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初说体系,兼谈文化

 东夷人士99999 2015-09-04
    《触类旁通》(节选): 初说体系,兼谈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是包容文化
    易亚苏
初说体系,兼谈文化
    引子:文化形成体系,文化趋于成熟。体系层次越高,体系包容能力越强、包容范围越广。

    什么是体系?体系是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整体。一般理论就是这样给我们解释体系。语言概念和语言逻辑重复转折,会影响思维理解的清晰程度。体系一词,解释起来看似深奥晦涩,其实可以简单明了。
    本日记谈说体系一词过程中,字里行间都在简述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文化,同时也在思考她如何包容?怎样包容?

    一、体系的简繁
    宇宙是一个体系,社会是一个体系,人是一个体系,一滴水一粒沙也是一个体系;我们还常说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等等,以上列举都是我们对体系共识的具体表达。笔者再问,什么是体系?体系是对事物的另一种表述,甚至可以说是事物的代名词。体系看透了,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话。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事物,您也可以说是面对体系。
    体系之中常常包含有体系,故体系有大小之别、层次之分。于是,体系也复杂万分,但有章可循。最大的体系是什么?无疑是宇宙。最小的体系是什么?我们的科学一直在寻找。究竟能否找出最小的体系笔者不知,笔者认为体系层次越高,体系包容能力越强、包容范围越广。笔者还认为体系与体系都存在联系,发现联系就有章可循,发现联系就能够认知事物认识世界。
    笔者前面说体系简单,后面又说体系复杂,岂不自相矛盾。古人有言“周而复始”和“物极必反”,多么简明深邃的哲理睿智。展开周而复始,铺平物极必反,就会触及有章可循。融会古人的短言,贯通自己的思维,可以学会如何将复杂看清楚,学到如何把简单做精致。文化向前人学习而来,中文十分奇特美妙,文字词语之中也蕴藏有文化精髓。关键是透彻文字内涵的本质,分清不同文字在何时表达了同一事物,故古人又有言“触类旁通”。
    笔者《触类旁通》系列日记,多是在请教学习前人。《易经》留下了许多后来成为成语的短言,这些短言都可以自成体系,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类的财富是文化。
    简繁相生,无简无繁;体系简繁,事物内涵。

    二、体系的假设
    清晰了体系与事物的关系,就可以去深入体系。思考体系前人也有很方法,笔者笨拙从分门别类开始。首先厘清体系三个基本要素:范围(类别)、秩序(结构)和关联(联系)。您也可以用别的词概括,用您自己熟悉的词去概括归纳,利于对体系思考的深入,也能活跃丰富您的思想。人的思想总是无穷无限,人的思想也是千差万别。
    事物都是变化的,事物变化都离不开时空。于是,体系三个基本要素又可按时空分为两类,范围(类别)和秩序(结构)在空间反映,关联(联系)通过时间表现。时空是描述存在的必须,存在本身就体现时空。存于空,在于时;体在空,系在时。时空不能分割,不能分割的一定可成为体系。宇宙,时空的体系。我们分析一个具体体系,潜意识会习惯分别时空,并在某种假设状态下去剖析您想认识的对象。认识对象时,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已做了某种假设,而且,随着认识深入,甚至也不关心无意间我们又变换了假设。人的思维思想瞬息万变,不同于电脑模拟智能定向智能选择。思想是开放的,思维受习惯拘束。再先进的电脑恐怕也不及人脑。
    人的失误常是假设下假设误导而至。一切都有条件,所谓条件就是一种假设或真实前提。假设正确即是真实前提,也是“一切都有条件”的条件。我们所有的学说都是假设一步一步接近真实,趋同自然。

    三、体系的趋同
    人思维之初,先建立有无之别,并无好坏之分。好与坏是人后来习惯主导的结果,也会存在变化。宇宙并无什么好坏之分,宇宙胸怀博大、一视同仁,令人望尘莫及、望洋兴叹。宇宙存在没有目的,所以笔者理解哲学存在是没有目的。哲学是宇宙启迪的感悟,哲学是人生体验的认知。宇宙有许多启迪,人有许多认知,宇宙让人丰富多彩。
    通过以上简述,或可发现体系、事物、存在、对象等都是一个东西不同描述这样的认识。综合起来说,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体系对象。客观讲,不同体系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同体系可比是假设,不可比是必然。比较是认识事物基本方法之初,也是触类旁通的前提。盲目比较会使对比流于表面,而得不出比较的意义。西方古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东方古人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人类文化同属一个体系,文化深层内涵没有本质不同,不过语言外表不同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没有读懂就说,西方古典哲学是哲学,中国古典文化没有哲学;更不能把自己不懂的文化当作糟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不同肤色的人习性不尽相同,但是,人向往美好,人的向往使得文化都在殊途同归,人类文化始终在趋同发展。
    一个体系不同于另一个体系,而这两个体系可以自然构成一个大体系,在大体系之下必然会使得不同小体系趋同发展,不会以人的意识而转移。宇宙体系中的一切体系都会趋同,对此睿智的中国古人早就有高度总结陈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体系;一、二、三都是事物,也是不同层次的体系;物无疑是某种存在,也无疑可以成为体系。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逆向去沉思,您也会得出“宇宙体系中的一切体系都会趋同”的结论,您还会惊叹古人何等睿智,您就会仰望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是事物初级阶段,相同是事物必然趋势。西方科学所有关于物的探索,建立了许多阐释物的体系,同时还在期望不同的体系能够统一。为什么爱因斯坦要沉思大统一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答案。这也正是文化回归趋同在心灵召唤。
    心灵充满活力,心灵的活力是文化。心灵美,美的是文化。大自然陶醉我们心灵,我们回馈赞美自然的文化;传统文化陶冶我们心灵,我们赞美传统文化的活力。

    四、体系的活力
    中文是充满活力的文字,她久远的历史就是体现。中文的活力,任何文字任何阐述都会苍白无力,事实胜于雄辩。中文的生命力源自中文体系本身,中文是在天道哲学下创造的象形文字,她的文字本身就是历史也是哲学。一旦您懂得中文文字的起源,您就会懂历史、懂哲学、懂文化,也会懂得人类和宇宙。
    中文是简洁智慧的文字体系,人类所有文字都是美好的文化产物。我们现在使用中文文字,将来还会继续使用,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使用。现在我们常使用“阴阳”二字,较少使用“气炁”二字,然而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您去体会博大的宇宙。中文里还有一个字“熵”,其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熵是什么?熵就是时空不可逆。概念引用越少,意义越趋归真。
    我们对中文的认识太拘泥于《说文》,而《说文》等文字经典多是甲骨文发现前的文人总结,其体系有天生缺陷。这种缺陷会影响中文发展的活力,久而久之会造成文化的肤浅。文化如果肤浅,必然造成落后。我们沉思李约瑟难题,更应该沉思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坎坷,历史上都有记载。我们遗失了许多本不该遗失的东西,但还是遗失了,那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历史总是带着那么一点沧桑,因为人类总是在进步。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弥补以往缺陷的希望,但以往某些学说僵化了我们的思维。学说是思维体系,也都是假设下的体系。黄河孕育了我们,长江也孕育了我们,雪山同样为孕育我们作出的奉献,那是江河之源。分门别类的学说耗尽了短暂的生命,断章取义的学说扰乱了柔嫩的思维。如果历史上存在夏商周三易,为什么2000多年过去了,《周易》没有发展?
    一个体系一旦僵化,体系就缺乏活力。缺乏活力的体系就会趋于熵。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文化发展的推动。所谓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一定有深层文化原因。这个原因也一定来自体系内外两个方面。体系的活力来自外部的融合补充,而更多在于内部修复完善。《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不知春秋以前古人读的是何书?书,人之朋;经,人之友。
    莱布尼兹二进制没有惊醒我们回顾沉思春秋,却带领我们走入网络春秋。互联网迅猛发展极大展开了人的视野,文化的交流会更加辽阔广泛,也会更加深入细微。人是文化的过程,文化方式的积极改变,将增添文化活力的活跃,从而加快融化文化体系的僵化。
    体系的活力,可以通过体系上层与底层和谐去自然反映。一棵参天大树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假设外部条件不变,维系大树体系的关键是上部树叶和下部根系。光鲜的树叶与苍老的根系,若有一处出现退化将直接影响树的活力。狭义比方,文字是文化的根,文章是文化的叶。文章未能正确体现文字的内涵,文何以载道?笔者敬重所有解读文字的文化人。文字解读之初勿拘泥对错,有解读就会有回归,有回归就会找到源头,找到源头对错自清。自清也是自兴。
    道不远人,人会远道。根深叶茂,扶桑参天。

    五、体系的起点
    生命的种子是生命的起点,事物的因果是事物的起因。
    笔者读易肤浅,体会易学体系独特有三:一是体系亘古不变,二是体系以不变应万变,三是体系简单明了。易学体系的结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易学体系的理论是阳阳、三才、五行等,易学体系的工具是天干、地支、星宿等,易学体系的原点或起点在太极。易学不因时代改变而更改体系,突显其成熟,无疑可以用博大精深去形容。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古人的概念是当时必然的产物,无可厚非,这是文化的自信。古代概念的现代阐释,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弘扬,这是文化的传承。“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传统文化一个“和”字何等了得。人类所有的实践最终都将向着“和”去,和平、和谐、和睦、和美。
    我们常聆听学者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文化,一是文化多元,二是不排外,三是儒、释、道共存。其实,真正回答出为什么包容?怎样包容?包容什么?您才会走过中国传统文化之门,那里“庭院深深深几许”不是一、二、三可以表达,但是一、二、三可以表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短短两句话完整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易学体系。古人用“阴阳”和“气炁”概括了整个宇宙,所以您可以从传统文化里看到科学的未来,这是传统文化包容的表现之一。包容的文化必然得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您可以从传统文化里看到世界的未来,这也是传统文化包容的表现之一。笔者以上简述的“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和“触类旁通”,如果懂得将它们作为体系,您会拉开面前的薄纱,看远看清前方,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包容的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容的表现不可胜数,笔者渺小言不尽言。
    笔者只有重复本日记引子:文化形成体系,文化趋于成熟。体系层次越高,体系包容能力越强、包容范围越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是西人后建立起的庞大体系。笔者尝试从文化的视角,肤浅作一描述。科学体系的结构是众多的学科,通过交叉学科关联;理论是主客二元和物竞天择;方法是实验,准则是可重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是年轻的体系。科学的原点或起点在哪里?笔者愚昧认为,科学的起点或是时间和空间的数学描述。科学虽然源于宗教、哲学,但注重实物的科学后来理性找到了时空(笔者沉思时间和空间,认为时间的本质是周期,空间的本质是距离)。如果拿掉所谓物理时间(t)和物理空间(l),物理科学将混沌不清。如果真的如西人所说“哲学死了”,那么科学就又将探访宗教,并趋于回归宗教,那时科学就会出现神秘的端倪。科学已改变了地球,不知科学将怎样改变人类。
    一个体系排斥另一个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一定是不完整的体系;也许这个体系正充满活力,但这个体系一定存有局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排斥其它任何体系;层次高的体系兼容层次低的体系。
    一个体系起点改变,体系就会存在危机;一个体系出现神秘,体系就开始走向衰老。
    ……

    体系说不完的话题。老话有言,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老子《道德经》不过五千言,著作等身的人终也无可及。当然,写书人善性良知,善知识诲人不倦。善哉……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六日星期二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