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眼中的眩晕

 筱雨灵悦 2015-09-05
   中医将眩晕形容为视物昏花旋转,如坐舟车之状。

  眩晕在古籍中有多种名称:《素问》有“头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眴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记载;《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济生方》称“眩运”;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有的文献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各种证型

  风火上扰 头晕胀痛,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重,面赤耳鸣,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可推荐芎菊上清丸、清眩片等。

  阴虚阳亢 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可推荐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天王补心丸等。

  心脾血虚 头晕眼花,劳心太过则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失眠,纳少,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可推荐归脾丸、复方阿胶补血颗粒等。

  中气不足 头晕,喜卧,站立加重,劳力太过可致发病,倦怠懒言,少气无力,自汗,纳减便溏。可推荐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肾精不足 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减退,目花,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瘦淡红。可推荐左归丸、五子衍宗丸等。

  痰浊中阻 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或有嗜睡,舌苔白腻。可推荐藿香正气水、眩晕宁片、晕复静片、天麻眩晕宁合剂、消眩止晕片等。眩晕宁片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晕复静片化痰、熄风、止眩,用于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引起的头晕目眩,耳胀耳鸣,胸闷,恶心,视物昏旋,梅尼埃病及晕船、晕车等外周性眩晕具有上述证候者;天麻眩晕宁合剂祛痰定眩,和胃止呕,用于眩晕,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滑;消眩止晕片豁痰,化瘀,平肝,用于脑动脉硬化患者因肝阳挟痰瘀上扰所致眩晕症。

  鉴别分析

  头晕一症,属虚者多,属实者少。如风火上扰头晕,虽为实证,往往伴有阴伤,可于清热熄风之中兼以养阴,不可一味地用苦寒药;痰浊中阻头晕属于实证,眩晕程度较重,伴有恶心呕吐,易与其它各证鉴别。

  阴虚阳亢眩晕与风火上扰眩晕 两者皆有阳亢之象,如眩晕心烦少寐,但后者偏实,前者偏虚。阴虚阳亢者为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亢,以阴虚为主;阴液不足,目失濡润,故头晕而目干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心烦失眠,寐中多梦;阴虚生内热,故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脉细数。阴虚阳亢眩晕以眩晕目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为特点。治宜养阴平肝定眩,可服用杞菊地黄丸等。

  心脾血虚眩晕与中气不足眩晕 二者皆为虚证,前者多为气血两虚,后者以气虚为主。心藏神而主血脉,脾统血而藏意,凡劳心太过,思虑无穷,皆可伤及心脾,耗损气血;或大病大失血之后,亦令气血不足。气血亏耗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花;血虚,则心悸神疲,难以入寐,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象细弱;头晕每遇劳心太过而加剧。治宜补气血,益心脾,可服用归脾丸。中气不足头晕,多无失血,常由过度劳力,元气受伤;或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如《灵枢·口问》所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气虚清阳不升,则头晕耳鸣,头倾喜卧,倦怠懒言,少气无力,纳减便溏。治宜补中益气,可服用补中益气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