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发热

 筱雨灵悦 2015-09-05
  在中医范畴内谈到的发热一部分指的是患者自觉发热,体温可能升高,也可能正常。

  问发热情况是中医问诊里的重要一项,根据发热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状态,发热可以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发热结合其伴随症状,可以进一步对疾病所属证型做出判断。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是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并作的症状,为外感表证的主症。

  《素问·刺热篇》有“肺热病者……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的记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景岳全书》又称“憎寒发热”、“畏寒发热”,名异而实同。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考虑风寒袭表,推荐感冒软胶囊或风寒感冒颗粒等具有散寒、祛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

  恶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考虑风热犯肺,推荐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等具有疏风、清热功效的中成药。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考虑风湿客表,推荐午时茶颗粒或推荐就医。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考虑暑湿袭表,推荐藿香正气水或推荐就医。

  身热肢寒

  身热肢寒,是指同时出现既有发热又有肢冷的症状。

  现代汉语中“昏”和“厥”连成了“昏厥”一词,实际上,昏和厥是不同的,分别指神志不清和手足逆冷。《素问·厥论》有“身热”、“手足寒”的描述,《伤寒论》则有“热深厥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记载,并把身热肢寒作为一个主症加以辨证论治。

  身热肢寒这一症状一般多见于较为严重的疾病,故药店应推荐患者尽快就医,不过,其也可见于外感热病初期,因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正邪相争,身热始起,此际四肢亦觉寒冷,但为时短暂,随热势转盛而肢温。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壮热不退,手足厥冷,头痛胸闷,面赤气粗,烦躁谵语,继则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考虑热深厥深,推荐就医。

  身热面红,咽燥而痛;手足厥冷,下利清榖,舌淡苔白——考虑阴盛格阳,推荐就医。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寒热往来与“恶寒发热”不同,后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是寒热交替出现,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当加以区别。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协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考虑邪入少阳,推荐小柴胡颗粒。

  寒热往来,反复发作,发有定时,多见隔日发作一次,亦有三日发者。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考虑外感疟邪,推荐就医。

  寒热起伏,汗出不清,胸闷腹胀呕恶,顶痛烦躁,口干饮冷,小便短黄赤,舌边红,舌苔垢腻或白如积粉——考虑湿热郁阻三焦,推荐就医。

  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指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

  发热成因很多,一般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类。通常外感发热起病急,热势高;内伤发热起病缓,常见微热。外感热初起,发热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指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后世皆宗其说,认为但热不寒是外感热病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喀痰厚稠、黄腥,鼻煽气粗,口渴咽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考虑邪热蕴肺,推荐清肺消炎丸或清肺抑火丸等具有清肺化痰功效的中成药,或推荐就医。

  不恶寒,反恶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考虑热炽阳明,推荐就医。

  壮热不恶寒,日哺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考虑热结肠道,推荐就医。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盛,汗出不解,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考虑湿热郁蒸,推荐就医。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红苔黄燥——考虑暑热伤气,推荐就医。

  发热入暮尤甚而不恶寒,烦躁不寐,口干,甚则谵语发狂、神昏,斑疹透露,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考虑热入营血,推荐就医。

  壮热

  壮热是指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症状,类似于西医的高热。

  壮热成因很多,外感病初起,发热恶寒同见,当病邪入里,邪正交争,则热势壮盛。壮热为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高潮阶段。另外,恶寒发热时也可能出现热盛的情况。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壮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气热,或咯吐脓痰腥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考虑肺热炽盛,推荐清肺消炎丸或清肺抑火丸等具有清肺化痰功效的中成药,或推荐就医。

  壮热恶热,多汗,面赤,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考虑阳明经壮热,推荐就医。

  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少津——考虑肠道热结,推荐清宁丸或新清宁片,或推荐就医。

  壮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午后增重,烦渴,不欲饮或少饮,胸闷气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考虑热炽营血,推荐就医。

  壮热,兼有腹中疼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考虑大肠湿热,推荐香连丸或加味香连丸或香连化滞丸,或推荐就医。

  微热

  “微热”一词首载于《景岳全书》,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37.5~38℃之间。潮热也有表现为微热者,二症可以互参。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微热,日久不退,常伴干咳不已,或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口干舌燥而渴,体瘦,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考虑肺胃阴虚,推荐养阴清肺丸或推荐就医。

  微热,日久不退,或手足心热,常伴有颧红,口燥咽干,头晕目眩,神倦乏力,或失眠多梦,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考虑肝肾阴虚,推荐知柏地黄丸或归芍地黄丸。

  微热,长期不退,常伴有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动则自汗出,舌质淡嫩——考虑气虚,推荐玉屏风散或推荐就医。

  微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痠痛,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考虑阳虚,推荐就医。

  微热,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起伏,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口干而苦,纳食减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推荐加味逍遥丸。

  午后或晚间微热,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甚则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考虑血瘀,推荐大黄?虫丸或推荐就医。

  微热,午后热甚,胸闷纳少,身重,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考虑湿郁,推荐参苓白术丸或推荐就医。

  潮热

  潮热是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汐一般。本症《伤寒论》称“日晡潮热”,后世又有“午后潮热”之说,均为发热有定时,若一日数发,则不属潮热范围。

  疟疾的发热虽然蓄作有时,但是寒热往来,交替出现,而潮热是但热不寒,两者不难区分。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潮热,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考虑阳明腑实,推荐清宁丸或新清宁片。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消瘦神悴,舌质红少苔——考虑阴虚血亏,推荐天王补心丸或推荐就医。

  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嫩——考虑脾胃气虚,推荐补中益气丸或推荐就医。

  多为小儿疰夏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纳呆神倦,舌苔腻——考虑暑热伤气,推荐仁丹或推荐就医。

  午后或夜间发热,咽噪口干,漱水不欲咽,腹中症块,或身有痛处,甚则肌肤甲错,两口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考虑瘀血内郁,推荐大黄?虫丸或推荐就医。

  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是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体温有的升高有的并不升高的一种虚烦发热症状。

  《素问.逆调论》有“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及“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将烦与热同时并见的症状归之于阴虚。

  若肾虚湿热下注,两脚心热伴足胫发热疼痛的症状不属于五心烦热。

  伴随症状及初步诊断

  五心烦热,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盗汗、遗精,颧红,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质殷红,光剥少苔——考虑阴虚,推荐知柏地黄丸或坤宝丸或归芍地黄丸。

  午后自觉两手两足心热,小有烦劳则加重,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目眩晕,舌质淡——考虑气血两虚,推荐十全大补丸。

  手足心热,心烦,眠差。有低热,暮热早凉,热退无评,能食形瘦,舌质红少苔——考虑邪伏阴分,推荐就医。

  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考虑火郁推荐加味逍遥丸,或推荐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