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9-05

中风历节,到我们今天来说,特别是看过《金匮》的同学,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原文1】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原文1,“夫”,指的是医家、医生。他认为是“风之为病”,以前因为对于解剖学不够认识,对于不了解的病就认为是“风”、“湿”、“风湿病”、“中风”等,在语言表达上是比较凌乱的。时代不同,也有人用了不同的说法,这里指的是“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说到“半身不遂”,同学们就知道了,就是现在的“中风”。下面还有,“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是病人虚的一种脉。“数”是虽虚但脉还是偏快的。在我们临床中,我也说过的,同学们把脉时一定要留意,只要把到病人一边大一边小的脉,比较明显的,就是有血瘀的情况,要么是有血瘀而比较容易中风,要么就是中风后血瘀的情况还没改善,同学们有机会试一下,留意一下中风病人或者有中风前兆的脉。前面一句,“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这个是“痹”,不是中风,中风的话是一个手一个脚的,如果只是手臂的话,只是手臂的血液一下子流通不好,不一定是中风。现在就容易多了,中风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得出来的,中风病人的一边脸的表情、手腿的动作两边都会出现不同动作的。我看医案的时候看到过,中风的病人是一边寒一边热的,一边出汗一边补出汗,都是有可能的,姑且听之。张仲景说,从把脉和病人的症状可以判断这个病人是中风了。我们现在就明白“中风”是怎么回事了,其实在民国之前都是不了解中风的,治疗方案还是不太明白的。以前我们的前辈都认为是风痰,是病人的痰饮太厉害了,要祛风化痰,病人就不会中风了。因为病人吐出来的痰是浓稠的,影响了人的循环,医生就想象一个人的血液里面也可能是有痰的情况,这个是一个理解性。其实这个方向也没错,只不过是把“痰”扩大了,现在就理解了,痰只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其实在人体里面、血液里面是另外一个说法,比如血瘀、血稠等,现在就知道了,“中风”要么是血栓塞要么是内出血、爆血管两种。“中风”,在临床上不要掉以轻心,血栓塞和内出血是两个极端的情况,血栓塞是要化瘀,用化瘀的药马上化瘀来争取时间。但若是辨证不准确,病人是内出血的情况还进行化瘀,内出血的情况就更厉害了,就是杀人了、害人了。所以,辨证一定要正确,有内出血的,正常处理是用止血的中药,有热的就清热止血,有火的就降火止血。但如果辨证不正确,那么血栓塞的血块就会更加大了、化不开了。中风的阴阳一定要分清楚,否则会出大问题,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理解。曾国藩都说过,他看到家附近的医生,在自己的家书里就反对家里人找中医看,因为他认识的那些医生的水平不高,宁愿自己来养病自己来恢复,也比庸医来医治要好,人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他在家信里也提到,他小弟曾经去找过一个人开药看病,很有效,他就跟他小弟说,跟一个人做朋友,要假以时日,要时不时去探望别人。曾国藩也不是真正地不相信医生,只不过是还没找到好的医生。我们要分清楚,辨证也一样,寒的、热的、内出血、血栓塞都可以从表面很多症状都看出来的,内出血的中风病人是会脸红,就像吃过饭、喝过酒一样的,是上焦血气顶上头、偏红偏热的。血栓塞就不同了,就不会这样,从舌头等各方面也能看出来。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原文2,“寸口脉浮而紧”,紧是里面有寒,“浮则为虚”,这个是“虚寒相搏,邪在皮肤”。这里的症状“脉浮”“血虚”是说这是血栓塞的那一类。现在的血栓塞跟两千年前不同,现在的都是“三高”,症状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张仲景在后面也讲到,病也分是劳动人民的病还是地主阶层的病。这里说,如果出现血瘀的情况,就会影响大脑,出现半身不遂,这个是“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就是是血气不足的情况,容易出现手麻、脚麻、脉紧的情况,张仲景是从这些症状来辨证,我们现在可以从把脉、望诊,“脾主四肢”,可以从脾胃、吸收、肌肉好不好来看,也可以从牙龈看血气怎样。现在辩证的途径很丰富,已经是很规范的,不是方舟子所说的那样,其实中医是分得很细很细的。张仲景当时用的文言文,表达得不清楚,因为当时不了解中风到底是什么问题,比较模糊一点。为什么中风总是出现大脑中风,而不会在手脚中风、淤血?因为手脚的血管比大脑里的要粗很多,所以一有瘀的情况,就很容易影响到大脑。有些血瘀重的病人,平时就会有手麻脚麻,张仲景就说了,这个是“邪在于络”。“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舌就难言了,口吐白沫了,有些中风的病人也会有癫痫症那一类的情况,这个白沫不是痰,而是大脑指挥肺部的吞咽功能,空气在肺部里一收缩就产生的泡沫。张仲景是分开来的,是入腑还是入脏。现在是分大小脑的问题,大脑的各个部位分成语言的、运动的、记忆的、音乐的,这都有分别的。中医在两千年前没分的那么细,可能也有,不过用于不同。这样同学们应该能明白吧。

【原文3】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窮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也,冷食自能助药力。

原文3,看看侯氏黑散用的是什么药,就会知道张仲景的这个方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病人。第一个是菊花,这个药确实是脑部的主要用药,特别是在我的临床中。我讲过一个病人,30多岁的女性,她的头不舒服,不舒服的部位还跑来跑去的、不定的。后来找到我,我也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按照部位用药,主要用了菊花、葛根,这两个药是针对她头部的情况,也用上了猫爪草和其他的药。我印象中,她的眼睛是比较红的,是有肝火的,所以也用上了夏枯草等,我也是辨证用药的。喝了三天就好了。我研究药的时候发现,菊花、葛根都是扩张冠状动脉的,改善脑底供血不足的情况,张仲景在两千年前也懂得大脑方面的问题用上菊花。这个方里,菊花用了四十分,很重的份量。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其余的药都是带动的,主药是菊花,可以看出,两千年前对“中风”也是有办法的,用药也是很准确的。白术、茯苓、人参、干姜是归脾胃、归里的,细辛、当归、桂枝、川芎都是温热的药,起带动作用;牡蛎、桔梗、防风、黄芩都是清热祛湿的一类。我们可以从细辛、桂枝、干姜就可以想象,这个是血栓塞的中风,不是爆血管的中风。如果是爆血管的那类中风,就不要用这个方了。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有些同学可能对菊花四十分没有底,不知道到底是多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很难定。我们来打个比喻就知道菊花用的是多少量。很简单,桂枝三分,药典里面,桂枝一般是十克左右的用量,这里的三分差不多是九克,可以算一下,菊花是四十分,比桂枝多了十三倍,就等于是一百三十克的菊花,味道是很浓很浓了。我临床中,也曾用到冠心病人。有个同学的妈妈住院了,有冠心病还有肺炎。我当时用了五个药,主要是葛根、菊花、银杏叶、赤芍、白蒺藜、鱼腥草,第二天就说稳定了,第三天就出院了。所以,辩证准确真能救人的,中药是很灵的。葛根用了一百五十克,菊花是二十克,有点少了,赤芍也是二三十克,力度马上就出来了,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冠心病的症状马上就缓解了。只用了一个鱼腥草针对肺炎,是因为心功能下去了,血液循环不好,就在肺里出现炎症了,就是中医说的肺热。所以,只要改变她的血流量,再加个鱼腥草,几天就稳定了。所以,在用药方面,同学们一定要好好下功夫,随时都能救人的。

课间休息。

(课间讨论)为什么我有把握治冠心病人呢?这个方法也是在百家里学到的。在百家里查一下“葛根”,有一个前辈用过,一用就过百克,对冠心病是有效的,是几十年临床经验证明的。葛根一定要量大些,量小不行,这个量大一点也没问题的。菊花在张仲景这里用上了四十分,同学们要留意,这个方用的是散剂,全都打成药粉,再分次服,不是说一次用那么多。虽说这个是散剂,我们也可以从用量上看出来,张仲景也是大量地用菊花,我自己也比较喜欢用散剂,用起来比较方便,特别是菊花,要后放,不能久煎,否则药效就跑了。在救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病人,菊花要后放,或者泡就可以了,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桂枝如果用散剂一克的,这里的菊花就等于是十三克了,相对来说,份量是很大的。菊花打粉之后,还是很轻,我一般都是一克左右。

【原文4】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原文4,“瘾疹”就有点类似荨麻疹一类。同学们要看清楚了,这里说的症状不是单纯指的心包,心包就是现在说的大脑。“脉迟而缓”,这里的释义说,“脉迟而缓”主寒,脉行慢而无力的叫做“缓”,主虚。“脉迟”“脉缓”都是虚寒、阴血不足的表现,这里说是“亡血”的情况。卫缓则为中风,是表虚的情况,可以想象,肌表方面血不足的、卫气不好的就会出现痒的情况。入秋入冬时,有人的皮肤容易干燥、痒,平时还不觉得,走路走得快一些,就会有点麻痒,血气恢复后才好一些,静电也厉害,这个跟肌表血不足有关系。出疹也是肌表的血气出问题的。我也治过一次危急的荨麻疹,也是用部位用药,出疹的地方是一按一个印的,感觉皮肤也是比较凉的,我就知道是他的卫气、肌表是偏寒的,就用上了对肌表有作用的药,连翘、猪蹄甲、菊花等能够扩张血脉的药,连肌表的微细血管都能扩张。有些时候,不好把握的时候,我也是用多几个药,也是有效的。后面说“心气不足,胸满短气”,这个确实是指的心气了,张仲景刚才说的“入脏入腑”不一定是真正指脏腑,这里的“胸闷短气”,就有点类似冠心病的那一类的中风了。

【原文5】

风引汤,除热瘫癎。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三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原文5,“瘫癎”就是虚风内动的中风,有痉挛、抽搐那一类惊痫,是偏阴虚的那种,用药方面全是重镇、重金属那一类的。大黄是清热的,有泻的作用,张仲景是想通过排泄去热。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都是矿物质、重镇的微量元素那一类的,这些药对于人的大脑神经确实是能够起到安神的作用,所以,张仲景这里都用上去了。虽然这里没有指名是“癫痫病”,在百家里面也是比较麻烦的病。在我的临床中,有一个药对癫痫很好用的,就是石菖蒲,同学们在百家里查“石菖蒲”“癫痫”,就会查到,很多我们的前辈、大家在几十年的临床中也发现石菖蒲对癫痫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加上辨证后阳虚、阴虚的,但石菖蒲是一个主药。同学们可能会说,这样的话,中医不科学,虽然石菖蒲有个“石”字,但也是草药,其实,同学们看看药理就理解了:能抑制大脑神经放电的作用。同学们会说,我睡觉睡不着,也是很兴奋的,是什么情况啊?可以用石菖蒲稳定一下吗?确实也能够帮助睡眠,不会那么兴奋了。作为一个医者,一定要懂得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查药的时候,比如查“石菖蒲”,也可以同时看一下是不是有其他的药对癫痫或者睡眠不好起作用的,马上就能知道了。张仲景在两千年前虽然没现在那么理解深刻,但大体上也符合现在的药理、药性。紫石英、寒水石都能抑制神经,但现在的有根据性的药更好。好像方舟子,虽然反对中医,也不敢说中药没用。有个笑话,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十多年前问我,你知道不知道有个药什么人都会说有效的?我答不出,后来他说是砒霜!没有哪个同学有胆量说砒霜没效吧。这个纯粹是笑话。

【原文6】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原文6,同学们要留意,这里写的是“无寒热”。“独语不休”,之前《伤寒论》里讲到“谵语”“乱语”,为什么这里也有呢?这里跟病人身体的寒热没关系,这是大脑出问题了,肯定是跟肠胃没关系的。这个方是对中风一类的问题,用的是防己、桂枝、防风、甘草。大黄也是能够起到泻、止血的作用,刚才的风引汤对爆血管那一类的也是有效的。这里有桂枝,要留意。防己是发汗的,增加肌表的循环;防风是祛风的,桂枝是扩大血管,加大血流量,帮助这两个药起作用的。这几个药针对的是整个人体的循环,希望把大脑方面的问题疏通下来,通过身体的排、出汗而改善的一个途径。这里的主药是生地黄两斤,还要(口父)咀,搞碎些来做出汁,和分再服。生地黄是很凉的药,我自己也试过,喝了两次,嘴唇都会明显地白下来,脾胃明显受影响。防己的发汗力度是很强的,这里用的是一分。同学们要看清楚,桂枝是三分。如果桂枝是十克的话,防己就是两三克,要的不是防己的出汗效果,是用到桂枝的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希望把整个人的循环系统、卫气、营气、荣血改善。

【原文7】

头风摩散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原文7,这个是做为散剂来“沐了”,是冲凉的意思,在这里的是“洗头”的意思,就是说用附子和盐来做为散剂起到驱寒作用。附子是阳药,肯定是针对寒。“以方寸匕,已摩疾上已摩疢上”,这里的释义说,用药粉放在不舒服的部位“令药力行”,按摩、炙一下,增加那个部位的血液循环。现在在论坛上、江湖上,都喜欢用针灸、刮痧、火攻,确实是能够一下子就把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上来,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体质,就像银行卡一样,天天提钱而没有进账的话,总有一天会提完的。人的身体一样,针灸、刮痧、火攻,还有发汗的方法,这样的治疗方法,对病人是没有补充的作用,只有一个排放、提升的作用,就是一下子把病人的卫气提上来,也没有补充。发汗多了,人受伤了,也应该要补补气、补补津液,我估计,针灸后也没有补充这些。这样就没有互补,这样的力度就等于银行卡的道理,时间长了,身体就不耐用了。我的看法是这样,不一定正确,可以作为同学们的参考。

【原文8】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原文8,脉沉是虚得厉害,“沉即主骨”,就是说已经在很里面了,“虚则主根。同学们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实,“脉沉而弱”,说明病人是里虚的。“汗出入水中”,前面说过的,夏天本身是表虚的,还要冲凉水,“湿病”那篇说过的。汗出本来就津液少了,又入水中,本来毛细血管是扩张的,一下子又封闭了,这里说“如水伤心”,我们看一下下面的释义:汗为心液,汗水相搏,就能影响心脏。这个说法就等于我说过的一个症状,比如有些生活习惯不好的病人,手淫多了,影响心脏跳动,时间长了后就会心阴不足、心气不足,让他多走几层楼梯,心脏酒好像要跳出来一样,不容易控制,这是心虚的表现,就跟张仲景这里说的一样“如水伤心”,就是心阴气不足的情况。这里的“历节黄汗出”有释义:历节,病名。有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和出黄汗的见证。“黄汗”,我不太多见,可能不厉害也看不见。但是有一个明显症状就是手淫多了或者房事多了。这样的病人,第一是心虚、容易心慌、容易心跳过速,第二,关节容易累、痛。张仲景这里说的“历节黄汗出”应该和我说的差不多,都是阴气受伤的一类身体,容易出现历节、关节方面痛的情况。如果光从原文看,可能比较模糊了。看到“黄汗”、黄色的汗确实比较严重了,但可以从别的情况,比如把脉等都能知道。张仲景这里说的是“脉沉而弱”,应该是年纪大、肝肾阴虚的体质,不是指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人的那种,是分年龄大小的。

【原文9】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原文9,新同学可能会有点晕了,我们看一下“趺阳脉”的释义:为胃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冲阳穴。两千年前,在足背上把脉叫“趺阳脉”,是指部位。脚上的脉和手上的脉有没有分别呢?其实大体上是相同,我在临床上也把过几次,一般脚上不把脉,只有把到中风脉,就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时候,最好把脚背上的趺阳脉也把一下,如果趺阳脉的两边都差不多的,就证明不是中风,只是手上的脉有点差别,血瘀情况也不严重。我在个人临床上是这样用的。这里的“浮而滑”,跟手上的把脉差不多,只是部位不同而已,想更仔细地了解病人的血脉情况,也可以再把一下趺阳脉。这是中医比较稳当的做法。

【原文10】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原文10,同学们应该知道了,“疼痛如掣”是有点紧的、津液不足的那种,“风血相搏”,血虚才会产生这些,血气好的抢矿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孩子胖嘟嘟的、血气很好,会有风血相博的情况吗?年轻人身体好的时候很少会出现抽筋情况。这个是一个概率,不要抠字眼,如果一两岁的小孩子先天不好的话,也会出现这个情况,但大部分的小孩子不会这样。“弱则血不足”,是告诉我们血不足才会出现这些情况。血足不足,通过望诊也可以看出来,把脉也看得出来。看下“少阴脉”的释义,少阴脉属肾,在足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即太豁穴。这个位置也能把到脉的,同学们可以试一下。

【原文11】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原文11,盛人指的是体丰肥胖的,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一类;“脉涩小”,本来胖的人只是样子看起来结实的,但把他的脉是涩的,就是说明他是阴血不足的。“短气自汗出”,一个人短气是心气不足,还有内热的,所以有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这些都是“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张仲景这里应该说“饮酒汗出”是真的,“当风”就不一定了。因为汗出后津液少了,阴虚的人才易出现不可屈伸、出现历节疼的。“短气自汗出”可以说是阴气、血气都偏虚的病人。“盛人”为什么说血不足?不是说血不足,而是津液不足,是血液偏稠了、浓了,因为经常喝酒吃肉,血脂就高了。这个跟张仲景这里是一样的。

【原文12】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文12,“尫羸”的释义:指瘦弱不堪的形态。“肢节疼痛”,是阴气有问题的身体,是虚的,虚胖或者瘦的。我们看后面的症状,“脚肿如脱”的释义:形容脚肿很大,木钝不灵,沉重犹如脱落的感觉。前几天有个患丹毒的女病人,两个脚都是烂的比较深,有点类似脉管炎,但她自己并不觉得痛苦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脚的部位已经麻木了,血气都通不下去了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都是整个人的中气、中阳不理想的身体。张仲景用的是桂芍芍药知母汤。我们看下用药: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补阳活血补阴。麻黄是对肺的,张仲景针对的是整个人体质改变,他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里是没有药针对“脚肿如脱”的,这些药是把整个人的阳气、阴气、脾胃都提上来。桂枝、附子、麻黄、生姜补的是阳气。生姜也归肺。芍药、甘草、知母是偏阴的药。白术、生姜、甘草是对脾胃的。防风是增加人的循环,在玉屏风散里有用到。防风、黄芪、生姜所组成的玉屏风散是针对肌表虚的。“脚肿如脱”,张仲景这里用的是这个方法,没有特别针对脚的,张仲景知道把整个人的阳气提上来,血液循环正常了,自然脚肿就会好。好像我昨晚上提到的牛皮藓,医院还要给牛皮癣扎针来杀菌,病人去看的时候暂时好一些,但也好不了。我是从血气入手,把他整个人的血气改变了,自然真菌就长不了,好像种菜一样,水太多就会烂掉了。

【原文13】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苦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气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屬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原文13,这些都是历节的情况。看过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的同学就知道,这是五味来辩证用药,平时的饮食方面,五味也是有所归,有所影响的。所以饮食不能偏,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脏腑。张仲景这里也说了,味酸多了就伤筋,筋伤了就容易出现手脚无力的情况。咸就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咸多了也会伤津,好比天热时口干,喝浓盐水就更干了。“断泄”的释义:肝不能收敛,肾不能生髓,生气日衰,逐渐来源断绝的意思。就是身体里的津液循环、气化出问题了,之前讲到的内热、人一下子瘦下去的等。一个人的脾胃不好,血气也上不来,肾有问题也会影响造血功能,人体很多地方都是有造血功能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也会贫血、津液方面的问题。张仲景这里说了,人的津液方面失去平衡了,三焦没有了血气、津液,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各方面的脏腑该有的功能都不起作用了,病人就会严重瘦下去。“独足肿大”,为什么只是脚肿大呢?这是说了,是肾有问题,我在临床上,只要脚肿起来,都是跟肾有问题,有炎症或者不好了,不是指扭伤的那种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的,也是历节病的一种。这样,同学们就理解了病人的体质,第一,阴血不足;第二,脏腑已经有所不起作用了,很严重的问题,“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也是个问题。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细说金匮要略(五)(12.09)

【原文14】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原文14,这里还是讲病历节,昨天晚上讲了也相当多了。我们看看这里的症状,“不可屈伸”、“疼痛”,之前的《伤寒论》、《金匮》的前面也说到过了,不可屈伸、关节绷紧、拘急的,都是阴不足的那种体质。“疼痛”,阴不足也会疼痛,阳不足也有疼痛的情况.这里用的是乌头汤,我们再看一看原文15,乌头汤的组成。

【原文15】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原文15,这样的一个方,可能有些同学还是比较模糊的,说来说去,“不可屈伸,病历节”,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方药里面再看一下。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各三两,川乌五枚,用口父咀的方法。还有,用蜜两升,煮取一升,再把乌头拿出来了,拿出来之后再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我们现在煮药的习惯是两千年前一直沿留到现在,农村里面的老人都是叫我们熬药三碗水煮成一碗,都是这样延续下来,张仲景这里也是,水三升煮取一升。从张仲景用药、用方那里,我们就知道,“不可屈伸”,我说的是阴不足,但是这个方里面也告诉我们,张仲景也用上了补阴的方法,相信有经验的同学们就知道了,这里有个芍药,有甘草、有蜜,这些都是偏阴的,特别是芍药,是对着“脉紧 ”、手脚绷紧、拘急、抽筋那一类的都是非常好的。阴不足、津液不足的症状,不可屈伸,所以张仲景这里用上的也是芍药。这里也出现了麻黄、黄芪、川乌,同学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病历节”、阴不足,有黄芪,是气也虚,用上川乌、麻黄,是阳也虚了,可以说这个病人是阴阳两虚,才会产生“病历节”的情况。一个病人走到“病历节”这个情况的话,相信同学们就可以想象了,这个人阴不足,应该是偏瘦一点的,气不足的人都是没什么力的,还有他的阳也虚,所以张仲景用了麻黄、川乌大热的药。学院里面的教授们就在释义里面写着:寒湿痹着在筋脉关节之间。这个是想象的一种病,想像这个寒湿都是困在关节,所以病人就出现不可屈伸、疼通的情况。其实人的血脉是全身流动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百合病那里,其实就是全身血脉的病,作为一个医者,中医治病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一个部位出现问题,要留意到病人的血气、阴、阳气方面、各方面脏腑的虚或者是实、阴虚还是阳虚,都要分清楚,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清楚了。如果是停留在理论派,说这个是“寒湿痹着在筋脉关节之间”,这个就是想病。学中医千万不要想病,一想病就脱离了张仲景的治疗思路的。张仲景治疗思路的话,到现在的老同学都知道的,《伤寒论》听完了,《方剂学》听完了,听到这里的《金匮》,其实张仲景用的一直是辨证用药,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想。现在就知道了,人体里面、血管里面有痰吗?到现在来说,作为一个中医,告诉一个病人说,你的血液里面有痰,我估计的话,那个病人稍微懂点的话,就笑话了,血液里面是没有痰的。“风痰”只不过是两千年前想象出来的事情的,好像这里“寒湿”,其实一个人的温度基本都是根据血气的流动全身走的,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停留寒湿的,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不要想象一定要用辩证的手法,要踏踏实实的辨证用药,不要过于想象。张仲景这里是两个症状 :“不可屈伸”是阴不足,“疼痛”是阳气方面出问题,出现这个情况。张仲景也是看的很好,同学们不要看这里说得那么简单,其实他前面已经说了一些症状,“病历节,不可屈伸”跟前面的“肢节疼痛、脚肿如脱”都是同一类的病,《金匮杂病论》教我们,学习中医就是要懂得归类,到底这个“病历节”是归于哪一类的体质,“百合病”是哪一类的体质,“痉病”是归哪一类的,一类一类地讲下来,应该比较清楚。

【原文16】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原文16,矾石汤治的是脚气,这个矾石用的是一味药,就是矾石一味。同学们要看清楚,我之前说过的,这个药是很难喝的一个药,张仲景这里不是拿来喝的,是拿来泡脚的。矾石就是明矾,用来过滤水的,好像有净水作用的。我记得养金鱼、观赏鱼的时候,以前也用一些白矾进去净一下,水就比较清的。现在确实是也有相当多人有脚气病的,有些人用醋精来泡脚,很痛的,但是两千年前张仲景用的是矾石,同学们在临床的时候可以试一下,看下这个矾石能不能有用。为什么这个“脚气冲心”也放在这个病历节的篇章里面呢?等于我昨天晚上说的,牛皮藓,网络上也好,现实当中也好,临床上也好,医院也好,大部分的医生都是用外治的方法来治疗,所以很多情况下,问题不大的话也是可以一下子好的,但是大部分的情况还是血脉方面入手、来调身体,才能够断根。下面我们来看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就是偏瘫的那一类。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这些都是中风之后的症状,我相信,同学们在临床上或者见过中风病人的就知道了,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看看张仲景用的是什么药。这里的附方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很难说。因为在历史的传承当中,《金匮》跟《伤寒》是时分时合的,特别是这个金匮,在中国的历史上,沉在海底时间太长了。这里的药有: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因为中风的病人,前面都说过的,有些是吐泡沫出来的,泡沫还是白色的,所以我们的前辈就用上了麻黄、杏仁,他觉得这个是肺部的问题,也知道是血脉的问题,所以这里用上了桂枝、当归、还有川穹,这些都是血脉的用药,干姜、甘草是对着胃的方面的作用,石膏,也等于是降热的一个药,就是当时应该有人也有类似高血压那一类的,就是脸红的,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医生感觉病人是偏热的,所以也用上了石膏、干姜、甘草。如果这个方里寒热都有,当时因为不了解中风其实就是大脑里面的微细血管出现了爆血管或者是血栓塞,对部位没有那么了解,只看到了表面的症状,就只能进行比较全身性的处理。现在同学们就知道了,看过解剖学的同学就知道,大脑的血管真的很细的,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很细很细的,我们两千年前的中医对于大脑方面,觉得脑髓的情况跟血气的情况好像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当时的人是这样的一个看法,现在就比较清楚一点了。

下面,我们看另外的附方,千金三黄汤,治的是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这样也是比较凌乱的症状,这个就是因为大脑出问题,等于全身性都失去了总指挥,那些症状都不是那么合拍的,动作什么的都乱了,但是我们从症状上看得到。看用药:麻黄、独活、细辛、 黄芪、黄芩。黄芩指的是肝胆方面的问题,这个医生认为病人里面是有热的。独活、细辛,特别是细辛跟川乌也是有热的、偏阳得很厉害的热药,和独活相配也是去风的意思。独活,在我们中医上的说法就是一个去风湿的药,这个药在我的印象当中是比较深刻的。多年前,独活、羌活这两个药都是去风去湿的,至于去风到底行不行,我就不大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两个药是比较相阴的,去湿的力度是很强的,你用多几次,如果阴本身不足的,就容易出现阴虚的症状的,如果是本来已经比较心急、本来比较急躁的人,用上了去湿的药,会更加的急躁、会更加的不安定的,其实这个都跟阴受伤了、不足了有关系的,所以我都说了,同学们如果在诊断学方面有下功夫的就知道,一个人阴不足了,就定不下来的,阴够的、阴充足的人才能定下来。我在电视里看到孤岛症,天才型的人,他们那一类人的记忆能力都很强,但是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一类的人,他的脑袋比较大,肌肉都是圆圆的胖胖的,中国话有句不好听,就好像猪头一样的。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大脑的阴充足了,记忆能力都强一些的,所以做父母的同学们,想让自己小孩子比较安心读书,记忆能力能比较强一点,在平时的饮食当中,要留意多一点滋阴性的食物,小孩子就会在学习的时候稳定一点,记忆能力也会强一点点的。还有现在小孩近视,其实同学们想象一下,眼睛跟肝是有关系的,很多出现近视跟小的时候肝阴不足是有关系的,还有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写字的距离、写字的习惯也有关系的,一个身体上、一个习惯上都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讲千金三黄汤。手脚拘急,但是还用上了独活跟麻黄、细辛,黄芩也有一点点利湿的作用,黄芪是补气的,补气的、偏阳的药也会来对阴有所影响的。药分阴阳就是这个道理了,偏阳的药,他的弱点是容易伤阴,偏阴的药,它的弱点是容易影响人的阳气,都会这样的,所以用药的时候要留意这个情况,包括用针灸的方法也好,泡脚方法也好,推拿的方法也好,只要这个方法是偏阳的、偏热的,都会影响病人阴的方面。如果去澡堂去泡,那个时候也是容易偏阴多的情况,也是会影响阳的,好像夏天在家冲凉水,张仲景在前面也说过,还有汗出后冲凉,都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阳气,就是这个道理了。这个方,这个症状对着这些药,我觉得是有点相克性,不是那么正面,所以我怀疑这些方是不是真的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能够学习,能够增强自己的分辨能力。

下面讲《近效方》术附汤,这里写的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津气,这个汤有这个作用。我们看看用药,白术、附子、甘草。白术跟甘草是健脾去湿,甘草也有补中的作用,这个等于是补中、益津气。附子补的是阳气,对着“暖肌”。我前面说了很多次了,附子这个药是一个热的药,但是它的热不是在脏腑的,是热在肌表的,它的药理是强心、稳定心率的。天热的时候,多喝几次附子,就觉得背门、后背热烘烘的,而不觉得脏腑里面热的,不觉得胃肠热的,但是吃辣椒吃多一点的话,胃大肠就觉得热的,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对药的反应点、有效的对人体的部位一定要留意,如果书本里说这个药是补阳的,不管是什么阳虚就用上去,这个是自误也误人。两千年前,张仲景这里说得很清楚的,附子暖肌、温暖肌肤,这里三个药对着的就是暖肌、补中、补津、益津气,这样说希望同学们清楚,听得明白,也学到东西。

下面讲崔氏八味丸方,这里治的是脚气相入、少腹不仁,腹部有点有点麻木不仁。张仲景说的“脚气相入”,学院里面的教授认为指的是脚气的湿气上冲到腹部。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话也是想病的一种,他只是凭想象说“湿气会上冲”,要有根据才好,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医生跟侦探有点类似,个侦探去破案,要找线索,作为一个法官判案,要讲的是证据,作为医生,其实也是一样的,辩症的时候,辩的是症,不要想,不要凭着自己想象来下定论。我觉得,“湿气上冲”好像有点搞笑,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是很正常,但是我觉得这个好像跟辩症有点脱离了,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医,这样不好,一定要看见什么辩什么,不要想象。我们看“少腹不仁”用的是什么方、药,这样的话对我们的学习,才能真的学到真正有用的,好像前面的方、前面的书也一样。这个方用的是熟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其实这个方,有些同学们应该也知道了,这个是肾气丸或者是六味地黄丸多了个味,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在我们的后人,我也不知道记得是哪个大家了,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在我们的后人,我也不记得是哪一个大家了,好像是历史上专医小儿的那个(老师讲的应该是北宋的钱乙),在张仲景里面把肾气丸变化一下出现的六味汤。我之前学医的时候,也曾经考证了一下,张仲景有些时候用的是生地黄,但是这里的是干地黄,还有一个熟地黄。地黄本身就是一个生地黄、一个熟地黄,为什么出现一个干地黄?当时我也是比较乱。但是我讲了《伤寒论》和《金匮》到今天,我就自己有个看法。我的看法应该是这样的:生地黄,前面你们都看到的,都是用来绞汁的,生地黄就是刚刚挖下来的新鲜的地黄;干地黄就是生地黄晾干了的那种。熟地黄是九蒸九晒的,同学们都知道的,制过的是熟地黄。我这样的理解说法,同学们应该明白吧。下面有一个药,山茱萸。山茱萸这个药是非常好的一个药,我们以前有个别名叫枣皮。为什么叫枣皮,我也不了解,岭南好像没有这个植物,或者是我不熟悉。其实我对采药方面真的不熟悉。因为我觉得,上山那么辛苦去采药,我还不如去药店里面直接花二十块钱去买。我的二十块钱代价比我那么辛苦上山去采、去晾晒来的舒服。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要发挥作医生的能力,要多看书,多读书,多研究医案。有空余的时间就多研究中医,把多的时间用在查药典、查资料方面,采药的工作还是交给药农,交给专门做药的、长期采药的人。你想想,作一个医生也把采药人的饭碗抢了,这个医生也做得太宽了,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看法,每个人的感觉不同。还有,现在我们这边已经是城市化了,有些时候采药也不容易,所以要分开来,我觉得一个人要懂得变化。说回来,再说一下山萸肉、(山茱萸、枣皮),这个药还有一个用处,有些年轻人有的会遗精,一个星期有三四天都有遗精的情况。其实枣皮(山茱萸)这个药,第一有补的作用,第二能够对抗遗精的情况。其实想不遗精也是不难的,只要山萸肉,如果要再稳当一点,我就喜欢再加上黄柏。这两个药,只要用量稍稍大一点点,遗精的情况基本上马上就控制住,这个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碰到的临床的大部分的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在网络上,有一个叫“中医五脏”的最喜欢用六味地黄丸,买中成药回来,把标签撕掉了,就用六味地黄丸卖给那些网上去找他求医的人。本来你们也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多少钱一瓶,过一过他的手就多了几倍,就被人家说他不好了。所以我都说的,一个人要懂药理,其实很多情况下,很简单的,费的金钱也不多,也能够改善自己的身体。这里还有个薯蓣,有些同学已经知道的,其实这个药就是山药,就是淮山。好像现在民间中医网变成山药网了,有些同学说变成卖山药的了。我们在广东,在岭南中医历史当中,对一般不入流的医生就会说他是卖山药的。现在山药比较贵,以前山药是很便宜的一个药。一般的药他不太会放或不太会治病,他就大量的用山药和蜜做成药丸,山药丸给病人吃也是吃不坏的,吃得时间长也有好没坏的,他的钱也赚了,但是你的病还是没好的,所以我们以前就说,你这个医生是卖山药的,有点贬义的意思。下面这里有一个泽泻。我自己讲《方剂学》时也说过的,我试药的时候喜欢把里面的药拆开来一个个试的。泽泻这个药是去肾浊的,就是说有点利湿的作用,能够泻肾的作用。以前是说这个药有清肾的作用,这个是想象。但是最重要一点,如果肾气不好的,泽泻喝多两天后,腰就会酸,就会不舒服的。之前讲过的,有一个六十多岁的病人,我在药店里面闲坐,他进来买药,拿了一个民间草药方,治胆结石、肾结石的一个方,里面有金钱草,海金沙,其中还有泽泻。他是要慢慢坐下去,起来的时候要扶着腰才能够起来,所以我就跟他说,这个方要变化一下,不然你的腰会很辛苦的。还好,他虽然年龄大一点,但是还是比较谦虚的,他也听我说的,加减了一下,加了几幅药。第三天他就专门来找我,说腰很爽了,没有站起来都要扶着腰的姿态了,腰舒服了。从我试药和临床当中,我也确实是感受到泽泻这个药在刚刚用的时候是有效的,但是用的时间一长了就会伤害肾气了,同学们要注意。茯苓是健脾去湿,同学们知道了,如果口干了就不要用茯苓了。丹皮是凉血化瘀,在张仲景里面也是比较喜欢用。我都说过的,牛皮癣,我就其中用到一个主药就是丹皮。这个肾气丸,我在《方剂学》里面讲过一次,在这里再唠叨一下,这个配伍很重要。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同学可能说一两也很大啊,但是干地黄是八两,山萸肉(山茱萸)跟山药是四两,比例是四比一。整个方偏阴的、偏凉的方是偏大的,桂枝、附子是少少的一点量带一下。这里我说的比较唠叨,比较长时间,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是很经典的一个方。在临床当中很多情况之下,以前有些名医一个方就可以走天下了,一个方就用了一辈子,他也成名医了。他只是拿着一个基本方,就从那个基本方加减。很多人要不就用肾气汤、肾气丸,要不就用小柴胡,有些人是用逍遥散。我们的民间中医网上也有一个版主,就用两个方来加减,我都看了几年了,很多人一看都知道是他的方了,就是拿着方来变化,这样做医生就省事,不用头疼、不用想、不用辩证,就是反正大概的能用。

下面讲一下《千金方》越婢加术汤,这里治的是: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这样的情况,同学们如果对古文、文言文方面有着基础的,一下子就很明白了。肉极的人就是很干瘦的一个病人,就是慢性病人已经是后期了,大肉已脱了。这里说“热则身体津脱”,一热,身体津液就少了,“腠理开,汗大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本来“肉极”、这个人就很瘦了,所以就“历风气”,就是很怕风,虚弱的人就是可以说阴阳两虚,瘦瘦干干的,已经是比较后期的一个病人了。这些病人都是“下焦脚弱”,就会出现脚没力了。肯定这这样的,大肉脱了,还要怕风,如果有一点热了,汗收都收不住,阳气也不足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我之前也讲过了,人气虚就会出现汗容易出,容易出大汗。吃完饭、少少动一动,汗就汗如雨下,下雨一样的出汗,那些都是气虚、表虚的一类症状。晚上出汗是盗汗,是内热。白天吃饭、动一动就出很多汗的是气虚的表现,用用一下黄芪,汗马上就收得住的。很简单就告诉你,这个是气虚,这个瘦人动不动汗就大泄也是气虚的表现。“肉脱”就是血气、阴气方面严重不足,阴不足,所以大肉、肌肉都小了。我们来看下用药。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炙)、白术、大枣。用麻黄去寒,对肺气方面的作用。石膏,他是认为病人的胃跟肌表都有热了,但是张仲景那个时代的医生也担心那个石膏过凉了,所以也用生姜护着。甘草是一个补中作用的药,跟白术、大枣、甘草,都是脾胃方面的药。张仲景这里就是这样,一个顾病人的脾胃,一个去他的内热,第三用上麻黄。其实这里的麻黄不是去肺寒,这样的病人是容易出现现在医院说的肺炎、肺热的情况的,其实麻黄在这里用的是去热毒的作用。但是他也担心麻黄过热了,也用上了石膏的作用。因为在两千年前,对于肺炎肺结核那方面的病确实是很头疼的,一听说是肺炎、肺热病的马上就跳开了,比现在的SARS病毒还担心的,我们的中医到了民国清末的时候还是这个情况。到了现在,有了药理、病理才比较了解,这些是炎症,可以用抗生素、消炎的方法去处理。去找药的时候,用中药的时候,用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是比较有效的。但是两千年前,张仲景那个时候最先进的药典的书是《神农本草》,里面只有三百多个药。民间应该也有很多药,但是一个名字的不同,一个用的方法,还是慢慢成熟的,中医都是在历史当中前进和进步,到我们现在来说,就比较幸运了,药理也好,用药的品种也好,都是比前人丰富了很多倍。所以我说学东西,要学前人的方法,他们的用药能够借鉴的、能够好用的,我们一样地用,如果我们有更好的代替的,还是用更好的方法。有些同学就会说了,古代的就是好的,中国的就是好的,西方的就不好的。我就问他了,你的近视眼镜你是不是把它丢了?你戴个眼镜就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你说西方的不好,眼镜都把它丢了,这样不好。我觉得学的是方法,不要有偏见,做人不要有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