:"赵政遵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全体小组成员起立,为5只献身科学探究的鼠妇默哀2秒钟。"顿时全班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及时点拔,对赵政遵同学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给以表扬,对于他提出的问题,第一组的同学应怎样更好地完善你们的实验计划呢?
  高斯文说:"应该控制好温度,在实验中,不要出现生物的死亡现象。"
  经过同学们的探究,他们的实验设计更完善了。
  上述教学片段的描述,突出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发展探究技能、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以及关注生命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第二小组组长陈洋洋介绍他们的组员后说:"我们小组探究的题目是:土壤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又设二个子课题,一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二是土壤的酸碱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们的假设是:鼠妇生活在潮湿(中性)的土壤,不易生活在干土、酸性土和碱性土中。我们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找出与鼠妇生活在潮湿土(中性)进行对照的其他条件,即干土、碱性土、酸性土,实验变量是土壤。实验装置是这样设计的:分别将干土、酸性土、碱性土装入三个木盒内的一端,三个木盒的另一端是潮湿(中性)土,形成对比的环境条件,各放入10只鼠妇,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待观察。10分钟内每2分钟记录一次鼠妇的数目,测得最后一次结果是:潮湿土与干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土中有6只鼠妇,干土中有4只鼠妇;潮湿土(中性)与碱性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中性)土有8只鼠妇,碱性土有2只鼠妇;潮湿土(中性)与酸性土进行对照的实验中,潮湿土中有7只鼠妇,酸性土中有3只鼠妇。这个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小组认为鼠妇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不易生活在干土、碱性土、酸性土中。
  陈洋洋汇报完毕后,李伟同学立即起来,质疑陈洋洋:"你怎么知道土壤有酸性土和碱性土呢?"王明旭眨眨大眼说:"我家住在市郊三合村,那里有盐碱地,盐碱地上连草都不长,我爸爸说,是因为那里的土壤含碱的成分多,不适于植物生长。"张亮又抢着说:"由于环境的污染,工厂的废气和物质燃烧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过多,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酸雨流入土壤中,使土壤呈酸性,这也是形成酸性土的原因之一。"
  我望着学生们勇于探究求索的小脸,他们在互动质疑,他们学会了倾听、观察和思考,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这里,学生能够体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本质,体会科学发现的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深厚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达交流、互动评价
  实验探究告一段落,我看到同学们朝阳般的笑脸上映照着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智慧的光芒、新知的收获......我请同学们就各组实验的方法和态度作评价,第一小组的同学赞扬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合作高效的学习方法,第二小组赞扬第一小组的同学们创新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接受批评的高贵品格。我由衷地赞扬同学们:"我们有科学的意志品质、科学的方法,所以有成功的结果,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继续发扬下去,形成、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紧接着我向同学们提出疑问:通过各组同学的展示和交流,我们共同分享了探究的成果,这节课的感悟是什么呢?同学们说:每种生物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破坏了他们生存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这启示我们要爱护生物,保护环境,关爱生命......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气氛,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学生领悟方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和快乐......
5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复习:(教师)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知道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细胞有哪些结构呢?(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变形虫很小,是一种原生动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得很少,因此,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安排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变形虫生活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生:我通过看书知道变形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质比较清洁的小河或者池塘底部的淤泥以及烂叶子上。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身体可以不断地改变形状,所以叫变形虫。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变形虫身体很小,有不同的种类,其中大变形虫可以用肉眼看见。
  生:我从网上看到变形虫的图像,它的身体可以变形。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变形虫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装片对变形虫进行实际观察?
  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阅读P46"观察变形虫"实验。
  指导学生按实验步骤做观察变形虫的实验(2人一组)。
  在此期间,教师利用显微投影仪直观演示装片制作和观察实录情况,并进行巡回指导。
  一段时间后。
  师:刚才每一组同学都非常认真、仔细地操作。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在交流的时候,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组用变形虫培养液制成玻片标本,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但看不清楚变形虫。
  师:针对这一组同学的问题,哪一组有解决的办法?
  生:我们组开始也看不清楚变形虫,但经过多次反复调试,发现观察时要将显微镜的光圈缩小些,才易看清。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好。变形虫的身体是无色半透明、半流动的胶状物,因此,在强光下不易辨别,观察时应将显微镜光圈适当调小,使观察的视野暗一些。
  生:观察时不能震动标本,变形虫若受到触动或刺激,身体就会发生变形或缩成小团。因此也会影响观察。
  师:变形虫是活动的,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生反应,这叫应激性。
  接着教师指出在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寻找变形虫。同时引导学生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将视野调试清楚。进一步观察。
  师: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们看到变形虫运动的时候身体可以变形,通过改变身体的外形来运动。
  师:变形虫运动时,在它的身体表面会伸出一个或几个长短不一的暂时性的指状突起――伪足,整个身体随着伪足伸出的方向向前移动。身体没有一定的形态。
  问:那么,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能量。
  师:请同学们思考,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生:依靠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师:变形虫是怎样摄取食物的?
  生:通过伸出伪足从外界包进食物。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伪足不仅具有运动功能,还具有摄取食物的功能。当伪足伸向食物时,可以把食物包围起来,而食物被裹入体内形成了食物泡。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小不等的食物泡。
  师:食物泡有什么作用?
  生:消化食物。
  师:食物泡在细胞质内移动的过程中,其中的食物被消化了,消化了的养料吸收到细胞质中,从而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可以从虫体任何部位的表面排出体外。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标本进行染色,进一步观察变形虫的细胞核,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卫生,不要让染液滴在显微镜上。
  师: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变形虫有哪些结构呢?
  生: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食物泡等。
  师:通过观察,请同学们想一想,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生:与细胞膜和细胞质的流动和变形有关。
  师:同学们都观察到了变形虫,那么你们认为变形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生:我们认为变形虫的身体不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因为它运动的时候可以变形。
  生:我们组认为变形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因为它的身体里的结构基本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
  师:大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实际上,变形虫的结构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即身体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所以,我们把这样的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
  问:构成变形虫身体的这个细胞表现出了哪些生命活动?
  生:表现出运动、取食、消化、排泄以及对外界的刺激发生反应等。
  教师总结,变形虫结构简单,身体只有一个细胞。但是,构成变形虫身体的这个细胞能表现出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如:运动、取食、消化、吸收、排泄、呼吸、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等。多细胞动物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与变形虫细胞一样,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生命活动。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单位。那么,变形虫是怎样完成这些生命活动的呢?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6.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看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答:细胞。
  设问:大象的身体比小老鼠大得多,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两者的细胞比较一下,结果会怎样呢?大象的身体大的原因在哪儿呢? (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纷纷进行推测。)
  教师总结:其实两者的细胞在大小上没有什么区别,大象身体大的原因在于体内细胞数目多。
师:由这一段看来,身体大小与细胞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人与小孩相比,主要在于细胞数量多,而细胞体积并大不了多少。那么,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模型实验,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
  师: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呢?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实验法。怎样用实验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得明确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细胞,但细胞较小,我们不容易直接去测量研究,那怎么办呢?
  (师提示:桌面上有四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模型,能否把这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来研究呢?学生讨论。)
  生:由于这个问题只研究细胞的大小(与细胞的形状、 结构并无直接关系),而这四个正方体也具备大小这一特征,因而我们可以把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来研究。
  师:这种不利用生物本身而采用模型代替研究的方法叫模型实验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四个正方体当作四个细胞,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一想:小细胞与大细胞相比,到底有哪些好处?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小组讨论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初次看法,但看法不够完善。)
  师:(肯定和鼓励各小组的看法后)刚才,大部分小组都想到了"小的细胞更有利于形成不同形状结构的身体器官",这就好比总体积相等的4块积木和10块积木,用10块积木可以拼成多种形状,而4块积木能拼成的形状就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了细胞与细胞间接触面大小的问题,即细胞表面积问题。那么,细胞表面积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生:(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资料"细胞表面积大小与细胞生活的关系"。)
  [细胞表面积与细胞生活的关系]
  同学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饭量会增加,可见,随着人的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会增加。其实,细胞长大同样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而细胞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在相同体积下,表面积越大,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多;表面积越小,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越少。
  (学生阅读后,各小组再次汇报自己的看法,但看法还不够完善。)
  师:(引导学生分析)由这则资料可见:"细胞表面积"与"物质交换"有关。不过比较"表面积大小"的前提是在"相同体积"下去比较的,而这里的小细胞与大细胞的体积不相同,那怎样比较它们各自所占的表面积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学上解决路程问题时,是怎样比较甲乙两人走路快慢的?)
  生:通过求"路程/时间=速度"来解决的,即比较甲乙两人在相等的时间内如1小时内所走的路程。因此,我们利用"细胞表面积"除以"细胞体积"即S/V值,就可以比较小细胞与大细胞各自所占的表面积大小了。
  (在老师引导分析的基础上,学生第三次提出看法。这一次看法比较完善。)
  师: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即小S/V>大S/V)。这就是我们对"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的假设。假设对不对,还得靠实验来验证。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如何利用这四个细胞模型来证明"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呢?如何记录和处理本实验的数据呢?
  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先分别测量各个细胞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再计算各个细胞模型的S/V值。并将以上数据用表格记录(如书51页的表格)。
  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较大。)
  [问题过渡]
  师:小的细胞,其表面积相对大一些,为什么就有利于物质交换呢?要证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通过另外的实验来证明。但因为时间关系,教材第52页的实验我们就留给兴趣小组课后完成。那么,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呢?
  [观察比较,分析"细胞是怎样保持较小体积的",即"细胞分裂"]
  生:(阅读53页第一段)
  师:由这一段来看,细胞虽然能生长,但是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大小时,有些细胞就会进行细胞分裂。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了两个相似且体积相对减小的细胞,所以,细胞分裂不仅可以使细胞数量增多,同时也使细胞保持较小的体积。
  师:细胞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涉及细胞结构的变化,所以在学习细胞分裂过程前,我们有必要回忆一下细胞的结构。
  (大屏幕展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复习细胞的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的结构,并指出:每一物种,其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都是恒定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遗传物质。这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回忆细胞结构后,利用课件全程演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生:(一边观察一边从书上53页第2段搜集信息。)
  师:谁来描述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的大体过程呢?
  (学生描述,师补充。)
  师:对于细胞分裂过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细胞会不会无限制分裂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兴趣小组同学能解决吗?
  生:(兴趣小组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细胞分裂与癌变")
  师:由此可见,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是有序的,次数是有限的,只有癌细胞分裂时才失去控制。如何治癌防癌是一个世人关注的难题,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以后能在此领域有所建树。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了两个细胞,其中的细胞核也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那么,分裂后的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量是不是比原来少了一半了呢?
  师:(利用课件逐步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情况,并指出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生:(通过观察比较,一致认为: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事实上,染色体在细胞开始分裂时进行了一次复制,在细胞分裂结束时又平均分配进入两个新细胞核里面,所以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这就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具有相同数量的遗传物质。
  师: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有何意义呢?
  生:(小组讨论细胞分裂的意义并汇报)
7. 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
1.导入: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细胞)细胞那么小,它又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第4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细胞经过不断的分裂生长形成很多不同的细胞群叫什么?(组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和动物体内的组织有哪几种?植物体内的组织又有哪几种?(学生回答)这些不同的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2.课堂指导
  师:请同学们检查你面前的材料器具:鸡翅、解剖盘、剪刀、镊子、解剖刀、解剖针、吸水纸。
  生:检查齐全。
  师:同学们知道鸡属于鸟类,它的翅就是鸟的前翼,翼是鸟类比较重要的飞行器官,现在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解剖观察来验证一下这个器官是如何构成的? 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先辨认出鸡翅中有哪些结构,然后小组同学归纳总结出这些结构分别属于什么组织?讨论回答报告后面的问题。
师:鸡翅是鸡的飞行器官,通过你的观察和实验,你能给器官下个定义吗?
  生甲: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
  生乙:构成器官的组织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生丙:器官能行使一定的功能。
  师:对,综合你们的观点,器官就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同样道理,动物体内的心脏、眼、耳、肺、胃等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顺序形成的器官,它们在机体内完成各自的功能。
  那么植物体内的器官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我们认识了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是绿色开花植物。哪位同学说说它有几大器官构成?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师:摆在你面前的橘子是植物体的果实,谁能试着说出橘子都包含了哪几种组织?
  生:边剥橘子边说,其他学生观察补充。
  师: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的植物体,人与高等动物是不是也是由器官直接构成的呢?(不是)高等动物与人的器官种类太多,结构功能太复杂,下面我们来看看人体内这几个器官构成了什么?
  (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
  师:消化系统在你的身体内起什么作用?
  生:消化、吸收、排出残渣。
  师: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几个系统(请学生看书),人体器官进一步形成系统,那么你们试着说出系统的概念。
  生甲:由多个器官组成。
  生乙:能行使几种生理功能。
  师: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或动物完成了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探讨了植物体、高等动物体的层次结构,谁能说出它们由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层次。
  生甲: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生乙: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身体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呢?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师: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谁能说一说由宏观到微观的结构层次?
  生: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其实,生物体不仅存在着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生物个体的结构层次,在更宏观的领域和更微观的细胞内部有着更进一步的结构层次。详细情况,请同学们看课本的课外读。
8种子的结构
引入新课
  通过回忆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中植物每天的活动,引出植物通过这些生理活动体现出的生命现象,进一步引出植物的一生的经历――即生活史。
  师:上节课我们结束了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每天的生理活动。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绿色开花植物每天的生理活动有哪些?
  生1: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生2:还有根的吸收作用。
  生3:茎还要将营养物质进行运输。
  师:还有没有呢?
  生4:我知道了,还有植物全身都在进行的呼吸作用。
  师:非常正确,植物通过这些生理活动完成了每天的生命活动。那么,一棵幼小植物通过每天的生命活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积极地讨论。)
  ● 新知识学习
  (1) 植物的生活史: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达到3个目的。(1)增加课堂的凝聚力、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2)培养观察、思考及语言的组织能力;(3)通过学生积极交流、主动参与,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师:平时,一些同学一定亲自栽种过或者见过别人种植,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们再通过仔细观看一部动画《绿色植物的生活史》,想一想: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经历了哪些过程。(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随后迫不及待地举手)
  生1:经历了幼苗、开花、结果。
  生2:他说得不完整,幼苗还要长大,当有很多枝叶的时候才开花。
  生3:开花以后也没有立刻结果,我看见蝴蝶飞来飞去,花瓣掉下来后,才结果。所以,我认为:开花后还经历了传粉。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尤其是第三位同学,回答非常精彩,科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为他们的回答鼓掌。
  (学生热烈鼓掌,课堂气氛高涨)
  师:以上同学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我们一起来阅读综合后的答案。(多媒体出示板书――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 种子的结构:
  通过观察动画,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再通过小组实验验证假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种子结构的知识点的印象,还强化了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理解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用填图、图的比较、列表等方式强化知识,同时进行了图表训练。
  师: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是什么?
  生: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师:对,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一粒种子怎么萌发成幼苗的?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奥秘。首先,想一想: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可能和种子的什么有关?
  生:内部结构。
  师:很好,那么,种子里可能有什么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动画,然后讨论一下:种子里可能有什么?(播放动画)
  (看完后,各小组积极地讨论,互不相让地举手)
  1组:种子萌发时,从种子里长出了根、茎、叶。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种子里可能有幼根、幼茎、幼叶。
  3组:我们同意1组的观点。但我们看到:幼苗能渐渐长大,所以,种子里可能还有营养物质。
  师:同学们的推测很有道理,但是否正确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吗?
  生:做实验。
  师:我很高兴。同学们都初步具备了学习生物学的素养,知道实验法是检验推测的最有力的证据。那好,各小组就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把桌子上发给你们的菜豆和玉米种子解剖了。注意对照书上的图片,认清内部结构,检验你们的推测。
学生兴致勃勃地一起解剖、讨论。不时发出惊叹:里面果真有一个小芽!原来豆瓣叫子叶,玉米里有淀粉......
  (教师穿行于各小组之间,指导他们解剖,参与他们的讨论。)
  师:找到支持你们推测的证据了吗?
  2组: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种子里确实有幼小的植物体,不过它叫胚。它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胚根、胚芽、胚轴就是我们推测的幼根、幼叶、幼茎。
  3组:种子里也确实有营养物质。菜豆的储存在子叶里,玉米的储存在胚乳里。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碘液滴在菜豆的子叶上,子叶不变蓝?不变蓝,又怎么说明子叶里有营养?
  师:很好。首先,我很高兴。这位同学大胆的创新,书上没有让把碘液滴在菜豆的子叶上,但他能根据玉米检测营养物质的方法做了尝试。此外,他还根据尝试结果提出了问题。我想问一下:有同学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课堂再次掀起高潮,学生踊跃发言。)
  生1:碘液只能用来检验淀粉,菜豆的子叶不变蓝,说明里面不含淀粉或含量太少。
  生2:豆类主要含的营养是蛋白质,当然不变蓝了。
  生3:我们应该检测一下菜豆的子叶里是否含有蛋白质,才更具说服力。
  师:我太高兴了,同学们不仅回答了他的问题,还很快设计了新的方案。我和你们的想法一样。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一起课后查资料,找到检测方法后,再来完善,行吗?
  生:好。
  师:那么,我们回到刚才的主题上。萌发时,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5组:很显然,胚根、胚芽、胚轴吸收了种子的营养后,就渐渐萌发,先突破种皮,然后逐渐长大,发育成了根、叶、茎。
  师: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学生不语)很好,推测很有道理。但是,科学家发现:胚轴只伸长一小段就不再伸长了,它只发育成茎和根的交接处。那么,茎是由什么发育成的呢?
  生:应该是胚芽,刚才我就在想:叶是长在茎上的,叶和茎应该是由同一种结构发育成的。(学生报以掌声)
  师:很好,大家对种子的结构已经探究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多媒体课件上菜豆和玉米的图片,根据标识说出结构。)
  (学生回答后)
  师:现在,我把菜豆和玉米的图片放在一起,大家观察后讨论一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归纳出来。(学生讨论、归纳、不时举手请老师指导,老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各组都认真进行了讨论,各组设计的表格也各有特色,其中7组的很完善,请他们展示他们的成果。(7组用投影仪边展示边讲解。)
  (3)单、双子叶植物的理解和区别:
    通过解剖自己带来的种子,再与菜豆、玉米的作比较,获得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及识别方法。
    师: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下面,请把老师两天前布置的准备材料(两天前叫同学们在家里把能找到的种子找出来用水浸泡,今天带来。)拿出来,用今天解剖种子的方法验证一下,看看他们的结构与菜豆或玉米的结构是否相似。
    (学生兴奋地解剖,教师巡视。约2分钟后,纷纷举手。)
    学生证明了绿豆、黄豆、花生、板栗、蚕豆、葵花等都与菜豆一样。
    师:回答正确,那么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
    生:都有两片子叶,而且子叶储存营养。
    师:对,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双子叶植物。那么,你们有没有找到与玉米一样的种子呢?
    生:没有,是不是这类植物的种类较少呢?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问题就交给同学们自己回去查资料解决,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你们如果有水稻、小麦的种子,就会发现它们的结构与玉米一样。它们只有一片子叶,所以叫做单子叶植物。
  9第一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导言]秦皇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同学们发现没有近些年来,她变得更加美丽了。你能说说她都有哪些变化吗?(学生发言列举出一些变化:例如树由少到多,海滩垃圾从有到无,马路由窄到宽,楼房由少到多等)秦皇岛更加重视绿化了,她变得更美了。实际上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绿化了,如著名的四大生态工程,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重视绿化环境呢?(引出本章及本节课题并板书)绿色植物是 生产者 天然氧吧 绿色水库 生命之母
  10食物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
  通过大屏幕展示一些食物的精美图片。这些诱人的食物图片激起了同学们对食物的强烈欲望。不少学生在座位上偷偷地咽口水,看到同学们垂涎欲滴的样子,我不禁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答道:香蕉、桃子、大虾、鸡大腿......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热烈。等大家安静下来后,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八章第一节"人类的食物"。你们知道人类的食物来自哪些生物吗?"
    "我们吃的蔬菜、水果、粮食都来自植物。"
    "鸡、鸭、鱼、肉来自动物。"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我们为什么吃这些食物呢?"我说。
    一名学生立即说道:"因为食物能为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
    "食物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呢?"我继续问道。
    同学们争着回答:"听妈妈说,鸡蛋中含有蛋白质,所以它很有营养。"
    "肥肉中有大量的脂肪,会使人变胖的。"
    "食物中还含有水分。"
    "土豆、地瓜含淀粉多。"
    "我认为苹果、西瓜等水果中可能含有维生素。"
    "牛奶中含钙较多。"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营养成分。
    接着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测食物中含有的六大营养成分,证明你们的想法呢?"
    "做实验!"
    "怎样做?大家讨论一下。"
  很多同学记起了上学期做过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实验,认为可以用这个实验的方法。
    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把芝麻(或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白纸上会出现油迹。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存在。把碘液滴在食物上,如果食物变蓝,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又一位同学说:"把食物放在火中烧,如果出现灰,那就说明有无机盐存在。 "
    接着又有一位同学说:"将花生米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如果试管中出现小水珠,就可以证明食物里含有水分。 "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致同意食物成分检测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我露出了赞许的表情,学生们显得很兴奋。
    我又提出了疑问:"如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这两种成分呢?"同学们眼里现出了疑惑的目光。
    "好,下面老师做两个实验。"听到这句话,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
    实验一:我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加入3mL蛋清稀释液和清水,再依次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3mL双缩脲试剂A液(无色),摇匀,然后逐滴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蓝色)4滴,边加边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两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装蛋清稀释液的试管由无色变成了紫色,装清水的试管几乎没有变化。" 一位同学惊奇地说。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我追问道。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中,无人应答。
    我继续问:"谁知道蛋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
    "应该是蛋白质。"
    我进一步引导:"老师往蛋清稀释液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学生齐答:"双缩脲试剂。"
    突然,一名学生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说:"老师,我明白了,蛋清稀释液遇到双缩脲试剂变成紫色是因为蛋清中含有蛋白质。这个实验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观察第二个实验: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加入3mL维生素C试剂和清水,再向两试管中各滴加5滴高锰酸钾试剂(蓝紫色)。注意观察甲、乙两支试管中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
    一名学生说:"高锰酸钾在装维生素C的试管内颜色变淡了,而在装清水的试管内颜色几乎无变化。"
    另一名学生马上得出了结论:"这说明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我们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维生素C。"
    现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六大营养成分的检验方法,通过以上的检测方法,他们就可以测定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了。做实验是学生们最盼望的时刻,他们为这个实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准备的一些食品。
    看到学生们迫切的眼神,我立刻宣布:"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实验材料,根据课前组内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按照各组课前设计的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实验。在此过程中,我在各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中时不时会发出热烈的争论声,同学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我观察到各小组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就宣布:"下面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作实验汇报。"
    第一小组:我们通过查阅21页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得知,馒头含淀粉多,鸡蛋含蛋白质多,葡萄、西红柿含维生素C多,花生含脂肪多。所以,我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有馒头、蛋清稀释液、葡萄、西红柿汁和花生米。我们把实验方案绘成表格形式,请同学们观看下表。(∨表示含有这种成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食物中确实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六大营养成分。"
    "不同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在探究实验中表现出团结、合作、敢于挑战,不拘泥于课本、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从你们身上老师看到我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希望。"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后,请各小组同学整理一份完整的实验探究报告交给老师。"










http://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http://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